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他是“无产阶级”
1890年10月14日,艾森豪威尔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丹尼尔森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他的父亲戴维·艾森豪威尔是从德国来到美国的移民,本来以为新大陆好发财,来了以后才知道经营不善一样要破产。破产后老婆、孩子要吃饭,老艾森豪威尔就到铁路上当了工人,一家人住进了铁路边的小木棚。
艾森豪威尔就出生在这样的小木棚里。他出生之前,父母也曾经对他的前途做了憧憬。父亲认为这个儿子一定要当上农场主,过上好日子。母亲则说农场主有什么意思,要当就要当一个医生,收入多,还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孩子日后成了五星上将和美国总统。
艾森豪威尔小的时候,父母搬了两次家,第二次搬家让他难以忘怀。那是1898年的一天,父亲下班后兴冲冲地跑回家,告诉全家人说:“我们可以搬进大一些的房子了!”
孩子们迅速围住了爸爸。原来是孩子们的叔叔亚伯拉罕决定去西部创业,要抛售那栋小楼,爸爸只要付很少一点钱,就可以买下来。
当他们进入新家的时候,孩子们幸福地发出了刺耳的尖叫。
妈妈把娘家陪嫁的钢琴搬进了客厅。新房子宽敞明亮,终于像个家了,渐渐长大的孩子们终于可以分开来住了。
房后有一片三英亩的土地,一部分被家里用来种植饲料作物,余下的空地被开辟成一块很大的菜地。每个孩子,包括1899年出生的最小的密尔顿在内,都分到了一小片菜地。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菜地里种一些喜欢的蔬菜,收获后挨家挨户去兜售以换取零用钱。
艾森豪威尔一家的日子渐渐宽裕起来。他们自食其力,靠强健的体魄和勤劳的双手攒下每一分钱,省吃俭用还清了买房的债务外,还略有积蓄,为此他们受到了镇上居民的尊敬。
戴维·艾森豪威尔是位典型的德国父亲:顽固、严格、脾气急躁,孩子们都很怕他。他做出的决定,妻子和孩子必须全部接受。孩子们一长大,就轮流在早晨五点起床,给父亲准备好早餐。这使得孩子们对父亲都不大亲近,甚至有些惧怕他。
孩子们一旦做错了事就会自动接受惩罚。父亲有一块硬木板,专门用来体罚不听他话的孩子。如果挨打时哭得凶,就会打得更狠些。
母亲则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女人。她虔诚地信仰上帝,热爱音乐,没事的时候,就在钢琴前弹奏乐曲,有时候也教这几个孩子。
父亲的暴怒是可怕的,不过母亲生气起来,则是伤心到了极点。一次,妈妈把饭盒交给艾森豪威尔兄弟三人,告诉他们带给上班的爸爸。三人居然在河边玩起了一只小船。当时正是雨季,水很深。三兄弟一不留神就翻了船,饭盒无影无踪。爸爸当天就没能吃上午饭。
那天,妈妈用树枝抽打了三个孩子,一边抽一边哭。这件事让艾森豪威尔印象深刻,从此之后他明白了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们居住的小城叫阿比伦。这个地方民风淳朴,不过孩子们都很粗野,还富有侵略性。全家刚搬过来的时候,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经常因为他的“乡下口音”(其实是带点德语口音)受到欺负和嘲笑。
有时候,他还会和别的孩子打起来,鼻子破了,眼角青了,回来之后哥哥们看见了,就想为他出气。他们家六个男孩,阵容强大,实力可观,按说不成问题。艾森豪威尔却总是对哥哥们说,没事,自己能打赢,叫哥哥帮忙的不是英雄。于是下一次出去,他真的打赢了。
没过多久,他成了这一带最强壮的孩子。同龄人提起“艾克”(他的昵称),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的硬拳头,结果谁也不敢惹他了。
第二章 “打”进西点
艾森豪威尔在当地打出名堂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学习。上小学和中学时,他的成绩都很好,同时他也在体育上大展身手——棒球和橄榄球都是艾森豪威尔擅长的项目。有人回忆说:“这个强壮的矮个子底盘低,很难抓住他。”每次成功得分或者成功防守,他都会得意地哈哈大笑。
上中学时,艾森豪威尔曾经在运动中膝盖受伤,伤口没有流多少血,却因为感染昏迷了许多天,几乎送命。医生要求他截肢,他在清醒时告诉哥哥埃德加,自己就算死也要留下腿。哥哥真的阻拦了要给他截肢的医生,终于,命大的艾森豪威尔挺了过来。如果当时他做了截肢手术,改写的只怕是美国的历史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1909年,艾森豪威尔从中学顺利毕业。他很想继续深造,不过家庭环境实在难以支持他读大学。于是他想到了不花钱的学校——军校。
想要进西点军校,必须有社会名流的推荐信。1910年8月,艾森豪威尔以他特有的直率,写了一封信给参议员约瑟夫·布里斯托。他在信中写道:
我很希望能进入安纳波利斯军校或西点军校。
我是中学毕业生,今秋年满十九岁。
若阁下能提名我进入上述两校之一,我将不胜感激。
参议员对这个年轻人的大胆和自信感到惊讶,他给艾森豪威尔的答复是——报纸上刊登的军官学校的选拔考试介绍。
平民出身的艾森豪威尔有了参加这次考试的资格,他迅速开始备考。10月,他怀着自信走进考场。考试结果最后出来了:他以优秀的成绩排名第二。不过,艾森豪威尔还是担心自己的前程:考试成绩是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会不会被别人挤掉?P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