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的原著被誉为“古今欧洲书籍的最大成就”,说得或许有点过,但这本书确实具有划时代意义。作者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在1916年穿上军装的时候,还是天主教师范学校一名18岁的二年级学生,接受军事训练后的翌年,他被送往西线战场,在战斗中共负过五次伤,其中最后一次是佛兰德战役,他为营救一名受伤的战友身负重伤。一战结束以后,他回到学校修完课程,先当了一年乡村小学教师,辞职后干过各种营生。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他到处闯荡,拿着一只手提箱,贩卖零星什物,还做过石匠,在一家精神病院里当过风琴手,后来渐渐走上写作之路。《西线无战事》这部自传体小说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写成的,一开始在报纸上连载,1929年出版后随即引起轰动,成为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畅销书,但同时也因其对一战采取反英雄主义立场招来了纳粹的攻击。他日后回忆说:“1931年,我不得不离开德国,因为我的生命遭受到威胁。我既不是犹太人,而且在政治上也并不左倾。当时的我,也跟今天的我一样,是个战斗的和平主义者。”雷马克被迫移居瑞士。希特勒上台后,《西线无战事》和托马斯·曼等人的作品一起被禁,并“享受”了被公开焚毁的“待遇”。雷马克本人1938年因拒绝回国被剥夺德国国籍,不得不流亡国外,1947年加入美国籍。在他流亡期间纳粹政权仍没有放松对他的迫害,他留在德国的妹妹埃尔夫莉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纳粹法庭判处死刑。1967年,雷马克被联邦德国授予十字勋章。
著名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出生于俄罗斯,在比利时和德国学完了工程师课程。’一战期间他为了逃避兵役而移民美国,不料他到达美国之后即被征召加入远征军并派往法国,直至战争结束。避之不及的战争经历,使他从雷马克的小说中得到了强烈的人性共鸣,并且成功地将其改编拍摄成为电影史上最早,也是最经典的反战片之一。和原著小说的命运类似,该片在德国、意大利等国被禁长达20年。戈培尔当时在柏林唆使一帮希特勒青年团员,到准备上映该片的剧院进行破坏和捣乱,达到了禁映该片的目的。迈尔斯通后来成功拍摄了一系列战争题材影片,其中包括改编自雷马克另一部同名经典作品的《凯旋门》。与此同时,雷马克的《生死存亡的年代》(电影译名为《无情战地有情天》)等多部作品都在好菜坞被搬上银幕。
影片一开始就让我们领略了战前的“德国式狂热”——著名学者克劳斯·费舍尔在《德国反犹史》中对此有过如下记述:1914年8月2日,就在“8月枪声”前不久,大量的战争演说回响整个德国大地,希特勒称这些激动的时刻仿佛是对他年轻时所经历的内心痛苦的偿还,“即使在今天,我仍然可以毫无羞愧地说,由于欣喜若狂,我双膝跪地,衷心感谢(P3)
推荐序
“人质三部曲”总序
再版自序
第一章 永别了,武器 一战(1914.7.28—1918.11.11)
伸向战壕外的蝴蝶的士兵的手——《西线无战事》
不是胸前的十字架,就是墓地上的十字架——《木十字架》
乌托邦式的“单独和平”——《永别了,武器》
敌我之间的友情,如同监狱里的天竺葵——《大幻影》
“光荣之路无非是通往坟墓”——《光荣之路》
一个只有代号的活死人——《强尼上战场》
走上“国家奴役”之路的破碎个体——《雷德尔上校》
第二章 无情战地有情天 二战(1939.9.1—1945.8.15)
精神废墟上的一具瘦小尸体——《德意志零年》
弹钢琴的手怎么会去开枪杀人——《沉默如海》
国民性的自我“内爆”——《桂河大桥》
没人可以替你做这个决定——《无情战地有情天》
你不曾看见,你不会遗忘——《广岛之恋》
假如他们拷打我,我能坚持住吗?——《影子部队》
用个体的自由,去对抗现实的荒诞——《第二十二条军规》
“我不过是一个演员!”——《靡菲斯特》
宁当爱情的人质,也不当国家的人质——《英国病人》
第三章 欧罗巴,欧罗巴 犹太人大屠杀(1933.1.30—1945.1.27)
“活着也不是那么重要”——《卡波》
要么自己去死,要么让别人去死——《大街上的商店》
怎么选,都摆脱不了罪恶感——《苏菲的选择》
孩子的生命最重要——《十诫》之八
战争中“身份不明”的漂浮物——《欧罗巴,欧罗巴》
感恩终究不能代替身份认同——《无处为家》
一个钢琴家的消失和重现——《钢琴家》
被一泡尿浇醒的人格尊严——《伪钞制造者》
我们永远都是“潜在的汉娜”——《朗读者》
“我们已经死了”——《索尔之子》
延伸观看片目索引
二度延伸片目
参考书目
这是我第一次以影迷的身份,来推荐一本和电影有关的书。
《历史的人质》写得扎实,厚重,悲情,焦灼。张秋选择了一个大题目,也是个好题目,只有最自信的影评人渴望对此发言,它需要看片量、阅读面,还有思考力的支撑。张秋在这三方面都有优势,这使得他的写作路数与众不同——从“救赎”,写到“中产”,再写到“历史中的个体命运”,他给自己设置了“高度”,需要思想的跳跃,他也给自己设置了“宽度”,因此他运筹帷幄地调集电影的兵马,去攻克一座又一座城池。
淘碟也是我写作之余的一大爱好。经常是买回一堆影碟,其中很多是坊间所说的闷片。很多闷片其实不闷,很骚动,很惊悚。张秋书里的电影,我大部分都看过。它们都符合我心目中好电影的标准,那就是触及人性。此刻,作者以人质之名,将相关的电影整齐、肃穆地集结在一起,接受我们的检阅。
我认同作者在书中选择个体、私人这样一个小角度,正如我认同巴尔扎克的一个说法:写作是私人的民族史的版本,它强调了小(私人),强调了个人,但是同时它又强调了一个大,一个民族,它把小和大对接起来,小中有大。
如果要我来形容个体与历史的关系,那么它或许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眼泪和墙的关系,是我在《河流的秘密》中写到的河与岸的关系。历史永远是湿的,它是一条泪水之河。河流的秘密始终是一个秘密。
苏童
2011年7月20日写于南京
张秋著的《历史的人质(极端年代的电影记忆)》涉及一战、二战和纳粹大屠杀。笔者意在探讨个体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进行选择的空间和能力到底有多大,以及孤独无援的个体在做出选择时,所经历的种种身不由己的矛盾和痛楚,藉此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缘何又被历史所绑架,所囚困,所遮蔽,所压制,所蹂躏,所牺牲,个体的人如何被成功地分子化、碎片化,如何“在有助于团体的名义下被除掉”,如何不约而同地走向“通往奴役之路”,如何沦为统计学意义上的一个数字,当然,还有如何“尽人性的本分”,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张秋著的《历史的人质(极端年代的电影记忆)》所涉及到的历史线索是大家熟知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本书对影片中各个参战国中的小人物的艰难命运进行深入解读,从微不足道个人的命运揭开那段残酷的历史大幕,使人警醒,发人深思。本书所选的这一类电影,连同其他样式的文艺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