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暮卷》共收录作者创作的散文、随笔及诗歌70余篇(首)。
《青山暮卷》透露出作者王亚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文学创作的一往情深。其回忆类散文采用见素抱朴的笔法,展现出清澈、透亮的笔力;历史类随笔以自我思辨的形式展开对历史人物的解读,运用史料恰贴,判断精准。作品集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和河南大学文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山暮卷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亚锋 |
出版社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青山暮卷》共收录作者创作的散文、随笔及诗歌70余篇(首)。 《青山暮卷》透露出作者王亚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文学创作的一往情深。其回忆类散文采用见素抱朴的笔法,展现出清澈、透亮的笔力;历史类随笔以自我思辨的形式展开对历史人物的解读,运用史料恰贴,判断精准。作品集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和河南大学文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内容推荐 《青山暮卷》共收录作者创作的散文、随笔及诗歌70余篇(首),分为《故园定是花无几》《手捻红笺寄人书》《易水萧萧西风冷》《月满西楼凭阑久》《断鸿声远长天暮》5辑。王亚锋从小喜爱文学,大学时即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宝鸡人民广播电台、《秦岭文学》等媒体播出或刊发。 目录 序言:散文的“见”与“识”楚些 第一辑 故园定是花无几 梦断关河 凤凰山记事 白龙山太白庙记 石碾子 老房子 舅舅的窑洞 秋游麦积山 印象江南——烟雨江南 印象西湖——人文的天堂 印象南京——没落王朝的遗迹 韶山行 湘江北去 第二辑 手捻红笺寄人书 风匣声声,炊烟袅袅 又是一年玉兰开 迎春花 采一枚红豆送给你 春天里 西天,那片最美的彩霞 一盆栀子花 守望真爱 渡河人 又见菊花开 火红的柿子,火红的树 咒咒这秋雨 生与死 我要的快乐 你没有为自己建立通往天堂的基站 立冬了 是什么窒息了生命的美丽 换一个无冬的人生 雪——上帝的使者 雪——踏雪寄情 雪——女儿的最爱 敬畏平凡的生命 医眼 第三辑 易水萧萧西风冷 长门怨 施恩与报恩 大秦悲剧英雄之蒙恬蒙毅兄弟 秦始皇焚书坑儒首恶之人——李斯 赵高之谜 暴虐+短视=西楚霸王的失败 三国人物故事之拨云见日 文才武略是曹操 忧愤失意的文人——曹植 天资聪慧、宅心仁厚、英年早逝的邓哀王——曹冲 躲名避利唯恐不及的管宁 罴说——一则唐朝版的“狐假虎威” 米开朗琪罗的聪慧与狡黠 从协理宁国府看王熙凤的管理学 陈晓旭?林黛玉? 也说“kissing the fire” 第四辑 月满西楼凭阑久 说说“善喻” 致高三毕业生 再致高三毕业生 让校园萦绕书声,让生活充满诗意 踩着文学的鼓点前行 李白吟酒诗浅析 中华诵,守卫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学雷锋要培养“三心”——写在第51个学雷锋 纪念日 通信改变生活 山与水 说说“态度” 把握现在 第五辑 断鸿声远长天暮 痕迹 我是一个孤独的游魂 夜逢秋雨霏霏 致舞者 你是我生命中的一汪清泉 后记 试读章节 白龙山太白庙记 山高路远,庙小名大。庙所在的村以庙名,为太白庙村。庙所居的山似龙形,起起伏伏,为白龙山,庙正位于龙项颈处,名为太白庙。 据传庙始建于盛唐,分上下两小院落,上院依山凿有数眼窑洞,塑以神像,分别为观音洞、老君洞、八仙洞、药王洞等,院中建有大殿,为灵霄殿,下院海拔低于上院二三十米,在半山腰处,只建有一座太白殿,并无院墙。依山望外,居高俯瞰,群山大川,沟沟壑壑,尽在眼底。 山为白龙山,山势高拔,依山聚云,瞬息之间常会兴风落雨。山是北方典型的土山,似伏涛,更似龙体。山上多灌木杂草,少乔木山林,春来漫山碧绿,繁花似锦,秋去混荒一片,衰草连天。秋冬季节,过去常常会发生焚山现象,太白庙也免不了深受山火之灾,无怪乎新建的太白殿门楣上的对联为“搬倒像再塑像像塌房陷重塑像,昔时拆应时盖盖而墙垮今又盖”。这副怪怪的对联恐怕在别的任何庙宇都是很少见的,除过人为对庙的损坏之外,山火之灾也是庙拆庙盖的一个重要因素。白龙山周围方圆十里居住的人家不足十户,而山路崎岖,大车小车是无法开到太白庙上来的,只有套了牛拉的架子车才能上得来。 太白庙上下两院占地并不很大,上院大小更像是山居的一户人家,下院像是过去农家碾麦晒麦的场子。庙虽小但名气却大,阖县境内有点年纪的人大多数都知晓,甚至远在二三百里外的杨凌、西安等地善男信女也不辞辛劳远道而来朝山拜神。每年农历七月十三过庙会时,远在三十里外另一个乡镇的深沟村、劝读村、火星庙村、三井村、东白村共有五个村遥相呼应同过一个庙会,一是五个村每年轮流着搭台子唱大戏,二是五个村联合为太白庙提前一两个月扎“纸活”,所谓的“纸活”就是请民间艺人用竹篾扎成各种形体骨架再糊以五色纸,做成人物造型、动物造型或房舍造型,糊好后再请画师做栩栩如生的绘画。人物大多为神仙或戏曲中的人物,动物为狮、虎、马、牛等,房舍则多是亭、台、楼、阁。等到正会那天,天刚麻麻亮,五个村的总会长组织村里的男女老少数百人,前队打着各色彩旗,中队的人双手擎着各种“纸活”,后队身强力壮者前后两人为一组,双肩抬着用油炸出的各种“献果”,所谓的“献果”是将面和好,做成莲花、仙桃及各种水果状,放在油锅里炸熟,装在类似过去封建社会嫁女抬嫁妆的红扛箱里,再插上柏朵、鲜花之类的装饰物,抬到太白庙去献在各个神像前的供桌上。大队伍的后边还跟着许许多多善男信女,他们用小支笼在胳膊上斜挎着自己单独要进献给神灵的米、面、油或者大蒸馍等。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要步行十里川路、二十里山路才能到达太白庙。所过村落往往引来全村人驻足观看,评头论足,说今年哪个村的“纸活”糊得好,哪个村的“纸活”太一般。还有些看热闹的后生们,纷纷跟着队伍上山去了,队伍要经过几十个小村落,往往越走越庞大,越走人越多。经常是“纸活”队头上山顶了,尾还在沟底走着。走大路的,抄小路的,说说笑笑的,跑跑闹闹的,从远处望去,正如蚂蚁搬家,络绎不绝。 太白庙的庙会,主办方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村一个乡镇的范围,庙会前一两个月,要请来总会长,总会长一般由当地有影响力的头面人物担任,再召集分会长议事,提前安排好主持祭礼的、念经说法的、唱戏招待的、接收布施的、维持秩序的、修路搬运的,甚至连饲喂牲口的都安排好了。有许许多多的善男信女早早在几个月前就自发地在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子里逐家逐户去化布施,化布施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宣传的过程,化布施者多为五十岁上下虔诚的女信徒,慈眉善目,施主可以施予钱、米、面、油甚至物什,不论多多少少均是一片善心。在庙会正会前在外化布施者均会带着化来的千家钱面,百家油物赶回庙来。 太白庙的庙会场,唱大戏的锣鼓喧天,大秦之腔高亢激昂,迎神祭祀彩绸飘飘,灵霄殿内念经说法,佛像之前跪拜烧香,上下院落已经远远容纳不下了,窑洞和院子里里外外摩肩接踵,戏台前沟边的大杏树枝丫上站满了年轻的后生们,山峁上妇女们席地而坐,三五成群的老人们围在一起抽烟打牌,还有那些爱漂亮的少女们则跑到山坡山顶上去采摘野花,漫山遍野都是人的影子,喜气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太白庙供奉的佛像,经历千年时光,其传说围绕人们在不同时期意识中的太白山神不断更新。庙上既供奉了神话中的太白山神——太白金星,以及与之相关的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等,还有传说中的太白山神——伯夷、叔齐、周贲。更有一些融现实与神话为一体的药王、圣母等神灵。老百姓对神的供奉已经混淆了佛与道的区别,见庙就进,见神就拜,只祈求神灵能护佑生灵,消灾除病,永保平安。 在每年农历五六月份,麦人粮仓,秋粮已播种在地的时候,老百姓对太白庙庙会的期盼已经迫不及待了,都希望借助朝山拜佛庆祝夏粮的丰收,洗去收种的疲劳,祈求神灵的佑护。步行几十里川路山路,既在慢慢品味人生的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又在奔向心中的圣地,当习习山风迎面扑来,生命中感受的是无限的喜悦。在文化生活本来贫瘠的农村,庙会已经成为百姓的一道文化大餐,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渴盼。P23-26 序言 序言:散文的“见”与“识” 楚些 社科院的钱中文先生曾以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并存来描述当下中国的基本境况。以此类比文学界的前行态势,似乎也存在着体制写作、学院写作、民间写作、网络文学四者并存的局面。体制写作拥有更多的资源以及相应的专业精神,学院写作恪守知识主义的传统,网络文学则充斥着自由与冒险的精神。上述三种范式,竞相于话语场上厮杀,唯民间写作漂浮如萍,聚散多无踪。毋庸置疑,近二十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商业因素的渗透,在文学话语层面,主流意识形态、知识精英、媒介力量三分天下,而民间立场愈发边缘和退化,其话语权全面遭受压制。而民间写作虽然在其他话语的挤压下,空间愈发逼仄,但因其自身具备的自发性诉求、至上性信念,有效维护了文学存在的纯粹性,而纯粹性因素恰恰构成了文学合法性的根基。 白话文学伊始,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不约而同地抛出了相近的价值总则式的论调,即陈独秀的山林文学和平民文学的倡导,以及胡适先生民间文学正统论的声音,从而在基本价值理念上与旧文学有了泾渭之别。回首百年文学,民间、民众、人民、大众,这些高频率出现的词语相互关联,相互过渡,始终在价值观层面驻扎,成为理论的焦点,或者说文学的核心话题。罗丹曾经指出,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此判断运用于民间写作之上,可谓恰切。民间写作的源源不断和有效发掘,从根本上保证了文学得以与社会各阶层的相切,不至于幽室踱步或者闭门造车。毕竟,民间写作的成熟和壮大,可以为其他范式的写作输送新生的血液。所谓民间写作,指向一种写作状态和价值立场,同时也是一种写作经历。诸多成名成家的作家,皆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偏安小城的路遥是如此,饱受退稿烦扰的贾平凹也是如此。说经历是一种财富这样的话,也许有点矫情,而不管怎样,走过的路多了,遭遇的人事丰富了,再返诸内心,相关自我的兴趣、影像、心理投射等,就会得到明晰和确证。禅宗阐发的第三重境界——看山依然是山,与上述道理大概相通。 就散文领域而言,所潜藏的民间写作者可谓汹涌,毕竟,散文写作容易上手,虽然难以工之,却如王国维所言,易学而。与诗歌、小说、戏剧这些文体相比,散文话语对于语言的突出不设置过高的门槛,家常话就足以营造有温度的、湿润的话语现场。另一方面,新世纪以来的媒介之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生态。自媒体载体的多元与方便为民间写作提供了难以想象的自由空间,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载体推波助澜,诸多无心之作乍暖还寒间进入文学书写的阵营。边缘一中心,底层一体制,类似这样的传统式写作秩序正大规模地解体,“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松散性文学江湖正规模化生成。江湖无所谓远近,自发性为统一的着色,自由度则构成了各自的标签。2001年,美国学者米勒曾提出了“文学是否面临终结”之问,因为文学江湖的自由性存在,我对文学的未来并不悲观。一位农场主的女儿,艾丽丝·门罗,能够步入文学殿堂的深远之境。那么,补鞋匠、盲人、采矿工人、按摩师、推销员等等,一旦拥有了言说的冲动,洞见了人性的幽微,同样可以在文学的江湖里畅游。如雅斯贝尔斯所言:“人类并不仅仅由我们同代人代表,但同代人能够给我们带来震动。” 来自陕西的散文作者王亚锋对待文学有一颗赤子之心。作为凤翔土生土长的作者,其出生地为周文化的核心区域,紧邻“青铜器文化之乡”岐山,即周塬所在地。周代崇文,详备于制度和礼法,孔子曾为之而叹,日:“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皇天后土间,这一区域的人们对人文的仰望绵延不绝。作者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后就读大学中文系,对唐诗宋词一往情深,这些诗文传统中的瑰宝所散发出的馥郁香味,成为其文学田地中最初的种子。家族、香火、贫困、童年生活的多向度、乡村生活的艰辛、文化的贫乏、敬天重土,等等,上述关键词关乎70年代一代人的生存记忆,如楔子一般,深入个人史的每个节点。因此,乡土经验的再现,即散文中的“见”的因素,构成了这一代人文学写作的重要部分。集子中第一辑收录的篇什,如《石碾子》《舅舅的窑洞》《老房子》《火红的柿子,火红的树》。由题目即可见出记忆性写作的向度和乡土经验的路数。自我记忆与写作间或许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亲缘关系,这种写作范式在其本质上建构的是一种关于时间的哲学,意欲在时间的深井里打捞出一桶桶清水,浇灌自己,成就一个清凉的世界,以此证实自我存在的真实与重量。换一个通俗的说法,即在玄远而无垠的时间通道里,凸显渺小而卑微的我们,曾经真实地活过,爱过,受伤过也幸福过。《石碾子》一篇中,村里老少爷们将七八百斤重的石碾从山头背回场院,一个“背”字,尽显农人的勤苦。乡村生活固然困苦,却因为石碾的存在而涂抹上些许亮色,深秋时节,家家户户使用它磨出香辣刺鼻的辣椒面,以至于村庄的一些家畜也在那特殊的日子里打喷嚏而不停。功用之外,石碾还成为时间通道的见证者,成为村庄人际交往的结合点,天气、苗木、庄稼、种子、婚嫁等等,这些农人最为关心的话题,不断飘落下来,一层层地附着于其坚硬的表面之上。历历往事,关山重重,记忆深处总关情!类似石碾这样的载体,诸如一棵老树、一处乡场、一间小屋,作为集体记忆的聚焦,镌刻于70年代一代人的生活史中,通过记忆的打捞,最终落定为一种温馨的故园回望。在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的当下现实里,这样的回望爱与哀愁相拥相生。《舅舅的窑洞》一章,刻画了一位乡土文化人的形象,舅舅身上隐忍、自我牺牲、朴实的品格与其沧桑多变的命运一道,构成了个体丰富性的存在,作者深厚的情思由此开拓到文字之外。《火红的柿子,火红的树》一篇,因憧憬而溢出的童年快乐,简单而明亮。 在处理记忆的散文篇章里,作者多采用见素抱朴的笔法,文本中的情思投射也被压得很低很低,接近大地的颜色。朴素是一种生活态度,情思的过度飞扬很容易伤害散文的肌体,也很容易滑入刘勰所言的“为文而造情”的泥淖。散文写作的分寸感,不在于技法,不在于结构的处理,而在于情思的把握。未及自然天成的境界之前,自然朴素的写法和态度则是必要的。 第二辑的主要内容,作者的笔锋转向当下,有怀人之作,有日常记录,也有感悟类的哲理小品。这一部分多为短章,从基本特性上看,仍然属于散文写作中“见”的范畴。所谓散文的“见”,乃写作主体经历、经验的再现。此类作品强调对记忆的忠实,对细节的忠实,对特殊性生活片断的敏感度。这实际上涉及散文文体的真实度问题,不虚美不隐恶,方为散文真实的允执厥中之道。小说讲情理逻辑,实际上散文亦然。记录与观察的真实还原,奠定了散文情理的物质基础。就审美接受而言,散文的“见”的因素所确证的是作品感染力,而感染力的丰沛程度与作者的艺术处理(文辞、结构、手法)能力密切相关。丰子恺散文走的就是这条道路,他能够归入名家散文的行列,概在于其在逼真再现之外,所拥有的清澈、透亮的笔力。而我在80后散文新锐草白、朱强身上也发现了这种能力,简练的线条勾勒中凸显特别的力道。 无识则不立,“夫学诗者以识为主”(严羽语),散文的“识”的因素指向深度的树立。人们往往将“学”与“识”并提,两者之间虽然大有渊源,却并非一码事。“识”为主体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识”的养成,“学”为充分条件,却非必要条件。六祖慧能北上黄梅之前,乃岭南一位不通文字的樵夫,后从于弘忍门下,依然布衣,而其智慧的光辉却光照禅宗的历史。古典时代,诸多诗人、学者对“识”的因素极为重视,从刘勰的才气学识说,到叶燮的才胆识力说,以及刘熙载“识为尤重”的论调,一以贯之。本集中第三辑的内容,汇聚了王亚锋历史随笔类型的作品。笔锋指向蒙恬、赵高、李斯、曹植、曹冲、王熙凤等历史、小说中人们所熟知的人物,如何从熟悉的对象中发掘出陌生化的东西,这既需要作者对历史材料的全面把握,而调动自我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去观照对象则尤为重要。在经营历史人物随笔文字过程中,作者逐渐走向一种“识”的自觉,以自我思辨的形式展开人物的解读。《赵高之谜》可称典型,文章的开头首先提到的是太史公之《史记》对赵高的忽略,在作者看来,这种忽略显然有意而为之。以此作为切入点,则独辟蹊径,司马迁作为严谨的历史学家,对赵高的有意忽略必定出于个人情感中某些无法抑制的因素,这因素又是由赵高的政治立场、手段以及个人的人品所决定的。这位千夫所指的人物在后世的民间传说、戏曲的演绎中,却演化成了代赵国复仇的形象,作者对这一以讹传讹的史实进行剥离,还原其真实的政治立场和人伦面貌。作者运用史料之恰切,判断之精准,由此文可管中窥豹。 “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这句话最早见于《尚书》,《诗经》中也有这样的句子,阐发的是作为人本的一种态度,即热情和对热情的坚持,内心的信念一旦贯彻到底,就会成为某种显明的精神。写下这番话,与作者共勉。 楚些,本名刘军,70年代生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致力于当代小说散文评论-工作,有评论作品刊发于《读书》《随笔》《小说评论》《文艺评论》《扬子江评论》《创作与评论》《名作欣赏》《飞天》《莽原》《文学界》《文艺报》《文学报》《中国艺术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出版有《多元叙事与中原写作》。 后记 后记 伴着农历乙未年的钟声,我的生命跨入了不惑的年龄,站在四十岁的门槛,回视生命走过的历程,收获颇丰,感慨颇深。 我是喜欢文学的,也是喜欢业余时间写一写,记一记,不是为了出名的目的,仅是为了在岁月的流逝中,留下生命来过的印痕。四十岁,再去品读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四十岁说》,很有感触,但就写作而言,作家说“文坛是热闹场”,“蝌蚪跟着鱼儿浪,浪得一条尾巴也没有了”。实在汗颜,像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就连蝌蚪也算不上,充其量只是一粒微尘,可见在文学的园地里,是无论如何也不敢、不能更不会找到一方寸土了。好在我的喜好和涂鸦,仍不失“表达出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一份态度”,这种态度,也是对生命需要的“尽力完满”。 19世纪初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句诗竟深深地影响了我,诗意栖居成了我追求的生活境界。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诠释存在主义思想时指出,人类的“栖居以诗意为根基”,他同时更深刻地阐述“当一个人以诗意的尺度筑造生活时,他就是在作诗,这里的‘诗’不单是诗歌,而主要意味生活的诗化;当一个人能以诗意的尺度生活,他就是诗人,这不是说他是专写诗歌的人,而是说他拥有诗化的人生”。 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居”,是基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导致人类对自然的掠夺、破坏和征服,使自然丧失了它自为的本性和自主的存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自身受到技术“框架的控制”,而使人处于异化之中,人的尊严、价值和自由均被剥夺。海德格尔认为,“诗意地栖居”是生命的存在矛盾的终极解决,诗化的生活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 而今天的社会,也正是海德格尔曾经担忧的,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技术先进、物质丰盛、生活安逸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反而日益失落,心灵反而无家可归,生命时时感到逼仄,社会问题日渐产生。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天职,就是引导我们还乡、引导我们回家、引导我们回归到精神的故乡,重归“诗意地栖居”。对于此,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我感到责无旁贷,尽管力量微弱。 “人类的生存必须从属于大地,依赖于大地情感,人类要接受大地的恩典,保护大地处处固有的秘密,这就是人类生存的诗意所在,也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诗意所在”。做为个体的生命,我也是属于这个大地的,我要感谢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更要感谢在这片土地上给予我关心、支持和爱的领导、恩师、同事、同学、朋友和亲戚家人,是你们让我汲取了充足的营养,给我的生命涂染上艳丽的色彩,我定当铭记于心,并且尽己所能,让生命“诗意地栖居”。 近几年来对生命轨迹零散的记录,今天将要结集出版了,我的欣喜之情是难掩的,但更多的是感恩之心。感谢西北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感谢出版社何惠昂副总经理、责任编辑代召辉、美编设计谢晶等为本书出版校对所付出的心血。感谢昔日同事褚志云同志在书集前期文字编排中给予的无私帮助。感谢著名散文评论家、河南大学文学院刘军副教授为本书欣然作序,感谢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所的温红博博士在百忙之中给予的关注。尤其是昔日高中同窗好友,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邢亚妮长期以来的关心支持和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努力,更是让我感激不尽,无以言表,在此,一并表示感激之情。 王亚锋 二○一五年十二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