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昌耀评传(最新修订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燎原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如果说燎原的《昌耀评传》“评”的部分切近本质,精当、深刻,独具慧眼,言人所未言,而占本书大部分篇幅的“传”的部分亦写得本色、翔实、鲜活、生动,摇曳多姿,不少段落尤为精彩。其中对地域习俗的展示,特有场景和人的生境的描绘,没有长久的生存体验者写不出来。书中对人物性格的把握、揭示,细节的捕捉,令人入脑入心,意味十足。更为难得的是充盈的感性与理性的融会,“评”与“传”的浑然一体,让这部书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既色彩斑斓而又深入诗的内部与人的内心。

内容推荐

昌耀是当代重要的一位诗人,也是被诗歌界广泛认可的一位大诗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昌耀的重要性,他的写作对汉语诗歌的塑造与贡献必将为更多人认可。昌耀堪称苦寒的一生,其在高原之地、近乎隔绝之所,如何以一种孤决的斗士之心进行创作,他敏感、细腻、自尊的心灵,如何在婚姻与爱情的波澜中起伏,他又是怎么以操之在我的决绝,做出一次腾跃,把死亡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都必然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评论家燎原是昌耀忘年挚友,《昌耀评传》是他对老友的还愿,也是他对中国诗歌的卓越贡献。本书将昌耀的经历、作品相结合相对照,将诗人昌耀和他的经历纳入到中国的剧烈动荡、变化的时代中来观察与考辨,文中涉及到知识分子的自主性与时代选择机制、地理环境对诗人创作决定性的影响等等,都极具洞察力。燎原的文字斑斓,运思深远,情感丰沛,可以说,《昌耀评传》不但是一个诗人的评传,也是当代中国的一个精神样本。

本书是修订版,主要修订工作为:一是增补了部分资料,二是强化了相关评述,其余工作则是文字上的微调——以使表述更为干净、精确。

本书是修订版,主要修订工作为:一是增补了部分资料,二是强化了相关评述,其余工作则是文字上的微调——以使表述更为干净、精确。

目录

修订本说明 燎原

在谦卑而清澈的光亮中现身(首版序言) 韩作荣

一、“从小就闯入社会的孩子”

 1.空城堡中的幼主

 2.宗祠私塾的读书郎

 3.从县立中学到投笔从戎

二、朝鲜战场

 1.战火中的少年

 2.《人桥》与最初的写作

三、河北荣军学校

 1.背景:王氏家族的衰败

 2.从桃源到北京的家族迁徙

 3.崭露头角的诗坛新秀

 4.到远方去

四、初到青海

 1.“寂壁乡山”

 2.那时节,“我的诗运是亨通的”

 3.进入青海省文联

 4.第一部书:《花儿与少年》

 5.《最初的歌》与初到青海的歌

五、头戴荆冠

 1.以诗罹祸

 2.家书中的“问题少年”

 3.栽入右派罗网

六、流寓边关的诗人

 1.日月山下的放逐

 2.炼钢炉前无产者诗人的梦幻

七、大山的囚徒

 1.藏龙卧虎的八宝农场

 2.新垦地上的磨镰人

 3.“那些日子我们因饥馑而恍惚”

 4.“这样寒冷的夜……”

 5.天籁萦回的风景写生小品

八、申诉之路

 1.落魄青海的精英者群

 2.投向北京求助的信鸽

九、走出祁连山

 1.土伯特的女儿们

 2.八宝农场焚书的大火

十、流徙新哲农场

 1.沙尘暴统治的荒原

 2.北国天骄的义子

 3.“冰河与红灯谨守着北方庭除”

 4.西羌雪域的五口之家

 5.告别荒原

十一、否极泰来的

 1.“归来者”峥嵘亮相

 2.寒春中裹着冰甲的红梅

 3.被改写的旧作

 4.流放四部曲

十二、“负荷着孩子的哭声赶路”

 1.清寒之家的苦乐

 2.“赞美:在新的风景线”

十三、西部大时空的史记

 1.“所思:在西部高原”

 2.西部,“更是一种文学气质”

 3.“亚当型巨匠”的金字塔建造

十四、荒诞生存中的百年焦虑

 1.“你的一页电报摊开,早被强意奸淫”

 2.诗集出版反复受挫

 3.“昴哀窕岛冈桑”

十五、来自外省的致意

 1.“读你的诗,总有神交已久的感觉”

 2.各地青年诗人们的造访

 3.“太阳城”投来的光束

十六、听候召唤:赶路

 1.“一个挑战的旅行者行走在上帝的沙盘”

 2.落日中矗立的《哈拉库图》

十七、婚变:日暮天际的火烧云

 1.夫妻关系中的裂纹

 2.头戴便帽从城市到城市的造访

 3.日暮天际的火烧云

十八、无家可归的大街看守

 1.解除婚约

 2.“篁:我从来不曾这么爱”

 3.H,西岭雪山诗会上的风景

 4.入赘穆斯林平民院落

十九、“地底如歌如哦三圣者”

 1.鲁迅《野草》的投影

 2.底层世界的超凡众生

二十、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

 1.世纪末涛声中驶向深海

 2.在俄罗斯,灵魂与肉体的浸礼

二十一、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1.音乐路

 2.身患绝症与《昌耀诗文总集》

 3.在桂冠与情义的潮水中

 4.太阳说:来,朝前走

二十二、补记

修订本后记

试读章节

一、“从小就闯入社会的孩子”

1. 空城堡中的幼主

昌耀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一再谈到命运对于人的捉弄。我想这其中最具捉弄意味的事情之一,就是与他度过了生命中黄金年华的流放营地相对应,他的故乡,竟然是以人间仙境桃花源而得名的湖南省桃源县——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关于美好生活范式的最高想象模型。如若陶渊明的 《 桃花源记 》 中,为“避秦时乱”而进入这一“世外桃源”的部族,就是当年秦国的民众,那么,事情就显得更加幽默:西北的秦人为避战乱而“躲进”了桃源的洞天福地,身为桃源人的昌耀却缘自对于边地异域风情的诗意憧憬,竟双脚陷入了西北的流放营地。这一方位和命运的大对转,可真合了那句以感慨系之的声调说出的小品台词:缘分哪!

并且,事情还远远不止于此,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诗人中,当昌耀事实上就是苦难、坎坷、清寒、孤独等等的代名词时,他身后遥远的童年,却是一幅豪门盛宴的图景。

昌耀于1936年6月27日出生于湖南常德城关大西门内育婴街17号,而其家族的老宅,则在常德下辖的桃源县三阳镇王家坪村。此时,昌耀的祖父王明皆作为三阳地区有名的地主,整个的王家坪村几乎就是王氏家族的产业之一。

关于这个家族,我们能够上溯的尽头,是昌耀的曾祖父王成九恍惚的身影。对于这位老人,我们无法获知更多的信息,但仅仅从他作为一名晚清秀才的这一身份,当可感受到他在这个家族血缘传递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就是说,当我们从昌耀,以及昌耀的五叔 ( 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 为代表的父辈们身上,体察到了一条赓续的文脉而往上追溯时,首先在他的曾祖父这里,即已找到了源流。事实也的确如此,正是这位老秀才,在自己的家庭中设堂开馆,对他这支根系上成串的子子孙孙,进行私塾发蒙形式上心血与知识的亲炙。

但祖父王明皆则是这棵大树上一只变异的果实。他没有延续其父亲的文化路径,却以自己精明务实的雄心和智力,使王氏家族的家业,在自己的手中走向一个鼎盛时期。到了昌耀出生的1936年前后,王明皆这个老秀才的儿子,已经完成了传统意义上一个中国乡间地主的原始财富积累,不但大跨步地朝着现代商业资本运作的方向上挺进,并且成功地实现了经营重心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进而构成了一个以王家坪的老宅为基地,由三阳镇而桃源县,由桃源县而常德市的资本循环扩张网络。这一网络的核心,就是房地产业加商铺运营。

昌耀所出生的常德育婴街,在当时是一条商铺林立的商业街。这条街上的一大片房产和一部分店铺,就属于王家坪的地主王明皆。不仅如此,这条商业街上其他一些业主的店铺,还是从王明皆那里租赁而来。而在常德下辖的桃源县城,王家的产业也以同样的模式铺展开来。这样,仅桃源和常德两地的房租,就是一笔极其可观的收入,更何况这其中还有王家自己的商铺利润。

产业如此之大,王明皆显然难以悉数打理。于是便对它们进行了条块分割,分给自己的五子二女。然而,这又是一个大致的产业分割,所有的产权仍属王明皆,各条块的生意由其雇佣的人员经营,其子女的责任和权利,则是就近监督照看并提取部分利润,以此壮大各自的家资。常德育婴街王氏家族这份最大的产业,按照上述的分切方式,王明皆就把它划给了自己的次子——昌耀的父亲王其桂。

那么,为什么是划给了自己的次子而不是长子呢?因为这之前发生了一件令王明皆遗恨终生的事情。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先对王明皆的五子二女,按昌耀的辈分称呼作一简略介绍:

1. 大姑:名字不详。一直在桃源老家。

2. 大伯:王其梅。1931年入北平私立弘达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国立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同年加入反帝大同盟。1935年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时任北平学联交际股长。1943年赴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9年起,先后任18军副政委、西藏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主任、18军西藏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委、西藏军区副政委、川藏公路筑路总指挥。1955年获少将军衔,1961年后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等职。

3. 父亲:王其桂。1934年前后入北平私立弘达中学读书,1937年在山西薄一波领导的抗日决死队从事指导员一类的职务。之后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939年回桃源,建立中共桃源特别支部,任书记。新中国成立初以“叛变革命罪”被判刑2年。“文革”中在东北兴凯湖农场去世。

4. 三叔:王其棻。一直在桃源老家,1930年代后期因民事官司被桃源县官府处死。

5. 四叔:王其楝。1940年代后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当文化教员,1950年代在四川峨眉安家。

6. 五叔:王其榘。新中国成立初从南京大学毕业,进入南京博物院工作。不久,调往北京,任历史学家翦伯赞的私人秘书。后在北京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任研究员。

7. 七姑:王其榛。1950年曾寄居其北京五弟王其榘处,后随女儿一同居住外地。

P1-3

序言

燎原

《昌耀评传》200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之后,关于昌耀以及这部书,有这样几件事需要一提:

2009年8月7日,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在西宁开幕。8日下午,来自海内外4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诗人,移师昌耀流放生涯中的第一个驿站——湟一源县丹噶尔古城,共同参与并见证了一个仪式:“昌耀诗歌馆”揭牌开馆。在诗歌馆四合院式的庭院内,生前历尽磨难的昌耀,以一座汉白玉半身雕像的形式,接受了时间的加冕。

另一件事:《昌耀评传》出版不久,在我要将样书寄给一位重。要的当事人——青海民族学院的刘启增教授时,却从其亲属处获知,他已去世。这个信息让我顿时心生惊骇和“后怕”,刘启增曾与昌耀一起落难于祁连山及新哲农场等流放地,没有他陪同我采访并提供资料,昌耀漫长流放生涯中的诸多经历,都将成为谜团。那么,精神矍铄而又顽劣的刘老头,该是一位特意等待我的使者,为我进入他们那代人共同的命运腹地而带路,一旦使命完成,便倏然隐遁?这使我再次醒悟到,这个世界内部存在着一种神秘的清算机制,该受报应和该得偿还的,一定都会各得其所!正如历史把荣耀还归昌耀。

第三:在《昌耀评传》写作期间曾给我以同样重要的帮助,并为此书撰写了序言的韩作荣先生,转眼间也已成为“故人”,于2013年11月离世。韩作荣是当代诗歌史上的重要诗人和编辑家,也是昌耀少有的知音和挚友。早在1979年,昌耀以无名者的身份复出诗坛之初,时任《诗刊》编辑的他,就似已看清了一个未来的昌耀,由此一路扶持陪护,直至昌耀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而将韩作荣先生的序言重置于这个“修订本”,既是向他的致敬,更因为这篇序言的不可替代。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个“修订本”一是增补了部分资料,二是强化了相关评述,其余工作则是文字上的微调——以使表述更为干净、精确。

2015.7.15.威海双岛湾

后记

在《昌耀评传》首版本的末尾,我曾写过一篇简短的“后记”,现略去第一小段移植于下:

“这是我继《海子评传》之后,第二部中国当代诗人的评传。但与第一部不同的是,它是我对昌耀的还愿。昌耀曾经用谦卑而清澈的光束照耀了我,现在,我要将这一光束返还回去,使他从幽暗中豁亮现身。

马上就是2007年了。此时窗外正在下雨,细雨中的世界一片润泽。”

它记录了我彼一时刻的心境:在终于完成这一还愿后,我的工作似也随之结束。

但昌耀仍在继续,在诗歌史不动声色的大规模淘汰中,昌耀却以“逆袭”的形式,在水落石出中持续升高。在他去世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作家出版社又相继出版了《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昌耀》(2006年)、《昌耀诗选》(2009年)、《昌耀诗文总集·增编版》(2010年)。一位诗人的生命,正遵循着文学史上那类经典性作品的传递模式而延续。

这部评传也因此获得了继续的前提。此外,当还缘之于评传自身的因素——2011年,西南大学一位硕士生在其长篇学位论文中,这样描述了当代的昌耀研究成果:“截至目前,最重要的成果当属《昌耀评传》……此书对昌耀的生平及诗歌道路做了全面、细致、深入而独到的描述和解读,在对昌耀生平资料的展现上是其他相关文字难以比拟的。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昌耀的作者均无法避开它”(丁凯:《滚石者的孤独与崇高——昌耀诗歌的悲壮性因素论析》)。

当然,这部评传能够以修订本的形式而继续,还缘之于出版者的眼光与加力。

2006年8月14日中午完成首版本初稿于威海神道口

其时大暑过后清风突至

2006年12月31日23时首版本改定

2015年7月26日中午 完成修订本于威海蓝波湾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说《昌耀评传》“评”的部分切近本质,精当、深刻,独具慧眼,言人所未言,而占本书大部分篇幅的“传”的部分亦写得本色、翔实、鲜活、生动,摇曳多姿,不少段落尤为精彩。其中对地域习俗的展示,特有场景和人的生境的描绘,没有长久的生存体验者写不出来。书中对人物性格的把握、揭示,细节的捕捉,令人入脑入心,意味十足。更为难得的是充盈的感性与理性的融会,“评”与“传”的浑然一体,让这部书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既色彩斑斓而又深入诗的内部与人的内心。

对于中国新诗而言,昌耀是一座卓然独立的高峰,他的诗也以其自在的方式进入了新诗经典。因而,对于他的研究,这部《昌耀评传》颇为难得,它将与昌耀的作品一起留诸后世。

——韩作荣

这是我继《海子评传》之后,第二部中国当代诗人的评传。但与第一部不同的是,它是我对昌耀的还愿。昌耀曾经用谦卑而清澈的光束照耀了我,现在,我要将这一光束返还回去,使他从幽暗中豁亮现身。

——燎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