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教学笔记精选,数千万师生验证受益!
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并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
《我的教育思考——李镇西30年教育感悟精华》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30年教育教学思想感悟的精华,是李镇西老师从教30年来的教育精华集萃。
作为一名教师,考试制度无法改变,教育评价无法改变,教材无法选择,学生无法选择,但是教育教学过程的手段、方法、技巧以及你走进学生心灵的路径、方式却是可以改变或选择的……
《我的教育思考——李镇西30年教育感悟精华》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30年教育教学思想感悟的精华。作为一个教育的行走者和思想者,李镇西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将优秀的教育理论精髓融会贯通。他呼吁给教育以生命,给教育以民主,给教育以尊严。他呼唤教育者应当以身作则,踏踏实实做教育,坚持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主动追求并无限接近真教育……只有教师的思维方式、观念、心态改变了,才能从容应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的教育思考——李镇西30年教育感悟精华》为教师培训、进修、提升自我修养的首选!
我的科学质量观
这里的质量当然指的是学校的“教育质量”,而非企业的产品质量。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抓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这样的说法,经常被不少校长挂在嘴边。从字面上说,这些说法本身并没有错。难道办学校可以不要质量吗?当然不是。如果一个校长不管质量,他应该立马下课!
问题的核心或者说关键在于,这里的“质量”指的是什么?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问一些校长、老师、学生和家长,往往会得到这样的答案:“当然是指学校的‘升学率’啦!”
如果是初中,人们会把中考考上重点中学分数线有几个人视为该校质量的指标;如果是高中,人们会把高考考上重点大学分数线有几个人视为该校质量的指标。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如果校长大声疾呼:“一定要抓质量!”老师们的第一反应多半是:这个校长要抓教学,要抓课堂,要抓考试了!
如此对质量的理解不能算全错,但是如果用“科学质量观”的标准来衡量,这个理解绝对是不全面的。“科学质量观”这个概念不是我的首创(严格地说,这个概念的全称应该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但我赞同这个说法,并且有自己的理解。
科学质量观显然是针对非科学的质量观提出的。在这里,“科学”的含义,我理解就是要“符合规律”。说通俗些,就是教育要符合教育本身的特点,同时还要符合学生作为人的特性。而“非科学的质量观”,则既不遵循教育的原则,也不尊重人的本质,把教育当产业,把学生当商品,无视教育的人性,更无视学生的生命。
科学质量观从根本上说,是着眼于“人”(即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的素质发展——体格健壮,道德高尚,学业优良,情趣高雅,等等。
我理解并倡导的科学质量观,至少应该有如下内涵——
第一,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既要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既要为学生的升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终生服务。
一个学校追求升学率没有错,老师们抓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没有错。且不说完整全面的教育质量本身就包含着智育方面的目标,就以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而论,如果他缺乏起码的文化素养,失去进入高中或大学的资格,以后就业都面临困难,甚至生存都面临危机,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就无法享受求学的成功,谈何“一生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一个学校不讲教学成绩,不追求升学率,这个学校是对学生不负责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必要办下去。
问题在于,如果一个学校在实践中只追求升学率,而且是不择手段地追求,这样的所谓“质量”不但片面,而且可怕!因为这样的质量观牺牲的是孩子本来应该有的全面发展,以及他们童年少年应有的快乐。因此,一所真正对孩子负责的学校,应该是既满足孩子一生中那“关键的几天”(中考或中考)的需要,更要着眼于孩子未来五十年、六十年甚至更长久的幸福!
为了我们今天的学生将来能够可持续发展以获得长久的幸福,教育就必须给他们终身有用的东西:强壮的体格,健身的技能,善良的品质,正直的情怀,高远的志向,宽广的胸襟,雅致的修养,学习的兴趣,阅读的习惯,坚忍的意志,科学的思维,创新的智慧,沟通的本领……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教育追求,也理应是教育质量的内涵,而绝不应该被单一的成绩、名次和升学率所冲淡甚至剥夺。
第二,追求整体的质量——面向每一个孩子,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好的发展。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找到一个两个或更多的“天才学生”;同时,几乎每一所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历史的学校,都可以在校友中找到一些著名的校友。
我们也承认,培养杰出人才或者说拔尖人才,的确也是我们的教育使命之一,从学校走出去的清华生、北大生、院士、科学家等,也是我们学校的办学业绩或者说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
但是,如果仅仅把这少数精英学生当做我们的教育质量,甚至津津乐道于哪个名人是我们学校“培养”的,而忽略甚至无视绝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这样的质量观岂止是不科学,简直就是扭曲的、畸形的。
我们的教育对象,绝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更是包括了未来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孩子。一个人能否成为科学家甚至获得诺贝尔奖,更多的和他的天赋以及家庭教养有关,和学校也有关,但关系不大。如果我们只盯着学生是否获得了这样或那样的大奖,是否考上了清华北大或啥佛耶鲁(甚至为此目的而不择手段地挖别人的“尖子生”),而忽略了培养无数善良勤劳富有智慧的普通劳动者,这是教育的悲哀!
这样说,绝不意味着对绝大多数普通孩子成才标准的降低,不,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应该是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把相应的“尺子”,所谓“因材施教”,所谓“尊重个性”,所谓“做最好的自己”等等,都是科学质量观题中应有之义。无视学生的差异而一刀切的“英才教育”,或者为了照顾大多数普通孩子而让未来可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吃不饱”的“平均教育”,都不是科学教育质量观。我们追求的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一个孩子、全面实施素质培养的教育,造就具有合格公民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他能达到的最好的发展的教育。无数“每一个”的成功,便汇成我们的“整体”优异的质量。
第三,追求和谐的质量——以人格教育为核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发展,但一定要协调发展。
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已经确定的教育方针。
P40-43
文学与教育齐飞
李镇西
那天和女儿聊天,我说:“爸爸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后来当了教师,我便把文学这种业余爱好融进我的专业,于是我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的确如此,现在的我既是四川作家协会的会员,又是中学语文教师,呵呵,感觉真不错。
我曾想,如果我单纯搞写作,很难成为优秀的作家;如果我单纯搞教育,也未必成为优秀的教师。现在我当然也不能说我是“优秀的作家”或“优秀的教师”,但是,会点儿写作同时又懂点教育,我就成了作家中会教书的,也是教师中会写作的。
十五年前,我曾应某语文教学杂志之邀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把文学梦托付给教育》。其中有这样的话——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从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但是,当时我很少会想到,那“动机不纯”的“师范”二字将决定我后来的人生走向,而“中文”则似乎永远不过是一个“文学梦”而已。1982年2月我已经分配到了中学,心里却还惦记着如何把我“创作”的一篇反映实习生活的“中篇小说”变成铅字,以期引起哪位“文坛伯乐”的注目,然后把我这颗“文学新星”调到文联或作协。但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校园生活,使我身不由己地融进了学生之中,并真诚地爱上了他们。我当然仍有点不甘心放弃“文学梦”,但是,对学生的钟爱不能容忍我因对“文学”的追求而对每一堂课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敷衍塞责!更何况,在学生的身上我渐渐发现教育其实有着不亚于文学的魅力!我应该也可以把“文学”与“教育”融为一体。
是的,“教育其实有着至少不亚于文学的魅力”!
现在,我从教快三十年了,我对此依然深信不疑,而且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岂止是“不亚于”,文学与教育简直就是相通的——
文学如教育一样,着眼于人的灵魂,追求心灵的感动与激荡;教育如文学一样,充满激情、浪漫、意趣。
文学如教育一样,力求把人引向真善美,引向伟大、深刻与崇高;教育如文学一样,震撼人心,催人泪下,荡气回肠,余韵悠长。
如玉一般的赤子之心,如水一般的纯净灵魂,如山一般的英雄梦想,如海一般的浩渺胸襟……文学都具备。
诗歌一般的激情燃烧,戏剧一般的跌宕起伏,小说一般的惊心动魄,散文一般的从容优雅……教育均拥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反之亦然。
我还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作家与教师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并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作家以自己的作品影响无数的读者,让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文字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教师将每一个孩子当做自己的作品,在每个孩子身上倾注热情,挥洒生命,帮助他们把人生变成一首隽永的诗或一篇厚重的小说。
纯真,激情,妙趣,敏锐,深刻,浪漫,智慧,责任……这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文学的元素。“浓妆淡抹总相宜”“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有源头活水来”“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文学的表达,也是教育的境界。
2010年2月我在新加坡讲学,新加坡同行问我:“为什么您的教育经历中有那么多的感人故事?”我说:“任何一个教师,只要他用心做教育,他的职业生涯一定会充满许多传奇!”比如,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教育的悬念由此埋伏,这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教育的某种乐趣。我们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并将一个个小事件小细节小感悟等等及时记录下来,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这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在创作教育故事和生命传奇。这是文学的韵味,也是教育的魅力!
我的许多著作,比如《爱心与教育》《心灵写诗》等等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这是文学呢,还是教育?
有些东西真的是说不清楚。当我梦寐以求想当“浩然”(我少年时代唯一存在的作家,当时中国很多作家都被打倒了)时,命运让我当了教师。当我放弃当作家的念头,专心致志地上课带班时,波澜壮阔的教育生活却让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笔,我写下一首首献给可爱孩子们的抒情诗,写下一篇篇表达我火热情怀的散文,甚至出版了一本本记录我教育故事的著作:不仅仅是我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走进心灵》《风中芦苇在思索》《怦然心动》《心灵写诗》等三十多本引起同行共鸣的著作,还包括没有正式出版但真实记录我和学生共同生活和青春风采的《未来》《花季》《恰同学少年》《花开的声音》……这些作品对我和我的学生而言,是一段生活的定格,一页历史的缩影,一种精神的凝固,一份情感的珍藏,一簇创新的火花,一道理想的光芒,一串记忆的珠宝,一束青春的花朵。它们既是教育的,也是文学的。
更何况,无论是作家还是教师,共同的身份为“知识分子”,共同的责任叫“使命”,共同的理想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让文学与教育携手共进,越来越成为我坚定的信念。
于是,近三十年来,我左手文学,右手教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就这样,理想共初衷一色,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和童心为伴,生命携使命同行。我把一部部撼人心魄的文学作品连同一位位可歌可泣的人类英雄精神巨人铸进孩子们的心灵,用文学的激情点亮教育的理想,照亮孩子们未来的公民人生;同时,我用手中的笔书写自己的校园故事,让文学丰盈我的教育岁月,更让我微弱而执著的声音通过文学汇入改革时代的轰鸣潮声。
这一套《李镇西文集》算是我教育生活的文学见证,也是我文学表达的教育结晶。作为教育著述,也许它们谈不上“深刻”,但在我心里,每一句话都如文学般纯真而洁净;作为文学作品,也许它们算不上“优美”,但在我眼里,每一个字都如教育般严肃而神圣。总之,无论是把这套著作看做“教育”还是“文学”,其中的每一页都写着两个字:真诚。巴金说:“把心掏出来。”我当然不敢和巴金相提并论,但我也的确是把心给了亲爱的读者。
我愿意重复我以前写过的两段话,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挽留青春,珍藏童心;挥洒情感,燃烧思想;从职业到事业,从幻想到理想;手足舞蹈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这就是我的生活!
2011年2月17日
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并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 朱永新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 我没有听过镇西的课,是一大憾事;但是从这些教学实录中,我仍然不难感受到镇西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享受。
——著名语文教育家 钱梦龙
李镇西的课与李镇西的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识与学生碰撞之后而生成的课,他的课带着他鲜明的个性特色。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华东师大特聘研究生导师、
著名教育专家 程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