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记录了孟子拜谒诸侯的一些事迹,如与各国诸侯间的问答;以及孟子生活、教学中的一些语录,反映了孟子本人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伦理观点等。南宋时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从此成为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必读经典。
李诗雅注译的《孟子(插图版)》每章正文后直接跟附译文,字词注释从略。在每卷前都作了导读,导读尽量从背景、内容两方面进行提要,希望能有助于读者的整体把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孟子(插图版)/国学今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孟子》记录了孟子拜谒诸侯的一些事迹,如与各国诸侯间的问答;以及孟子生活、教学中的一些语录,反映了孟子本人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伦理观点等。南宋时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从此成为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必读经典。 李诗雅注译的《孟子(插图版)》每章正文后直接跟附译文,字词注释从略。在每卷前都作了导读,导读尽量从背景、内容两方面进行提要,希望能有助于读者的整体把握。 内容推荐 《孟子》一书是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一起完成的著作。该书记录了孟子拜谒诸侯的一些事迹,如与各国诸侯问的问答,以及孟子生活、教学中的一些语录,反映了孟子本人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伦理观点等。 李诗雅注译的《孟子(插图版)》每章前设置导读板块,在保留全文同时,增加了译文和少量配图,以便读者参考使用。 目录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孙丑上 卷四 公孙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离娄上 卷八 离娄下 卷九 万章上 卷十 万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尽心上 卷十四 尽心下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原文】 1.1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sǒu),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shù)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shèng)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yàn)。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将对我的国家有利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假如大王说‘怎样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对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对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的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的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能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利的后面,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原文】 1.2 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王在灵囿(yòu),麀(yōu)鹿攸伏,麀鹿濯濯(zhuó),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rèn)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hé)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 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边观赏着鸿雁麋鹿,一边说:“有贤德的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贤德的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齐努力,几天即可建成。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前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力量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作‘灵台’,把那个池叫作‘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么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楼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安享快乐吗?” P4-5 序言 《孟子》一书是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一起完成的著作。该书记录了孟子拜谒诸侯的一些事迹,如与各国诸侯间的问答;以及孟子生活、教学中的一些语录,反映了孟子本人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伦理观点等。南宋时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从此成为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必读经典。 《孟子》一书的作者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子”是古人对人的尊称。相传孟子师从孔子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来看,并不可信。孟子自己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我未能成为孔子的学生,我是私下里向别人学习的。见8.22章)”。到底何人是孟子的老师,可能未必是很有名望的人,抑或未必是孔子的嫡系子孙。《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从子思的徒弟那里接受学习)”,可作为参考。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一时期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相比,战争更加频繁,生存更加残酷;再加上孟子的性格和孔子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孟子》一书的特殊风格: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虽然同是儒家经典,但读其文,观其人,闪耀着的却是和孔夫子完全不一样的人格魅力。 另一方面,在对儒家的继承上,孟子又始终不脱离“仁义忠信”的儒家道德。春秋时代,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有国君的样子,大臣有大臣的样子,父亲有父亲的样子,儿子有儿子的样子)”。到了战国,孟子毫不怀疑天下将“定于一”(统一于一人),但同时孟子也坚持认为这个“一”,一定是有仁德的君主。孟子曾经对齐宣王抱有这样的幻想,但最终幻想破灭,只能感叹“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每个五百年一定会有王者兴起)”“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老天爷,是不想让天下太平了吧)”。 从政治结局来看,孔孟都未曾彻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谓现实中的失败者,那么他们的著作又何以在身后几千年的时间里长盛不衰呢? 这大概源于他们对人性中“善”的坚守吧!孔子提倡“仁爱”,孟子接过孔子的大旗,直接喊出“人性善”,认为“仁义”皆是人的本心。所以,他们实际上都是人性价值的坚守者。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向前人致敬的地方。 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社会一向是以道德宗法为主,所以常常会将道德的地位无限拔高,甚至出现泛道德化的倾向。在孔孟学说中,君子一生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人、至善的人为人生追求的。对此,编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遵守公德是底线,至于公德以外的私德,尊重个人选择即可,不一定事事都以道德为准绳进行衡量。 对于本书的编写,因为篇幅有限,每章正文后直接跟附译文,字词注释从略。但每卷前都做了导读,导读尽量从背景、内容两方面进行提要,希望能有助于读者的整体把握。但限于编者水平,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