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爱者必然会得到别人的爱戴
【原文】
子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大意】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对仁爱的重视不无道理:仁爱带给他人温馨的感觉、强大的力量。能给别人带来仁爱的人,必会得到别人的爱戴和尊重,能同心中有爱的人在一起是莫大的幸福。
在英国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并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因为这是一所有名的住宅,所以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的底价是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10万英镑,而且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怀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状况不好的话,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此时,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面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但是,它的底价就是8.79英镑,”老人淡淡地说,“而且现在它已经升到10万英镑了。”青年并不沮丧,他诚恳地说:“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
老人站起来,挥手示意人们安静下来:“朋友们,这栋住宅的新主人已经产生了,就是这个小伙子。”青年人就这样出人意料地赢得了胜利。
世界上最强大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一颗仁慈的爱心。故事中的小伙子正是以此赢得了老人的青睐,成为住宅的主人。
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一颗仁爱之心,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地位、财富固然重要,而真正使人获得永久尊重和帮助的还是那颗善心。把你无私的爱献给周围的人——父母、同学、朋友以及那些陌生人,既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也为自己积攒了良好的IZl碑。当你陷人困难,需要别人的援助时,你会发现,二话不说就向你伸出援手的是那些你曾经帮过的人,不管你有多大的问题,他们都会给你力所能及的支持。
爱心源自无私的付出,爱心是人际间的催化剂,它加快了彼此间的情感反应。给你的同事、你的客户一个超越纯粹利益关系的微笑、一个关键时刻的扶持,即使微不足道,却足以让他们感受到最真实的温暖。当他们回以惬意的眼神、深深的感谢时,你就已经得到了他们的认同。
2.行善无迹,润人无形
【原文】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日:“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大意】
一般而言就有这两种解释:
(1)子张问孔子做善人的门道。孔子说:“做事不留痕迹,不要为了向人显示而刻意行善。”
(2)子张问孔子做善人的门道。孔子说:“若不依循前人的办法.就不能得到做善事的要领和精神。”
这里我们采用第一种,南怀瑾先生指出:“不践迹”就是说,做一件好事不必要让人看出来是善行。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为善而好名,希望成为别人崇敬的榜样,这就有问题了。“亦不入于室”,意思是不要为了做好人、做好事,而用这种“善”的观念把自己束缚起来。真正的善是无声的,默默不让人知,善意埋藏于心底,行善不着痕迹,润人于无形当中。
有一座在半山腰上的寺庙,香客很多,来来往往很热闹。香客来寺庙拜佛许愿的同时,都会留下一些钱财作为“香油钱”供奉佛祖。
这天.来了一个叫花子,他参拜完佛祖之后,向着盛放“香油钱”的匣子走过去,他没有放钱,只是往里面放了一束野花。旁边的小和尚看见了刚要阻止,身旁的另一个和尚悄悄地拉了拉他的衣袖,低声对他说:“这鲜花,也是香油钱。”
小和尚对这话并不是很明白,但是也没有多说什么。到了晚上快要睡觉的时候,他又想起了白天的事,于是就拿着那束野花来到师父的房间.师父看着野花就知道是什么事情了,没有问小和尚任何话,只是看着野花面露欣赏的微笑。
小和尚刚想要开口问师父,但是看着师父的笑容,他突然了悟了:供佛不一定非要用金钱,一束野花能让人心生愉快,不也是一份虔诚的佛心吗?P2-4
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人们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智慧震古烁今,光照千秋。
他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他创建了影响深远的儒家和儒家学派,成为中国文化的奠基人。
他的思想被历代人们奉为圭臬,成为经典,是真正傲视百代的大智慧。
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久而久之,它成为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春秋末年,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新旧制度交替。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提出“仁”的思想。其核心是关于人性、人道、人生价值等问题探讨,从而建立起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一生颠沛流离,为传扬自己的政治思想,奔走于列国之间,多次受到暴力威胁,每次都以坚定的信心克服困难,“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尽管他的政治主张不为当时各国诸侯采纳,但他仍坚定地为之奋斗,“知其不可而为之”,为后人树起典范。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注重教育,重视文化,聚徒设教,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堪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至今还体现在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中。
如今,孔子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影响很深很广的人物。他的思想学说,经过两千年的潜移默化,有的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传统习惯的准则,构成中国式的社会习俗,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在1984年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词典》,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我们知道,孔门弟子3000,贤者72人。他们散布在各个诸侯国,成为各国的精英,也有成为“集团公司老总”的,比如说子贡。孔子在当时不仅仅学问最大,而且也是精英们的精神领袖。 也许,修习中华传统文化,并不能马上用来找工作或者升职,甚至不能用来对付某些陷害你的小人;但是,学习这些经典可以养气,可以养德。可以让人变得温和、安静、从容,可以补上体验性的思维修养。
中华文化的智慧就有这样一种作用,能帮助我们体验一种境界,让很多事情豁然开朗。这就是孔子和他的儒家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本书采撷了《论语》《孔子家语》《史记》《左传》等书中关于孔子的名言金句、思想精华、日常生活记录等等,专讲孔子之道与孔子之学,以全新的角度解读其中儒家文化的哲理与奥秘,将儒家思想通俗化、具体化,引导我们从中去参悟出一些修身养性的方法、为人处世的艺术、做人做事的智慧。本节既有精深的思想理念,又包含许多具体形象的事例,有助于读者理解接受。
一本书,也许一天就能读完,但是它将伴随你一生,是让你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欧阳彦之编著的《孔子(儒家圣人的10堂修身课)》以全新的角度解读其中哲理与奥秘,采撷孔子思想精华,畅谈人生奥秘,将儒家思想通俗化、具体化,引导我们从中去参悟出一些修身养性的方法、为人处世的艺术、做人做事的智慧。其中既有精深的思想理念,又包含许多具体形象的事例,有助于读者理解接受。
一本书读懂孔子的为人之道、处事之道、成功之道——
●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提出“仁”的思想。其核心是关于人性、人道、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探讨,从而建立起仁学的思想体系。
●他注重教育,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他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他的思想学说,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传统习惯的准则,构成中国式的社会习俗,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两千五百多年来,孔子的智慧并未消亡,反而更加受人重视。全球政界、商界顶级人物都在运用,精妙无穷。
欧阳彦之编著的《孔子(儒家圣人的10堂修身课)》以全新的角度解读其中哲理与奥秘,采撷孔子思想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