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不是潜力问题而是体制问题,再“聪明”的经济政策也治不了经济体制的病,中国经济的未来取决于决策层对待深层次改革的决心,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改革常常是逼出来的,不走入绝境,往往就下不了改革的决心,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制度之间的竞争,蔑视常识是我们社会许多悲剧的根源。
卫志民所著的《自由与繁荣》从危机与改革、制度与政策、政府与市场、教育与文化四个维度解读了中国经济增长、深层次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换和现代中国的教育与文化等社会热点问题,对相关中国经济政策作出了独到的分析和评价,并给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自由与繁荣》从危机与改革、制度与政策、政府与市场、教育与文化四个维度解读了中国经济增长、深层次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换和现代中国的教育与文化等社会热点问题,对相关中国经济政策作出了独到的分析和评价,并给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自由与繁荣》的分析基于作者卫志民最近的学术研究成果,立足于作者长期以来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观察、思考与研究,以及与学术界、企业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密切交流。本书的写作风格深入浅出,叙述平实,观察敏锐,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结论清晰,彰显了作者睿智的思想与务实的作风。本书既可作为经济学研究领域专业读者的参考文献,也适合关心中国经济问题的非专业读者阅读,还可作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辅助读物和补充教材。
危机与改革
中国经济的未来
迷茫的中国改革
机遇和挑战并不总是对称的
中国改革的午休时间过长了
遏制两极分化应着眼于初次分配领域
如何才能让政府少花钱?
7.5%还是8%根本不是问题的关键
用制度取代政策,用规则取代相机抉择
也谈民富、国强和民族尊严
制度与政策
推进改革,我们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
中国人的“折旧率”应该比欧洲人高
国企存在的逻辑
国企高管薪酬
我们要像信任党一样信任市场
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
尤努斯的穷人银行
刺激内需需要的是供给政策
把钱直接交给老百姓
制度质量与经济繁荣
用体制改革而不是塔吊来建设世界城市
政府与市场
关键是要消除滋生行政审批项目的体制基础
互害还是互利取决于制度环境
激进的中国高铁建设
在“大飞机”项目上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任重而道远
以保护的名义垄断,以市场的名义掠夺
要求实名举报其实是官员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轻则行贿,重责受贿,更有利于减少寻租行为
其实做衬衣比造飞机更有利可图
让违法者倾家荡产,不如让不称职的市场监管者下岗失业
让“名人代言”承担“连带责任”可能会误导社会的思考方向
企业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
教育与文化
关于文化侵略
我们的社会为何缺乏真正的知识分子?
透视中国高校的债务危机
中国实体书店危机
经济学家为什么经常会被妖魔化?
中国的学术腐败
学术反腐,大有可为
学术竞争与学术道德
我们也许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
八大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学习、思考与运用
经济学教科书的中国化与中国经济学
没有财务自由,就难有思想自由
工资是靠不住的
春天如果到来,坚冰必然融化
如何才能让政府少花钱?
如果把我们这个经济体比作一个家庭的话,现阶段的地方政府就像是这个家庭里可以自行其是的阔管家。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GDP虽然已经名列世界第二,但中国的人均GDP在2011年刚刚超过5 000美元,排在世界第93位,仅为美国的1/9。而且中国内部的贫富差距极大,虽然自2000年后“管家”不再公布家里基尼系数的数据了,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在0.5以上,大大超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比较能够说明一国平均收入水平的指标本来应该是“中位数收入”或“众数收入”,但这两个统计指标具有政治上的天然缺陷。
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在2012年以前,长时期以两倍乃至三倍于GDP增长速度的速度高速增长,成为我国国富民穷格局得到不断强化的一股重要推动力量。2012年中国的经济比较疲软,但政府的财政收入跑赢中国GDP的增长速度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中国政府收税有个特点,即把钱先收上来再考虑如何花掉它,不是以支定收、量需为入,而是把政府当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了,财政收入多多益善,只怕不够花,何愁花不完?每年的第四季度都是财政资金支出的旺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的原因是政府的财政活动根本得不到纳税人的有效监督。中国的各级政府过去都把财政预算列为机密信息,属于“秘密”等级,这是非常荒谬的。本来财政预算应该挂在网上广而告之,接受纳税人监督的。每年人大开会审议各级财政预算也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仅仅按照功能报告一下大数,比如教育多少钱,军事多少钱,没有细目,根本无从审查其合理性。
中国政府征税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以间接税为主,被人征了税还蒙在鼓里。我们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占的份额不到一成,但你消费任何一种东西或服务都在悄悄地纳税。政府收取的土地租金更可怕,一下子就征到了21世纪末期。你在北京买一套住宅,五环内100平米公寓类住宅400万元一套,其中买主支付的政府预收75年的土地租金就能够占到一半。几百万元现金,读者可以算算,按照现在的收入水平,你一生能够挣多少钱?最近政府要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房产税,这意味着你交给了政府上百万元的土地租金,还要为自己租来的“别人的”土地根据土地的市场价值再纳一次税。土地日后涨价了,你还要不断调整纳税额,政府会给你的住宅定期评估。
那么,如何让政府少花钱呢?首先是别让政府太有钱。那如何节制政府?这可真是难倒我了。我是个庸医,嘴硬不愿意说自己看不了政府乱花钱的病,就说几点没有用的药方吧,其实只是一个改革的方向而已。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按照自由竞争的、法治的、民主的市场经济和现代政府的要求,以此为改革的远期目标设计改革方案,科学界定政府的边界。政府的活动范围小了,政府的规模才有可能缩小,才更容易做到缩小财政收入规模。现在政府有那么大的活动范围、那么大的权力、那么多的钱,能不乱花钱、能不成为败家子吗?以前根本没有什么制约政府的力量,现在还有微博、论坛、手机短信这类东西简单制约一下,有聊胜于无。科学界定政府的活动边界,也意味着未来的政府将以提高公共产品为主,逐渐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这样的认识和转变都非常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规模缩小和支出更加合理。
二是推动政府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只有公开和透明,才有可能科学合理。不用担心老百姓看不懂预算,看不懂是因为政府不想让老百姓看懂。只要你全盘托出,大白于天下,不专业的网友就能告诉政府什么支出是合理的,什么支出是不合理的。至于那些普通网友判别不清楚的部分,别忘了还有专业网友呢?专家教授、政府总理也是上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纳税人根据常识判别即可明白七八分。例如,地震局用于地震预测的支出仅是用于购买公车支出的几十分之一,就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常识不会错。关起门来搞预算,偷偷摸摸的,不敢给纳税人看,肯定不是科学的、合理的,否则就给你看了。
P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