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95短篇小说卷)》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以专业的眼光严格遴选1995年度最得阅读的短篇小说,并附有专业的评论,体现中国短篇小说的最高水平。作品给人带来全新的阅读感受,也对这个时代的精神氛围有精微的把握,内容深刻,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95短篇小说卷)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95短篇小说卷)》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以专业的眼光严格遴选1995年度最得阅读的短篇小说,并附有专业的评论,体现中国短篇小说的最高水平。作品给人带来全新的阅读感受,也对这个时代的精神氛围有精微的把握,内容深刻,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内容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95短篇小说卷)》选取了1995年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二十余篇,包括毕飞宇、阿诚、刘庆邦、尤凤伟等矛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在内的名家作品,代表了当时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该书主编为中国最权威文学研究机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以专业的眼光严格遴选年度最值得阅读的短篇小说,并附有专业的评论。 目录 毕飞宇 因与果在风中 阿 城 赵一曼女士 刘庆邦 小呀小姐姐 尤凤伟 远去的二姑 刁斗古 典爱情 徐 坤 鸟粪 苏 童 棚车 张 继 杀羊 范小青 今夜相逢 张 炜 怀念黑潭中的黑鱼 裘山山 卡萨布兰卡的夜晚 韩少功 马桥人物(两题) 阎连科 生死老小 迟子建 亲亲土豆 余 华 他们的儿子 余 华 女人的胜利 李国文 人物 陆颖墨 大水 谭文峰 仲夏的秋 述 平 摄于一九七六年 格 非 凉州词 汪曾祺 兽医 叶兆言 情人鲁汉明 试读章节 小呀小姐姐/刘庆邦 平路是个小罗锅子。 他出生不几个月,父亲就死了。送父亲入了土,母亲抓起他要喂时,奶水已经没有了,只有一点点血筋儿。母亲说:“这孩子恐怕要丢搭坏。” 平路到了早该会走的年龄,连站也不会。母亲见他脊梁处鼓起一个包,摸摸,是硬的。母亲想用手把包按平,把脊梁顺直。不料那鼓包像有弹性似的越拱越高,后来就成了拱桥的样子。身上背了一座拱桥的平路,路不能走,桥不能翻,只能用细胳膊撑着尖屁股在院子里挪来挪去,几乎是一个废人了。母亲发愁平路的将来,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路儿,你死了吧!” 平路已懂得死的含义,那就是把人装进一个木头匣子里,埋入野外的地下,天黑了不能回家,下雨下雪也不能回家;过年放炮听不到,天上打雷也听不到;杏树开花看不见,出大太阳也看不见……平路没有对母亲的话作出答复,眼里却涌满了泪水。 母亲看出平路不想死,暂时不跟他商量了。 一旁满眼噙泪的还有一个,是平路的小姐姐。小姐姐该上学了,母亲没让她上,两个哥哥上学,家里已很难供养,女孩子不能再上学,女孩子能挣个活命就不错了。大姐、二姐跟母亲在生产队干活,小姐姐就一手托篮子,一手牵羊,天天到河坡里薅草,放羊。羊吃饱就不用喂了,小姐姐割回的草是喂猪。他们家的猪没粮食吃,也是吃草。羊吃了带露水的草容易拉稀,小姐姐得等太阳生了芒,太阳的芒把草叶的大露珠都扎走,才能下地。每日里这段时间,小姐姐能跟平路玩一会儿。她把平路的毛头抱在怀里扒来扒去捉虱子。从石榴树上摘下一朵长把的红花,用软草秧子把红花朝天椒似的绑在平路头发上。她教平路唱歌谣:小枣树,三股权,上面坐着姐妹仨。大的会织毛蓝布,二的会织牡丹花,就数小三儿不会织,一织织个大疙瘩。她爹说,打死她,她娘说,不要她,说个婆家给人家……平路心灵记性好,一会儿就学会了。他问小姐姐是不是小三儿。小姐姐扬起巴掌:“我打死你!”平路就笑了。平路笑起来是很好看的,一点也不像个罗锅子。小姐姐还用高梁秆儿给平路扎卷尾巴的大黄狗,用泥巴捏胖头团脸的小闺女,她挑一个模样最体面的标致的小闺女,对平路说:“这个留着给你做媳妇吧。”小姐姐的意思,将来不会有闺女愿意嫁给平路,这小媳妇虽是泥巴捏的,也算是一口人哪。平路说他不要媳妇,他只要小姐姐。小姐姐说不成,小姐姐长大是人家的人。平路问她是谁家的人。小姐姐说她也不知道。平路以为小姐姐知道,是故意不告诉他,就把小姐姐的胳膊拉拉扯扯,缠着让小姐姐说。小姐姐抬头把太阳看了一下,做出大事不好的惊讶表情,说只顾玩把放羊的事忘了,丢下平路,急急忙忙去解羊绳。平路哭着不让小姐姐走,他是真哭,眼泪哗哗的,屁股在地上一欠一欠地欲追小姐姐。 小姐姐说:“哭,哭,不让我走,把猪饿死呀!把羊饿死呀!”小姐姐还是走了。那只羊大概真的饿了,像跑梢子的马拉车一样跑在小姐姐前头。拐过墙角,小姐姐把羊绳拽了一下,躲在墙后探头瞅平路,若是平路哭个不止,她还得回去哄哄他,许给他一个愿,比如给他逮一只叫蚰子,或摘一串马炮瓜。她不能让弟弟老哭,哭多了弟弟说不定会罗锅得更厉害。 还好,平路一看不见小姐姐,就不哭了。没有人听,哭还有什么用呢。院子里只剩下平路一个人了。院子不小,显得空落落的。阳光从东边土墙上斜照进来,黄黄地铺满一地。阳光从那么高的天上落下来,竟一点声音也没有,真是怪事。院子里有一棵椿树,一棵石榴树,还有一棵杏树。杏树不是很高,可在平路眼里却高不可攀。他挪到杏树底下,歪了脖子往树冠上瞅,想看看小杏子长多大了。树叶浓浓密密,把颜色混同树叶的小青杏子遮蔽得严严实实,很难瞅得见。平路终于瞅见一个、两个、三个……小杏子正往饱里长,身上的胎毛还没褪净,看去绒球球的,很是可爱。数到的小青杏子越多,平路的发现感就越大,心里越高兴。他有些口酸,不知不觉就把一根指头放进嘴里去了。手指头不是小杏子,可味道跟小杏子也差不多,同样吮得他满口津啦啦的。 一只红尾巴的紫公鸡飞到他家的墙头上去了,居高临下地对他家的院子摇头晃脑。平路顿时警觉起来,母亲安排过,要他好好看家,不要让别人家的猪进来,羊进来,也不要让别人家的鸡进来。平路不能干别的,这种安排让平路觉得这就是重大的使命了,他马上大声命令公鸡:“下去!下去!”命令不能生效,他就以自己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挪到土墙下方,细胳膊一扬一扬地轰鸡。他的言辞很尖刻,说:“谁不知道你有两个翅膀,有本事你像黄鹭子一样飞到树上去呀,飞到天上去呀,飞到人家墙头上算什么能耐,不害臊!” 紫公鸡似乎看出他的技能不过如此,没什么了不起,不但不下去,还沿墙头趾高气扬地走起来。公鸡的动作像表演杂技,走着走着忽然故意失去平衡,弄出一些惊险场面,哪边失了平衡,它的翅膀稍一招展,就调整得稳稳当当了。 平路有些生气,挪来挪去找撵鸡的家伙,后来在院子角找到一根苇子,高举着表示要公鸡快来受死。同时,他还对公鸡大声叫骂。他不仅骂到公鸡的姐姐,还骂到公鸡的母亲和祖母。公鸡这才嘎嘎笑着飞落到墙外去了。公鸡一消失,平路就有些泄气,两只眼睛半天还不离开大公鸡刚才站立的地方。 太阳越来越热,院子里再也没什么可玩的,平路挪到石榴树下,头压着一只胳膊,侧着身子躺下了。他不能平仰着躺,只能侧着躺。需要翻一个身时,他还得坐起来,再朝另一侧躺下去。躺下时,平路所能看到的东西都是倾斜的。平路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身子极轻快,脚下极富弹性,脚尖一点,两只胳膊一架,就离开地面,飞起来了。他飞过墙头,飞过树梢,飞过许多不知名的地方。他好像看到了在地面放羊的小姐姐,大声喊:“小姐姐,我在这儿。”小姐姐让他下来,可他变得如断线的风筝一样身不由己,一直向高远处飘去。他觉得事情不好,这样就永远看不见小姐姐了。他有些伤感,很想哭。他刚哭了一声就醒过来了。院子里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一点动静也没有。太阳不知什么时候照在了他身上,他觉得身上有些热燥,头上出了一层细汗。远处似乎有一只斑鸠在叫。听小姐姐说,斑鸠叫的是:咕咕对对,长疮受罪,有钱买板,没钱箔卷。平路背上虽说不是长疮,但他还是觉得斑鸠叫的内容跟他有点关系,他不喜欢斑鸠叫。 …… P21-23 序言 我们该为“经典”做点什么?/吴义勤 当今时代,对经典的追怀和崇拜正在演变为一种象征性的精神行为,人们幻想着通过对经典的回忆与抚摸来抵抗日益世俗和商业化的物质潮流。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经典作为人类文学史和文明史的基石与本源,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与阐扬;另一方面,经典的神圣化与神秘化又构成了对于当下文学不自觉的遮蔽和否定。可以说,如何面对和正确理解“经典”,正是当代中国文学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什么是经典呢?就人类的文学史而言,“经典”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它是人类历史上那些杰出、伟大、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的指称。但是,经典又是无法科学检验的主观性、相对性概念。经典并不是十全十美、所有人都认同的作品的代名词。人类文学史上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十全十美、所有人都喜欢、没有缺点的所谓“经典”。那些把“经典”神圣化、神秘化、绝对化、乌托邦化的做法,其实只是拒绝当下文学的一种借口。通常意义上,经典常常是后代“追认”的,它意味着后人对前代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经典的标准也不是僵化、固定的,政治、思想、文化、历史、艺术、美学等因素都可能在某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命名“经典”的原因或标准。但是,“经典”的这种产生方式又极容易让人形成一种错觉,即“经典”仿佛总是过去时、历时态的,它好像与当代没有什么关系,当代人不能代替后人命名当代“经典”,当代人所能做的就是对过去“经典”的缅怀和回忆。这种错觉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在“经典”问题上的厚古薄今,似乎没有人敢于理直气壮地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经典”的命名,甚至还有人认为当代人连写当代史的权利都没有。 然而,后人的命名就比同代人更可信吗?我当然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时间会把许多污垢和灰尘荡涤干净,相信时间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模糊的、被掩盖的真相,但我怀疑,时间同时也会使文学的现场感和鲜活性受到磨损与侵蚀,甚至时间本身也难逃意识形态的污染。我不相信后人对我们身处时代“考古”式的阐释会比我们亲历的“经验”更可靠,也不相信,后人对我们身处时代文学的理解会比我们亲历者更准确。我觉得,一部被后代命名为“经典”的作品,在它所处的时代也一定会是被认可为“经典”的作品,我不相信,在当代默默无闻的作品在后代会被“考古”挖掘为“经典”。也许有人会举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的例子,但我要说的是,他们的文学价值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就早已被认可了,只不过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的文学史不允许谈及他们罢了。 这里其实就涉及了我们编选这套书的目的。我认为,文学的经典化过程,既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又更是一个当代化的过程。文学的经典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它需要当代人的积极参与和实践。文学的经典不是由某一个“权威”命名的,而是由一个时代所有的阅读者共同命名的,可以说,每一个阅读者都是一个命名者,他都有命名的“权力”。而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或一个文学出版者,参与当代文学的进程,参与当代文学经典的筛选、淘洗和确立过程,正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事实上,正是出于这种对“经典”的认识,我才决定策划和出版这套书的,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真实同步地再现21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化”的进程,充分展现21世纪中国文学的业绩,并真正把“经典”由“过去时”还原为“现在进行时”,切实地为21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与时下各种版本的“小说选”或“小说排行榜”不同,我们不羞羞答答地使用“最佳小说”之类的字眼,而是直截了当、理直气壮地使用了“经典”这个范畴。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作家都首先应该有追求“经典”、成为“经典”的勇气。我承认,我们的选择标准难免个人化、主观化的局限,也不认为我们所选择的“经典”就是十全十美的,更不幻想我们的审美判断和“经典”命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而由于阅读视野和版面等方面的原因,“遗珠之憾”更是不可避免,但我们至少可以无愧地说,我们对美和艺术是虔诚的,我们是忠实于我们对艺术和美的感觉与判断的,我们对“经典”的择取是把审美和艺术放在第一位的。说到底,“经典”是主观的,“经典”的确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经典”的价值是逐步呈现的,对于一部经典作品来说,它的当代认可、当代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尽管这种认可和评价也许有偏颇,但是没有这种认可和评价,它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本世界中突围而出,它就会永久地被埋没。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代任何一部能够被阅读、谈论的文本都是幸运的,这是它变成“经典”的必要洗礼和必然路径,本套书所提供的同样是这种路径,我们所选的作品就是我们所认可的“经典”,它们完全可以毫无愧色地进入“经典”的殿堂,接受当代人或者后来者的批评或朝拜。 感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对我的经典观的认同以及对于这套书的大力支持,感谢让这个文学工程可以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这个平台美丽绽放。我们的编选仍将坚持个人的纯文学标准,而为了更好地阐析我们的“经典观”,我们每本书将由一个青年学者对每一篇入选小说进行精短点评,希望此举能有助于读者朋友对本丛书的阅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