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奖、苏前辉等著的《冲突创伤与巨变--美国9·11小说作品研究》正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言,简略回顾了“9·11”事件;阐述了“9·11”事件与美国小说作品之间的关系;叙述了“9·11”文学研究的意义;介绍了本书的特点和论述架构;说明了本研究小组的成员分工以及贡献。第二部分含一至三章,主要介绍“9·11”文学研究的背景情况。第三部分至第五部分以3个较大的主题为框架对“9·11”文学中的10部小说作品进行文本分析与解读。第六部分,即第十四章,主要以官方和社会针对“9·11”事件的叙事为背景,对所研究的10部小说进行回顾和评论。第七部分由第十五章和十六章构成,为本研究的结论。
第一部分 绪言
一、“9·11”恐怖袭击事件
二、“9·11”事件与美国文学
三、研究美国“9·11”文学的意义
四、本书的理论视角
五、本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六、本书的论述框架
七、研究人员组成、分工与贡献
第二部分 背景:历史、理论与文学
第一章 历史背景:“极端的文学批评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间的冲突
一、历史回眸: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同源与冲突
二、《撒旦诗篇》与拉什迪事件
三、新世纪以来的文明冲突
四、《面具》对“9·11”事件的提前反应
第二章 理论背景:东方主义、文明冲突与创伤
一、萨义德:“东方主义”的视角
二、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三、创伤理论
四、“9·11”小说的理论联系
第三章 文学背景:“9·11”文学的确立
一、“9·11”文学的存在
二、“9·11”文学(长篇小说)的界定
三、“9·11”文学评价
四、“9·11”文学研究:《坠落之余》简评
五、“9·11”文学的确立
第三部分 “9·11"小说分析:文明的冲突
第四章 对话还是控诉:《不情愿的原教旨主义者》中的东西方关系
一、作家与作品
二、社会文化解读:东西方的关系一
三、听众、隐喻与象征
四、对话与控诉
第五章 文明对话与冲突中的屈服:《屈服》与“9·11”事件后的美国社会
一、作家与作品
二、创伤与冲突
三、《屈服》的内涵
四、文明间的对话
五、《屈服》的社会评价
六、《屈服》的艺术性
第六章 《恐怖分子》:现代性制造出来的国产货
一、作家与作品
二、责任追问:谁对恐怖行为负责
三、内在因素:对现代性与西方文化的厌恶
四、探讨:对邪恶的认识
五、人物:在第一群体和第二群体之间
第四部分 “9·11”小说分析:创伤无尽
第七章 《坠落的人》:后现代主义伤痕文学中的创伤与自我救赎
一、作家与作品
二、多种病症汇聚的创伤
三、多维的创伤叙事
第八章 《零点》:直触心灵的创伤,荒诞无奈的幽默
一、作家与作品
二、直触心灵的创伤:《零点》的创伤表征
三、荒诞无奈的幽默:《零点》的创作风格
第九章 《回声制造者》:创伤后的身份危机与重建
一、作家与作品
二、认识:身份理论
三、解读:身份的变异与重构
四、关联:“9·11”事件与身份问题
五、评价:人类基本问题的反思
第五部分 “9·11”小说分析:“9·10”与“9·12”时代
第十章 《国家乱象》:家事、国事、天下事
一、作家与作品
二、结构与内容:乱象解读
三、情节设计:国内外关系的映射与“9·11”事件的后遗症
第十一章 《美好生活》:创伤巨变中的反思与重构
一、作家与作品
二、“9·11”事件前的纽约社会与文化
三、“9·11”事件后的创伤巨变
四、假日中的反思与重构
五、《美好生活》的文学价值
第十二章 《皇帝之子》:典型社会与非典型事件中纽约精英们的生态
一、作家与作品
二、作品解读:典型社会背景下的非典型人物塑造
三、情节交织:典型社会语境中的非典型事件
第十三章 《整个世界》:追求心灵家园中的生活之美
一、作家与作品
二、社会影响与地位
三、“女性主义”视角中的生活之美
四、文本中的生活之美
第六部分 “9·11”事件的叙事
第十四章 评论与评价:官方、社会与文学的叙事
一、官方叙事:《“9·11”事件调查委员会报告》与《图解版“9·11”报告》
二、社会叙事:尝试对话
三、文学主题叙事之一:文明冲突中的身份、象征及其他
四、文学主题叙事之二:创伤、改变与“9·12”时代的来临
第七部分 结论与启示
第十五章 结论
一、“9·11”文学是现实的存在
二、“9·11”文学是历史的回声
三、“9·11”小说是美国社会文化的反映
四、“9·11”小说是白人作家的独白
第十六章 启示
一、大事件文学的经典考察
二、“9·11”文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
三、“9·11”文学的可持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