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逝的礁石
一八六六年以一件怪事为标志,这是一个难以解释、也不可理解的现象,毫无疑问,没有人忘记它。且不说流言蜚语使港口居民激动,大陆公众精神兴奋不已,就连以航海为生的人也不同寻常地啧啧称奇。从事大宗买卖的商人、船主、轮船船长、欧洲和美洲大小船只的船长、各国的海军军官、两大陆各国政府,对这件事都表示了最高度的关注。
确实,曾几何时,有些轮船在海上遇到过“一个庞然大物”,这是个长条形的梭状物体,有时像磷火闪闪发光;比鲸鱼无可比拟地大得多,游动也快得多。
有关它出现的事实,根据不同航海日记的记载,都相当准确地一致指出这个物体,或者这个动物的结构,活动起来闻所未闻的速度,运转动打晾人的强大,似乎具有特别的生命力。如果这是一种鲸类,那么它比迄今为止科学上加以分类的所有鲸鱼,体积要大得多。无论居维埃、拉塞佩德、杜默里先生,还是德·卡特尔法热先生,都没有承认过这种庞然大物的存在——除非他们见过,即他们这些学者所谓亲眼目睹过的东西。
保守的估计,认为此物长两百尺;夸张的估计,说它宽一海里,长三海里。把这两种估计都撇开,对多次得到的观察取个平均数,可以断定,这个庞然大物远远超过鱼类学家至今承认的一切鱼类的体积,一倘若它还是存在的话。
不过,它是存在的,事实本身已不容否认,根据将人脑推至相信神奇事物的倾向,就能理解这种神奇事物的出现在全世界引起的激动。至于把它的出现斥之为无稽之谈,则必须撇在一边。
事实上,一八六六年七月二十日,加尔各答一伯纳克轮船航运公司的汽船“希金森总督号”,在澳大利亚海岸以东五海里处遇上了这个活动的大家伙。起先,巴克船长以为面对的是一块未见过的礁石;他甚至打算测量礁石的准确位置,突然之间,这个不可理解的物体喷出两根水柱,呼啸着冲上一百五十英尺的空中。因此,除非这块礁石上有间歇性喷泉,否则,“希金森总督号”汽船遇到的就确实是某种至今不为人知的水栖哺乳动物,通过鼻孔喷出混杂空气和蒸汽的水柱。
同年七月二十三日,西印度.太平洋轮船航运公司的“克里斯托巴尔·柯朗号”汽船,也在太平洋上看到了类似的东西。因此,这条异乎寻常的鲸类动物能够以惊人的速度,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在三天的间隔中,“希金森总督号”和“克里斯托巴尔·柯朗号”在两个相距七百古海里的地点观察到它。
十五天以后,在距此两千古海里的地方,国家轮船公司的“爱尔维修号”和王家邮船公司的“沙农号”,在美国与欧洲的大西洋海域迎面对开时,在北纬42度15分,西经60度35分同时示意看到这个怪物。在这次共同观察中,可以估计这个哺乳动物身长在三百五十英尺以上,因为“沙农号”和“爱尔维修号”长度要略小些,虽然两船从艏柱到艉柱有一百米。可是,最大的鲸鱼,也就是经常通过阿留申群岛海域库拉马克岛和乌穆居利克岛的鲸鱼,身长从来没有超过五十六米——至多达到这个长度。
这样的报告相继而来,横渡大西洋的“佩雷尔号”新近所做的观察,走依兹芒航线的“埃特纳号”与怪物的相撞,法国“诺曼底号”驱逐舰的军官们所做的记录,海军准将菲茨.詹姆斯的参谋部在“克莱德勋爵号”上测到的非常准确的方位,都深深引起公众舆论的激动。在一些国家,生性有点幽默的人拿这件事开玩笑,但那些严肃务实的国家,像英国、美国和德国,对此却强烈关注。P495-496
凡尔纳做了一些杰出的预言。他所唤起的兴趣是一种实际的兴趣。
——英国小说家乔治-威尔斯
儒勒·凡尔纳的杰作……令我们的童年更加斑斓,教会我们许多地图集所不能讲述的东西:冒险的意味和对旅行的热爱。
——法国作家让·科克托
《海底两万里》(1870)是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但当初是以连载形式发表在《教育与娱乐杂志》上的(1869年3月20日至1870年6月20日)。这部小说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1867—1868)、《神秘岛》(1874)构成互有联系的三部曲,它属于第二部。此三部曲以海洋为题材。海洋早就进入文学题材,远在古希腊时期,荷马的史诗《奥德修记》就描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的神奇遭遇,但对海洋的描写多半是幻想式的。真正描绘海洋的文学作品恐怕要到十九世纪才出现,主要有浪漫派作家麦尔维尔和雨果。此外,美国作家库柏(1789—1851)的早期创作写的是海洋小说。美国作家麦尔维尔(1819—1891)的《白鲸》
(1851)以捕鲸工人的海上生活为背景,船长亚哈曾被一条通身白色的鲸鱼咬断一条腿,他发誓要与这条象征“恶”的化身的白鲸为对手,经过多次遭遇战,他最后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浴血搏斗中把白鲸杀死。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雨果的《海上劳工》(1866)以汪洋恣肆的笔调描绘了海上来势汹汹的暴风雨,主人公吉利亚特为了战胜大自然,与恶魔般的巨大章鱼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战而胜之。这是一曲浪漫主义的颂歌。这两部小说表明
了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英法等国海外扩张的加强,海洋的重要性日益显示出来,读者对海洋发生了浓厚兴趣。凡尔纳显然也注意到海洋是个好题材。早在1864年至1866年发表的《哈特拉斯船长的历险漫游》中,已描写过一个名叫阿尔塔蒙的船长远至北极的历险。不久,他就着手创作这个三部曲了。虽然《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发表在先,但《海底两万里》的写作恐怕是同时展开的,因为这部小说包含的海洋知识极其丰富,凡尔纳无法一蹴而就,要花他很多时间去准备。
凡尔纳是一个严肃认真的小说家。他做了长期的准备工作。他阅读和研究海洋、各类船舶和水手的著作。为此,他坐在一艘横越大洋的轮船上做长途旅行。在横渡到美国期间,他写下笔记,画了许多素描,询问船长、高级船员和水手关于海洋和航船的知识。在写作的四年(这是凡尔纳写作时间最长的一部小说)中,他对当时一些奇特的科学发明十分注意。一八五九年,有个美国人,名叫德洛奈,提交一份“潜航机器”的图案和专利证。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凡尔纳设想出奈莫艇长的潜水艇,不过,第一艘真正的潜水艇要到十七年后才制造出来。而“鹦鹉螺号”的水手所穿的潜水服要到一九四六年才真正得到运用,就是说相隔了七八十年!奈莫艇长已懂得从海洋摄取他所需要的许多东西,除了氧气、电力、食品、衣服以外,甚至还有海藻雪茄。据说,直到一九七○年,人们才认真地考虑如何利用海洋资源。“鹦鹉螺号”中如数家珍地列举了数以百计的海洋动物和海洋植物,又详尽介绍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南极海的海流和大小海岛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他算得上是个杰出的博物学家、海洋专家、地理学家了。其实,小说已经提供了部分答案,奈莫艇长的图书室陈列了一大批科学著作,包括机械学、弹道学、水道测量学、气象学、地理学、地质学、天文学,自然有关博物学方面的,还包括科学院的论文集。另外,这个图书室收藏了许多著名人物的著作,如德国科学家洪堡、物理学家贝特曼,法国化学家贝特洛、地质学家阿加西、数学家贝特朗和沙勒,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廷德尔,美国水文学家莫里船长,比利时生理学家米尔恩-爱德华兹等,可以说集中了到那时为止最重要的科学家的著作。这些书也都是凡尔纳的案头书。他的科学知识当然还来自报刊杂志,凡尔纳说过:“至于我描绘的准确,来自我远在写作小说之前,长期以来就习惯从书籍、报纸、各种各样的科学杂志中搜集许多摘录。这些摘录分门别类,给我提供了价值无可估量的材料宝库。我长期以来订阅二十来份报纸。我是一个坚持不懈的科学著作的读者,我自然而然就了解各个科学领域,包括天文学、生理学、气象学、物理学和化学中出现的一切发现和发明。”这个勤奋的自学者是个饱学之士,他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巧妙地运用到小说中。这些知识不仅
对孩子们是有用的,而且成年人也未必知道,就说盐吧,盐具有防止海水过度蒸发等作用,海中的鱼超过13000种,而淡水中的鱼只占十分之一,一条鳕鱼产卵有1000多万只,一条墨角藻长达500米,等等。小说中重点介绍的海洋生物有分布在各个大洋中的海蜘蛛、纤毛虫(能将海水变成乳白色)、枪乌贼、大翡翠极乐鸟、左旋斧蛤、船艄、海绵、儒艮、棱皮龟、唇形水蛭、抹香鲸、海猪、海豹、海象、剑鱼、箭鱼、水母、伞电鳐(发出的电能击倒人)、海牛、卡库阿纳海龟、植形动物、星形贝、菌状贝等,无奇不有。其中有的是人们只知道名字,而不知道实际情况的海洋动物,其中有的闻所未闻,十分珍奇。
《海底两万里》的行程按公里来算,要达到十一万多公里,因为小说所指的是古海里,一古海里合5.556公里。潜艇在十个月中的行程几乎要绕地球赤道四圈。“鹦鹉螺号”的艇身两侧在客厅装有玻璃舷窗,在护窗板打开以后,能观察到海底的奇妙景象。艇中人还能穿上潜水服,带上特制的氧气容器和灯具,走出潜艇,在海底长途跋涉,观看坐在潜艇里看不到的海底奇迹。小说作者带领读者游历和观看了美丽或神奇的珊瑚王国、海底森林、珊瑚墓地、采珠场、海中火山口、海底煤矿、墨西哥湾暖流、古代和新近的沉船、维哥湾沉在海底的几百万黄金、价值上千万的硕大珍珠、海底电缆、在托尔斯海峡的搁浅、迈尔大旋涡、大浮冰下面的冰层,还有传说中的大西洋岛、苏伊士海底隧道。尤其是最后在南极海的冰层里,几乎是九死一生,差一点被困在冰层里,那就永远也出不来,被冰挤压成齑粉。 小说最令人注目的人物是奈莫艇长,奈莫(Nemo)是拉丁文,意思是“人”。实际上是一个泛指词。他没有国籍,不知来自何方。他显然拥有超人的知识和胆量。不知他怎么会拥有巨额财富,竟能建造一艘代价昂贵的潜艇,并能够以世间也难以找到的收藏去装备,其中购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不少著名画家的油画。诚然,这表明他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也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他在潜艇上具有绝对权威,又能身先士卒,有危险他先上,有困难他和船员一起去面对,和他们一起刨冰层,不怕缺氧的威胁。他是个人道主义者:在孟加拉湾采珠场发现了鲨鱼袭击可怜的采珠人时,他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和凶恶的鲨鱼搏斗,几乎丧命。采珠人苏醒过来后,他把一袋珍珠交到印度人手里。这段精彩的描写不但展示了与吃人的鲨鱼激烈的搏斗场面,表现了他大无畏的精神。在他眼里,这个贫穷的印度人为了生计,不顾采珠会伤害身体,提前季节来到采珠场,是个值得同情的贫苦人。更重要的是,这个采珠人是被压迫国家的居民:“我至今仍然是,而且直到我咽气时,我都会站在这个国家一边!”这句话体现了他的政治理念。随后,他给克里特岛的起义者送去几百万黄金,支持他们的斗争。他的房间里挂着希腊爱国者博扎里斯、爱尔兰的保卫者奥·康乃尔、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主张解放黑奴的林肯、为黑人解放而牺牲的路易·布朗的肖像,他们是“把一生都献给了人类伟大理想的历史伟人”。他无疑是站在先进人类、先进思想一边的。他对法国大革命时期与英国舰队血战而沉没的“马赛号”念念不忘,给故事的叙述者讲了当年悲壮的战斗情景。这艘战舰的三百五十六名水兵不肯投降,高呼“共和国万岁!”沉入海底。他的心“为人类的痛苦而跳动,他胸襟广阔的仁慈是给予受奴役的种族和个体的”。他尽管不会随意杀生,但是对付凶残的抹香鲸,却是毫不留情地大开杀戒,几乎造成一片血海。总的说来,这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形象。不过,作者并非对他没有微词。他是个愤世嫉俗者,对于不断追逐他的潜艇的军舰怀有无比的仇恨。他最后把这艘军舰撞沉,军舰上的几百名官兵也随军舰沉入海底,令人惨不忍睹。作者通过阿罗纳克斯教授说:“不管他在世人那里受过何种痛苦,他也没有权利这样惩罚人。”这种感叹无疑是正确的。他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办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懑。他总不能把战舰上所有人都看作“压迫者”吧。最后他似乎也有所觉悟,以致神志恍惚,让“鹦鹉螺号”卷入了迈尔大旋涡。在小说的“尾声”中,作者再一次通过博物学家表示:“但愿仇恨在他凶狠的心中平息下来!但愿观看到那么多的奇迹使他的复仇思想泯灭!”凡尔纳的思想境界显然更高一层。但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奈莫艇长这个人
物倒是有血有肉的,毫不概念化。他虽然有正义感,大胆无畏,可是他的“凶狠”也未免过了头。屠杀抹香鲸已初露端倪,击沉战舰将他的弱点推至顶点。
在阿罗纳克斯教授的两个同伴中,捕鲸手内德·兰德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本是“亚伯拉罕·林肯号”聘来的著名捕鲸手,不幸流落到“鹦鹉螺号”,几乎英雄无用武之地,因为潜艇根本不需要捕鲸。他脾气火爆,近乎鲁莽,被困在潜艇里实在憋屈,一心想回到大陆。由于他长期生活在海洋中,熟悉热带植物,他懂得如何利用面包树和西谷椰子树的原料做食品,也懂得烧烤猎物。他的存在活跃了小说情节。且不说他用捕鲸叉扎中穷凶极恶的鲨鱼的心脏,救出被鲨鱼掀翻在地的艇长。更重要的是他懂得驾驭小艇和操作取下小艇的技术,这样,博物学家、他和贡塞伊才能逃离“鹦鹉螺号”。博物学家的仆人贡塞伊的法文名字虽然有“建议”之意,但是他的作用并不在于给主人出建议,虽然他也是一个忠仆,无论何时都站在主人一边,对主人的话没有任何异议。可是,他并不像《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万事通那样,经常闯祸,却又憨厚可爱,起到活跃行文的作用。不错,他是个分类学家,无论什么动植物,只要说出名字,他都能马上准确无误地给以分类。不过,他只是一个“空头分类学家”,因为他并无实际经验,基本上不认识他给以分类的动植物,需要他的主人告诉他是什么东西,然后才能分类。当然,这不乏幽默意味,不失为一种调侃意趣。
人们也许并不在意小说中有些不合实际的描写,例如对海底深度的估计。这并非凡尔纳的过错,而是当年科学还达不到这样的精确度。诚然,这么大一艘潜艇直至今日,恐怕还未能到达几千米深的海底,这是需要多少年后才能实现的科学幻想了。
郑克鲁
《海底两万里(法汉对照全译本)》为世界文学经典珍藏馆的其中一本,作者为法国著名作家“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注译者为资深翻译家郑克鲁。小说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和奈莫艇长在海底深处旅行的故事。他们游历了海洋,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生物,经历了种种危险,最终潜艇被卷入大漩涡,除阿罗纳克斯教授、他的仆人、捕鲸手逃出险境外,其他人下落不明。
儒勒·凡尔纳编著、郑克鲁编译的《海底两万里(法汉对照全译本)》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应邀参加追捕海上“怪物”,不料反被“怪物”俘获。原来“怪物”竟是一艘潜水艇。艇长尼摩邀请教授一行三人进行一次奇妙的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底出发,沿途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等,饱览了海里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并经历了搁浅、土著人围攻等许多险情。最后,教授一行三人在一场混乱中不辞而别,并将这一海底秘密公诸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