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受伤的医者(精)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林克明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受伤的医者》一书中,作者林克明记录了心理治疗界的大师生平、人生转折、走上探索心灵秘境的原因、彼此从惺惺相惜到分道扬镳的转折历程,清楚刻画了深刻的人性纠结。在作者笔下,大师们不仅是专业领域的典范,更是有血有肉、是非祸福悬于一念的凡人。经由这样的“近身观察”,我们得以藉其经验反思己身,从苦难困顿中学习,走出自己的生命格局。

内容推荐

林克明著的这本《受伤的医者》讲述了一些心理学大师的传记,内容生动,考证翔实。

全书分为两辑:

第一辑“‘盛世’维也纳”将重点放在弗洛伊德及他在“精神分析运动”初萌芽时最重要的伙伴兼宿敌——荣格与阿德勒——身上,试图刻画他们各自的挣扎跌扑,他们一生的纠缠、恩怨,以及他们惊人的耐力与原创力。这一辑也包括几位持续开展广义定义下的“精神分析运动”的“第二代”俊杰之士,包括与弗洛伊德多年“情逾父子”的兰克、企图结合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而终至崩溃的赖克、将精神分析学带入英语世界的琼思、自认为是弗洛伊德正宗传人的“客体关系理论”鼻祖克莱恩,以及弗洛伊德声誉的守护者,也与克莱恩同被尊为“儿童精神分析之母”的安娜·弗洛伊德。

第二辑“从大洋到大洋”的重心则全在美国,六位传主之中有四位生于美国,其他两位的事业则在移民美国之后才得以开展。

目录

第一辑 “盛世”维也纳

Chapter 01 雪茄有时就只是雪茄

 弗洛伊德的成瘾问题

 4 可卡因的诱惑

 9 弗洛伊德的成瘾倾向

 12 “中年危机”与大师的诞生

 15 雪茄的代价

Chapter 02 最危险的治疗方法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恩怨情仇

 22 世纪大会面

 24 谁先昏倒

 28 祸水的名字就是女人吗

 31 荣格的崩溃与复苏

 35 心灵与量子物理学的对话

 37 先知变成了充满智慧的老人

Chapter 03 既生瑜,何生亮

 个体心理学鼻祖阿德勒

 44 “既生瑜,何生亮!”

 45 “济世救人”

 46 异国恋情:一生的爱情长跑

 48 十年盛会,十年风雨

 52 一山不容二虎

 54 各领风骚

Chapter 04 生太飘零死亦难

 兰克的传奇人生

 63 死亡的恐惧

 65 生之创伤

 66 俄狄浦斯真的是个谋杀犯吗

 68 从罗森斐德到兰克

 70 “李尔王”的反击

 71 兰克的“浴火重生”,何其凄美

Chapter 05 从性格分析到呼风唤雨

 赖克的辉煌与悲剧

 78 当弗洛伊德遇上马克思

 79 赖克医师的“四面楚歌”

 79 如何帮“全身盔甲”的病人解除武装

 80 如何启动生命的能源

 82 “原欲”变成了“原潮”

 86 赖克医师是不是精神科的病人

 87 威廉·赖克的浴火重生

 89 彼得·赖克的梦魇

Chapter 06 弗洛伊德的魔法师

 将精神分析学带入英语世界的琼思

 93 梅林的后裔

 96 年少轻狂

 99 多伦多的哈姆雷特

 102 赔了夫人又折兵

 104 仙女奇缘,何其短暂

 105 春风得意

 107 千里救“父”

 109 烽火连天,焦头烂额

 110 名作传世

Chapter 07 凄凉绚丽的人生

 “客体关系理论”鼻祖梅兰妮·克莱恩

 118 虚掷的青春

 121 三十而志于学

 123 四十而立

 125 祸起萧墙

 127 两个女人的战争

 128 做人的代价

 129 战斗到最后一刻

Chapter 08 当弗洛伊德遇上蒂凡尼

 安娜·弗洛伊德与儿童精神分析学源起

 135 丑小鸭变形记

 141 最后的蒂凡尼

 145 迟迟吾行

 147 “真假公主”衣钵攻防战

 150 爱到你不能呼吸

 154 永远的弗洛伊德

Chapter 09 浴火重生,大难致福

 意义治疗大师维克多·弗兰克尔

 162 小时了了

 165 大祸临头

 169 苦难的意义

 172 意义的演化论基础

 172 现代人的“存在真空”(existential vacuum)

 173 东西方人生哲学的合流

第二辑 从大洋到大洋

Chapter 10 重访玫瑰园

 《未曾许诺的玫瑰园》探讨赖克曼的一生

 179 从《未曾许诺的玫瑰园》谈起

 182 精神分裂症是否能真的痊愈

 183 心理治疗,尤其是精神分析术,对精神分裂症是否有效

 185 “受伤的医者”

Chapter 11 美国精神医学史上的奇葩

 沙利文的大起大落

 193 身世堪悲

 194 时来运转

 196 欲语还休的性向认同问题

 199 “边缘人”的悲哀与报偿

Chapter 12 女儿眼中的人类学家

 玛格丽特·米德与格雷戈理·贝特森的奇妙组合

 206 豆蔻年华在萨摩亚

 209 在人头猎人的环伺下坠入爱河

 213 现代育婴学的南太平洋背景

 217 荣辱身后事

 220 妈妈,你到底是谁

 222 永远的巴厘岛

Chapter 13 甘地自甘地,路德自路德

 流浪汉艾瑞克与心灵导师埃里克森

 228 如谜身世

 231 在维也纳开始与自己相遇

 232 三个女人,塑造了他的一生

 236 原来你就是你自己的父亲

 238 人生旅程与自我认同的重要性

 242 夜,骤然降临

 243 前有古人

 246 后有来者

 248 生生不息

Chapter 14 催眠大师音容宛在

 米尔顿·艾瑞克森的传奇

 255 艾瑞克森医师如何变成催眠大师

 257 催眠现象与近代精神医学的源起

 259 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疗术

 261 “催眠现象”的普世性

Chapter 15 意识、情感与自由意志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

 268 三代恩怨

 272 崎岖成长路

 276 “立业”原来也是点滴的累积

 277 “成家”其实就是幸福的堆砌

 279 绵绵不绝的“意识”就这么奇妙地存在着

 280 “情感”是“体验”,身体会说话

 281 阴魂不散的老亨利

 284 威廉与亨利的美国世纪

试读章节

此后数年,幻象、噩梦层出不穷。作为病人的他,惊吓莫名;作为医师的他,知道自己正在掉入疯狂的深渊;作为科学家的他,忙着记录每一个幻觉与梦境的细节。这些记录后来被编纂成数本深奥离奇的书籍(例如《向亡者的七次布道》[Seven Sermons to the Dead]),限量流通。但是其中看来似乎最难解,也可能最能反映他当时心境的材料,则保存于一本亲手书写,名为Liber Novus(新书)的册子里,因为以红色皮革装订,被通称为“红书”(The Red Book)。此书一直为他的后人秘藏,不轻易示人。一直到二○○九年,因为部分资料已经外泄,才万不得已将之付梓。四百多页报纸般大小、十多磅重的书,洋洋洒洒,堆满了密密麻麻、工笔誊写的字句,再加上百多幅色彩鲜艳、象征意义浓厚的图画,无论内容如何,任何人只要稍微浏览,大概都会忍不住感佩作者跃动不尽的生命力、原创力。

而这也许正是荣格之所以终能从“疯狂”走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书写与绘画,帮助他维系自己的内心与外在的世界。它们也许就是他的平衡点、救生圈。这些资料,帮助他审视、重组经验与记忆。他在其中搜索秩序、清理头绪、寻求意义。他渐渐相信,为了要达到人生更高一层的境界,为了要了解“真正”的自己,他才会不得不亲身去体验这刻骨铭心的痛楚、历练。他的噩梦变成了他的“主动想象”(active imagination)。他勇于面对那无边无际的恐惧,“自愿”(当然经过激烈的挣扎)跃入那完全黑暗的深渊,进入亡灵的世界,从而得到“再生”的机会。我们无从推测这其间有多少是实际的过程,多少是事后的解释。但是这样的疑问或许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重要的是,这样的诠释的确蛮罗曼蒂克,也很能振奋人心。

荣格后来追忆那艰苦的几年时说,那时他失去了几乎所有他以前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没有教职、没有地位、没有可以推心置腹的师友,唯一剩下的是他的家庭和他的病人。但是仅就这两方面来讲,荣格已是一个极端有福气的人。他的妻子艾玛·罗斯巴·荣格,一生支持他,始终不渝。他们的五个小孩,个个健康活泼、聪慧可人。艾玛来自富裕人家,他们没有任何金钱的压力,让他不只衣食无忧,还可以一方面享用华丽的豪宅,又同时在二十里外的湖畔建造一个“没水没电”,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原始”石屋,作为他退隐冥思之所。

即使在刚被弗洛伊德扫地出门、天天与幻觉噩梦缠斗的那几年,荣格依然是那个时代最闻名国际的心理治疗专家。不管是否发疯,他对病人,尤其女病人,依然充满魅力。这些病人里,有不少是名门闺秀、社会名媛,其中包括芬妮·鲍迪屈·凯兹,美国神经医学之父詹姆斯·杰克森·普特南的表妹,及艾迪丝·洛克菲勒·麦克柯密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最钟爱的女儿,也是因发明收割机而“富可敌国”的席勒斯·麦克柯密克的媳妇。她们为了接受荣格的治疗,一个个移居到苏黎世,一住就是十年八载。艾迪丝的丈夫哈洛·福勒·麦克柯密克,家族产业的继承人(也是席勒斯子女中唯一没有真正发疯的人),奉岳父之命去苏黎世劝艾迪丝回美,却随即成为荣格的病人,还不时写信向他岳父解释为何他们夫妇,以及三个子女,都需要继续留在瑞士接受治疗。不愧是精明的大企业家,他对心理治疗的解释,精简扼要,但还是说服不了比他更精明的岳父。这些病人自然知恩图报,捐款源源不断(艾迪丝后来又向银行借贷巨款,最后还得由心不甘情不愿的老爸还债)。他们也到处为荣格大力宣传,替他介绍许多英美诸国的政要贤达。

P32-34

序言

困而学之,学而知之

四十多年前进入台大医院神经精神科担任住院医师的时候,我对精神医学这个领域所知其实非常有限。当时的心情,一方面是无尽的憧憬,同时也有更为深沉的惶恐。高中大学时代之所以经常搜寻涉猎心理学书籍,与其说是“为学问而学问”,不如说是源于对人生意义的茫然,源于对为人处世、日常生活的种种不安与惶惑。但是当时所能找到的有关心理学、心理治疗学乃至精神分析学的著作,不论是原著还是转述,都常让人有高深莫测的感觉。大师们的自传或传记(如《弗洛伊德传》、《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等)又总是让人只能感觉到他们的才气纵横与坚忍不拔的惊人毅力。他们怎么看怎么像“超人”兼“完人”,把守着通往神秘心灵世界的秘密钥匙。为了摆脱自己心灵的贫乏,我渴望着要去了解他们,寻求他们的秘密。

但是那也正是精神医学转型的年代。我在一九七四年赴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继续进修时,原为精神分析师的主任刚卸任不久,新的主任注重行为科学及生物精神医学,反映的正是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走向。第三版《精神医学诊断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Third Edition [DSM-III] )在一九八○年出炉之后,精神动力学(psychodynamics)的概念遂逐渐为“描述性”(descriptive)学说所取代。因而在我接受住院医师的训练过程里,精神分析学乃至其他种种心理治疗学正在逐渐淡出精神医学界。在这样的氛围下,存身于大学临床学术机构的我,摆荡于精神药理学、社区精神医学与文化精神医学之间,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成了茶余饭后助兴的话题。当代掌权的“新克雷培林学派”(Neo-Kraepelinian)把“心灵”当成“黑箱”、“黑洞”,相信跳过这个黑箱,我们反而会更有余裕去探讨脑神经科学乃至分子基因学与行为、思考、情绪的关系。训练结束后,我一直留在大学教学医院与研究机构,三十年间为发展个人小小的学术事业而奔波,凝视心灵“黑箱”的时间自然大减,但是对二十世纪初以来我们这个行业里勇于探索人心的“祖师爷”们的人生际遇与心路历程,还是一直充满好奇。

这期间有幸接触到一些大师的传记,内容生动,考证翔实。经由作者抽丝剥茧的叙述,我才真正体会到大师的人生其实过得很辛苦。他们的童年常有严重的创伤;他们的成长过程充满挫折;他们“怀才不遇”,事业发展一波三折。在传统的“伟人”传记里,这样的事迹通常会用来作为反衬、彰显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人格特质:坚毅、进取、自信、百折不挠。但是新一代的传记,则不再那么“为贤者讳”。在这些作者的笔下,传主面对人生苦难时的彷徨、沮丧、举止失措,历历在目;传主面对阻碍与争议时表现出来的愤怒、激情乃至钩心斗角的场面,也都无所遁形。这样的书写,当然有可能沦于流言蜚语的嫌疑。坊间有些书籍,的确明显表露门户之见,对异己者口诛笔伐、不遗余力。但是真正严肃的“史家”在披露传主的癖性、弱点、缺失的时候,总是带着淡淡的“哀矜勿喜”的态度。他们这种具体的“揭露”,其目的是要让我们更有可能去贴近传主,让他们不再只是样板,而是有血有肉、是非祸福悬于一念之间的人。也唯有经由这种贴近到几乎可以感受其呼吸的了解,我们才更有可能深刻体会大师们“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的历程。

二○○九年我终于下定决心完全离开“学术机构”,重拾当初进入精神医学领域时的初衷,用余生去寻求直接与人心交会的时光。而贴近人心,于我来说,就是两条路径:其一是去做个尽职的临床精神科医师,期待“病人”容许我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其二是延续我从小对历史人事的喜好,以古人为友,用我半生累积的知识与历练去体会他们的人生抉择,哀怜他们的无奈与困顿,赞赏他们的生命力、原创力,也由此开展我对写作的热情。

……

如前所述,这本书从原初的构想到最后的成型,有说不尽的因缘。在许多关键点,如果没有得到那么多的支持与鼓励,恐怕自己不管有多少热情,也难以为继。付梓前夕,感激之情,恐难尽述。不过首先最需要致谢的就是《当代医学》的编辑与同仁们,放心让我开辟这个专栏。不仅如此,从一开始,我就有了这么一群热诚的“忠实读者”:廖运范医师(杂志发行人)及其夫人黄妙珠医师、赖其万医师(社长)、符传孝医师、张天钧医师(总编辑)及林钦沂总经理。他们都是笔者年少轻狂时的老友,现在正处其各自事业、人生的巅峰,可谓名副其实的“日理万机”,却总是随时把手边的事情放下,用心与你对谈。文稿一寄出,即时有回应,细读、评点、加油打气,邮件往往返返、字句琢磨。能有这样的朋友,人生何憾!在此同时,也要感谢《当代医学》的许翠玲小姐,没有她的及时提醒、勤于催稿、并到最后一分钟都不放弃,继续追稿,这些稿件就没有可能按月刊出、累积成册。

在这么多朋友及专业人士的关怀帮助之外,我庆幸身边还有一位“终生主编”的妻子宋文玲。身为临床心理学博士并有多年执业经验的文玲,对心理治疗学的开创者自然也都一直趣味盎然。虽然她只具名为本书中几篇的共同作者,每篇文章从构思到完成,其实都得益于我们的反复讨论。她也是本书每篇文稿“最初始”的读者,改正多如牛毛的错别字、推敲字句、修删内容。我的为人虽然沉默寡言,为文却常不免有过于渲染的毛病。凡事力求精准简约的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复查资料来源、删除与主题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有时大笔一挥,就删掉好几段,删得我心疼,不免就偷偷又把它们放回去了。几番来回反复,终于发现,我写文章就如我的饮食口味,喜欢“加油添醋”,而她习惯的则是“少油少盐”。这样的协调虽然难免有点辛苦,但也幸亏有她努力把关,这些成品才不至于如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失去重心。

本书的构思写作,都是文玲与我在二○○九年迁居旧金山之后的事。正巧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女儿欣怡不约而同地也决定来此定居,让我们很快就有了“落地生根”的感觉。姐妹、亲友的经常来访,也更让我们能安心地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继续开展我们的新生涯,在此也一并致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2: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