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真水无痕(黄尧散文选粹)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尧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的短性被文学夸大、美饰乃至虚拟,无法趋及真岸令从行者目迷神离痛苦挛缩,我听到自已骨裂的声音……然而只要独行不辍,我多么祈望前面是一片虚幻的水景,即使蒸腾着腐气,即使泥淖不能承足,即使微曦顿成黑夜……只要我呼出的是生生气息,带给衰草的渴望。《真水无痕》选取了作家黄尧先生自2005年至今近九年时间中创作、发表的散文作品。

内容推荐

《真水无痕》选取了作家黄尧先生自2005年至今近九年时间中创作、发表的散文作品,全书由25篇散文组成,共分五辑,分别是“昆明琐屑”“飞花如梦”“地理时空”“史传本纪”“袂间墨迹”。在散文写作中,黄尧先生素爱重散文写作,并认为散文的精要在于“情”字,而次在于”识”字。正是出于这样的散文写作诉求,所以在具体的篇什中,写作者都力求做到这两点。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昆明琐屑

 向火

 绵纸

 “斗虫虫”

 “过老年”

 亮瓦

 辛卯流年之·说米线

 古树之死·大叶杨

 古树之死·唐梅

第二辑 飞花如梦

 莫道海棠依旧——昆明花事之一

 天桃记——昆明花事之二

 金银裹就懒梳妆——昆明花事之三

 金凤别传——昆明花事之四

 一峰一花一指

第三辑 地理时空

 “水经”注昆明

 顺城一条街

 长江第一湾

 追“陶”记——建水紫砂陶随访

 见字如面——书法侧面的墨色风景

第四辑 史传本纪

 滇池影事——1949—1979年的档案回放

 茶花影事

 大理释说

 我的酒史

第五辑 袂间墨迹

 涅美丽——艾傈木诺诗集序

 菩提风语——禾素散文集序

试读章节

向火

昆明人极少有不知“向火”是什么意思的。但细说起来,“向火”不全指“烤火”。“向”隐含着与火保持一定的距离,暖身而已。仅仅这样说,似乎未尽其意,“向”还尤指一种身形姿态:有人招呼“来向火!”围上一炉(盆)火的人,必定伸出双手,就着扑来的热气,团团手,连连搓捏;胯、脚也舒开了。习惯的说法是手脚暖和了,周身也就暖和了。那情形,大有集体履行仪式的样子。用人类学家的话说,是对原始“拜火”的回忆。

现时,取暖的方式变了。即便是水气供暖、热风机、石英炉、油汀等现代取暖工具,能在短时内,造成居室暖和,却也有一个“向”的问题;中央空调的出风口就有设计安装的讲究,避免一切不适。可见“向火”,有其科学原理的不可变易性。只是,不见“火”了。在现代的隐形词典里,“火”是有害的东西,要“消”要“防”,要吃药来灭杀的是“火”,连牙膏广告、饮料也以祛“火”做了卖点。“五行”之中,现时“火”最没势头,大略的原因是一切之一切都“过火”了;或者初视奄奄,瞬即炎炎,继而靡靡漫漫,酿成灾难——人们的警惕还是对的。

警惕归警惕,警惕不料之中的事,该发生的还是要发生。“玩火”者有之,那与自然的火很少干系;但孩子的“玩火”酿成火灾,却时见报道。我的邻居的孩子,五岁,“玩火”成癖,他的年轻的妈妈说:这孩子怎么啦?——孩子“没怎么”,就没见过“火”。燃气灶里“打”出的是蓝色的火苗,他爸从宾馆里带回来的火柴盒,有成排的“红头小棒”,嘶一划,能出红黄的跳跃的火苗,团住它能哄热手指,当然也能点燃报纸,生出大堆快活的火苗;还能将爸妈的结婚照(那时没有这宝贝儿子)变成黑卷筒;也能叫他的变形金刚“变形”;叫绒布白熊变黑熊;当然也能点燃床单、被褥、落地窗帘之类;更能唤来“119”和邻居的抗议。医生给孩子的结论是“多动症”,孩子妈回来说儿子得的是“小儿神经病”,姥姥护着孙子,叫孩子伸出舌头看看说“上火了!前日就不该给他吃那么多柿子!”——孩子真的便秘,三包“白术散”下去,孩子蔫了——姥姥也是对的。

向火,如果仅取其字义的话,大约是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的一种自然属性;“玩火”也就是孩子的天性了。实在说,中国,炎黄传代,自历朝天子至草民百姓,无不有冬日“向火”的传统。故官各个寝殿,都有火盆,专供皇帝和他的戚属向火。所用燃料大约都一样,是栎树之类烧制的干炭。“卖炭翁”卖的那种东西。“两鬓苍苍十指黑”,“心忧炭贱愿天寒”——这“贱”,换种说法,就是消费的普及。

昆明的冬日不算凌厉,但农历霜降却是一个节日,清代绿营中有“迎霜降娘娘”的盛大列兵仪式,所谓“武边重在迎霜降;文边重在迎春分”,道理何在?不得而知。文士喜春,是骚性使然,可以理解。“武边”盼秋,也总有些意向是可以揣测的,秋临万木萧索,不致掩蔽地形旌旗,固有“秋操”,来演兵习武,宫廷则热衷秋狩。“春秋”二字可代岁历,自古皆然。至于“迎霜降娘娘”,昆明亦盛,届时于演武厅中央竖火焰边三军司令“蜈蚣旗”(蜈蚣是火神),众军将冠簪红缨,服红袍,皆重火色。至于老百姓,闻三声号炮,就将早早打理好的火盆置于堂屋正中,生起栎炭火来。昆明话,或字词,例将“栎”混作“栗”,专营烧炭的“翁”们也是这样写、认的。原因是昆明之木炭,大多取用麻栗树,麻栗与栎同科,又作麻栎,故无大错。但昆明人对向火之木炭,认度颇深,到了苛刻的程度,恐怕国中莫比:栗炭取材至少有三种,白、黄、红三种麻栎,红、黄栎质地最为紧密,加之窑温控制适度,烧出的干炭分量很重,扣之有金属声,俗称“干精炭”。干精炭无烟易燃,发火最力且耐久,焰色三层,内中舞蓝,次有黄绸飘摇,外层则红绸翩翩,灰烬绝白,轻盈如雪,了无残迹——那是焚化了一个世界的精髓。

“干精炭”之外,又有“泡炭”,是杂树烧成的,质地疏松,火力稍欠;再次是“孚炭”,成色更杂,多由水旱冬瓜树烧成,生烟,无焰头。但无不顶了“栗炭”的名义。即便半个世纪前,“干精炭”也显得金贵,中等以下人家,一般买了一个席包的栗炭,首要的是将铁实的干炭挑拣出来,做紧要时使用。向火用的火盆是敞口宽沿的铸铁盆,由木架托底。火盆一般不配用火钳,而是用“火筷”——两根由细铁链连接的长铁筷子,可见地位优于柴灶。至今大理、剑川等地还有黄铜铸造的火盆出售,明黄锃亮,光可鉴人,又有镂花箅子和黄铜火筷相配,其形制与宫廷器用略同,应了浮华世风。火盆加上一个铁箅子,便可以任意烧烤饵□之类的吃食。到了过年时节,向火之一大节目就是烧饵□、烤糍粑。糍粑只需近火,即发泡,膨胀,糊香诱人,揪一点拉成长丝,蘸上蜂蜜入口,细糯爽甜,滋味无穷。我们一班孩子宁肯烧橘子、烧梨,烧各种怨恨和喜欢的活物。橘子烧过是苦的,但可治咳嗽,梨也一样;用铁笼子烤白果(银杏),最为奢华,白果也有温补功效,从滚烫的白壳里剥出碧玉般嫩润的果仁来吃,是上上的“牙祭”。入秋之后,炭火上茶炊之丰盛,为一年之最。用猪肉炖臭参、“小白蒺”,辅以黄芪、当归等,是昆明传统的进补药膳。但孩子不为治病,只为“玩火”,至于躲开大人的目光,用瓦片烤蝼蛄、“鬼蚂蚱”,只是温习人类自有的酷虐而已。大年三十,又有烧皂荚的习俗,其意不可考,总之同禳灾不无关系。但炭火上慢慢吞吞燃烧的皂荚所发出的奇异气味,真不可名状,那邈远与神圣,简直可以相信此时的所有祝祈,必可绝地涌天。P3-5

序言

这个选本是从2005年至今近九年我发表的散文中选出的。凡此前发表并已经收入《衣我者》《云烟渺渺》等散文集的篇什不再收入。发表在各大报刊诸如应各类征文之邀的文章不收、纪念性文字不收、繁多之序跋类除一二率性之作亦自许不逊之外的不收。总二十五篇,分五个单元,是为看起来整齐也便于阅读。其中文字较长的因报刊所赐篇幅有限,只部分发表过,本人选编时又做删削,择要而已。应当说明的是,我偏重于地方报刊发表的作品,如《云南日报·花潮》版,近十年累累不弃陋劣,每岁择一二短章刊出,十年竟垒抔土,可葬心瓣矣。内中偶然成束如“昆明花事”者,为该副刊编辑王宁君攥局促成,不然,以我的疏懒,便不会有这些文章刊布出来。若结集得成,我当深深鸣谢。

我爱重散文写作,以为散文精要在“情”。生在当世,真情稀绝,更苦者,若以拳击缶,无以回应;闲常往来,多秉面具,而屏蔽于文渊,如鱼得水,身心悠然。次在,散文需讲求于“识”。即使一孔之见,应精当真切,传播一点实有而非虚拟的东西。而今,无知公行,伪巧成风,深惧形骸放迤者,又不免清守。然逼“情”而追“识”,有此“二难”,如抵逆浅浊,其间之苦,有如心病,成一文如服下一剂“药”,虽不至“通泰”,但得一“爽适”,可延余年,此散文妙秘,不可不传!但说来也存恨憾,这些文章仍多轻浅。有铺陈絮絮者,加感觉言语艰涩,必滋厌烦。好在读者自取,好取恶弃罢了。至于错讹,谨此就教方家,以深戒于余之不敏。

是为自序。

2014年2月农历雨水于江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9:5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