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维护王室
本篇选自《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王导(276—339),字茂弘,小字阿龙,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早年便与晋元帝司马睿是好友。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司马睿就是在王导的建议下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的。王导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的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王导被拜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世说新语》中关于他的记载多达80余条。
那时许多北方的名士都流亡江南,看到新政权尚处于草创阶段,没个头绪,十分失望。来到江南的文人经常相邀到建康城外的新亭宴饮。有一次,几杯酒落肚,其中一人望着滚滚江水,感叹说:“风景倒还差不多,可举目有江河之异。”此话引得众人纷纷落泪。王导却站起来厉声说:“大家正应该出力辅助王室,恢复中原,何至于相对哭泣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新亭对泣”。在君臣的励精图治之下,江南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晋元帝司马睿感慨地说:“你真是我的萧何啊!”
王导为了笼络江东土族,礼贤下士,还学起了当时被视为“蛮夷”的江南方言——吴语,很快赢得了江南士族的欢迎。王导因此成为协调北方贵族与南方士族关系的中流砥柱。王导长期居于相位,奉行“不存小察,弘以大纲”的执政理念,以清静为本,对一些小事常常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和稀泥”态度。不过,在一些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上,王导也会坚持原则,本文就是一例。
晋元帝登基之后,因为宠爱郑妃,就想废掉太子司马绍而改立郑妃之子司马昱。朝廷百官对此并不认可:一方面,废长立幼不符合传统礼教;另一方面,司马绍英明果敢,志向高远,做太子本就十分称职。因此,周伯仁、王导等大臣都极力反对改立太子,只有刁玄亮一人想尊奉少主来迎合晋元帝的心意。晋元帝一心要改立太子j但是又怕此事不成。于是他就传唤周伯仁和王导入宫,拖住他们,同时让刁玄亮去宣布诏令。周伯仁和王导进宫时,被传诏官挡住不能面圣,而被请去东厢房等候。周伯仁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王导却一把推开了传诏官闯入宫中。他径自走到晋元帝面前,问道:“不知道陛下因为何事召见微臣?”晋元帝被他的气势所慑,心知计划已被看穿,只好将已经拟好的诏令从怀中掏出来,当着王导和周伯仁的面撕碎。也正因为王导的坚持,太子司马绍才确定了自己的地位。周伯仁事后惭愧地说:“我以前自以为能胜过王导,现在才知道自己比不上他啊!”
太子司马绍于322年即位,就是晋明帝。不久,王敦起兵作乱。平叛期间,王室军队一度溃败。司马绍欲率将士与叛军决战,要登车出发时,被中庶子温峤一剑斩断马套绳,这才作罢。太宁二年(324),王敦的叛乱终于平息。而后,司马绍停止对王敦党羽的追究,全力重用王导,与江东大族保持和谐。虽然其在位时间只有短短两年,但对安定国家大局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也足以说明当初王导的坚持是正确的。P16-17
西汉时期,汉武帝独尊儒术,天下读书人无不将儒家经典奉为圭臬,并作为晋升仕途的阶梯。士人们热衷参与国政,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希望能实现经世治国的理想。但到了东汉末年,皇帝昏庸,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廷政局腐化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农民揭竿而起,各地军阀也借机起兵,割据一方,士人空有满腔热忱却无法挽救国家。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士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魏晋时期,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出身名门士族的子弟根本不必担心仕途问题,自然也不用苦读儒家经典,以致短短几十年间,儒学衰退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相对于儒学的式微,老庄哲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魏晋名士已不再热衷政治,而是把重心转向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上。老庄清静无为、自由逍遥的生活主张,正符合他们心境的需求,成为新人生观的思想依据。因此老庄哲学便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魏晋玄学之风由此形成。
随着玄学的兴起,魏晋名士之间兴起一股清谈之风。魏正始年间的何晏、王弼纵论老、庄,放言玄理,竹林七贤的诙谐嘲谑、嬉笑怒骂,正是这一盛行之风的体现。清谈是由东汉的“清议”发展而来,主要以人物的品鉴为主。清谈的内容包含玄学、美学和文学,极少涉及敏感的政治话题。文人们喜欢相互辩论一些空虚的理论,品评时人品貌的高低,或在言语上崭露个人智慧。清谈可说是当时文人的生活重心,和玄学互相助长,形成一种十分特殊的文人风貌。
南朝刘义庆所编撰的《世说新语》,就是一部记录汉末与魏晋时期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逸事的笔记小说集。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世居京口,是宋武帝刘裕之侄。史称刘义庆自幼聪敏过人,受到刘裕的赏识。《世说新语》是刘义庆召集门下文士杂采众书,共同编撰润色而成,而全书体例风格一致,应当归功于他的主编之力。《世说新语》共三卷,分为36门,分别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每一门类包括若干则故事,共有1200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通过描述人物的神情、口吻、举止,表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反映出魏晋时期人物的气质和风韵。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书中的不少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世说新语》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其为“名士底教科书”。
本书选取原著中最具代表性、最富意趣的故事近百则,在释义的基础上力图从新的角度予以解读。在结构上,本书打破了原有的体例目次,而按照各个故事的内容与主旨,将其分为道德与修养、才能与禀赋、情感与个性、世事与交往四个篇章,以方便读者更直观地领会故事主旨,体会魏晋名士的风度与韵致。
刘义庆著的《世说新语里的故事》是一部专门写人物言行的微型小说,主要记述从东汉时期到南朝刘宋年间一些名士的故事。涉及的人物上自帝王将相和名儒名僧,下至普遍百姓,真实反映了当时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处处闪耀着生活情趣和生活智慧。本书从原著当中节选出经典故事汇编成书,并以现代人的视角进行阐述,注重其故事性、生动性、趣味性。
刘义庆著的《世说新语里的故事》选取原著中最具代表性、最富意趣的故事近百则,在释义的基础上力图从新的角度予以解读。在结构上,本书打破了原有的体例目次,而按照各个故事的内容与主旨,将其分为道德与修养、才能与禀赋、情感与个性、世事与交往四个篇章,以方便读者更直观地领会故事主旨,体会魏晋名士的风度与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