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揭示当代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文化价值取向与中华文化复兴的大势产生偏差的历史原因,突破目前学界多以政权更替或政治思想分野角度描述中国高校英语教育发展历史的常规,从文化触变视角梳理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约150余年的变迁,揭示中华文化与英美文化的触变对中国高校英语教育变迁路径的作用机理,研究当代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应然文化价值取向,从而秉持文化自信,调整相关政策,促进民族文化复兴。 为此,本书将从相关概念与视角切入,研究外语、教育与高等教育、文化、民族与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源起与发展,揭示这些概念中存在着的一脉相承的基因和价值,并以此相互关联与影响,阐述其现代意义上的定义内涵,界定研究范畴。说明研究的角度、方法——文化触变论。在文化触变理论述评中。对平野健一郎的文化触变论简述其分析框架、方法特点,阐释其主要理论范畴和成果,并结合本书的研究对其进行述评。 作者简介 赵海燕,山东人,山东大学英语硕士,北京大学法律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019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后备学科带头人”,2020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教师”。2007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学,2017年赴美国罗杰斯州立大学访学。近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接触与变容、中国英语教育文化维度的多元化、中国英语教育史、大学英语教育与政策。迄今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50余篇(CSSCI及北大核心论文10余篇),主持北京市社科、北京市教委、校级课题等10余项。 目录 一、绪论 (一)本书的研究内容 (二)文化触变解读 (三)本书对文化触变论的运用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外语 (二)教育 (三)文化 (四)民族与民族国家 三、中华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异质性 (一)中华文化 (二)英美文化 (三)方凿圆枘 四、晚清高校英语教育与西学东渐 (一)中国早期新教教会英语教育(1807—1861) (二)晚清洋务英语教育与教会高校英语教育的产生(1862—1894) (三)教会高校英语教育的系统化与本土近代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1895—1911) (四)英语教育与晚清中华文化的触变 五、民国高校英语教育与英美文化的传播 (一)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和新教文化的加快传播(1912—1922) (二)现代民族主义初兴下的高校英语教育(1922—1927)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1927—1949) (四)文化触变要素融入个例观察:民国教会高等教育中的宗教教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六、新中国高校英语教育与民族文化独立 (一)仿苏时期的中国高校英语教育(1949—1961) (二)拒绝传承与借鉴的文化独立之路上的高校英语教育(1962—1978)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英语教育(1979之后) 七、中华文化复兴与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转折 (一)中华文化复兴中的中国高校英语教育 (二)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自文化本位”回归 (三)“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在近代以来英美新教文化东渐中华的历史视野中,梳理中国高校英语教育发展及其变迁的文化路径,揭示“中国文化失语”的历史文化根源,回归“自文化本位”,增强文化自觉和确立“文化自信”,使中国高校英语教育肩负起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使命。在中华文化英语表述问题上,要打破理论桎梏,揭示“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在中国及国际社会形成制度化变体的特有机制;为秉持文化自信,调整高校英语教育政策,消除“中国文化失语”提供理论基础,从而促进当代中国高校英语教育肩负起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时代使命,使中国成为英语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