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大数据(民国证券市场之量化研究)》中,作者李丹通过收集大量在证券交易所上交易的标的物的价格及交易量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及结合前人的定性研究,以期能有一些新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不限于反映证券市场尤其是公债市场自身的发展,作者期望这些发现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代史。
华商的证券交易所出现初期,在上海发生的“信交风潮”是否真的如前人所述,是由于中国人的“赌博性”特别强而引发的一次金融危机?
中国人是否真的比其他国家的人对赌博有更强的偏好?
此次“信交风潮”之后,华商的证券交易所是如何成为公债市场的?
如果没有公债市场,华商的证券交易所能成为以交易公司股票为主的真正的证券市场吗?
一个集权政府是如何成功地向投资者兜售其政府公债的,尤其在其面临许多不确定的政治及战争因素时?
关于当时的公债市场的研究对整个民国时期的历史研究有什么样的启示?
……
在《历史大数据(民国证券市场之量化研究)》中,作者李丹将论述及尝试回答以上问题。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从1921年上海“信交风潮”看中国人的“非理性”
第三章 摇摇欲坠的政权如何能让公债在证券市场上市?——构建信誉的作用
第四章 以史为鉴:民国1921—1942年间的公债市场
第五章 结语
附录一 数据说明
附录二 检测多变量的结构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