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提倡工匠精神,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蕴含着勇于探索、敢于挺进“禁区”,敢于尝试,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我们伟大的先辈之中不乏这样具有工匠精神的普通劳动者。
鲁班是众所周知的能工巧匠,他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人们中间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鲁班又名公输班,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之家,从小就跟随家里人进行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鲁班从鲁国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他曾创制“云梯”,还发明了木工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墨斗等。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而创造出来的。
相传,有一次鲁班进深山砍树时,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渗出血来。他摘下那种野草的叶片轻轻一摸,发现叶子两侧长着锋利的小齿,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鲁班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想,要是做成这样齿状的工具,不就能很快地锯断树木了吗?!后来,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发明出锋利的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墨斗也是鲁班发明的。此工具以一斗形盒子贮墨,线绳由一端穿过墨穴染色,已染色绳线末端为一个小木钩,称为“班母”,“班母”通常离地面约一寸。固定之后,将已染色线绳向地面弹动,工地以此为地平直线标准。又可以“班母”固定于高处,墨斗悬垂,以墨斗之重量作坠力,将已染色线绳向壁面弹动,以此为立面直线标准。后鲁班对其加以改进,此后墨斗被广泛运用于木工中。
鲁班还发明了许多农业机具和古代兵器,如“钩”和“梯”,成为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
《墨子·鲁问》中记录了鲁班将“钩”改制成舟战用的“钩强”这件事。楚国军队用此器与越国军队进行水战,越船后退就钩住它,越船进攻就推拒它,十分实用,大大提高了楚军的作战能力。
《墨子·公输》中还记录了鲁班将普通木梯改制成可以凌空而立的“云梯”用以攻城的事。
鲁班正是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一个又一个省时省力造福人类的重大成就,为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关于鲁班的发明创造的故事还是脍炙人口的话题,事实上,人们尊崇他、纪念他,不只是因为他留给人们无数的杰作,更为关键的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朽的工匠精神,打破一切条条框框和“所谓禁区”的勇气。
时至今日,许多成功的人往往是能够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在工作中有所突破、有所挑战的人。 职场中,囿于经验、不敢创新的员工,我们称之为“先例的崇拜者”,因为他们把困难当作“不可能”,总是在说“这不行”、“那不可能”。殊不知,世界上每一个新事物的诞生都归功于古往今来的“先例破坏者”。许多人不敢挑战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缺乏经验。但经验并不总是有用的,人必须在实践中去干,学以致用,学会借鉴经验,才能创新。
工作中,由于分工和能力的不同,既需要有人运筹帷幄,掌管大局,又需要有人身体力行,亲力亲为。但是不管身处什么角色,每个人都要发扬工匠精神,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动手实践的勇气。
在工作中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听命于他人,人云亦云,不动脑筋,走弯路、浪费时间不说,有时难免要犯错误。所以,一个人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在实践中去学习,敢于尝试,积累经验,就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有个人想挖鱼池养鱼,有人建议他在“池底铺上一层砖,这样既干净又节省水”;又有人建议他说,“不能铺砖,铺了砖,鱼就接触不到泥土,对鱼的生长不利”;还有人说……
于是,这个养鱼者犯难了,他不知该听谁的话才好。结果是,此事耽搁下来好几个月,最终他竟放弃了养鱼的计划。
上面这个案例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它形象地说明了在任何时候,人都得靠自己独立思考,去寻找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简单的工作是这样,复杂的工作也是如此。
“三一重工”的总裁向文波曾经说过:“要想成为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个不盲从的人。……当你放弃了自己的立场,而用别人的观点去思考的时候,错误便形成了……”这句话可以进一步解释为:我们可以以他人的观点来看待事情,但绝不可因此失去自己的立场。这说明,现代社会、现代企业越来越需要有自己的想法、能够独立思考的员工。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
在一家设计公司里,总裁总是对新来的员工强调一件事:谁也不准走进8楼没挂门牌的房间,否则的话,后果自负。他没有做任何解释,而新来的员工也没问这是为什么,先前招来的员工们都按照总裁的话去做,无一例外。
不久,又有一批新员工来到了公司,总裁又强调了这件事。
但是这次,有个年轻的小伙子轻声嘀咕了一句:“为什么?”总裁说:“你对这个很感兴趣是吗?不过进去之后要承担后果啊!”总裁意味深长地看着这个小伙子问道。小伙子不再作声了,但回去以后,他一直思索着总裁的这个令人费解的规定和他那意味深长的目光。他断定,这其中一定有什么奥妙。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小伙子的一些标新立异的想法虽然得到了总裁的肯定,但他依然没有打消要进那个房间去看看的好奇心——哪怕被公司辞退,他也想要去看一看。
一天中午,小伙子奉上司的命令到8楼找总裁签完一份合同后路过那个没挂门牌的房间,他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决定进去看看这个房间里到底有什么秘密。他轻轻地敲了一下门,里面没有反应,他又轻轻推了推门,门是虚掩着的,一下子就被推开了,只见空荡荡的屋里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个纸质的标牌,上面写着:请把这个纸牌送给总裁。
小伙子心想,既然自己已经违反规定进来了,最坏的结果是要被公司解雇,于是,他索性大着胆子,拿着纸牌走进了总裁办公室,想看看交给总裁后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当他把那个纸牌交到总裁手中时,出乎意料的是,总裁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和蔼可亲地对他说:“你正是我要找的人。要知道,一个人如果只知道遵照上司的指示唯命是从,那么,他还能有什么新的思想和突破呢?我们是设计公司,最需要的就是活跃的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否则就将会是一潭死水,终将被市场淘汰。”随后,总裁又和小伙子谈了一些关于产品研发方面的问题,小伙子也毫不隐讳,把对现在一些研发的产品的看法及产品中的一些缺陷都说了出来。总裁对小伙子说:“我想任命你为公司的产品开发部经理,你能胜任吗?”
“就因为我拿来了这个纸牌吗?”小伙子诧异地问道。
“不,我观察你很久了,我相信凭你的开拓创新的精神,你一定能胜任这份工作。”总裁满怀期待地看着小伙子。
后来,这个小伙子果然不负众望,带领整个团队开发出一个又一个新产品,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这个案例说明:工作中有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而勇于走进某些“禁区”,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有“敢为天下先”的意识,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机会,也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在工作中,那些因循守旧、维持现状的人,做的始终是低层次的工作,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工匠;而有想法、勇于打破“禁区”的人,才有能力解决问题,为自己在工作中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才能称为合格的“工匠”。
P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