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适合当CEO吗
2007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修读博士,专业为中国管理哲学。简单而言,就是以中国哲学的思维与方法去研究管理学。在博士班的学习历程中,由于建立中国管理哲学知识系统的需要,除了亲炙葛荣晋老师之外,我私淑成中英老师,也在相当多的公私场合得到成老师的剀切指教,深感幸运。成老师彰明儒学源流,致力超越和融合内圣外王两端,以知识为基础,以体验为过程,以诠释为形式,促使现代人在追求理想的生存境界时,从自觉到知觉,从伦理到管理,有机会开展人境俱得的生活价值体验与生命意义创造。“体察古今,会通中西,人文化成”,实为成老师创发“本体诠释学”一以贯之的学术理念与实践指南。从本体论而言,关注人的明心见性之内在价值,并外延发展为伦理道德,进而可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若从诠释的角度,则阐述思想、知识的经世致用之知行合一功能,即成为中国管理哲学主要的学术任务与贡献。
由于我在大学本科学的是中国文学,对于中国传统经典的四书五经时有涉猎或旁通。西方有《对话录》,东方有《论语》,交相辉映出东西方文化璀璨的一页。《论语》是孔子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时的对话,令人读起来备觉亲切自然,反复读诵,契合我心。
北宋宰相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论语》经世致用的价值,早为人们所信服,也是人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发展指南。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士大夫“道济天下”精神的发扬,必须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也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人生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奋斗,同时展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儒家力行仁道,追求天下太平,其前提在于:天下是公平正义的,为人们所共有,那些品德高尚、能力高超的人,有意愿且有能力被推举出来服务于人民,同时人们选择讲求诚信,彼此和睦相处。
近年来,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社会文化层面看来,生活方式、工作形态趋向多样化,劳动力的结构改变,城镇化的进展加速,信仰、价值观的重塑或持续深化;从科技层面看来,移动网络、互联网、自媒体、电商快速发展,科技大大改善工作效率,搭建起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改变人们惯有的消费与行为模式;从经济层面看来,全球化与本地化的竞争更加剧烈,经济周期变短且波动大,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从政治层面看来,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新的政治、经济联盟的崛起,需要企业适应新的监管变化。
博士毕业后,我进入康师傅集团服务,学习了很多,积累了更多经营管理的经验。从人力资源战略的视角,观察企业的竞争与发展,深感于CEO身处如此巨大多变的环境,想要胜任工作、赢得未来,必须用心思考三大问题:
一是在现今CEO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二是卓有成效的CEO贡献是什么;三是卓有成效的CEO转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在广泛的阅读中,我也发现中国富豪榜上有名的人,多数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更少,然而,他们创造财富、累积财富的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相对而言,号称专家、学者、大师的精英们,却要对富人进行个案研究。究竟在我们受教育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使我们学得不够精、不够深、不够专业?
若我们从学习过程来分析,可以看看,我们到底学了什么?第一,是书本知识,给我们丰富的间接经验;第二,是社会知识,给我们多变的直接经验。原则上,两者不能偏废,方能为工作与生活创造价值。如果我们拥有的社会知识多、书本知识少,直接经验无法上升到间接经验的高度,感性认知无法上升到理性认知的高度,我们就只能当实用经验的打工仔;反之,如果我们书本知识多、社会知识少,欠缺对前人间接经验的精炼、改造,不能使之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社会现实、自我发展的知识,理性知识不能切合工作与生活需求发挥鉴往知来的引导效用,则我们只能当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企业的永续经营之道,应该综合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并且能够使我们有理性的认识与感性的认同,无数企业领导者、国际级管理大师,迄今仍在这个领域汲汲探索、追求与印证。
的确如此,企业致力愿景,谋划永续经营,人才的良莠多寡关系成败。精准高效的人才战略,除了可以持续支持企业整体战略的设立与执行,更可以贯穿组织运作的任何层级,为企业创造价值。今日企业迎来全球化与本地(P1-3)
张博栋博士私淑于我,想要请孔子当CEO,我万分赞成!他的这本书平易而深刻,面面俱到,字字真实,用了我的本、体、用思想,推广儒家管理,是当前企业界中的一本难得的好书!可作自修用,也可作培训用。
——成中英,中国管理哲学奠基人、C理论创立者
《请孔子当CEO》一书立足于当代社会需求,将孔子管理思想实践与当代中国企业管理,特别是与台湾企业家的成功经验相结合,对中国企业与世界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是一本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好书。
——葛荣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国学院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我从道家悟出了领导力,从儒家明白了什么叫管理,从佛家学到了人怎么回到平凡。
——马云
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世界潮流与挑战,国家领导人无不积极探索如何兼顾和平与发展,从国际社会经济繁荣的根本利益出发,加速世界和平这一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理想。中国为促进经济繁荣、人类幸福、世界和平,必须担当更重要的世界公民角色,这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大事业。
中国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大战略。简言之,中国将与志同道合的国家一起,共建“一带一路”(One BeltAnd One Road,OBAOR),深化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和责任命运共同体。如此一来,深蕴汉唐盛世风采的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结合21世纪的时代思潮,必定能够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国际现代文明社会植根、生长、茁壮,创造新的普世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我们人伦日常的生活当中,基于对于民族文化、国家认同、社会关怀、个人责任的多元追求,我们共同拥有中国梦。中国梦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具有三大特色:尊重传统、重视教育、服务人民。尊重传统的第一步,是理解传统、转化传统、发扬传统,而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可说是最有效的方法,可视为丰富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
如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国家行政学院的沈伟鹏博士认为:“书香社会应该是一个学习成为信仰、读书成为习惯的社会;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是一个文化发达、崇尚文明的社会。”确实如此,我们应该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阅读经典可以强健我们的精神意志,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提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儒学大师成中英先生倡导,在新觉醒时代中华文明复兴必须重视伦理与和谐,如同《尚书》中所说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如何做到“协和万邦”?一方面,我们需要发展自己,与世界上的文明国家建立和谐关系;另一方面,中国人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将自己的文化再发展、再创造,并且与人为善,重视和其他国家的交往,建立和谐的环境,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引自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确实如此,我们阅读《论语》,总结儒家的领导哲学,其思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其拥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展现出成熟的时代精神,近十年来更是成为国学的中心思想的蓝本。国学,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学问,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有本有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身份识别,可以昂首顶立于世界。
西方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强调发展个人,为了荣耀上帝,因此在科学与民主方面,创造出实用的成就;中国在儒家的思想影响下,重视群体,个人有内在的自觉,修好身,以对治国、平天下有所贡献。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伦和义理方面,有极高明的成就。西方文化善于改造自然,是促进人类现代化的工具和知识,中国传统文化则善于安定人心,是促进现代化社会和谐的理性智慧。
孔子的“仁德”思想对我们经营好自我人生、管理好企业发展具有极高的价值,以“吾道一以贯之”的“仁”当作内心自觉发展的原动力。“仁”是“智”、“仁”、“勇”三达德的核心理念,是人可以立己立人、成己成人的向善自觉、内在超越与转化的根本。
在今日的商业社会,孔子的领导思维与管理思想,如何回应时代的召唤?如何启发和协助企业领导者把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创造永续发展的价值,实践天下太平、止于至善的王道愿景?我们可以参考孔子思想实践路径图。
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天道、天命是人生而为人的生命本源,是由人的良心去自觉自知的使命,是由真诚引发的内心力量,理解人性向善,理解人的普遍存在,因此,可说“人之本”在于启明后有智慧;人类传承了历史进化的形体,有脑袋以思考、判断,有手脚方便行动、创作,有自我立身处世的目标,在人与人的互动中从善如流,持续创造和深化“人之体”的忠恕存在价值。在人性与人生的全面发展历程中,对于真善美价值的追求与守护,更加彰显了“人之用”如何以勇气、义气引领,达到止于至善的愿景,成就人生终极关怀的境界。简而言之,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主客观现实,若以“本、体、用”相互诠释,可视为一连串道德主体创造价值与体验价值,并与其他道德主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发展的历程,具有永恒、独特且开阔的历史意义。
领导者自觉修身,一方面,必须内外相融,有逻辑的理性,有审美的感性;另一方面,对组织发展和工作任务有使命感,向上、向善,做对的事,并且目标明确,愿意为实现组织共同的愿景而全力以赴。领导者立志修身,懂得养心,会用心观察、体会周遭环境的变化,诚实面对自我的需求、感受,同时做到“正心”,即心情、心境不受到愤怒、恐惧、贪婪、忧虑情绪的左右。
正心是修身的根本,那么何者谓“正”?《说文解字》说:“正者,是也。”意思是说事物的展现如其自身的实在状态,可谓“直”、“中”,亦即公正、中正。“中”是有丰富内涵的字,当名词用指中间,当动词用指居中、持中,当形容词用指不偏不倚。人心如何得正?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如何得正?对外在的事物或内在的感受,当人们凭借理智和觉察去感知,必须抱持动态平衡的评价态度,与时俱进,在动态的时空机缘之中,去认知、理解事物的存在现状与发展预期。换句话说,只要心能够时时刻刻以“中”的态度追求“中”的价值,即可使人心不走极端、不静默无识,保持伺机待变的端正态度,也能够做出运筹帷幄的决策,确保高效的组织运营管理绩效。
以孔子教诲为根源的儒家思想,其领导思维阐明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一套符合中国人文特色的人生价值体系,充分彰显儒家思想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一方面,孔子思想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们懂得展现高尚的理想品格,把对的事做好;另一方面,协助我们追求体现真善美的人生价值。
对企业经营实务而言,我们学习孔子的领导思维,可以从伦理和管理两大层面,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风格,保证企业目标、愿景的落地达成。讲伦理离不开做人所需的“关系”,即组织管理运作中无所不在的人际关系,企业领导者想要建设和维系和谐的团队,必须教导和要求下属,做好自我管理、关系管理和愿景管理。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学习、理解、表达自我内心真诚的感受;同时,我们必须倾听、包容、沟通对方心中的期待;此外,我们必须从共同目标的立场,愿意贡献一己之力,创造自然美好的境界。讲管理离不开做事所需的“数字”,对数字有一定的敏感度,善用数字,有利于我们快速发现、理解、掌握经营的现实。企业领导者想要达成企业目标,创造顾客忠诚、满足顾客期待、获得合理利润,必须具有数字意识和运用数字的技能,这样才可以做好目标管理、时间管理、过程管理。
英国历史学家本·麦肯特尔曾在《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危难时期我们可以借助哪些人”,意思是说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如此大的社会困难、国家困境,我们可以求助哪些思想家。孔子名列第一。确实如此,孔子是勇于追梦的圣人,秉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志向,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信仰与精进态度,通过教育去启发人的道德感、价值观,发展人的潜力,并结合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造人性圆满自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世界。今日世界,在中国当一位CEO,应有更高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自觉,为实践中国梦,反省和尽力。因为在复兴中华文明的大事业上,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我们挺身而出,勇于实践中国梦,正当其时。
学好孔子思想中蕴涵的经营智慧
以孔子为中国文化传统源头,结合中国管理哲学理论以及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张博士企图探索和开展出中国领导和管理传统的现代性,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思维和管理模式。张博士愿意如此尝试,勇气可嘉,用心可勉。
从我自身过去和现在担任CEO的经历反思,CEO最大的挑战在于决策事业愿景,尤其是面临企业转型或者成功并购时。记得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把系统思考视为企业领导者推动学习型组织的重中之重。确实如此,企业是由组织“系统”所运作,包括人才、制度、流程、机制等因素,彼此关联、互动,是设计微妙的有机整体。而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却总非立竿见影,或有明显的一对一因果关系,总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才得以展现。
企业领导者在组织中也是系统的局部,为了达到短期的企业目标,容易陷入所见的经营问题,而忽视企业愿景的长期追求。换句话说,企业领导者容易近利短视,无法把握整体大局;若能够掌握系统思考。使得领导者“见树又见林”,会有利于判断周全、决策理性、执行得法。
孔子的领导思维与管理方法,总结起来,是以“仁”为中心的“忠恕之道”,可视为促进领导者全面发展领导力的系统思考。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企业领导者在组织中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战略家、管理者、执行者,然而,他只有一种身份认同,即尊重、信任、关怀、发展下属的领导,懂得以身作则,懂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全球金融海啸后,单纯追求经济面利益的金融服务,已逐渐消失;物联网时代,通过体验营销,满足顾客需求的新金融商品和服务,正大行其道。简言之,保险公司的商品与服务的定位,已注入更多的人文价值元素,使得顾客在选购商品与服务时,买的是一种感觉、一个希望、一种认同,而顾客不单单只是希望得到满足需求或解决问题的工具。保险服务做得好,可以体现自助助人的仁爱价值,同时满足顾客、企业、社会三方需求。创造三大层次的整体效益:(1)满足人身健康安全的保障;(2)维持内心宁静喜悦的感受;(3)促进社会整体福祉的善行。
我相信,中国企业领导者在追求各自做大、做强、做精、做专的企业愿景之时,阅读《请孔子当CEO》,以孔子的思考为思考,凭借孔子系统的管理智慧,一定可获得相当多的启发;中国企业领导者将可替企业培育发展出更多更好的领导人才,能够提出激动人心的企业发展愿景,并且有自信与意志,实践团队共同的目标,使得企业永续经营。乐为之序。
凌氤宝
教授、博士
台湾人寿董事长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仁”字。在这样一个疯狂追求增长的时代,学习儒家思想使我们得以反思商业的本质,使企业经营回归到为消费者、为社会真正创造价值上来。儒家思想成为许多企业家修炼自身领导力、做出企业决策的原则和信条。而在利润面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恰恰是企业永续经营的根基。
张博栋著的《请孔子当CEO(好领导必上的36堂课)》中的36堂课从愿景、文化、运作、管理、人才培养几方面,总结提炼《论语》带给企业领导者的启示。书中包含对《论语》思想的清晰解读、标杆企业的实际做法以及作者给出的管理建议。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功底和在企业管理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使得本书易读、实用、有趣,对于有远见的企业家来说,非常值得一读。
中国企业领导者在追求各自做大、做强、做精、做专的企业愿景之时,阅读张博栋著的《请孔子当CEO(好领导必上的36堂课)》,以孔子的思考为思考,凭借孔子系统的管理智慧,一定可获得相当多的启发;中国企业领导者将可替企业培育发展出更多更好的领导人才,能够提出激动人心的企业发展愿景,并且有自信与意志,实践团队共同的目标,使得企业永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