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位中青年作家,身怀着对家乡的情愫,行吟于枞川山水,感叹于历史人文。寻迹于名人遗踪,描绘故乡风物,一草一木,一点一滴,感之于肺腑,发之于心声,无不来自于独特的感悟与体验,来自于乡愁对心弦的拨动。
枞阳县作家协会主编的《枞阳之歌》是一部枞阳作者写家乡的散文集。每一篇都是独立成篇的散文,整体上又是一本完整的地方文化读物。通过枞阳一地人文历史和山川风物的描述,表现了深切的爱国爱乡情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洋溢着浓浓的文化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枞阳之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58位中青年作家,身怀着对家乡的情愫,行吟于枞川山水,感叹于历史人文。寻迹于名人遗踪,描绘故乡风物,一草一木,一点一滴,感之于肺腑,发之于心声,无不来自于独特的感悟与体验,来自于乡愁对心弦的拨动。 枞阳县作家协会主编的《枞阳之歌》是一部枞阳作者写家乡的散文集。每一篇都是独立成篇的散文,整体上又是一本完整的地方文化读物。通过枞阳一地人文历史和山川风物的描述,表现了深切的爱国爱乡情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洋溢着浓浓的文化味。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枞阳游子写家乡的散文集,亦收入少量外地作家写枞阳的名篇佳作。 这本书的主题是:爱与乡愁。 文化是枞阳的灵魂。枞阳被称为“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是影响明清两百余年桐城派的故乡。独特的文化是地域品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将枞阳文化的“名片效应”做大做强,不仅是延续枞阳千年文脉和提升形象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本书拟持续编辑下去,枞阳县作家协会主编的《枞阳之歌》为第一季。 目录 序 一首歌,世代传唱 第一辑 人文篇 湖畔村庄 金石音声:刘大槐 救庵 红灯、油灯与飞蛾 村中姚鼐 摩崖石刻中的生命品质 枞川夜雨 历史深处的村庄 在宗子国的土地上 第二辑 山水篇 浮山若梦 山在虚无缥缈间 汉武阁读月 西岩寺 小城雨季 岱鳌旅思 在枞川的一个下午 莲花湖畔 探访龙王尖 雨游大青山 青山石屋寺散记 走近白云岩 我有一帘山色 到大山看桃花(外一篇) 第三辑 村庄篇 无处安放的乡愁 高庄散记 乡愁就是一次闪回 老屋 齐老师 池塘相伴的村庄 沙滩上的故乡 凤凰洲,家家都有一条狗 故乡那些美好的植物 摸秋 小村岱冲 村庄上的符号 在秋天里安静地行走 故乡的农事(二题) 生灵家园 石湾是一个村庄 门前的池塘 老家的春联 第四辑 古镇篇 古镇汤沟 望见白湖 安凤岭 麒麟集(外一篇) 水府庙 金家祠堂 念家桥·义津桥 钱桥故事 第五辑 美食篇 枞阳喜事酒 孙家畈的包子 温香 河水煮河鱼 攘乌鱼 白荡湖螃蟹 家乡的晃面 山粉圆烧肉 痴不罗 枞阳大萝卜 枞阳鲜肉 附录 《枞阳之歌》征稿启事 倡仪书 试读章节 村中姚鼐 章宪法,安徽枞阳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明史研究者。现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安庆市作家协会理事。作者以历史散文与杂文见长,先后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及《读者》《清明》《北京文学》《杂文月刊》等数十家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诸多作品被《读者》《杂文选刊》《特别关注》《大家》等杂志选载。著有文集《苍生鬼神》《明季闲谭》等。 从枞阳往义津,然后徒步向阮畈。那里,是姚鼐先生的长眠之所。 那清代散文家姚鼐,真可谓“文名满天下,文章盖古今”。老先生自幼天资卓绝,受业于名师刘大櫆,32岁进士,几任朝廷考官,旋即纂修《四库全书》。书成,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载,高足如云,著述等身——姚门弟子遍及南方诸省,方东树、姚莹、梅宗亮等均出自门下。一生著述卷帙浩繁,有《惜抱轩全集》88卷,计有文集16卷、后集10卷,诗集10卷,及《左传补注》《九经说》《老子章义》等。所辑《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世以为精当,流传甚广。 好一个姚鼐!不拘汉、宋门户,文立欧、曾之间,力主集义理、考据、辞章之长,凸显文章的“神理气味”,集桐城派散文之大成,再延“桐城派”数百年风光,成为“桐城派三祖”之一。 《清史稿·姚鼐传》目:姚鼐“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源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姚鼐的诗,亦清拔淡远之致,尤工近体,只是为文名所掩。 先生之作文后人仰止,先生做人世人莫及。想那乾隆三十九年,泰安知府朱子颍怀揣银两,邀先生同游泰山,为的是借先生之笔名留青史。先生羊亳落纸,《登泰山记》成就。但先生只信笔一句“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然后谢绝重金,取少许盘缠而行。后朱子颍官至两准盐运使,修成豪宅园林,复请先生为之作记。这一回,先生的文章仅着了“朱君”二字。 先生最终选择了落叶归根。85岁那年,他逝于南京钟山书院,九年后归葬乡里,墓地便是这阮畈村铁门口,墓葬今列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义津至阮畈,岗冲相间,乡村公路蛇行其间,据说是晴天可通车,路程五华里。刚淋过一场雨,黄土路让人有些吃力,但一小时后,我们还是到了铁门口。走过一条水塘埂,穿过一片槐树荫,能见村南小竹林,竹林之左,即姚鼐之墓。 想不到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来只是一座小土冢,冢前一块青石碑。许是由于阴天的缘故,村中不见有人走动。姚墓正前方是两户农舍,一新一旧。离墓最近的,是一间牛棚。一头水牛闲卧其中。闻见人声,老牛由卧而起,从门内探出半个牛头,喘出一口粗气,望望姚墓,再望望来人。 姚墓的看护人是当地的村民,文管部门支付的每年看护薪酬,大约可买一条香烟。过了一会,大约是望见有一群人看墓,他扛了柄锄头从远处过来。这个五十上下的男子,从他父亲算起,算是姚墓的第二个看护人。我们准备问他一些姚墓的情况,他信心十足地一摆手:没人偷的!又估计我们是上面来的干部,举起手中的锄头,挖断墓上的几根草,算是在尽看护人的职责。 再过片刻,有三两个村民围拢过来,接着又有三两个村民围拢过来。他们打探了一阵,方知我们是来看这座古墓。一个30岁左右的农妇倒很热情,她劝我们说:“这个坟不好看。”又一指旁边的另一个农妇:“林子那边她奶奶的坟,比这好多了。”我们再问他们可知道姚鼐,他们说知道,就是这座坟。 一个82岁的老太太告诉我们,这个墓里没宝贝,“扫四旧”时挖过。至于挖墓是哪一年,她已没法说得清楚。但她很肯定,那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四,一部分村民在这里挖墓,一部分村民在家关门过“小年”。 据说姚鼐的棺木木质很好,村民将之横亘在村前的一条水沟上。二三十年之后,这座“桥”始终安然无恙。这根上好的棺木,让村民感到有点方便,也觉得姚鼐有点不凡! 看护人还是比其他村民多知道一些,他告诉我们:姚鼐是个很有名的人,来看这墓的多是干部,春上还来过台湾人。姚鼐的墓地风水很好,叫鲢鱼地,墓前两口几丈见方的水塘,几百年前就有,是鲢鱼的眼睛。 他接着说:这个村过去很有名,“一圣山,二铁门”。“铁门”就是铁门口,出过大户,也出过秀才。至于“圣山”是什么,他没说,我们也没问,估计是个比铁门口更好的地方吧! 听着他几分自豪的叙说,望了望这个冷清的村庄:高高低低的房子很多,密密麻麻的槐树很多,有点密不透风的感觉,光线比村外黯淡些许。略显几分醒目的,只有一家墙壁上的红漆标语:“经济要上,人口要降!” 我们想在村民们那里再了解点什么,看护人说:“你们要的,石碑上都写着!”他和村民们知道的,大概也只这些。 有一点,看护人说得很对:姚鼐的长眠之所,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我们绕过牛棚,从农舍的屋檐下前行。田野,远山,一马平川的清风过野,一览无余地尽显眼帘。先生选择长眠于此,一定是为这一片风光所动。但这些,对世代劳作的村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稻麦,一些日子,或是一些夏夜中的侃谈与掌故、传说,除此之外,他们真的一无所有,一无所知。 已近中午,天色露出雷雨将临的迹象。在雨季,欲雨未雨的时刻也最闷热难忍。我们环视一眼姚鼐墓,然后步出铁门口。 穿过那片槐树荫,走过那条水塘埂,姚鼐之墓无影无踪。乡间这条黄土路上,只有我们默默赶路。举目四周,一两个农妇在山冈上劳作,田野或村庄一派空空…… P38-41 序言 一首歌,世代传唱 占聆娜 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汉书》)。汉武帝登上达观山之巅,俯瞰枞川大地,大江如练,山水纵横,沃野千里,感叹江山之胜,顿生浩然之气,于是临风举觞,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盛唐枞阳之歌》。 大江流日夜。“我家门外长江水,江水之南山万重。”(刘大櫆)世世代代的枞阳人,厮守着这浩浩东去的江水,繁衍生息,上下求索,创造了另一条文化之河。 上善若水,水包容一切,利万物而不争。因为长江,枞阳人有了如江河一般波澜壮阔的气质,弥天漫地,汪洋恣肆;因为长江,枞阳人有了“德愈盛,心愈下”承载万物和气吞八荒的心胸;因为长江,枞阳这方水土上最终形成了“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文化现象。 “枞阳山水妙天下,邑中文化实起于兹”。枞阳县域是中华大地文明发育最成熟、色彩最绚丽的地区之一。从明代到近现代,人文蔚起,名人辈出。这里走出了“铁骨御史”左光斗,“坐集千古之智”百科全书式的大师方以智,有“诗史”之称的诗人钱澄之,皖江戏曲奠基人阮自华、阮大铖,影响明清两百年桐城派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和后期代表作家姚莹、吴汝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朱光潜和有“一代大哲”之称的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枞阳文化,犹如长江之水奔腾不息,充满活力,多元绽放,从区域文化上升到主流文化圈,形成一次次文化高峰,影响着历史,甚至影响着世界。 文化需要薪火相传。文学是一项寂寞的事业,它是清寒、隐忍、内敛和安静的。今天的枞阳籍广大作家作者们,站在历史与现实的长河边,秉承先贤的文化传统,肩负着一个文化人应有的责任和使命,用文学的方式,坚守着,耕耘着,开拓着,奉献着,他们乐此不疲。 这本《枞阳之歌》书名,取自汉武帝的诗作《盛唐枞阳之歌》。这本身就表明了编者的一种姿态。作为一名文化人,要做一名时代和家乡的歌者。就像诗人余光中说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莫言说,作家要做一名“写乡土的作者”。赤子之心、家国情怀和故土之恋,应该成为一个诗人和作家必须具备的基本人文素质。本书作者既有著名作家,但更多的是文坛新秀;其中枞阳籍作家占主体,也有少量外地作家写枞阳的名篇佳作。 本书主题十分突出,那就是:乡愁。 说起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有人高度概括为两个字:乡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部《诗经》,打开了国人乡愁的闸门。古往今来,以思亲怀乡为基本内容的乡愁文学便绵延不绝,蔚为大观。“乡愁”之乡,是故乡的泛称。所以,有人说:故乡是心灵的永恒的港湾,不论你走多远,总有一个地方,会让你想起来就会觉得温暖,那个地方就叫故乡。也有人说,在你心灵的最深处,有一片属于你自己的最宁静的角落,那里便是你的故乡。乡愁是一种文化情感,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祖籍”和“老家”概念,是心灵的寄托,是对一方风土人情永难割舍的眷恋。 记住乡愁。 乡愁是一脉青山,是一方绿水,是夕阳里炊烟袅袅的锅屋,是世代传承的黄土地的记忆。无论你离乡多远,身处何方,想起故乡时,心头总是荡漾着幸福的春水,那些关于故乡的往事,就会如雪花一般纷纷扬扬,弥漫整个心灵。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血脉和灵魂,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独特的文化是地域品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凝聚故乡游子的精神纽带。一个地方只有有了自己的文化,才会有生活质感和精神寄托,才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并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两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在外漂泊已久的诗人姚鼐,由长江乘船返乡。在小船抵达枞阳镇时,夜已深了,小城灯火寥落,回到故土,诗人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口占了一首《夜抵枞阳》:“轻帆挂与白云来,棹击中流天倒开。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 每当读到这首诗,我们仿佛看见,诗人姚鼐仍然行色匆匆地行走在上码头光滑的青石板上。他的步伐,执着而坚定。那一袭长衫,仍在时空深处飘荡着,那是一个书生千里返乡的身影,是一个诗人的归来。他从封建政治的漩涡里回到了故乡,他在一个五月的夜晚找到了诗意和自由。 我们要做一名故乡的歌者。 江水浩荡,一代又一代歌者吟唱着关于故乡的诗篇,走进了历史深处。那些诗篇就像岸边葳蕤的青草,鲜活地生存了下来,温暖着后人的心灵,增强他们的爱国爱乡情怀,激励着他们,带着爱,就像这江水一样,勇敢前行,一往无前。 人生如水,大爱无言,歌者永恒。 (作者系枞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