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所以,当然,”贝蒂·弗兰德斯这样写道,脚跟在沙子里踩得更深了,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离开。”
淡蓝色墨水从金质笔尖慢慢流出,晕染了句号,因为她停住了笔,眼睛一动不动,泪水慢慢盈满了眼眶。整个海湾都在颤抖:灯塔在摇晃;恍惚间,她似乎看到康纳先生的小游艇上的桅杆,像油蜡在阳光下慢慢弯下了腰。她快速地眨了眨眼睛。事故真是太可怕了。她又眨了眨眼睛。桅杆还是直的,海浪也不汹涌,灯塔依然耸立,但纸上的墨迹晕染了。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离开。”她这样念叨。
“那,如果雅各布不想玩儿,” (大儿子阿切尔的身影倒映在她的信纸上,映在沙滩上,颜色泛蓝,她感到一丝凉意——已经是九月三日了), “如果雅各布不想玩儿”——这点儿墨迹可真是讨厌啊!时候肯定不早了。
“臭小子跑哪儿去了呢?”她说。“我看不见他啊,快去找找他,快跑,让他马上过来。” “……不过好在,”她无视那个晕染的句号,潦草地写着, “一切看起来都已安排妥当,尽管住处狭小局促,我们就像挤在木桶里的腌鲱鱼,连婴儿车都用上了,房东太太肯定会不让用……”
这封信是贝蒂·弗兰德斯写给巴夫特船长的——长信绵绵,泪迹斑斑。斯卡布罗距离康沃尔郡有七百英里;巴夫特船长在斯卡布罗:西布鲁克不在了。串串泪花中,她花园里的大丽花摇曳起伏,宛若红浪,玻璃暖房闪闪发亮,厨房里的刀具也闪着光芒。在教堂,当圣歌响起,弗兰德斯太太俯身靠近三个孩子时,这串串泪花让贾维斯牧师的太太浮想联翩,婚姻就是座城堡,寡妇只能形单影只地在旷野里游荡,捡几个石子,拾几根金色稻草,孤孤单单,无依无靠,着实可怜。弗兰德斯太太已经守寡两年了。
“雅——各——布!雅——各——布!”阿切尔大声喊着。
“斯卡布罗。”弗兰德斯太太在信封上写道,又在下面划了一条粗线;那是她的故乡,天地万物的中心。可邮票呢?她翻了翻提包,再把提包整个倒过来找,又在衣袋里摸着。她动作幅度太大了,头戴巴拿马草帽的查尔斯·斯蒂尔停下了手中的画笔。
画笔就像受到刺激的昆虫的触角,剧烈地抖动着。那个女人在动——是要站起来——她可真讨厌啊!他匆匆在画布上点了深紫色的一笔。这幅画正需要这个,画太素了——灰色渐渐过渡成淡紫色,一颗星星或是一只白鸥悬在空中——一如既往的素。评论家会说画的颜色太素, 因为他是一个无名小卒,画风晦涩,不过他深受房东太太们的孩子们喜爱。他的怀表链上挂着一个十字架。如果房东太太们喜欢他的画,他会非常欣慰——她们往往都很喜欢。 “雅——各——布!雅——各——布!”阿切尔大声喊着。
这喊声令斯蒂尔颇为恼火,但他又很爱孩子,所以焦躁地用手拨弄着调色板上的深色小线圈儿。
“我看见你弟弟了——我看见你弟弟了。”他点了点头说。阿切尔身后拖着铁铲,正慢吞吞地从他身边走过,皱着眉看着这位戴眼镜的老先生。
“他在那边——岩石那儿。”斯蒂尔咕哝着说。他嘴里叼着画笔,正挤着黄褐色颜料,双眼却盯着贝蒂·弗兰德斯的背影。
“雅——各——布!雅——各——布!”阿切尔大声喊着,过了一秒钟,又慢慢向前走去。
他的声音中透着无限的忧伤,它是那么的纯净,似乎挣脱了所有躯壳,不掺一丝情感,来到尘世间,形单影只,无人应和,最终碰碎在岩石上——听起来就是这样。
斯蒂尔眉头紧蹙,但对黑色的效果还比较满意——就是这个颜色,整幅画的色彩才协调了。“啊,五十岁还可以学画画呢!有点意大利的大画家提香的味道……”选好颜色之后,他抬头看了看,惊恐地发现海湾上空布满了乌云。
弗兰德斯太太站起身来,左右拍打着外衣,掸掉沙子,拿起了黑色阳伞。
那岩石呈深棕色,或者说是黑色,从沙滩里露出来,颇有点原始的感觉。此处有很多这样的岩石。岩石上有褶皱层叠的帽贝,表面很粗糙,还零星散落着几缕干海藻。小男孩若要爬到岩石顶端,须得双腿用力叉开,还着实需要点儿英雄气概。
然而,岩石顶端有一个坑,里面积满了水,底部铺满了沙子,内壁上粘着一团胶状物和几只贻贝,一条鱼飞快地游走了,黄褐色海藻的边缘在水里浮动,一只白壳螃蟹游了出来——
“噢,大螃蟹。”雅各布小声嘀咕着——接着,他双脚踩在坑底的沙子上,靠并不结实的双腿开始了探险之旅。突然,雅各布猛地将一只手插进了水里。螃蟹凉凉的,很轻,可坑里的水搅和着沙子变浑浊了。雅各布要爬下岩石,他把桶抱在胸前,正要往下跳,突然发现一对身形巨大的男女,肩并肩躺在地上,身体僵直,脸色通红。
这对身形巨大的男女(今天是提早收工的日子)并排躺在那儿,头枕着手帕,一动不动,距离海水只有几英尺远。两三只海鸥优雅地避开涌向岸边的海浪,落在他们的靴子旁。
枕着扎染印花手帕的这对大红脸男女抬头盯着雅各布,雅各布则低头盯着他们。雅各布抱稳水桶,不慌不忙地跳了下来,先是若无其事地小跑了几步,然后越跑越快,因为层层的海浪呼啸着向他扑去,他不得不拐弯躲开。见他跑过来,海鸥飞到空中,略微盘旋,又落在了稍远一点的地方。沙滩上坐着一个大块头黑人妇女,雅各布朝她跑过去。 “奶奶!奶奶!”雅各布泣声泣语地喊着,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海浪涌了过来。那是一块岩石,上面布满了海藻,用手一按,噗噗作响。雅各布迷路了。P2-4
小说应该超越作品中的具体的、个人的关系,去探讨有关人类命运和人生意义等更为广泛的问题。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该小说是在形式上的一次试验,透过雅各布一系列短暂的印象、人物对话、内心独自、写给母亲的信,展示了人物的发展变化,让人反思生命的意义所在。
——《韦氏文学大百科全书》
《达洛维夫人》包含英语写作中最美丽、最复杂、最深刻以及最另类的语句,它是二十世纪最感人至深、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本杰作。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迈克尔·坎宁安
让我着迷的是,弗吉尼亚竟可以同时拥有异常强大的智力与极度脆弱的情感。在我看来,正是这种矛盾的奇妙结合使她如此与众不同。
——电影《时时刻刻》主演妮可基德曼
初次接触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在大学的西方文论课上,她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令人眼前一亮,文风颇为清爽。在之后的阅读中,我逐渐对伍尔夫有了更深的理解——她童年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她在文学之路上的不懈探索与创新让人钦佩,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优雅与细腻让人着迷,她内心的苦痛挣扎与彷徨、忧郁的哀伤情怀与最终的撒手人寰令人扼腕。
《雅各布的房间》是一部反传统的实验性小说,标志着伍尔夫小说写作的新阶段。《雅各布的房间》是伍尔夫的第三部小说,被认为是她创作生涯的转折点。在尝试了前两部小说的写作之后,伍尔夫逐渐摆脱了维多利亚时期文学大师及经典名著的“影响的焦虑”,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并最终达到了创作高峰,为世人留下了不朽之作。她认为因果相连的传统叙事写法已无法展现现代人错综复杂的心理和变化无常、飘忽不定的感性生活,大胆提出了在小说创作中“情节并不重要”的观点。小说虽然展现了主人公雅各布·弗兰德斯的一生,记述了他的童年、大学、情感、希腊之旅以及丧生战场的结局,但作者并没有呈现给读者一个传统的故事情节,而是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模式,运用反传统的时空观,打破了时间的界限和线性顺序,通过前后穿插个别片段和反复叙述,将不同角色的零碎、分散的记忆碎片以及各种混乱的思想意识拼接在一起,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彩、多面的雅各布的形象。伍尔夫摒弃了对故事情节的传统介绍和背景描写,而是努力捕捉瞬间体验与感受,揭示隐秘的思绪与无意识的欲望,将人物内心深处杂乱无章的意识流动过程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雅各布的房间》普遍被认为是她后来诸多著名意识流小说的前奏。
此外,《雅各布的房间》作为伍尔夫小说创作历程中的一部过渡性作品,也是她女性主义思想的发端之作。维多利亚时期的传统观点认为,女人的世界就是她的家、丈夫、子女和房子,女性生活在一个受到排斥的空间里。而在《雅各布的房间》中,伍尔夫以代表父权制的空洞房间暗指男权思想的中心分裂,以女性要求进入大英物馆这样的公共空间来暗指男权的消散,从而呼吁女性应在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中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达洛维夫人》是伍尔夫意识流技法的成功尝试,是其小说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不仅是当时上流阶层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环境。“失去的岁月,破碎的青春,逝去的朋友,毁坏的家园,痛苦的血泪,这些甚至在下一代的世界里都造成了无法磨灭的印记。”《达洛维夫人》这部小说从整体上表现了战后的这种气氛。达洛维夫人和塞普蒂默斯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他们纷乱的意识活动描绘出了由神志清醒和失常的人所观察到的世界,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心中的绝望、失落、惶惑、恐惧和渴求,同时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后英国社会的变迁,体现着作者对社会和人类的担忧。正如伍尔夫所说的:“小说应该超越作品中的具体的、个人的关系,去探讨有关人类命运和人生意义等更为广泛的问题。”
小说围绕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的一天而展开。克拉丽莎是维多利亚时期上层社会家庭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努力地扮演着社会给予她的特定角色,迷失了真实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但难以获得归属感,还产生了强烈的身份认同危机。她的生活总是被压抑:“被压抑的性取向”、“被压抑的艺术才华”以及“被压抑的自杀倾向”,然而这些也不能让她停止挣扎、停止尝试。最终赛普蒂默斯跳楼了,他的死亡意味着精神的新生,这一跳解脱了他自己,也解脱了在痛苦和矛盾中迷失与挣扎的达洛维夫人,让她在迷失自我的孤独惶恐中得到心灵的救赎。她决定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勇敢面对真实的自己,死亡只是面对真实自我的途径之一。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克服了诸多困难。从总体上看,伍尔夫的小说结构与音乐形式颇为接近,作品在变奏中保持着统一的力度和气氛。意象的运用、诗学的表现形式(如“破碎”的句子结构及其艺术价值)都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如何既兼顾语言规范、译文的可接受性,又保留原作的经典价值和原作的风貌,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一直力图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同时,在伍尔夫所生活的时代,她经历了城市化、工业化和世界大战带来的变化,有着相应真实的身心体验,对其作品中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信仰、行为、政治和文学变化的把握也是翻译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此,要特别感谢中国书籍出版社的各位编辑严谨审稿,译本的完善离不开他们令人尊敬的工作态度。还要感谢在翻译期间为我们做好后勤工作的家人,感谢时常给予我们鼓励的父母和作为开心果的宝贝儿子,感谢交稿之前为我做最后一遍脱稿校对的妹妹李红梅,没有你们大家的帮助与付出,此书的出版将永远遥遥无期。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译本难免有所疏漏,不当之处,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的《雅各布的房间》主要讲述一位年轻人雅各布·弗兰德斯短暂的一生。他的一生由一系列片断构成:幼年时期在沙滩上玩耍的雅各布、青年时期在剑桥求学的雅各布、在伦敦追求艺术的雅各布、在希腊寻求文明源头的雅各布、死于战争的雅各布。《雅各布的房间》通常被认为是她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是她尝试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一个开端,也是她后来著名的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的前奏。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的《雅各布的房间》是一部反传统的实验性小说,标志着伍尔夫小说写作的新阶段。《雅各布的房间》作为伍尔夫小说创作历程中的一部过渡性作品,也是她女性主义思想的发端之作。维多利亚时期的传统观点认为,女人的世界就是她的家、丈夫、子女和房子,女性生活在一个受到排斥的空间里。而在《雅各布的房间》中,伍尔夫以代表父权制的空洞房间暗指男权思想的中心分裂,以女性要求进入大英物馆这样的公共空间来暗指男权的消散,从而呼吁女性应在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中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