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魏喜奎/中华名伶传奇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桓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矣,故事矣;历史亦故事,故事亦历史。天地舞台,舞台天地;台下尝世间酸甜苦辣,台上演人生悲欢离合。叙述“舞台人生”的辉煌,映射“人生舞台”的沧桑……

魏喜奎,她目睹了小姐妹被黑暗所吞噬,她机智地摆脱了恶势力的纠缠与暗算;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创建了一个曲种与一个剧种,她在舞台与银幕上演绎了清末[四大奇案]之《杨乃武与小白菜》,她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夏衍的赞扬与关怀,她……

内容推荐

魏喜奎,是“北京曲剧”的主要创始人。她出身于曲艺艺人之家,自幼随父学艺。6岁开始演出,13岁在北京庆乐戏院正式登台。表面上看,她是一位一鸣惊人的艺人,她和其他旧社会的艺人们一样,走过来的道路是坎坷而险阻的。

曲剧是一个例子,曲剧的创造者魏喜奎同志是一个例子。她不自满,不保守,不断地向其他剧种学习,又不断地在保持原来剧种特色上提高。这本书对于习艺的青年人来说,对于艺术工作者、对于艺术研究者来说,都是很好的资料。

目录

楔子 百花园中绽新蕾

戏曲史上续华章

一、穷艺人唐山得小女

阔师叔营口授高徒

二、犯重丧葬亲回故里

赶庙会替父唱鼓书

三、承父训咬牙学弹唱

惧兄威暗地练私功

四、一双坤伶命运悲惨

两位老师启发后学

五、曹宝禄筹谋划策

魏喜奎首登舞台

六、电台播音名声日盛

屋顶演唱技法渐精

七、白玉霜后台训女

吴素秋家里迎宾

八、王佩臣致美斋受阻

程玉兰永盛轩成班

九、串京戏惊动大名旦

求上进问艺筱翠花

十、鼓界大王鼓曲轰动

艺苑新秀艺事渴求

十一、初出茅庐遭魔障

梅花鼓王解燃眉

十二、庆云台助演文明戏

群英园遭遇邪恶徒

十三、潜心改革唐山大鼓

刻意求新天津投师

十四、《法门寺》里唱大鼓

《赴善会》中识贤才

十五、刁军官屡设陷阱

改奉调终究成功

十六、进西单新曲艺试演

登箭楼曲艺剧形成

十七、名作家编写《柳树井》

领导人观看《喝面叶》

十八、老舍荐贤拍电影

喜奎仗义让主角

十九、首演奉调夸赞备至

开拍电影苦乐皆尝

二十、袁凤霞反复教身段

魏喜奎再进怀仁堂

二十一、周总理亲临小剧场

夏部长召开座谈会

二十二、莫斯科群英大集聚

联欢节赛唱获奖章

二十三、周总理庐山邀客至

刘主席会场讲存菁

二十四、纪念曹雪芹再唱“奉调”

敦请王昆仑加工《娶亲》

二十五、北影连拍曲剧影片

电台复制奉调唱盘

二十六、戏曲首演独唱会

鼓书初进美利坚

二十七、宝岛迎来文化使者

大陆演员首赴台湾

二十八、迎元宵《打面缸》重新问世

送西单《大劈棺》复见舞台

二十九、“促进会”成立了却心愿

《崔大庆》获奖不负奔波

三十、丙子年前晚会录毕

政协会上重病突发

尾声 八宝山悼名家云集名流

促进会秉遗志实现遗愿

试读章节

二、犯重丧葬亲回故里

赶庙会替父唱鼓书

这丫头真是聪明过人,学艺又很刻苦,在营口跟周师叔学了将近一年,会了好几段,还都有滋有味。如果她不是总惦念着皮影戏,不大喜欢单人死板板地唱,也许她学得更好。不过就是这样,师叔也已经对她十分满意了,逢人就说:“这可是我教出来的啊!”

一年之后,也就是1930年,丫头六岁的时候,天津有人邀周永福去作艺。周永福想,自己在营口是守家在地,可师哥一家是客居异乡,于是就把这档子生意给了魏永富。他说:“到天津,离你们蓟县就不远了,有道是水流千遭归大海,你们去比我合适。”魏永富一家大小不胜感激。一年来两家处得感情很深,临离营口时,真是洒泪而别!尤其丫头和周师叔爷儿俩,更是谁也舍不得谁。丫头趴在师叔怀里,说什么也不走。师叔推开她,却又紧紧地拉着她的两只小手,含着泪水说:“大侄女,走吧!记住,回去以后可还得接茬学呀!千万可别搁下。日后你长大了,要是真成了好角儿,别忘了你这个师叔就得啦!”

魏永富一家从营口来到天津谦德庄,在一家小书馆里作艺,爷儿四个白天黑夜地演唱,谁也不像周师叔那样去教丫头。丫头的活儿便是搬桌凳、扫场子和在人家演唱的间隙里,拿着小笸箩走到听众面前打钱。丫头不甘于干这些事,常是抽着空去喊嗓子,练以前学过的唱。有些熟人听到丫头唱,跟魏永富说:“你那丫头嗓子挺好,唱得有味儿,你得巴结巴结她,将来错不了!”有人还向魏永富建议:“你可以找机会让丫头唱唱,小孩子,唱起来有玩艺儿,能招人,你们也可以缓口气儿不是!”魏永富敷衍着说:“她还不成哪!”丫头听了这话,自己向父亲说:“您让我唱唱吧,我能唱好!”父亲默不作声,心里想的还是“不让她干这行”。哥哥要是听见就冲她一瞪眼,说:“去去去,别在这儿添乱!”尽管丫头跃跃欲试,可愿望从来得不到满足。

正在这个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丫头的母亲为她生了一个小妹妹。孩子虽说生下来了,母亲却得了产后风,一病不起。母亲是家里的台柱子,一切饮食起居都归她管,她这一病,家里的事也不能全指望儿媳金兰英。尽管她是儿媳妇,可一则她也得演唱,二则她还有吸毒的嗜好,只要下了台,就什么者f5不想干了。这时除照顾病人,带请医、抓药、买菜、做饭,便全落在魏永富和丫头爷儿俩身上。丫头才七八岁,起不了大作用,里里外外,全靠魏永富一个人忙。

穷作艺的经济力量有限,医药、营养都跟不上,魏永富累得面无人色,面颊凹陷,却还是没能救住老伴儿和初生小女儿的命。人死了,还得筹办后事,钱便成了最大的困难。魏永富的爹看到这个样儿,急得直跺脚,出来进去的唠叨:“这不是要我儿子的命吗!”上年纪的人经不住着急,时间不长,他也病倒在床上。这给魏永富又增加了一副负担,既要发送死的,又要照顾病的,而哪样又都非钱不可。万般无奈,只好带着身穿重孝的丫头到各个熟人那儿去,挨家给人磕丧头,求人家帮个钱力。好不容易买了棺材,魏永富对儿子、儿媳说:“事到而今,我也没有别的办法,你们夫妻俩就留在天津作艺得啦。我带着你妹妹,把你妈的灵柩运回老家去,也把你爷爷送回老家去治病。不然的话,咱们一家子全得困在这儿!”

魏永富回到蓟县不久,老父也离开了人世。连遭打击,着急受累,魏永富也病倒了,而且病情非常严重。幸亏是守家在地,仗着本家、亲友与老邻居的周济和照顾,父女俩才度过了这几个月的难关。困苦的境遇促使丫头更懂事了,她简直成了个小大人儿。

魏永富的病稍见好转,正巧赶上旧历四月,眼看快到二十八日,这一天是蓟县盘山娘娘庙庙会之期。听说今年的香火比往年还要旺盛,魏永富想:要是到那儿走一趟,在庙会上说唱几天,就可能挣上一大笔钱,这些日子拉下的亏空就能还上一大部分。这样的好机会,千万不能放过!于是,他约上本庄一位叔伯兄弟给他弹弦,带上丫头,用一辆独轮车装着演出用具和行李,一路奔盘山而来。

盘山是蓟县边境上的名山,离魏永富他们住的桥头庄有百十里的路程。这爷儿仨出来得比较早,为的是沿途说唱挣些店钱饭钱。等来到娘娘庙这儿,第二天就是庙会的正日子了。这座娘娘庙,是远近闻名的大庙,前后都是五间大殿,院落几重。庙前是挺大的一片空旷地带。正对山门有一座戏楼。此时这片空地上,已经快搭满帐篷,有的还用席片或绳子围起个圈儿来。只搭帐篷的,多是售货的商贩;围起圈儿来的,主要是作艺的和设座位卖吃食的。这年庙会胜过往年,有方圆几百里内外的善男信女和逛庙的人前来,做生意的人也就更多了。如今帐篷从庙前空地往两下伸延出已经有一二里路远。自然是离庙越近,生意越好。魏永富就想在空旷地带找个尚存的空当儿,挤个位置。好在他们不必占太大的地方,找来找去,在戏楼附近找了个尚可支棚子的空地,爷儿仨七手八脚把棚子支了起来。一切安排就绪,已经是月挂中天。魏永富长出了口气,说:“这几天够累的了,咱们今儿晚上好好解解乏,歇足了,明儿个好拿出精气神儿来挣钱哪!”

爷儿仨的确累了,倒头就入了梦乡。临睡前还是星斗满天,谁料想半夜里竞下起了瓢泼大雨。等雨水从帐篷顶上漏下来,从地面上流进来,浸湿了被褥,这爷儿仨才从梦中惊醒,赶紧抱起被褥,拿上演出的东西,往庙里跑去避雨。他们来得晚了,不但进不去庙,就连山门前头都挤满了避雨的人。这爷儿仨挤不进人堆里去,只能紧贴着先来的人站下,用身体遮住被褥和演出用具,人挨点雨淋,只好由它去了。魏永富大病初愈,又经一路劳顿,再被雨一淋,天还没亮,连打了几个喷嚏,寒热并作、头晕目眩。

折磨人的雨,从半夜一直下到天亮前才止住。天亮之后,乌云逐渐飘散,露出了要出太阳的意思,赶庙会做生意的人心里豁亮多了,都叨念着:“嘿,老天爷真得人心,给咱们穷人一条活路呀!”有人说:“这叫做黑天下雨白日晴,打了粮食没处盛嘛!”

住在附近的一家老两口,热情地接待了魏永富这个出门在外得了重病的苦艺人,让他能有个躺下来休息的地方,魏永富他们爷儿仨感激得无法形容。只是压在这爷儿仨心上的石头越来越沉重:今儿个是庙会的头一天,雨过天晴,别人都能做买卖了,这该怎么办呢?魏永富这病,看来一时半会儿好不了,他不能出去唱,怎么挣钱?三个人吃什么?往后怎么回去?魏永富强打精神,有气无力地对堂弟说:“你带着丫头先去把场子归置归置,呆会儿我要是能起来,还得去挣钱哪!”

“咳,您病得这样儿,就先别想唱的事啦!还是好好养一两天吧!”堂弟安慰着他。

魏永富心里明镜似地:“傻兄弟!你说不唱行吗?”

堂弟摇头叹气,找不出合适的话来。

没想到,站在一旁的丫头倒开口了:“爹,您别去唱啦,我替您唱吧!”

见父亲没有言语,丫头又说:“您起都起不来,怎么能唱?我去唱得啦,唱不砸!”随后拉了叔叔一把,小声地说:“您替我说说,让我唱吧。不唱,误了庙会,咱们挣不着钱哪!”

留他们歇息的老两口在一旁听了这话,指着丫头,对这位叔叔说:“多懂事的小丫头啊!”

堂叔也觉得丫头说的是惟一的办法。真的没人唱,支不起这个摊子来,不但挣不着钱,还得往出赔税钱。堂叔冲那老两口摇摇头,叹了口气。老两口也明白了堂叔的想法,又一块向魏永富说:“孩子要是能唱,就叫她唱唱吧。小孩唱鼓书有意义,准招人,多少也能弄俩钱回来不是。你只管放心,我们老两口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人熟地熟,能保着孩子。就是唱不好,也没人敢起哄!”魏永富也知道如今只有这条路,也只能这么着,让丫头挑起替父说唱的这副重担。

P12-18

序言

魏喜奎同志,是“北京曲剧”的主要创始人。在这之前,她还改革原有的唐山大鼓为奉调大鼓,丰富了唱腔和表演艺术,使这个曲种有了新的生命。

魏喜奎同志出身于曲艺艺人之家,自幼随父学艺。6岁开始演出,13岁在北京庆乐戏院正式登台。表面上看,她是一位一鸣惊人的艺人,她和其他旧社会的艺人们一样,走过来的道路是坎坷而险阻的。记得解放后不久,我从上海到北京,参加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的前夕,唐云旌同志就对我说:“到了北京,别放弃机会,一定去听一听魏喜奎的鼓词。”这说明,三十多年之前,她的名声已远及江南。我听了她的奉调大鼓,后来又在她创新的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看了她的表演艺术,的确值得称道。我认识她大概是在1956年,在认识袁雪芬、丁是娥、新凤霞之后。我听过不少艺人在旧社会的奋斗史、血泪史,但是魏喜奎同志的很不平凡的经历,却是看了她的《曲海扬波》才知道的。

对曲艺,乃至传统戏剧,坦率地说我是十足的外行,但是,我从当时担负的工作了解到,传统戏剧以及曲艺,都是来自民间、来自群众,经过旧社会被歧视的艺人们的辛勤努力,不断地创新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戏曲、曲艺是由群众创造,从群众中来,最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曲剧是一个例子,曲剧的创造者魏喜奎同志是一个例子。她不自满,不保守,不断地向其他剧种学习,又不断地在保持原来剧种特色上提高。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习艺的青年人来说,对于艺术工作者、对于艺术研究者来说,都是很好的资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