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敢碰技术呢,是因为我从汇编语言干起,而且我还做过人工智能系统、专家系统、控制系统,做技术我心里有底。尽管今天的技术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容我斗胆说一句,它们还没有跑出我当时学技术奠基的那几门课程的路径,当然创新已经足够令人惊讶了。我今天想分两部分内容讲:第一,以我个人的理解,通俗易懂地讲区块链;第二,讲区块链的伟大意义在哪里,为什么那么多人蜂拥而上,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它到底会引爆什么。
接下来我花一点儿时间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区块链是风暴中心,它是过去20年来难得见到的一次风暴中心,甚至它的伟大意义不亚于电子商务。它又是认知重启的加速器。什么是认知重启?说的是个体的认知操作系统会发生彻底的颠覆。我们过去熟悉的那些条条框框、知识体系、概念体系可能会统统地坍塌、重构,有些东西会保留下来,至于是哪些,现在众说纷纭。所以今天我把这两块合在一起,作为给大家汇报的这个题目。
一、什么是区块链技术
非常著名的世界区块链研究的一个机构叫CB Insights Research(CB研究)。从2014年到2016年,蜂拥而入到区块链里面的公司,我只认识其中的一部分公司,但是看上去都是跟金融领域相关的公司。比如纳斯达克已经推出了区块链交易,比如9月成立的R3,R3联盟现在差不多有50家成员机构,包括中国平安,像花旗银行这些知名的银行机构、保险机构、证券机构都加入了。所以,有人说2015年是区块链元年。2012年.当互联网金融、0TT这些词汇出现的时候,在金融行业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人们是怎么看余额宝、怎么看P2P,怎么看分享经济的?50%是怀疑的态度,60%认为这一天还很遥远。银行人告诉你余额宝为什么赚钱,说余额宝是在吸银行的血,因为传统银行建立了庞大的基础设施、风控体系。银行家说得有道理,但是如果银行家只这样看问题,恐怕会遮蔽他们的双眼。区块链如果从比特币算起来,不过短短六七年的事情,银行家尚未看清局面,也说不清楚区块链将向何处去,区块链全球交易额不过十几亿美金。区块链很多公司还在A轮、B轮、c轮的融资征程中,但是银行家已经决定必须搭上这班车。今年9月份,在上海举办全球第二届区块链大会,其实在北京今年6月份已经召开过一次全球区块链大会,各种资源不计其数。所以,在这里我想从原理上说清楚区块链到底是什么。
我看了很多文章,我觉得白硕老师的四个字,其实已经把区块链定义概括清楚了,他是原来上交所的总工程师,现在又担当中国区块链联盟会长(秘书长)。他说,无非是基于账户体系的“记账、认账”,这四个字已经把区块链讲完了。区块链就是个记账体系,一套分布式记账体系。此账非彼账,传统会计体系是分类账、总账,而区块链是一种基于IT技术的分布式记账体系。就是账本不在任何一家你叫得出来名字的地方,不在财务室、结算中心、银行等必须挂靠的地方,极端来说,这个账本可能存在于你的计算机、他的计算机,全世界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能扮演这个记账功能的点。
那问题来了,谁来记啊?谁有资格记账?我们分两件事情来说。既然我们需要这么一套分布式的记账体系,有两大功能。第一大功能,忠实地执行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的优良的基因,叫分布式计算。从1969年阿帕网开始,互联网之所以伟大就伟大在这里——分布式计算。简单说就是任何一个节点或通道的毁坏不影响整个网络的前进,通信、传递指令、交易、下单、走亲访友,这个世界不会崩溃。回想一下,我们过去的世界是金字塔结构,我理解的法学精神脱胎于霍布斯的利维坦,脱胎于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甚至脱胎于耶稣基督的《圣经》的隐喻。我们总是希望世界有一个万能的王,能拎得清这个世界,然后我们草民就让渡权利给他,换来一个order——世界的秩序,就是过去法的精神。我们总是在寻求怎么去找到这个王,还要对这个王要加以管束,这本身就是个悖论。对这个王必须有管束,但他又是万能的,拎得清、摆得平一切冲突,我们还信任他,还愿意让渡权利给他。但是工业经济经过了两三百年,答案是一个伤感的神话,是乌托邦一样的事情。
在今天的区块链基于互联网分布式计算的时候,我们发现未来的社会,过去那个工业时代无法实现的乌托邦梦想,变得似乎唾手可得了,这就是我认为分布式计算的伟大之处。它不把身家性命系于一个王,而赌这个世界互联流动起来之后,这个order会冒出来。所以,区块链就是分布式计算之后提出的一套账该怎么记的问题。如果天底下所有的交易,在过去的三分钟里面,所有的账目、交易、买卖等所有的经济行为被记人一个账本,这个账本会巨大无比。但是不要紧,60年前互联网已经准备好了——Paoket switching(包交换技术)。我们可以把每一个信息报切得很小,凭借着今天的存储成本、贷款成本急剧下降,在技术上这不是问题。天下所有的交易被一网打尽,这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所有交易被纳入一个账本,不怕战火、不怕地震。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发现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在这上面能做假账吗?不能!当然技术上可以,但做假账的成本奇高无比。P8-10
序言 大国金融梦
第一篇 革新浪潮
段永朝 区块链:互联网变革的暴风眼与认知重启的加速器
蔡洪平 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祁斌大国兴衰,资本市场与海外投资
第二篇 大国金融博弈与中国金融模式
乔 良 大国兴替之际的金融搏杀与军事博弈
吴晓求 中国的大国金融战略与资本市场发展
周 明 金融基础设施在资本市场的地位与作用——从鲜为人知的中国结算谈起
彭华岗 市场化国资改革的中国模式探讨
第三篇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王国刚 “十三五”期间的金融体制改革
洪磊中国基金业现状、问题、监管与展望
银温泉 中国经济向何处去?
——经济体制改革焦点问题与政策举措
第四篇 实体与金融:谁为谁打工
(吴晓求主持,刘纪鹏PK金岩石
辩题一——政府应该有为,还是无为
辩题二——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辩题三——当前证券市场的泡沫问题
辩题四——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重点
辩题五——构建健康发展的中国金融
一、探索通向金融强国之路
关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1991年就给出了科学判断,并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经济与金融之间的辩证关系:“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起步到经济大国,GDP总量居全球第二位;金融从单纯的货币金融发展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资本金融蓬勃发展,境内外金融资产达人民币200万亿元以上,未来5年将达人民币400万亿元以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大国。但中国离金融强国还很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②:第一,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还很缓慢。股票市场规模虽然大但存在问题多,金融衍生品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等资本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第二,金融机构缺乏国际竞争力。第三,市场化程度和定价能力低,产品创新能力和机制薄弱,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第四,高端金融人才匮乏,控制金融风险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不足。第五,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权和解释权不足。第六,人民币国际化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金融是一国配置资源的枢纽。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资本、人力、技术9信息等生产力要素的全球流动与配置都与国际金融的发展相连,一国金融的强弱决定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中国经济经历近4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但并不是经济强国,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转型经济结构。与此同时,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稳健、开放的金融强国金融体系为依托。金融强国是经济大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资本市场是中国崛起的重要保障,建立强大的现代金融体系.实现大国金融梦是实现“中国梦”的一部分。中国政法大学有一批专家学者长期关注、研究金融和金融法制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刘纪鹏教授基于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资本金融的新概念,将现代金融划分为货币金融和资本金融两大分支,并对资本金融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证。通过整合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等优势学科资源,借助一批校内外既懂法律又懂金融的专家资源,为中国金融立法和金融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解决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法律与金融结合当中的实际问题.探索实现金融强国的路径。实现金融强国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发展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尤其大力发展资本金融。资本金融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在量的增长上的主力①。二是改进市场结构,提高市场的统一性。三是完善金融市场基础环境,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包括金融产品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等。四是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和金融机构的治理能力。五是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建立与金融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 二、培养金融强国高端人才
实现金融强国离不开高端人才的培养。2015年6月18日,在王健林、张大中等知名企业家的赞助下,中国政法大学组建了我国第一家资本金融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刘纪鹏教授担任首任院长。研究院的建立很好地体现了三个结合,即法律与金融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研究院将发挥资本市场智库作用,为中国金融立法和金融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解决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法律与金融结合当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研究院旨在作为研究资本市场法治化发展的学术平台,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研究院成立伊始,就在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招生中设立了“资本金融法律实务方向”,在经济法学科下设立了“法律与资本金融方向”.每年开始培养既懂法律又懂金融的法律硕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等20余名复合型研究生。在教学模式探索上,采用“校内与校外”“金融与法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导师制,重点培养精通法律与资本金融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培养金融法制所需要的金融实务、金融监管、金融审判、金融仲裁和金融法务方面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造型高端人才。
目前,刘纪鹏教授同时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和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教授提出了法学要和管理学结合,即法商结合,互为补充。将资本金融研究院和商学院资源、学科融合,即“两院”融合,相辅相成.把管理学、法学和金融学结合起来,在两结合、三结合甚至多结合的进程中,走出一条培养人才的创新之路。
三、举办智库型高端法治金融论坛
蓟门法治金融论坛的源起。蓟门法治金融论坛源于资本金融研究院承担法律硕士(资本金融法律实务方向)的一门课程——《资本金融法律实务方向》,该课程为一门讲座课程。为了打造好这门课程,从一开始刘纪鹏教授就下了大工夫。首先将该课程升级为论坛,并命名为“蓟门法治金融论坛”;其次,聘请国内外顶尖级的资本市场监管、理论和实务人才担任主讲人,同时邀请2—3名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担任评论嘉宾;再次,加大校内外宣传力度,并将论坛放在学院路校区的学术礼堂。在这样的精心筹备下,论坛场场精彩,场场爆满,吸引了大批校内外听众。目前论坛已经走过了三个学期,每学期十讲左右,进入四个学期,完成了30讲,邀请的主讲人包括刘伟、周瑜波、贾康、乔良、洪磊、巴曙松、潘明忠、杨凯生、金岩石、赖小民、姜昆、蒲坚、段永朝、蔡洪平、祁斌、吴晓求、周明、彭华岗、王国刚、银温泉等,讲座的内容涵盖宏观经济与金融安全战略、金融业改革与创新、公司金融与新金融、国企改革等。论坛在校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校内已经成为研究生通选课程,成为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个品牌;在校外也产生了良好声誉,远播京城。蓟门法治金融论坛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石亚军书记、黄进校长、时建中副校长、于志刚副校长、李树忠副校长等多次到论坛致辞或参加点评。为了传播该论坛的讲座内容,黄进校长多次强调将这些讲座整理并出版,经过努力,《金融强国之路》第一辑(论坛第1—17讲)已经于2017年2月在东方出版社出版,第二辑(论坛第18—28讲)也将于近期出版。
“蓟门法治金融论坛”会一直持续下去,《金融强国之路》系列也会一直出版下去。在这里,要感谢各位主讲专家,点评专家,校领导、教授以及东方出版社的袁园编辑与其他支持单位、媒体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一并致谢!
是为序。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旨在打造研究资本市场法制化发展的学术平台,为中国金融立法和金融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解决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法律与金融的实际问题。为形成热烈和广泛的讨论氛围,资本金融研究院倾心打造品牌论坛——蓟门法治金融论坛,刘纪鹏讲授担当主持人,演讲嘉宾均为中国各界翘楚和精英。《中国金融新秩序(金融强国之路)》为蓟门法治金融论坛系列的第二辑。
资本金融,国之利器;法治民主,国之基石。
资本市场是中国崛起的重要保障,建立强大的现代金融体系,实现大国金融梦是实现“中国梦”的一部分。
刘纪鹏编著的《中国金融新秩序(金融强国之路)》为蓟门法治金融论坛系列的第二辑,内容分为革新浪潮、大国金融博弈与中国金融模式、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实体与金融:谁为谁打工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