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个遗失的以色列部落”之谜
严格地说,大卫和所罗门领导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国家,而只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这个联盟是不牢固的,各个部落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嫉妒动摇了联盟的基础。大卫家族属于相对较为落后的、游牧的犹大部落,中部和北部较先进和富裕的部落对此一直感到不满。早在大卫王还在世时就发生了多次严重的叛乱,只不过后来所罗门王时代的繁荣掩盖了各部落问的裂痕。所罗门王死后不久,北方的十个部落就公开分裂了出去,另外组成了一个国家,历史上称为“以色列王国”;剩下来的犹大和便雅悯两个部落和利未部落的一部分人,在南方组成了“犹太王国”。
犹太王国仍在大卫家族的统治之下,但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在面积和人口上都比犹太王国大得多,比犹太王国也富裕得多,文明程度也较高。但在大约两个世纪后,北方的这个王国却被强大的亚述帝国征服并吞并了。如果所有犹太人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王国,本可以发展成为西亚最重要的国家。分裂后,两个国家都太弱小,不足以同其他国家对抗。而且,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这两个犹太人国家之间还不时发生争夺耕地和牧场的冲突,这样更进一步削弱了彼此的力量。
更大的危险来自外部,周围的埃及、亚述等大国一直在对两个犹太人的国家虎视眈眈。当时亚述的军事力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亚述人拥有先进的铁制兵器和强大的战车群。公元前8世纪中期,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认为征服以色列王国的时候到了。在他的率领下,亚述大军轻而易举地粉碎了以色列人的抵抗,首都撒马利亚在公元前722年被彻底摧毁。这样,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在存在了二百年、经历过十九位国王的统治之后便灭亡了。
北方的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灭亡后,包括国王在内的数万人被亚述人押回其帝国内,流放到一些遥远的地方。《圣经》中是这样记载的:“亚述王攻取了撒马利亚,将以色列人掳到亚述,把他们安置在哈腊、歌珊河边的哈博和米底亚人的城邑。’’(《圣经·列王纪·下》17:6)从此,以色列王国这十个部落离开了巴勒斯坦,最终在历史中消失了。
这十个被放逐的以色列人部落到哪里去了呢?他们后来的情况如何?他们还能重新返回巴勒斯坦,并与他们的犹太同胞相聚吗?由于自从他们被放逐之后,就再也没有关于他们的消息,这便成了一个千古之谜。在犹太民族史和宗教史中,一直流传着关于“十个遗失的部落,,的说法。由于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渊源关系,这种说法在基督教和整个西方世界中也有很大影响。
据《圣经》记载,犹太族长时代的始祖雅各和他的两个妻子和两个侍女共生有十二个儿子,分别名为流便、西缅、利未、犹大、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设、以萨迦、西布伦、约瑟和便雅悯。以后,十二个儿子的后代发展成了十二个部落,统称为以色列人。这十二个以色列部落一起到了埃及,又在摩西的带领下逃出埃及,返回迦南。后来南方犹大部落的大卫把各部落统一了起来,建立了古希伯来王国。公元前10世纪后期,这个王国分裂成了南北两个国家:北方的以色列王国中包括了十个以色列人部落,南方的犹太王国中只有犹大和便雅悯两个部落和一小部分利未部落的成员。
据历史学家们考证,上面《圣经》里提到的地方就是现代伊朗的西北部,在里海的西南方一带。人们一般认为,这十个部落中的一些人后来可能也来到了巴比伦,并与犹太人一起返回了巴勒斯坦,而多数人则留在了被放逐的地方,后来便与当地的民族同化了,因而也就永远地在历史中消失了。但是,许多虔诚的宗教徒(包括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却不接受这一说法。他们说上帝曾许诺要让这些遗失的部落返回,如果这些部落消失了,那怎能实现上帝的诺言呢?《圣经》中明确写道:“主耶和华如此说:我要将以色列的子孙从他们所到的各国收取,将从各方把他们聚集,引导他们回归他们的故土。我要使他们在那里成为一国……他们不再为二国,决不再分为二国。”(见《圣经·以西结书》37:2卜22)因此,他们坚定地认为,这些部落是不会消失的,他们将在弥赛亚(救世主)降临时重返上帝的应许之地,建立他们的国家。
对于犹太人来说,如果十个遗失的部落仍然存在,那么有朝一日他们将回到自己的犹太同胞中间。这不仅可以壮大犹太人的力量,而更重要的是,它将证实古代犹太先知们的预言,从而能进一步加强犹太教徒们的信仰。而基督教徒也希望找到这些遗失的部落,他们却又是出于另一种目的。他们认为,十个以色列部落的失踪发生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前许多世纪,但耶稣受难时犹太人(即犹大部落的人)却是存在的,而且他们对此是有责任的。因此,如果找到十个失踪的以色列部落,让他们皈依基督教,承认耶稣,就可证明犹太人是走入了歧途,而基督教才是正道。
……
P8-10
我从1983年进入中东研究领域,到现在已有30多年了。我对以色列和犹太人的研究从1989年开始,至今也有20多年了。而当初之所以会对这个国家产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去到了以色列。
1988年9月,我获得国家公派到英国进修一年的机会,我选择了英格兰北部的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中东和伊斯兰研究中心。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位来自以色列的博士研究生阿娜特,当她知道我在中国从事中东研究,但还从未到中东去过时,便自告奋勇地要帮我找一个去以色列访问的机会。不久后,她就告诉我,她原先的硕士导师、特拉维夫大学达扬研究中心主任伊塔马·拉比诺维奇教授(后曾任特拉维夫大学校长、以色列驻美国大使等)愿意邀请我去访问以色列,并将承担我在以期间的全部费用。
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我当然很兴奋,但真正要到以色列去,却又面临着不少困难。要知道,当时中、以还没有建交,以色列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中国的“敌人”,国内媒体上还充斥着对以色列的严厉批判和谴责。而我当时是中国政府公派的访问学者,能以这样的身份去访问以色列吗?犹豫之际,我拨通了中国驻英使馆教育处的电话,向他们说明了情况,并表达了我希望访以的愿望。使馆对此很重视,让我写了一份详细的书面报告。过了不久,使馆通知我,说经请示了国内(外交部),同意我以个人身份访问以色列。这样,国内就为我访以开了“绿灯”。
当我拿着特拉维夫大学的邀请函到伦敦以色列使馆申请签证时,以使馆的签证官可能从来没见过中国护照,拿在手里研究了半天。两个多星期之后,从以色列使馆寄回来的护照上却没有签证,而是在护照中间夹着一张纸,纸上有我的姓名、身份等信息,入境签证章盖在这张纸上。原来,以色列给我做的是“另纸签证”。我想可能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中以没有外交关系,他们不便在中国护照上盖章;二是可能他们为我着想,一旦我的护照上有了以色列签证,我就不可能再持这本护照到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国家去了。
1989年4月,我终于踏上了访问以色列的旅程。后来我才知道,我算是第一个访问以色列的中国大陆学者,以前虽然也有中国学者到过以色列,但要么是来自香港、台湾的,要么是旅居美国的。此次我在以色列一共停留了20天。在拉比诺维奇教授的安排下,我在特拉维夫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做了两场学术报告,与一些学术同行(尤其是几位研究中国的学者)进行了交流;应邀到两位教授家里做客,体验了犹太家庭的安息日晚宴;参观了犹太人流散博物馆、大屠杀纪念馆,去了特拉维夫、耶路撒冷、海法、戈兰高地等许多地方;还到一个基布兹的家庭里住了一天……
正是此次以色列之行,使我与以色列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色列成了我后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20多年来,我又多次访问了以色列,有几次在那里待的时间还比较长。1992年中以建交时,我正好在希伯来大学杜鲁门研究院做访问学者,一时间成了以色列多家媒体追踪采访的对象。1994年,我到以色列纳塔尼亚的一个“乌尔潘”(希伯来语速成学校)学习了4个月的希伯来语,还获得了一张“初级希伯来语水平证书”。在以色列,我曾见过拉宾、佩雷斯和沙米尔等领导人,并有机会与他们对话。2014年6-7月,我在本一古里安大学以色列和犹太复国主义研究所做客座教授时,还近距离观察了以色列在加沙实施“护刃行动”的全过程。
1992年,我和我的同事写了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以色列的书《以色列——谜一般的国家》,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书出版后,市场反响很好,几次再版,仍供不应求。后来,我又陆陆续续单独或者与他人合作出版了十多本有关以色列、犹太民族和犹太教的书,其中既有学术专著,也有通俗读物,还有翻译作品,另外还发表了数十篇关于以色列和犹太人的文章。尽管已搞了近30年的以色列研究,但老实说,以色列对我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一般的国家”。它的许多方面我仍然知之甚少,还需要去深入了解,认真研究。
随着中以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机会到以色列去访问,去领略这个国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但与此同时,很多人也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参观,而希望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国家,包括它的昨天和前天,以及它的今天和明天。我很高兴中国书籍出版社能把《以色列史话》列入“大国史话丛书”,并让我承担这本书的写作,使我有机会与读者分享我对以色列的了解和研究。感谢中国书籍出版社的领导和安玉霞编辑,正是在他们的热情鼓励下,我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完成本书的写作;还要感谢我的学生洪韬、刘军、李兴刚,他们也为本书的完成提供了很多帮助。希望此书能有助于读者朋友对以色列的认识了解,激起他们对这个国家的更大兴趣。
肖宪
2015年8月于昆明
以色列地处亚洲西端,国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在全世界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47位;人口约810万(其中660万是犹太人,150万是阿拉伯人),居世界第99位;2014年以色列的《3DP总量为3038亿美元,居世界第27位,人均GDP为3.8万美元,位列世界第24位。无论怎么看,以色列都算不上一个大国,就人口、面积而言只是一个小国,就GDP总量和人均GDP而言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中等国家。然而,以色列却又不是一个普通的中小国家,因为从许多方面来看,它完全可以跻身“大国”行列,或者如本书中所写的,甚至可以称之为一个“微型超级大国”。
我们说以色列可以跻身“大国”行列,或者可称之为“微型超级大国”,有以下这样一些事实依据:
一般说来,一个“大国”总会有较长的历史。现代以色列国家建立于1948年,至今还不到70年,是一个“年轻”的国家。然而,犹太民族却有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也曾有过长达1000多年的国家。今天的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的犹太民族国家,其历史自然可以上溯到3000年前的古代犹太国家。确实,许多犹太人认为,1948年以色列并不是“建国”,而是“复国”,或者“重建国家”。当代以色列国家得以建立的理论基石——zionism,在中文里也被翻译为“犹太复国主义”(也有人译为“锡安主义”)。以色列就是这样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
在长达50多年的阿以冲突中,一方是有3亿多人口、22个国家的阿拉伯世界,另一方就是以色列。双方打了五次大的战争,小的冲突难以计数,而基本上每次都是以色列获胜或者占优。这种“一边倒”的情形,实在使人难以理解。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的犹太民族国家,虽然其国内只有660万犹太人,但全世界有1500多万犹太人,分布在全球各国(尤其是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多数犹太人都视以色列为祖国,只要以色列有需要,他们都会出钱出力(甚至出人)来帮助以色列,还会游说他们所在国家的政府支持以色列。
以色列虽然是人口小国,但却是一个“人才大国”。其劳动人口中有大学学历的为24%,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51人,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工程师比例居世界之冠,为每万人135名(美国为85名);有医师2.8万人,是世界上人均医学博士最多的国家;科研人员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为每万人110篇,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多。
只有几百万人口和60多年历史的以色列,迄今为止已有12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2人获得物理学奖,4人获得化学奖,2人获得经济学奖,1人获得文学奖,还有3人获得和平奖。以色列获诺贝尔奖的人数远远超过许多人口大国。
以色列是世界上除了美、英、俄、中、法五大国之外少数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由于以色列采取“核模糊”政策,外界不清楚它到底有多少核武器,一般估计它至少有100枚核弹头,并有高性能的运载装置。而且以色列早在1973年十月战争时就已经拥有了核武器。以色列还在1988年成为世界上第八个独立向太空发射卫星的国家。
以色列既是一个军事强国,也是一个世界级的军工强国。它生产的高性能空中预警飞机、“幻狮”战斗机、“猎手”无人机、“箭式”反导系统、“怪蛇”智能机载导弹、“战车”系列坦克以及乌兹冲锋枪等轻重武器,不仅使它在历次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也是国际军火市场的抢手货。
以色列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但却是一个农业科技强国。它的生物育种技术、先进的滴灌、喷灌节水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使它不仅保证了农副产品的基本自给自足,而且每年还可以大量出口农产品,创汇10多亿美元。在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榜”上,以色列名列第14位,超过了许多老牌发达国家。
小小的以色列拥有数千家高新科技企业,主要涉及电信设备、软件、半导体、生物技术和医疗电子设备等领域,其中有的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色列有100多家高科技公司在美国上市,是美国股票市场外国厂商最多的国家之一。
以色列还是全世界“知名度”和“出镜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由于它长期处于冲突的旋涡中心,处事又特立独行,新闻媒体对这个国家发生的大事小事,对其领导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格外关注。
以上列举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说以色列有多么了不起,而只是想说,以色列确实不是一个普通的中小国家,它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重视和研究的国家。尤其是当代以色列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是非常奇异和独特的。它既是当代世界历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来说,它又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个特例。
当19世纪中后期出现政治犹太复国主义思想,提出要重新建立一个犹太民族国家时,人们根本不相信这样一个国家能够建立起来。确实,那些犹太复国主义先驱当时所面临的困难是非常巨大的:犹太人散居在许多国家中,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共同的民族意识,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希望通过以同化的方式彻底融入居住国社会;犹太人没有一块可以建立自己国家的土地;他们建立国家的要求最初根本得不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支持;开始时,他们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机构,也没有经费和其他物质条件。但是,后来他们居然成功了。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半个多世纪之后,一个犹太民族国家一一以色列国奇迹般地出现在地球上。
以色列建国后,长期处于人口数十倍于它的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之中。在建国后的二十多年里,它与阿拉伯国家打了四次大的战争,小规模的流血冲突和暴力事件不计其数。但是,它不但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在历次阿以战争中都赢得了胜利,而且还在这种环境中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中东地区在经济、军事力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方面首屈一指的国家。最后它终于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承认,走上了与阿拉伯国家和平共处的道路。
当然,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原因来解释以色列的成功。例如,近代欧洲社会中持续不断的反犹排犹运动,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对犹太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给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提供了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动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巴勒斯坦处于某种“权力真空”的状态,给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地域空间;赫茨尔、魏兹曼、本一古里安等犹太复国主义者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也是该运动得以成功、以色列国得以诞生的重要内因。以色列建国后,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给了它巨大的支持,为它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犹太民族与中华民族同是世界上的两个伟大民族,这两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为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国与以色列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由于地域的分隔和种种历史的原因,我们两个民族和两个国家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还不够深入。很高兴中国书籍出版社能把《以色列史话》列入其“大国史话丛书”系列。希望本书能加深中国读者对以色列的认识了解,激起他们对这个国家的更大兴趣。
犹太民族,历史上有许多次,眼看已陷入绝境,它都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因此,这个奇异的小民族也被人们称为“不死的民族”。
以色列,一个建国不到70年,国土面积仅为海南岛2/3,全国人口仅为北京市2/5,人均GDP却与日本、香港相当,拥有核武器,能够独立向太空发射卫星的“微型超级大国”!
以色列确实不是一个普通的中小国家,它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重视和研究的国家。尤其是当代以色列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是非常奇异和独特的。它既是当代世界历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从某种意义来说,它又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个特例。肖宪的《以色列史话》是其“大国史话丛书”系列之一,它有助于读者朋友对以色列的认识了解,激起他们对这个国家的更大兴趣。
以色列是全世界“知名度”和“出镜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由于长期它处于冲突的漩涡中心,处事又特立独行,新闻媒体对这个国家发生的大事小事,对其领导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格外关注。随着中以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机会到以色列去访问,去领略这个国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因此有必要对以色列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包括它的昨天和前天,以及它的今天和明天。《以色列史话》是作者肖宪与读者分享的他对以色列的了解和研究。希望本书能加深中国读者对以色列的认识了解,激起他们对这个国家的更大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