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学生典藏版)》为山西教育出版社“名家作品中学生典藏版”之一种,选取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优秀作品,结集而成“典藏版”。本书共分三辑,分别为“散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节选)”,选取了三十年代“文学洛神”具有代表性同时又各具风格的作品。让广大青少年读者不仅对名家的作品有充分的了解,也能对当时的中国有进一步的认识,从中学习到写作的技巧,也感受到国家的命运对每一个个体的深刻影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学生典藏版) |
分类 | |
作者 | 萧红 |
出版社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学生典藏版)》为山西教育出版社“名家作品中学生典藏版”之一种,选取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优秀作品,结集而成“典藏版”。本书共分三辑,分别为“散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节选)”,选取了三十年代“文学洛神”具有代表性同时又各具风格的作品。让广大青少年读者不仅对名家的作品有充分的了解,也能对当时的中国有进一步的认识,从中学习到写作的技巧,也感受到国家的命运对每一个个体的深刻影响。 内容推荐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学生典藏版)》精选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萧红的散文22篇、短篇小说5篇、中篇小说(节选)3篇,全面展现了萧红作品的风貌。在这些作品中,当代中学生可以读到一段匆忙而慌乱的时代、一个热闹而凄凉的尘世、一颗痛苦而坚定的灵魂,从而在文学的熏陶中,获取来自经典的人生养分,增强的语文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同时,提升素质、培养情操、爱上艺术。 目录 第—辑:散文 流光正徘徊 小黑狗 一天 皮球 镀金的学说 祖父死了的时候 索非亚的愁苦 饿 欧罗巴旅馆 同命运的小鱼 孤独的生活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感情的碎片 女子装饰的心理 天空的点缀 失眠之夜 《大地的女儿》与《动乱时代》 记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生活的片段 茶食店 长安寺 林小二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九一八致弟弟书 第二辑:短篇小说 何乡为乐土 手 桥 汾河的圆月 逃难 小城三月 第三辑:中篇小说(节选) 莫向天涯去 老马走进屠场(节选自《生死场》) 我和祖父的幸福生活(节选自《呼兰河传》) 在汉口(节选自《马伯乐》) 试读章节 祖父死了的时候 祖父总是有点变样子,他喜欢流起眼泪来,同时过去很重要的事情他也忘掉。比方过去那一些他常讲的故事,现在讲起来,讲了一半下一半他就说:“我记不得了。” 某夜,他又病了一次,经过这一次病,他竟说: “给你三姑写信,叫她来一趟,我不是四五年没看过她吗?” 他叫我写信给我已经死去五年的姑母。 那次离家是很痛苦的。学校来了开学通知信,祖父又一天一天地变样起来。 祖父睡着的时候,我就躺在他的旁边哭,好像祖父已经离开我死去似的,一面哭着一面抬头看他凹陷的嘴唇。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被铁丝绞住了。 我联想到母亲死的时候。母亲死以后,父亲怎样打我,又娶一个新母亲来。这个母亲很客气,不打我,就是骂,也是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客气是越客气了,但是冷淡了,疏远了,生人一样。 “到院子去玩玩吧!”祖父说了这话之后,在我的头上撞了一下,“喂!你看这是什么?”一个黄金色的橘子落到我的手中。 夜间不敢到茅厕去,我说:“妈妈同我到茅厕去趟吧。” “我不去!” “那我害怕呀!” “怕什么?” “怕什么?怕鬼怕神?”父亲也说话了,从眼镜上面用眼睛看着我。 冬天,祖父已经睡下,赤着脚,开着纽扣跟我到外面茅厕去。 学校开学,我迟到了四天。 三月里,我又回家一次,正在外面叫门,里面小弟弟嚷着: “姐姐回来了!姐姐回来了!” 大门开时,我就远远注意着祖父住着的那间房子。果然祖父的面孔和胡子闪现在玻璃窗里。 我跳着笑着跑进屋去。但不是高兴,只是心酸,祖父的脸色更惨淡更白了。等屋子里一个人没有时,他流着泪,他慌慌忙忙地一边用袖口擦着眼泪,一边抖动着嘴唇说: “爷爷不行了,不知早晚……前些日子好险没跌……跌死。” “怎么跌的?” “就是在后屋,我想去解手,招呼人,也听不见,按电铃也没有人来,就得爬啦。还没到后门口,腿颤,心跳,眼前发花了一阵就倒下去。没跌断了腰……人老了,有什么用处!爷爷是八十一岁呢。” “爷爷是八十一岁。” “没用了,活了八十一岁还是在地上爬呢!我想你看不着爷爷了,谁知没有跌死,我又慢慢爬到炕上。” 我走的那天也是和我回来那天一样,白色的脸的轮廓闪现在玻璃窗里。 在院心我回头看着祖父的面孔,走到大门口,在大门口我仍可看见,出了大门,就被门扇遮断。 从这一次祖父就与我永远隔绝了。虽然那次和祖父告别,并没说出一个永别的字。 我回来看祖父,这回门前吹着喇叭,幡杆挑得比房头更高,马车离家很远的时候,我已看到高高的白色幡杆了,吹鼓手们的喇叭怆凉地在悲号。马车停在喇叭声中,大门前的白幡、白对联,院心的灵棚,闹嚷嚷许多人,吹鼓手们响起呜呜的哀号。 这回祖父不坐在玻璃窗里,是睡在堂屋的板床上,没有灵魂地躺在那里。我要看一看他白色的胡子,可是怎样看呢!拿开他脸上蒙着的纸吧,胡子、眼睛和嘴,都不会动了,他真的一点感觉也没有了?我从祖父的袖管里去摸他的手,手也没有感觉了。祖父这回真死去了啊! 祖父装进棺材去的那天早晨,正是后园里玫瑰花开放满树的时候。 我扯着祖父的一张被角,抬向灵前去。吹鼓手在灵前吹着大喇叭。 我怕起来,我号叫起来。 “咣咣!”黑色的、半尺厚的灵柩盖子压上去。 吃饭的时候,我饮了酒,用祖父的酒杯饮的。饭后我跑到后园玫瑰树下去卧倒,园中飞着蜂子和蝴蝶,绿草的清凉的气味,这都和十年前一样。可是十年前死了妈妈。妈妈死后我仍是在园中扑蝴蝶;这回祖父死去,我却饮了酒。 过去的十年我是和父亲打斗着生活。在这期间我觉得人是残酷的东西。父亲对我是没有好面孔的,对于仆人也是没有好面孔的,他对于祖父也是没有好面孔的。因为仆人是穷人,祖父是老人,我是个小孩子,所以我们这些完全没有保障的人就落到他的手里。后来我看到新娶来的母亲也落到他的手里,他喜欢她的时候,便同她说笑,他恼怒时便骂她,母亲渐渐也怕起父亲来。 母亲也不是穷人,也不是老人,也不是孩子,怎么也怕起父亲来呢?我到邻家去看看,邻家的女人也是怕男人。我到舅家去,舅母也是怕舅父。 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我饮了酒,回想,幻想…… 以后我必须不要家,到广大的人群中去,但我在玫瑰树下颤怵了,人群中没有我的祖父。 所以我哭着,整个祖父死的时候我哭着。 1935年 P26-29 序言 “文学洛神”的憧憬和追求 对于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同学们并不陌生。大家知道她有一位慈爱的祖父,在瓜儿绿、蜻蜓飞的后花园中,祖父陪她度过人生中最晶莹璀璨的时光;而从她的笔下走出来的鲁迅先生,或许会令人暗暗吃惊,印象中冷峻严肃的文坛斗士,其实温暖而幽默,有血有肉、有情有趣;她还描绘过傍晚天空的火烧云,栩栩如生、奔腾汹涌,那是曾经惊艳众多眼眸的梦幻景象。 这大概就是同学们对萧红的认识了:祖父膝下的调皮小妞、鲁迅先生身边的可爱女生、呼兰河畔的天真稚童;天性聪颖、文笔轻灵,心中珍藏爱——爱给予自己以力量的每一个身影和永远回不去的故乡。 是的,这是萧红。但是,这仅仅是萧红的一面。 真实的萧红,有爱,更有痛。她的人生,更多由抗争、苦难和不甘组成;她的文字,如暗夜绽放的花,有一种清淡却奇异的美;她的情感和思想,是从生活与信仰中萃取的汁液,无论甘苦,都够纯粹,也够深远。 萧红,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6月出生于中国最北方的黑龙江省呼兰县,1942年1月病逝于近乎最南端的香港。从北到南,她将自己短暂的人生,画成一道弯折的曲线,一部令人唏嘘的传奇。幼年丧母,幸有祖父陪伴,寂寞不少,欢乐也不少;少女时代,求学、游行、逃婚、出走、同居、怀孕、被弃……人生的图卷渐次展开,技法狂野,色调却如此暗淡;21岁,结识萧军,获救于萧军,二人共同生活,贫困度日——命运的密码似乎在此时已悄然锁定;22岁,以悄吟为笔名发表首篇小说《弃儿》,从此踏上文学之路。接下来,在不到10年的岁月中,哈尔滨、青岛、上海、东京、临汾、武汉、重庆、香港,都留下了萧红辗转漂泊的履痕、爱恨纠葛的印记,以及对于时事、民族、人性的思考,她将这一切定格于文字中。31岁,萧红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在“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的叹息中,她“与蓝天碧水永处”,唯留下,近百万字文学作品,任世人评说。 萧红的作品具有极富特色的语言风格,往往寥寥几笔或淡淡几句,就能营造出一种幽邃氛围,将人引入作品的情境之中。在对景物的描写上,这种特色尤为鲜明。《汾河的圆月》结尾部分“汾河永久是那么寂寞,潺潺地流着,中间隔着一片沙滩,横在高高城墙下,在圆月的夜里,城墙背后衬着深蓝色的天空”,苍茫夜色,亘古悲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切身地体察了一位母亲的丧子之痛;《小城三月》开篇之语“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白描的手法带来的却是写意的效果,春天的辽远壮阔与弱小顽强都扑面而来,仿佛一部电影在远景与近景之间自由切换,我们已不知不觉沉浸其中,期待着即将上演的故事。在心理、情绪、意识的表达上,萧红的语言也同样出彩,并且更简洁、更震撼。《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讲述的是萧红本人处于父亲阴影下压抑不快的成长经历。文中,祖父安慰她“长大就好了”,她便说:“‘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在文字的前后呼应中,我们读出太多潜台词:既有对祖父的绵长思念,亦有对现实的无尽伤怀。在其他很多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萧红的语言魅力。《感情的碎片》,淡淡回忆中隐含强烈的身世痛感;《记我们的导师》,萧红似乎就坐在对面与我们聊鲁迅先生,俱为“闲言碎语”,却分明比长篇大论来得既痛且暖;《生死场》,用冷静的语言讲述酷烈的故事,将我们带人东北大地令人战栗的生与死中……语言,是作家的利器,是作品的旗帜。旗帜迎风招展,引领我们靠拢文学,洞悉其美。萧红作品就是以清冷、明丽、幽婉、锋利、质朴、天真的语言风格,让无数读者走入一个新奇的世界。 萧红的作品蕴含着动人的情感和深沉的思想。所谓动人的情感,是指那些真实无畏地坦露内心世界的情感。文如其人,萧红的真情真性,在作品中随处可见。她难过:“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我的心被丝线扎住或被铁丝绞住了。”《祖父死了的时候》;她纠结:“我抱紧胸膛,把头也挂在胸口,向我自己的心说:‘我饿呀!不是偷呀!’”《饿》;她痛苦:“为什么要这样失眠呢!烦躁、呕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失眠之夜》;她激昂:“东北流亡同胞,为了失去的土地上的大豆、高梁,努力吧!为了失去了土地的年老的母亲,努力吧!为了失去的地面上的痛心的一切的记忆,努力吧!”《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无论缕缕思绪还是瞬间闪念,无论女儿低回还是壮士慷慨,萧红都不掖不藏,如实记录。站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萧红,却是一位真实的女子。而真实,远比完美更动人。当然,将萧红推向文学高位的,更离不开其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理念。萧红用三部中篇小说诠释自己的文学观——《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虽然在语言表达、故事架构、人物刻画上完全不同,却篇篇经典,且都指向“人”这一主题,都在解码时代背景下“人”的生存状态、命运流程和个性玄机。鲁迅对《生死场》的评价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是:“她不留情地鞭答他们,可是她又同情他们:她给我们看,这些屈服于传统的人多么愚蠢而顽固——有的甚至于残忍,然而他们的本质是良善的,他们不欺诈,不虚伪,他们也不好吃懒做,他们极容易满足。”《马伯乐》则塑造了一个多余的人,一个异端者。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马伯乐彻底暴露出人性的自私、懦弱、滑稽和荒诞。它与萧红以往的作品大相径庭,然而细细思忖,却又合情合理。萧红曾说:“作家不是属于某个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现在或者过去,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向着人类的愚昧!”这便是她在文学上的憧憬与追求吧!正因此,隔了70多年,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从萧红作品中读出别样而永恒的意味。无疑,萧红作品是值得我们一品再品的名家著作。 本书——《萧红作品中学生典藏版·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以提升中学生写作能力、开阔中学生阅读视角、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为切入点,从大量的萧红作品中,精选散文22篇、小说(短篇小说全文和中篇小说节选)8篇呈现给大家。期望同学们能够藉此读懂一段匆忙而荒乱的时代、一个热闹而凄凉的尘世、一颗痛苦而坚定的灵魂,让自己在文学的熏陶中,获取来自经典的人生养分。 (作者系《学习报》副总编辑、副编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