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勒·凡尔纳著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是儒勒·凡尔纳的著名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两部分别为《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小说描写的是游轮邓肯号正在爱尔兰和英格兰之间的海峡上进行其处女航,船主格雷那凡爵士突然发现船尾有一条鲨鱼尾随其后。水手们捕杀了鲨鱼,发现鲨鱼腹中有一个密封瓶,瓶中装有三封残破不全的用英、法、德三种文字书写的求救信。信是苏格兰探险家格兰特船长所写。格兰特船长的一双儿女获悉此事后,当即赶往格雷那凡船主府上。由于英国政府拒绝派船前往营救,船主格雷那凡爵士和海伦那夫人便决定带着格兰特船长的一双儿女,乘坐邓肯号去寻找格兰特船长。他们穿越了南美洲大草原,走遍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环绕了地球一周。一路上,他们克服了千难万险,以无比英勇顽强的精神,终于在太平洋中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
儒勒·凡尔纳著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故事发生在1864年。格里那凡爵士拾获了从鲨鱼腹中滚出的一个漂流瓶,里面是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求救信。格里那凡爵士请求英国政府派遣船只去寻找却遭到拒绝。于是,他毅然决定自行组织旅行队,带着格兰特船长的一双儿女,穿过南美洲的草原,横贯澳洲内地和新西兰,以无比的毅力和勇敢,战胜了无数艰险,终于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使他们一家团聚。
第一章 天平鱼
1864年7月6日,一艘富丽堂皇的蒸汽游轮,乘着猛烈的东北风,在北海峡全速前进。海风吹拂着飘扬在船尾的英国国旗。在主桅的顶端,一面蓝色的小燕尾旗上用金线整齐地绣着船主人姓名的首字母:E.G.,金字上边的花冠形状是船主人的家族标记。这就是“邓肯”号,它是属于爱特华·格雷那凡爵士的。爱特华·格雷那凡爵士是英国贵族院苏格兰十二位元老中的一员,同时也是享誉英伦三岛的皇家泰晤士河游艇俱乐部中声名最为显赫的一员。
爱特华·格雷那凡爵士这时正陪着他的妻子格雷那凡夫人以及他的表兄麦克·纳布鲁斯少校在这艘船上。
这艘新造的邓肯号游艇在克劳德海湾外几海里的海面上试航之后,现在正准备返回格拉斯哥。就在阿伦岛赫然出现在海平线上的时候,突然有一条无比庞大的鱼正在游艇的航迹中翻腾,负责嘹望的水手发现后马上将这一情况报告了船长。船长约翰·孟格尔立即命人报告格雷那凡爵士这等巧遇。爵士和麦克·纳布鲁斯少校随即登上艉楼并询问船长对这鱼的看法。
“说实话,阁下,”约翰·孟格尔严肃地说,“我想它极有可能是一条大个头的鲨鱼。”
“可是这片海域怎么可能会有鲨鱼呢?”格雷那凡惊奇地问道。
“有的,”船长说,“这是一条能生存于各个海域、各个纬度的天平鱼,我可以向您承诺,那一定是天平鱼!如果阁下同意,尊夫人也有兴趣观看这种前所未有的捕鱼活动的话,我们马上就能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来路了。”
“您觉得如何呢,麦克·纳布鲁斯?”格雷那凡爵士问少校,“您是否想试试呢?”
“只要您愿意,我就没有意见。”少校平静地答道。
“再说了,”约翰·孟格尔又说道,“这种鲨鱼十分可怕,数量又多到根本捕杀不绝,我们正好遇到这个除害的好机会,又可以观赏令人热血沸腾的一幕,为何不试一试呢?”
“那就捕捉吧,约翰!”格雷那凡爵士回答道。
爵士随即命人通知了格雷那凡夫人。夫人来到艉楼依偎在她丈夫的身边,眼中充满了期待和迷惑,她已经被这场即将到来的动人心魄的捕鱼活动彻底吸引住了。
此时的海面看起来风平浪静,海水也格外清澈,以至于大家能够毫不费力地找到那头鲨鱼在海里蹿上蹿下快速游动的身影。只见它以惊人的活力时而冲向前方,时而钻进水里。约翰·孟格尔不急不缓地发出一个又一个恰到好处的命令。水手们按照船长的命令,把一根粗大的绳子从右船舷抛进水中,绳上挂了一个能够旋转的大鱼钩,钩上放了一大块很厚的腊肉。尽管鲨鱼离游艇还有五十码的距离,但腊肉的香味已经引得它垂涎三尺,它立刻箭一般地迅速向游轮冲了过来。一眨眼的工夫,它已经到了游轮跟前。这时大家已经能够清楚地看见它的鳍了,灰黑灰黑的双鳍在猛烈地拍打着波涛,而尾鳍则使它的身子保持着良好的平衡,稳稳地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朝着那块腊肉冲去。在它前进的同时,那双贪婪突出的大圆眼睛也逐渐显露了出来,向外喷射着欲火。翻身时,它张开下颌,露出四排白森森的牙齿。那硕大的鱼头,活像一个榔头柄上安置了两只榔头。约翰·孟格尔断定,这是角鲨科里最贪婪的一种,英国人称它为“天平鱼”,而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人则称它为“犹太鱼”。
邓肯号上的游客和水手们都把目光紧紧地汇聚在鲨鱼的动作上。只见那畜生眼看就要触到旋转鱼钩了,可它并没有立即行动,而是先翻了一个身,然后准确地咬住鱼钩,于是大块的腊肉便瞬间消失在它那宽大无比的嘴巴里了。这一上钩,粗绳子被震得猛烈颤动起来,水手们通过大横桁顶端的滑轮把那凶狠的怪物使劲地拽了上来。这角鲨眼见自己被迫离开了熟悉的生活区域,便开始拼命挣扎,好在大家还是努力抵住了它那凶猛的蛮劲,水手们用另一根打了活结的绳子绑住了它的尾巴,这下它终于动弹不得了。不一会儿,大家便把它拖过舷墙,狠狠地摔在游轮的甲板上。一个水手小心翼翼地向它靠近,猛地一斧头,一下子把它那粗得吓人的尾巴砍断了。
辛苦的捕鱼过程终于结束了,这群勇敢的人最终还是把这鱼给征服了,那庞然大物不再可怕;水手们满足了报仇雪恨的心情,却无法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原来,在游轮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要仔细检查鱼肚。水手们对鲨鱼那从不挑剔的贪婪胃口总是充满了好奇,在那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存在的,水手们的收获往往是始料不及的。
格雷那凡夫人实在不想观看这种有些血腥的“探索”过程,于是起身回艉楼了。此刻鲨鱼还有一丝气息,这家伙身长十英尺,体重超过六百磅。当然,凭它的体积,这样的重量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不过无论如何,这条天平鱼在同类里也算是个大个头,无疑能名列在最令人胆寒的鲨鱼名单上。
此时,大家十分激动,他们马上用斧头对巨鲨开膛破肚。旋转钓钩径直钻进了这家伙的肚子里,可令人失望的是它的肚子里居然空空如也!这条鲨鱼显然已经饿了很长时间了。水手们正垂头丧气地准备把这没用的东西扔回海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紧紧嵌在肚腹里的粗糙玩意儿引起了水手长的注意。
“嘿!看!这玩意儿是什么?”他叫喊着问道。
“那个呀,”一个水手答道,“可能是一块石头吧,这家伙吞下石头来保持身体平衡吧。”
“胡说!”另一个水手并不那么认为,“准是这无赖吞到肚子里的一个没打中的炮弹,只是它还没来得及消化而已。”
“你们的观点都不对!”游艇大副汤姆·奥斯汀反驳他们说,“你们难道没看出来这条鲨鱼是个老酒鬼吗?很明显它是为了滴酒不漏,不仅喝了酒,而且把酒瓶也吞下去了!”
“不会吧!”格雷那凡惊讶地问,“鲨鱼肚里怎么可能有酒瓶呢?”
“那绝对是一个瓶子,”大副回答道,“我还可以断定的是,这瓶子不是从酒窖里取出来的。”
“那好,汤姆,”格雷那凡爵士说,“您先小心地抽出酒瓶来,一般从海里拾起来的瓶子里往往装有珍贵的文书。”
“您真的相信是这样的吗?”麦克·纳布鲁斯少校说。
“至少我认为极有可能。”
P2-4
在19世纪的法国,曾有一位专门为青少年创作探险小说的著名科幻作家,而且他也是科幻题材小说的创始人,他就是被公认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me,1828—1905)。
1828年2月8日,儒勒·凡尔纳出生在海港城市南特的一个律师家庭,辽阔的海洋、扬起的风帆和汽笛的鸣响,孕育了他对大自然的奇妙幻想。他在中学时代顽皮却成绩优异,毕业后遵从父亲的意愿攻读法学,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1849年在巴黎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凡尔纳在巴黎幸运地结识了探险家雅克·阿拉戈(1790—1855),并与在他家经常出入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地理学家等人交往颇深。在他们的影响下,凡尔纳刻苦钻研数学、物理、化学和地理等自然科学,大量阅读爱伦·坡的侦探小说,借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写作技巧。
1863年起,他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总题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漫游》一举成名。
凡尔纳总共创作了六十六部科幻小说,还有几个剧本,一册《法国地理》和一部六卷本的《伟大的旅行家和伟大的旅行史》。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是儒勒·凡尔纳的著名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两部分别为《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小说描写的是游轮邓肯号正在爱尔兰和英格兰之间的海峡上进行其处女航,船主格雷那凡爵士突然发现船尾有一条鲨鱼尾随其后。水手们捕杀了鲨鱼,发现鲨鱼腹中有一个密封瓶,瓶中装有三封残破不全的用英、法、德三种文字书写的求救信。信是苏格兰探险家格兰特船长所写。格兰特船长的一双儿女获悉此事后,当即赶往格雷那凡船主府上。由于英国政府拒绝派船前往营救,船主格雷那凡爵士和海伦那夫人便决定带着格兰特船长的一双儿女,乘坐邓肯号去寻找格兰特船长。他们穿越了南美洲大草原,走遍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环绕了地球一周。一路上,他们克服了千难万险,以无比英勇顽强的精神,终于在太平洋中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当你读这本小说时仿佛也深入其中,你会为他们的一举一动感到兴奋或着急,他们是多么勇敢与乐于助人啊……一个从鲨鱼肚中发现的漂流瓶让他们走上这条艰辛的冒险之路,换位想一想,如果是你经历这样的情况呢?你会不会推辞道:“嗨,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信纸都被海水给浸湿了,说不定人都已经死了,我们还为什么要卖力去救一个生死未卜的人呢?”我承认,如果是我,我也不一定会像这群勇敢的人们那样,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不顾一切地踏上这条旅程。虽然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每一个故事的灵魂都是要告诉人们——成功,需要的是一种勇气和精神……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让凡尔纳得以成名,从而也奠定了他科幻小说家的重要地位。他之后写的《八十天环游地球》也借此成名,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甚至亲自为《八十天环游地球》画了十三幅插图,一度传为文坛佳话。
凡尔纳的作品如此精彩动人,后人就猜想他必然经历丰富、冒险成性,把他说成了一个传奇人物。有人说他十一岁时就擅自离家到船上去当见习水手,结果被父亲追了回来;又有人说他长大后艳遇不断,为此还挨过一枪等等。
其实,根据《儒勒·凡尔纳传》的作者,美国人赫伯特·洛特曼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毫无根据的传说。凡尔纳的一生其实平淡无奇,他不慕虚名,长年住在外省,仅在美国待过一个星期,在气球上坐过二十四分钟。他从小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常年的阅读使他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加上积极进取、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这些都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他是在不断地写作中度过一生的。在晚年健康状况恶化的情况下,他依然笔耕不辍,直到1905年3月24日去世时,还留下了五部小说打字稿。“伟大来自平凡,天才出于勤奋”,凡尔纳的一生正是这两句话的最生动的写照。由此看来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只要我们足够认真,足够努力。
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很值得大家拨冗一读,它不仅可以激发斗志,培养勇于克服困难、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还可以丰富读者们的科学知识,我们在总结前人译本的基础上翻译出这一版本,希望爱好科幻历险小说的朋友们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