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林彪,一个是历史巨人,一个是一代名将,都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当然,就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而言,林彪与毛泽东相比,自然是远远难以望其项背的。但两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实在又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多少带点神秘色彩的话题。
胡哲峰、于化民编写的《毛泽东与林彪(精)》从1928年两人初次相识写起,历数两人一起经历的中国革命之风风雨雨:从七大到遵义会议;从平型关大捷到抗战胜利;从巩固东北根据地到抗美援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毛泽东与林彪(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胡哲峰//于化民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毛泽东和林彪,一个是历史巨人,一个是一代名将,都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当然,就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而言,林彪与毛泽东相比,自然是远远难以望其项背的。但两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实在又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多少带点神秘色彩的话题。 胡哲峰、于化民编写的《毛泽东与林彪(精)》从1928年两人初次相识写起,历数两人一起经历的中国革命之风风雨雨:从七大到遵义会议;从平型关大捷到抗战胜利;从巩固东北根据地到抗美援朝…… 内容推荐 本书写的是两个特殊并且重要的人物:毛泽东与林彪。毛泽东和林彪,一个是历史巨人,一个是一代名将,都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当然,就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而言,林彪与毛泽东相比,自然是远远难以望其项背的。但两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实在又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多少带点神秘色彩的话题。胡哲峰、于化民编写的《毛泽东与林彪(精)》从1928年两人初次相识写起,历数两人一起经历的中国革命之风风雨雨:从七大到遵义会议;从平型关大捷到抗战胜利;从巩固东北根据地到抗美援朝……毛泽东和林彪一直是良好的朋友加亲密的战友。在这期间,毛泽东一直把林彪当作小弟弟看待,什么事都愿意向林彪吐露心声。同样地,林彪对毛泽东也是尊重有加,坚决拥护。在毛泽东向其咨询的时候,林彪也永远仗义执言,毫不隐瞒。之后,在毛泽东的率领下,他打了不少好仗,成为毛泽东麾下的一员骁将。建国后,两人的关系稍稍有了变化。当毛泽东脑中“左”的思维渐渐抬头时,林彪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斗胆陈词,而变得惟命是从。毛泽东当时被其冲昏了头脑,甚至当众确定其为接班人。可是却终究未意识到林彪所暗藏的杀机。事件终于发生,林彪仓皇出逃,毛泽东一句“由他去吧”,谁知道他心里有多少难言之隐。已经写就的历史,是无法改变的。再读昨天这段历史,但愿不要只是发几声叹息了事,它留给我们的是太多的思考和太多的回味……" 目录 小引 第01章 风云际会井冈山 第02章 “留却工作谁承受?” 第03章 千回百折赣闽路 第04章 从“七大”到“九大” 第05章 星火燎原不可挡 第06章 长沙城下“火牛阵” 第07章 烽火连天反“围剿” 第08章 乌云密布的日子 第09章 挽狂澜于既倒; 第10章 “不到长城非好汉” 第11章 鲜为人知的争论 第12章 “神仙洞”里育英才 第13章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第14章 林彪受伤千家庄,毛泽东走马看林彪 第15章 风尘川陕路:林彪代毛泽东重庆见蒋 第16章 东北旋风:从“独占东北”到“让开大路” 第17章 “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第18章 东北旋风 第19章 “‘一点两面’战法是什么意思?” 第20章 战锦方为大问题 第21章 “你们指挥得当,极为欣慰” 第22章 将帅协谋,决胜平津 第23章 林彪陈赓运筹各异,毛泽东千里仲裁 第24章 毛泽东和林彪在出兵援朝上的分歧 第25章 从北京到庐山:毛泽东的“哨兵”和“援兵” 第26章 林彪:大拥大捧毛泽东;毛泽东:国有疑难可问谁? 第27章 “文革”风云:林彪大肆“造神”。毛泽东喜中有忧 第28章 文的较量:波谲云诡的九届二中全会 第29章 武的周旋:毛泽东明察秋毫,林彪铤而走险 第30章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再版后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毛泽东到湖南后,告别留在长沙板仓的妻子幼儿,投入到紧张的起义准备工作。他被改组后的湖南省委任命为负责领导秋收起义的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精心筹划和周密组织了起义的准备工作,参加起义的部队和工农武装被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次鲜明地打出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红旗。 9月9日,震惊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起义部队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出发,按原定计划向长沙进攻。由于反动军队远比起义部队强大,各路起义部队相继失利。9月19日,起义部队在浏阳文家市会合。在里仁小学的教室里,召开前委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毅然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界山区退却,保存革命力量。随后,部队经萍乡、莲花,到达永新的三湾村。在这里,毛泽东对起义部队进行了建军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三湾改编”,并派人与井冈山的农民武装首领袁文才联系。部队到达宁冈古城后,毛泽东在前委会议上作出了在井冈山创建红色根据地的英明决策,决定对井冈山的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武装进行改造。10月7日,工农革命军在毛泽东率领下来到茅坪,建立了留守处和后方医院。27日,部队到达井冈山的腹心地——茨坪。 从文家市到茅坪,历时一个多月,辗转行程约千里,工农革命军经过艰苦转战,终于将红旗插上了井冈山,迈出了开创中国革命道路的第一步。在这个革命摇篮里,微弱的革命火种保存了下来。 井冈山地处罗霄山脉中段,位于江西的遂川、宁冈、永新、莲花和湖南的茶陵、酃县等县之间,以宁冈为中心,方圆五百里,纵横八十里,峭壁耸立,林木蔽曰,只有五条蜿蜒崎岖的山间小道出入,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回旋余地大。山上有村落,出产稻米和各种杂粮,四周连接着物产较为丰富的地区。 这一地区曾经受过大革命的洗礼,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群众基础较好,并有斗争经验丰富的群众地方武装,一举一动可以影响到湘赣两省及邻近省份。这里具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是革命军队养精蓄锐的好地方。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领导湘赣边界军民重建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到1928年2月,在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经粗具规模。部队由上山时的两个营约七百人,发展为两个团一千五百余人。边界先后成立了宁习、遂川、永新、茶陵四个县委和酃县特别区委,莲花也有了党的组织。暴动队和赤卫.人等各种形式的地方武装也相继在各县建立起来。工农革命军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先舌攻克茶陵、遂川、宁冈三座县城,并建立了这三县的工农兵政府。地方党组织和革命女权发动和领导广大劳苦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受尽了’剥削和压迫的老表们扬眉吐气,边界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3月上旬,执行“左”倾路线的湘南特委派代表上山,指责边区行动太右,烧杀太少,撤销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并强令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远征湘南,夜应湘南特委领导的湘南起义。犯了“左”倾错误的中央,还撤销了毛泽东的中央政治昌候补委员的职务,当时误传为开除了毛泽东的党籍。前委取消后,改组为师委,毛泽篆只能当师长,师委书记由何挺颖担任。毛泽东率领主力部队离开根据地后,敌人立即穰虚而入,除少数山险地带外,整个根据地被敌人占领,遭受了残酷的洗劫。 3月底,毛泽东在酃县中村得到了湘南起义失利的消息,便率领部队向湘南方向前拄,以接应朱德、陈毅的部队同湘南农军向井冈山转移。在离开中村之前,毛泽东向釜体指战员讲话。他风趣地说:上级让我当师长,军旅之事,未知学也。我不是个武k,文人只能运笔杆子,不能动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当师长有点玄乎。可是,一个葺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要靠大家了。(何长:《伟大的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66~367页。)到桂东的沙田,毛泽东在一块稻田里向部队正式宣布了“三大纪律六项主意”。毛泽东率部在桂东、汝城击溃反动地方武装,在资兴与萧克领导的农军汇合,圣酃县于4月28日回到宁冈砻市,胜利完成了掩护湘南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转移的任务。 由朱德、陈毅领导的这支部队,是南昌起义失败后保存下来的队伍。根据中共临时央的决定,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领导我党掌握的一部分军队,1927年8月1目在江西省会南昌举行暴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参加起义主力部队是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叶挺领导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朱德旦任团长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及其他一些部队。 起义前,周恩来指示聂荣臻到南昌、九江之间的马回岭,将由原叶挺独立团改编向第四军第二十五师拉到南昌,参加起义。聂荣臻、周士第冲破张发奎的阻挠,成功地且织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第七十五团和王尔琢任团参谋长的第七十四团一个重机枪,于8月2曰赶到南昌,与起义主力部队会合。南昌城内的起义战斗已于前一天胜利结。周恩来见到聂荣臻等十分高兴,说: 行动很成功!我原来没有想到这样顺利,巴二十五师大部分都拉出来了。”(《聂荣臻回忆录》上册,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65页。)以后朱德、陈毅率领上井冈山的,主要是这支队伍。林彪当时也在这支队伍,是第七十三团第一营第七连连长。P4-5 序言 本书写的是两个特殊并且敏感的人物:毛泽东和林彪。 毛泽东和林彪,性格迥异,特色鲜明。一个心胸博大而又憎爱分明,嬉笑怒骂,率生而为;一个行为刻板而又性情阴鸷,工于心计,含而不露。一个曾经被奉若神明,一个则在身败名裂后,被视作魔鬼。就是这么两个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物,却维持了长达43年的私交公谊。在“九一三”事件过去二十五年,毛泽东也去世二十年之后的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站在历史的一定高度,对这两位传主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作出一个较为客观的平价。 可真要到了落笔的时候,倒又有了“要唱山歌难起头”的彷徨与踟蹰。 毛泽东和林彪,一个是历史巨人,一个是一代名将,都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当然,就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而言,林彪与毛泽东相比,自然是远远难以望其项背的。但两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实在又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多少带点神秘色彩的话题。 若从历史事实出发,毛泽东与林彪的关系,大体上可以说是“七分合作,三分不合作”的“三七开”关系。就是有那个“三分不合作”,也没有妨碍毛泽东一直把林彪视为小弟弟,视为得意门生。 在麾下众多的战将里,毛泽东对林彪是倚重的,是信赖的。说不上刎颈之交,却也是患难知己。毛泽东愿意向林彪倾吐心声,一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其说是批评和责难,不如说是耳提面命,悉心栽培。毛泽东对林彪气急了,也就是一句: “你这个娃娃,懂得什么!”完全是一副兄长的模样。换上别人,毛泽东恐怕未必这么宽容。同样,林彪对毛泽东总的来说是尊重的,拥护的。他在毛泽东的率领下,作战英勇,打了不少好仗,成为红一方面军朱毛属下的一员骁将。年轻的林彪敬重毛泽东,却也不乏锐气。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亦敢斗胆陈词,勇于建议。 可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林彪变了,变得“顺”了,一切以毛泽东的是非为是非。昔日那种正常的兄长之谊,师生之谊,变味了。在毛泽东头脑中“左”的思想日益抬头的时候,在那些老革命家们被迫沉默的时候,只有林彪在手舞足蹈地高喊“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毛泽东对林彪表现出来的“恭顺”感到满意,直到把他封为自己的“接班人”,显然没有意识到林彪内心暗藏的杀机。及至林彪刀剑出鞘,毛泽东才回过神来,即使这样,毛泽东还是放林彪一马,在林彪仓皇出逃时,来个“由他去吧”。中国民间说的“你不仁,不能怪我不义”,毛泽东没有这样做。这里面该有多少难以言说的心绪啊。 毛泽东炯炯有神的目光,曾经洞察变幻莫测的世纪风云,曾经看穿了多少人的灵魂隐秘。这双毛泽东引以为自豪的慧眼,却没能看透林彪瘦弱躯壳下的内心世界。雄才大略的毛泽东,被林彪狠狠算计了一把。林彪的下场固然是得其所哉,可又有几人能理解毛泽东遭到背叛后的那份凄凉与无奈? 一个普通人,用人失察,交友不慎,吃亏的可能只是他自己。毛泽东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个泱泱大国七亿人民衷心拥戴的领袖。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使他个人的悲剧,与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纠葛在一起。 已经写就的历史,是无法改变的。再读昨天这段历史,但愿不要只是发几声叹息、几声感喟了事,它留给我们的将是太多的思考,太多的回味…… 后记 这部四十几万字的书,是两位作者全力合作的成果。眼下有关毛泽东的书,实在与太多了,写林彪的书,也有相当的数量,但专门研究这两个特殊人物的特殊关系的书,至今却很少见到过。作为从事毛泽东和党史、军史研究的专业人员,我们对这个题目举着浓厚的兴趣。大概在四年前,我们就着手撰写此书,而酝酿和收集资料的工作则开女f得更早些。完成初稿后,曾送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原毛泽东组组长赵福亭I志,原毛泽东组副组长刘宝玉同志和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原所长陈继安匠志审读。三位专家认真仔细地审读后,肯定了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根据专家的审读意见,我们又对初稿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现在此斗即将付梓,体味几年来的酸甜苦辣,我们自然感到高兴和欣慰,但是我们没有忘记,诈为此书付出辛勤劳动的赵福亭、刘宝玉、陈继安三位专家,分享我们的愉快。本书写f1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老革命家的回忆录,参考了许多有影响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对于《些著作的作者,以及为此书的出版同样付出劳动的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我们一手表示诚挚的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毛泽东与林彪》是一部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读性的作品。书稿基本观点符合《关于建党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央有关精神。书稿中对毛泽东和林彪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关系把握较为准确,叙述是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 ——赵福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组原组长、编审) 《毛泽东与林彪》是一部选材、立意都不错的书稿。毛泽东和林彪都是当代中国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中共党史研究和现代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本书作者在掌握丰富的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在中国革命发展的大背景下,较客观地叙述了两人关系的建立、发展和决裂,可以使读者领悟到近半个世纪里中国革命的风云变化、毛泽东的雄才大略、林彪个人政治野心的积蓄和蜕变。书稿观点稳妥,立论公允,论据充分,可读性强。相信本书的出版,对推动和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会有所助益。 ——陈继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