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从道德层面上来看,某些业务能力强通常被称为聪明的人,仅为有利于自己而玩弄的种种聪明,是聪明过头了或“太聪明”了。他们已不是上面我说的“脑筋急转弯快,占了便宜卖乖,做什么事不吃亏,读书不花什么力气可老得高分”的那种耍弄小聪明了;已经有点属于杨振寰先生所说的“败坏性的聪明”了,虽然还没有达到害人和危害社会的程度。但这样的例子在校园内并不少见。学生中有一些议论我听了都很寒心:“不要太傻了,千万别(在学习上)帮助别人,他(她)若成功就是使自己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吃亏的事、无利的事一定不干”“千万不要那么犯傻,去做公益事情,服务了别人,影响了自己”“不要相信任何人,人都是自私的”,等等。这样的人,心胸狭隘、自私忌妒、利己哲学到这样的地步——“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无论他(她)多么聪明,能被人民和社会接受吗?能真正为国家做贡献吗?但愿他们能早点醒悟。 我认为,杨振寰先生所列举的“败坏性的聪明”的一些表现,仅是利己而没有达到害人的地步,主要是在认识上或人品上的一些缺陷,或者说,是在道德和价值观层面上出了一些问题。他们中不少人通过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及现实的教训,会认识并改正之,从而走上正确的道路。但如果不觉悟、不加以控制,为了利己而去牺牲别人,甚至触犯社会公共道德的底线,“败坏性的聪明”是很容易走向“毁灭性的聪明”的。请看当今学界,一些人利欲熏心,把自己的所谓“聪明”的手段用到邪门歪道上:考试中作弊,科研中捏造、伪造数据,论文中抄袭剽窃,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以身试法。实际上,这样的“聪明”已经突破了传统观念和道德框架,甚至破坏了社会公共道德底线,变成了阴谋诡计,以至触犯法律,危害社会,最后“毁灭”了自己。 杨振寰先生和我都是一生献身于教育和科学事业的人,在我们看来,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或以科学为职业的人,最主要的品质是诚实和正直及专注于学术,聪明并不是最主要的。诚实和正直是保障知识可靠性的前提和基础。诚实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正直的人是实事求是、不畏艰险在科学道路上攀登的人。首先,科学需要绝对的诚实和格外的正直,科学不能容忍任何不诚实和不正直的行为;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真理,有一说一。诚实和正直是一种高贵的品行,这样的人,心地是纯洁的、沉静的,人格是高尚的、无私的;诚实和正直的人最接近科学和大自然的真实,科学的大门永远向诚实和正直的人敞开。其次,对科学人来说,专注于学术是获得科学成就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只有专心致志、如痴如醉投入研究,一旦确立了自己的志向终生追求而无悔的人,才能有所成就。我深深感到,当今我国的青年学人并非缺乏创新的才能、聪明和智慧,也并非缺少科学研究的条件,当前主要的问题是潜心学术的专注程度不够。我们天天大呼创新和创造,却不问创新和创造从何而来。其实,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才能是研究学问非常专注、非常投入而积累的一种效益。只有把思维强烈聚焦到所研究的事物上,才有可能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古今中外,凡在学问上有所成就,无一不是心无旁骛、专注于学术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常说研究学问的人应该耐得住冷清和寂寞,浮躁和急功近利是研究学问的大敌的缘故。 让我们再看看犹太人。从1900年到2006年,27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121名犹太科学家,这绝不是偶然的。犹太人的诚实和正直,以及他们的专心致志为世人所不及。犹太传统文化鼓励争辩、发表看法与冒险挑战,但性格上“温恭谦退”,专注学术,孜孜追求,悉心钻研,淡泊名利。我深深感到,在做学问方面,我们和犹太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他们把聪明用到做学问上,为奉献而学术,心地单纯;我们把聪明用到人际关系和谋取私利上,为名利而学术,心地复杂。由此可见,在科学长河的竞赛中,犹太人的胜出,获得如此众多的诺贝尔奖,绝不是偶然的。 在当前中国社会的高度竞争中,人们施展的各种各样的所谓“聪明”的手段已不是杨振寰先生和我这一代人所能想象和理解的了。看看现在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无论教学科研以及单位和个人的前程,都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在诱惑着、驱动着。真是,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驱动的动力,使本是公平的竞赛和竞争,也不按游戏规则出牌了,学术不端乃至学术腐败的各种现象出现了。“败坏性的聪明”不知不觉在侵蚀着人和科学共同体,并使社会公共道德的底线一步一步地下降。于是,在学界,一些遵守道德与规则的人,具有“建设性聪明”的人,很有才华而不知社会潜规则的人,往往吃亏和失败,从而失去社会竞争力,还有可能被视为“傻子”。在一个讲究和谐社会的环境中,公共道德与公平竞争如果沦落到这个地步,真是非常可怕。 P4-5 后记 在写本集的后记时,恰有一学生问我,青年学人当前应如何对待功利或名利。因为这也是关系到人文精神感悟的问题。借此机会,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作为本集的后记。 关于功利一说,古代社会,儒家学说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为人要有抱负,有凌云之志,兼济天下等。古代的读书人大都有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当然,那时生产力的水平低下,陶渊明式的人物尚能生存。当前社会,市场经济是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它不但是一种生产方式,而且是一种价值系统和意识形态。市场经济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决定了人要活在当今世界,不可能离开“功利”二字。实际上,为国家建“功”立业,为人民谋“利”,为家庭谋“利”——能过上有尊严和较为体面的生活,是一种驱动的力量,并成为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 改革开放前,在科教界,社会是反对任何突出个人的行为,把一切正当的功利都抹杀了,发表文章不允许署个人名字,其理由是:这将鼓励科学人“成名成家”,走“白专道路”,恢复资产阶级法权,让人民再次吃苦受难等。这种浑话居然盛行,但你不相信也得执行。这实际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反动。结果是,祖国科教事业肃杀萧条,甚至连大学都停办了,科学人连温饱的日子都难以为继,更不用说尊严或体面的生活了。 当今社会,功利是难以回避的,追求正当的功利,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但“功利”的追求是受到人的良知约束的。特别对于科学人,要防止急功近利的心态,更要反对追名逐利的行为。因为这将关系到浮躁学风的泛起,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甚至触犯道德或法律的底线,使自己走人歧途。 我认为,当某一科学人有学术不端行为时,例如,在涂改与伪造实验数据时,在抄袭和剽窃他人著作时,他自己难道不知道这是触犯知识产权、科学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底线吗?他明明是知道的,但他为了“名和利”而抹杀了自己的良知。可是,在当今中国社会,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逃、过了惩罚,即使有惩罚,也是很轻微的,而他们利用社会流行的潜规则得到了好处。于是,社会世风日下,良知遭到了嘲笑。 20世纪60年代,我在俄罗斯留学时,曾看到一份报道,令我十分感动。说的是俄罗斯一位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收集材料时,从一位科学家的遗孀家的废旧书堆中,发现了一篇从未发表的手稿,其内容正是他想研究的课题。原来,在苏联大清洗的20世纪30年代,一位俄罗斯科学家完成了这一课题的研究,但未及发表,便被错误镇压了。这位研究生便把这篇发现的手稿整理成文,署上已故科学家的名字,在科学期刊上发表。在论文作者一栏,他没有挂上自己的名字。他认为,著作权应该完全属于这位已故的科学家,自己仅是起了整理的作用。故在后记里,仅写上他是该文的整理者。 这位研究生如果昧着良心的话完全可以把它占为己有,从而名利双收。因为谁都不知道有这件事,科学家早在30年前已亡故了,其遗孀已垂垂老矣,而她根本不知道她丈夫的往事。但这位研究生没有这样做,他的良知使他采取了诚信的态度,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博得了俄罗斯科学界的高度赞扬。 这里,我顺便讲一个反面的例子。前几年,有一位退休教授告诉我,她退休后,她的著作的封面被后继者一撕,内容仅作微小变动,80%~90%还是原来的文字,便挂上后继者的大名重新印刷出版了,作为他的成果了。这是当着原作者的面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但脸不红,心不跳,理直气壮得很。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以前并不是罕见的,那时,国内科教界对维护知识产权的无知和对学术规范的漠视,很多讲义或教材是你抄我抄大家抄,已成为流行的潜规则了。但现在已是21世纪了,还敢这样做,我只能用利欲熏心、追逐名利来解释了。 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不为“名利”所惑,这是从事科学的人最基本的品质和操守,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动摇。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把人文精神看得比第一流的科学发现还要重要。他说:“光有知识与科技,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的理由把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置于客观真理发现之上,人类从佛陀、耶稣这些伟人身上得到的教益,对我来说比所有的研究成果更为重要。”这就是说,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的涵养,即使学富五车,在精神境界上也未必远离禽犊。因此,科学人除了对自然的敬畏外,更需要对良知的敬畏,人的内心要对是非、善恶有一个正确认识和判断,遵从自己的良心,使之不迷失方向。 我衷心希望中国的科学人在名利面前坚持良知,别将名利看得太重,浮华过后最终都是过眼云烟。重要的是,在科学上真正做出成绩来,为祖国和民族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随笔篇 什么样的聪明最可贵 愿科学与人文两翼齐飞——写在北京理工大学开设“科学与人文”论坛之际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知识、智慧、能力与科学精神及其创新气质 珍爱生命 莫把冒人签名当儿戏 感染、感动和感悟——祝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成立15周年 科学探索与侦破学 第二篇 访谈篇 上帝的使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院士访谈 科学与人文要和谐发展——与院士对话 科学之门为爱它的人打开——答中国科学报问 愿中华大地永远是“科学的春天”——纪念我国建立研究生院30周年 民族的振兴在教育 学习王选兼谈拔尖人才的培养 把“付出”和“奉献”作为人生坐标——在庆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座谈会上的讲话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志存高远,笃学诚行——与青少年同学谈成长、成才、成功 坚持信念,坚守良知——1979级校友毕业30周年聚会的致辞 对现代科学教育的思考——中美现代教育特点的比较分析 中国的科技,从李约瑟难题说起——在“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第三篇 怀念篇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在清华大学纪念孟昭英院士百年华诞的讲话 微波先驱,中华脊梁——纪念孟昭英院士诞生一百周年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王大珩院士逝世一周年 大爱无疆,人文情怀——忆大珩先生的博大胸襟 献身科学,杰出人生——纪念我国电子光学的先行者西门纪业教授 缅怀马老,学习马老——在光电学院纪念马士修教授半身塑像前的讲话 父母之恩,山高水深——怀念亲爱的父母亲 附录:我心爱的爸爸 周莉 难忘国立上海高机的如歌岁月——纪念国立上海高机60周年华诞 一台扁平线圈绕线车的诞生——创新钟情热烈追求的人 为了50年未曾忘却的纪念——献给8531班1957年受难的同学 侠义仁心,桃李天下——恭贺杨振寰教授八十华诞 诗三首——献给光电工程系、北京奥林匹克等 怀念爱情 50年前一束写给素芹的信 第四篇 通信篇 愿梦想成真——给北京理工大学同学的一封信 愿现代青年个个成为敢于担当的人——给武警警官学院同学的一封信 自尊尊人,自爱爱人——致《现代光学进展》学位课的同学的一封信 后记 序言 2004年,我曾在学校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做了“愿科学与人文两翼齐飞”的演讲,其结语是:“缺失科学精神是可悲的,而缺失人文精神是可怕的。愿科学与人文两翼齐飞。”那时,我深感高校内急功近利盛行,人文精神缺失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们研究科学的人常谈科学精神,大珩先生曾与我一起把科学精神表述为“求真、务实、探索、创新”八字。求真是敢于攀登、追求真理,这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务实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这是科学精神的基础;探索是大胆怀疑、不避艰险,这是科学精神的前提;创新是传承拓新、寻优勇进,这是科学精神的目的。我们也常谈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人文精神的内涵是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其核心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人文精神也体现在不久前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上,愿它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和发扬光大。 科学与人文,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和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二者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是完全一致的。科学精神中体现了一种求真、至善、臻美的人文素养,也反映了一种独立、诚实、无私、实事求是的人文品质。我有时对某些人文修养和品德很差的人产生怀疑,心中想:“人都不会做,科学研究能做好吗?” 每当我们谈起学有所成的科学家成功之路时,就会发现,除了他们对自己所从事领域的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及具有识别异常事物的能力外,支持他们前进的是追求真理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从而激发出超乎寻常的努力。他们都明白,要使自己变得强大,有所成就,就得有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的毅力。我常讲,毅力和耐心是科学家最需要的个人品质,而非凡的成就乃是奉献和汗水的结果。科学家之成就与其说是他的科学智慧,毋宁说是他的人文品质。 我有时思考,为什么人文精神与一个人所受教育的程度并不成正比?我见过太多的反面的例子。我们培养的最高学位层次的博士及教授和博导中,没有建立完整的人格品位、没有崇高的价值观、缺乏基本教养和礼貌礼节,甚至越过道德和法律的底线的人并不少见。更可耻的是,有的人毫无国家利益的概念,出卖国家科技机密,连自己的良心都拍卖了。看看现在被揭发出来的贪污腐败丑行和学术不端行为,哪一个不是受过高等教育,取得高学历、谋得高学位的人,但他们是一群自私自利、寡廉鲜耻、口是心非的人。当然不能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教育。但如果我们的教育是虚伪的,不是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是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培养了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心口不一的“两面人”,实在是难辞其咎啊! 我们理工科大学的教育应该时时刻刻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工具”。学生要在大学阶段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思想与言行有坚定的理想信仰、崇高的价值取向、高尚的审美情趣、美好的价值追求,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高校不应仅是传授科学专业知识的场所,而应是人文社会教育、人文精神熏陶的园地,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一个对祖国、人民和社会有益的人。 除了人文精神外,我们学理工的人包括我在内,还有一个人文素养亟待提高的问题。这固然与理工科大学一贯的重理轻文有关,学生早早地放弃了这方面的学习和锻炼,以至于写的文章,干瘪瘪地难有文采。当然,近年来学校开了一系列人文课程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这当然是好事。但要提高自己写作的能力,除了多读、多记、多写、多练外,没有其他的方法。我衷心希望青年学人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多读一些经典之作,使自己精神上得到升华,写作上得到进步。我深深感到,文史哲知识的积累,无论对做学问或是做人都是有好处的,而且影响到自己的一生。 收集在本书中的一些随笔、杂文、回忆和评论,大都是有感而发的。我知道我的文章的缺点:激情不足,文笔不优美,辞藻不丰富,但写在纸上的文字是我真实思想和感情的流露。 在《感悟人文》中,我回顾并记录了1957年“反右”时8531班同学划了11个右派、12个受到党团籍处分的经过,写下了《为了50年未曾忘却的纪念》一文。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大学中的这一悲剧,是我一生中最感痛苦的一件事。对灾难的记忆是痛苦的,但放弃记忆,说不定类似的灾难会再次降临到自己或者同胞的头上,所以我选择反思。我觉得,我的一生是幸福的,我受到许多许多的关爱。在这本札记中,我深切怀念我的父母亲,他们是我智慧、勇气和力量的源泉;我也怀念孟昭英、王大珩两位前辈科学家对我的关爱,他们是我精神上的导师。此外,札记中我还公开了个人一束私密的材料:写给素芹的一首诗和50年前的信件,这是听从了友人的建议,让当代青年了解20世纪60年代一个知识青年的真实思想和感情。不管我们那时是多么幼稚可笑,但感情是朴实和真诚的。 做一个像我父母亲这样的好人,做一个像孟昭英和王大珩那样把一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科学家,是我一生的目标,我将努力鞭策自己朝这个方向前进。 内容推荐 收集在周立伟所著的《感悟人文(藏绿斋札记)》中的一些随笔、访谈、怀念和通信,大都是作者有感而发的言论。在随笔篇中,“什么样的聪明最可贵”,“愿科学与人文比翼齐飞”等文章,期望青年学人奋发图强,提高品德修养,做一个具有建设性的聪明人,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在访谈篇中,作者主要谈了对教育振兴、人才培养、青少年成长的思考,认为在这变革的年代,“我们依然需要坚强,需要激情和理想,需要骨气,坚持信念,坚守良知”。在怀念篇中,作者怀念了父母亲山高水深的恩情以及学术前辈们的高风亮节,回顾了他青年时代在国立上海高机读书的如歌岁月,在华通电机厂创造发明“扁平线圈绕线车”的成长经历,以及1957年反右时北京工业学院8531班同学的悲惨遭遇。此外,作者还公开了20世纪60年代初写给他爱人的一束信件。在通信篇中,主要是答复北京理工大学和武警警官学院同学,勉励他们一心向学,希望他们成为具有大志气的人、敢于担当的人。 本札记可以作为青年学人励志的参考书。 编辑推荐 周立伟所著的《感悟人文(藏绿斋札记)》,是作者对人生的心得体会,表达了作者对青年人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期望,对教育振兴、人才培养的思考,对父母之恩和前辈科学家的深情怀念,对友情和爱情的真情流露,对青年学人一心向学、胸怀大志的殷切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