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学编写的《文学的多重视域与理论构建》是一部关于文学研究的会议论文集,它包括会议专题讲座实录与会议论文辑录两个部分。会议专题讲座实录部分,收录了全国知名学者杨义、朝戈金、尹虎彬、李正荣、姚新勇、吴子林等专家的专题发言稿。专家专题发言稿是根据现场录音进行整理,后经过作者审阅和订正产生的,力图以原生态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另外,专家专题发言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如杨义的“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三个学理”、朝戈金的“从亚鲁王看史诗研究的新趋势”、 尹虎彬的“口头传统的田野采录和档案馆建设”、 白烨的“当代文情与文学批评”都是对当下学术前沿动向与趋势阐述,学术创新性较为突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汪文学编写的《文学的多重视域与理论构建》讲述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在学术理念、研究方法、治学手段等方面都有所突破,研究成果极为丰富。民族文学研究的60年,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30年是学科建设的草创阶段,真正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在文学研究界思想极为活跃的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工作开始起步,很快就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显示了自己的独特的学术价值。
现代学术格局中的民族文学研究——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1年会(代序)
上编 会议实录
大会发言
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展望
从总体文学史观看民族文学与主流文学关系——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对“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边省地域与文学生产
——以贵州明清文学创作为例
“危机时期”的中国多族群文学
文学史中“民族作家”的价值维度
民族文学之思想研究的方法问题
贵州方言、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1年年会闭幕式总结
专题讲座
从亚鲁王看史诗研究的新趋势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三个学理
当代文情与文学批评
下编 论文选辑
民间叙事
中国各民族神话资料数据库建设的思考
哈尼族神话中的生态智慧与生态功能
传承、建构与展望——20世纪中国史诗学研究的诠释与思考
彝族“支嘎阿鲁”史诗中的“大词”
海洋文化精神的诗性表达:京族史诗研究
萨满教天命论思想与蒙古族族源传说
孤儿角色与民间故事的叙述模式
《阿买恳》艺术形式及价值探析
“文成公主入藏”的民间书写特征及其意蕴
论人与动物联姻故事的嬗变
科尔沁蒙古族经济形态多元化与说唱的辩证关系
《壮族风俗歌谣集》的内容、价值与传承
歌唱的生存——羊场布依族盘歌综论
论壮族民间戏剧的文化生态
批评实践
简论“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作家国家认同意识的生成原因
论199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
为寻梦寻路而来的朝圣者——重读蒙根高勒抒情长诗《走马兴安岭》
“外来者”的另类书写——回族作家张承志的《黑骏马》及其他
重读玛拉沁夫
陈墨香茗醇厚民族风情俯仰——叶广芩近期小说创作研究
西海固精神的负载者——论石舒清笔下的女人
两种模式和两种意识
——“十七年”时期贵州少数民族颂歌深层模式探究
喻子涵散文诗“石头”意象探微
乌江地域文化与土家族作家群生成及创作
窥探生死的秘密——读石舒清的《清水里的刀子》
理论探索
东北少数民族民俗载体研究的创新性
中国多民族文学史建设工程
多民族背景下中国审美文化的民族性思考
比较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管窥
现代中国少数族裔的文学书写
对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的思考
关于民族文学史书写的历史思考
文化视域
当下语境中傣族贝叶文化资源的现代性之路
——傣族舞剧、电影《孔雀公主》艺术美细说
少数民族文学的民俗书写与文化消费——从《穆斯林的葬礼》的长销谈起
“凤凰传奇”与少数民族民俗符号传播
论《人民文学》杂志的图像表达
附录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1年贵阳年会论文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