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书影漫谈--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精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镇西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30年教育阅读心得,数千万师生验证受益!

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并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

《我的书影漫谈——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精选》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的精选,是李镇西老师从教30年来的教育精华集萃。收录他围绕教育活动,阅览各类图书及影视的观感,为他人作品撰写的序跋、书评等。

内容推荐

阅读为课堂教育和教学带来广度、厚度和深度,阅读让老师和学生的心灵走向纯净与崇高……我们的教育需要阅读。

《我的书影漫谈——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精选》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的精选。收录他围绕教育活动,阅览各类图书及影视的观感,为他人作品撰写的序跋、书评等。作者以社会及历史的纵深,向与教育互为表里的周遭世界祭出热忱的批判,其深厚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使每篇札记不仅充满了莹润透彻的理性思考,而且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教育理想。

《我的书影漫谈——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精选》为教师培训、进修、提升自我修养的首选!

目录

总序

第一辑 我的心灵追求

 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快乐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

 吴非的良知

 在香港读龙应台

第二辑 坚守教育的灵魂

 教育,可以这样表达

 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

 平凡不普通

 与青春同行

 家长也是教育者

 以朴素的语言讲述自己

 接过陶行知民主教育的火炬

 苏霍姆林斯基的魅力

第三辑 好教师与好教育

 积蓄已久的思想喷发

 思想不老永年轻

 程红兵的意义

 “语文的诗意”即“人生的诗意”

 一颗纯正的童心

 别样的风景

 由衷的敬意

第四辑 用行动追寻教育理想

 教育即理想

 让思想行动起来

 走出书斋的教育学

 这就是真正的教育科研

 投向专制教育的一把匕首

 从“文体突围”到“思想突围”

 呼唤中国的卢安克

 把童心还给孩子!

 假如我是刘亦婷的老师

 倾听年轻的心灵

第五辑 阅读提升生命的品格

 向邵燕祥同志致敬

 惋惜王蒙:“费厄泼赖”又当“缓行”?

 也在钱钟书边上写几句

 我对这本书说“不”!

 用生命写诗

 我的“保尔情结”

 有血有肉的中国当代史

 无法窒息青春的勃发

第六辑 触动心灵的书

 以爱心呼唤爱心

 接受灵魂的洗礼

 不能忘却的纪念

 不仅仅是“学习的革命”

 “善养浩然之气”

 走进“草房子”

 相约生命的永恒

 让历史警钟长鸣

第七辑 品味荧幕中的人生百态

 一曲催人泪下的母爱颂歌

 叹息中的咀嚼

 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

 那年冬天

 教育的力量和边界

 关于余则成后来命运的若干猜想

 不得不说的话

 由“纯爱”想到“甜糖”

试读章节

平凡不普通

——《李镇西团队丛书》总序

我们是一群平凡却不普通的教育者。

我们平凡,因为我们都是学校一线的老师。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承受着学生人身安全、教学质量要求、升学率任务以及家长过高的期待值等巨大的压力。因此,和中国所有教师一样,我们每天早晨迎着朝阳或冒着风霜雨雪匆匆赶到学校,然后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接待学生家长;晚上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里,还要在灯下备课、阅读或写教育随笔,反思自己一天的工作。我们有着来自教育的困惑,或来自生活的烦恼,也因此而叹息乃至流泪……

但我们毕竟不普通。这里的“不普通”当然不是指我们外在的什么“耀眼光环”或“显赫地位”,而是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内心还燃烧着理想主义的熊熊火炬——

坦率地说,我们对中国教育并不乐观,但我们不愿意只是埋怨(有时候当然也忍不住发些牢骚),而想通过我们每一天点点滴滴的努力,从上好每一堂课开始,从带好每一个班开始,从和每一个学生谈心开始,从走访每一个学生家庭开始……改善进而(或许能够)改变我们身边的教育——我们当然不敢奢望改造中国教育,但是我们坚信,如果中国每一个教师都这样做,中国教育一定会得到改造的!

很多年前,我写过这样一段话——

茫茫人海,如蚁人生,我们个人的确太渺小,但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可以自己使自己的灵魂接近高尚,使自己的心灵自由地飞扬。鲁迅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从来不少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我以前都把这只当作“名人名言”,但今天,我愿意和所有教育界的有志者一起,实践这句话——让我们也成为中国的脊梁!

现在看这段话,我依然激情澎湃。

不过,悲观一点说,哪怕我们最终也没能改造中国教育,可我们至少能够让我们和我们的学生过一种新教育实验所追求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实,我们当中许多人,并不是主动选择的教育,而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当了教师。只是,既然成了教育者,我们就不愿苟且地混日子,或者唉声叹气地怨天尤人,而希望在每一天的工作中,享受职业和人生的快乐。

我们知道,教育的艰巨有时候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的教育对象无法选择;面对我们不甚满意却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能够改变的只有两点:职业,或职业心态。我们选择了后者。于是,在有的教师盲目而麻木地重复每一天单调的教育的时候,我们却通过思考,通过创造,通过阅读,通过写作,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尽可能有滋有味。于是,课堂成了我们挥洒生命的舞台,学生成了我们心心相印的伙伴。甚至我们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包括每一天都会给我们带来“悬念”的后进生,都成了我们的课题,我们从中获得了科研的愉悦,教育的乐趣,人生的幸福。

 无数个普通日子里无数普通的思考、普通的情感、普通的人物、普通的故事、普通的智慧……便凝结成我们不普通的记忆。这套《李镇西团队丛书》,便是这些温馨记忆的结晶。

写到这里,不得不解释“李镇西团队”这个概念了。“李镇西团队”是一个比较模糊而宽泛的概念,其内涵主要是指和我有密切联系、志同道合因而心心相印的教育者——主要包括我身边的同事,以及我教育之旅上和我携手并肩的同行者。以“李镇西”命名这个团队,是因为我相对年长一些——按中国传统的习惯,长者为尊。仅此而已。

作为一群平凡的教育者,我们没有想过青史留名。我们知道,我们这些朴素的文字,很难成为什么什么的“里程碑”或“开创”了什么什么的“经典之作”。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文字连如彗星扫过夜空都谈不上,最多昙花一现。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心满意足,毕竟我们的生命和我们学生的生命一起芬芳过,璀璨过。

我们并不自卑。我们坚信,无数和我们一样的教育者忠实记录自己心灵的文字,汇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气势磅礴的教育交响曲。能够成为这伟大壮美乐章中的一个美丽音符,我们很自豪。

谢谢你打开这套丛书,谢谢你倾听我们的心音!

P49-51

序言

文学与教育齐飞

李镇西

那天和女儿聊天,我说:“爸爸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后来当了教师,我便把文学这种业余爱好融进我的专业,于是我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的确如此,现在的我既是四川作家协会的会员,又是中学语文教师,呵呵,感觉真不错。

我曾想,如果我单纯搞写作,很难成为优秀的作家;如果我单纯搞教育,也未必成为优秀的教师。现在我当然也不能说我是“优秀的作家”或“优秀的教师”,但是,会点儿写作同时又懂点教育,我就成了作家中会教书的,也是教师中会写作的。

十五年前,我曾应某语文教学杂志之邀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把文学梦托付给教育》。其中有这样的话——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从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但是,当时我很少会想到,那“动机不纯”的“师范”二字将决定我后来的人生走向,而“中文”则似乎永远不过是一个“文学梦”而已。1982年2月我已经分配到了中学,心里却还惦记着如何把我“创作”的一篇反映实习生活的“中篇小说”变成铅字,以期引起哪位“文坛伯乐”的注目,然后把我这颗“文学新星”调到文联或作协。但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校园生活,使我身不由己地融进了学生之中,并真诚地爱上了他们。我当然仍有点不甘心放弃“文学梦”,但是,对学生的钟爱不能容忍我因对“文学”的追求而对每一堂课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敷衍塞责!更何况,在学生的身上我渐渐发现教育其实有着不亚于文学的魅力!我应该也可以把“文学”与“教育”融为一体。

是的,“教育其实有着至少不亚于文学的魅力”!

现在,我从教快三十年了,我对此依然深信不疑,而且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岂止是“不亚于”,文学与教育简直就是相通的——

文学如教育一样,着眼于人的灵魂,追求心灵的感动与激荡;教育如文学一样,充满激情、浪漫、意趣。

文学如教育一样,力求把人引向真善美,引向伟大、深刻与崇高;教育如文学一样,震撼人心,催人泪下,荡气回肠,余韵悠长。

如玉一般的赤子之心,如水一般的纯净灵魂,如山一般的英雄梦想,如海一般的浩渺胸襟……文学都具备。

诗歌一般的激情燃烧,戏剧一般的跌宕起伏,小说一般的惊心动魄,散文一般的从容优雅……教育均拥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反之亦然。

我还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作家与教师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并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作家以自己的作品影响无数的读者,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文字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教师将每一个孩子当做自己的作品,在每个孩子身上倾注热情,挥洒生命,帮助他们把人生变成一首隽永的诗或一篇厚重的小说。

纯真,激情,妙趣,敏锐,深刻,浪漫,智慧,责任……这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文学的元素。“浓妆淡抹总相宜”“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有源头活水来”“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文学的表达,也是教育的境界。

2010年2月我在新加坡讲学,新加坡同行问我:“为什么您的教育经历中有那么多的感人故事?”我说:“任何一个教师,只要他用心做教育,他的职业生涯一定会充满许多传奇!”比如,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教育的悬念由此埋伏,这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教育的某种乐趣。我们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并将一个个小事件小细节小感悟等等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这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在创作教育故事和生命传奇。这是文学的韵味,也是教育的魅力!

我的许多著作,比如《爱心与教育》《心灵写诗》等等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这是文学呢,还是教育?

有些东西真的是说不清楚。当我梦寐以求想当“浩然”(我少年时代唯一存在的作家,当时中国很多作家都被打倒了)时,命运让我当了教师。当我放弃当作家的念头,专心致志地上课带班时,波澜壮阔的教育生活却让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笔,我写下一首首献给可爱孩子们的抒情诗,写下一篇篇表达我火热情怀的散文,甚至出版了一本本记录我教育故事的著作:不仅仅是我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走进心灵》《风中芦苇在思索》《怦然心动》《心灵写诗》等三十多本引起同行共鸣的著作,还包括没有正式出版但真实记录我和学生共同生活和青春风采的《未来》《花季》《恰同学少年》《花开的声音》……这些作品对我和我的学生而言,是一段生活的定格,一页历史的缩影,一种精神的凝固,一份情感的珍藏,一簇创新的火花,一道理想的光芒,一串记忆的珠宝,一束青春的花朵。它们既是教育的,也是文学的。

更何况,无论是作家还是教师,共同的身份为“知识分子”,共同的责任叫“使命”,共同的理想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让文学与教育携手共进,越来越成为我坚定的信念。

于是,近三十年来,我左手文学,右手教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就这样,理想共初衷一色,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和童心为伴,生命携使命同行。我把一部部撼人心魄的文学作品连同一位位可歌可泣的人类英雄精神巨人铸进孩子们的心灵,用文学的激情点亮教育的理想,照亮孩子们未来的公民人生;同时,我用手中的笔书写自己的校园故事,让文学丰盈我的教育岁月,更让我微弱而执著的声音通过文学汇入改革时代的轰鸣潮声。

这一套《李镇西文集》算是我教育生活的文学见证,也是我文学表达的教育结晶。作为教育著述,也许它们谈不上“深刻”,但在我心里,每一句话都如文学般纯真而洁净;作为文学作品,也许它们算不上“优美”,但在我眼里,每一个字都如教育般严肃而神圣。总之,无论是把这套著作看做“教育”还是“文学”,其中的每一页都写着两个字:真诚。巴金说:“把心掏出来。”我当然不敢和巴金相提并论,但我也的确是把心给了亲爱的读者。

我愿意重复我以前写过的两段话,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挽留青春,珍藏童心;挥洒情感,燃烧思想;从职业到事业,从幻想到理想;手足舞蹈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这就是我的生活!

2011年2月17日

书评(媒体评论)

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并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 朱永新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 我没有听过镇西的课,是一大憾事;但是从这些教学实录中,我仍然不难感受到镇西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享受。

——著名语文教育家 钱梦龙

李镇西的课与李镇西的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识与学生碰撞之后而生成的课,他的课带着他鲜明的个性特色。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华东师大特聘研究生导师、

著名教育专家 程红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