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审候三
讲述:李洁农民
记录:李玉川
1959年采录
光绪二十六年,大城、文安一带闹起了义和团,到处设“坛口”,烧教堂,杀洋人,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可是官府胳膊肘往外拐,跟洋人勾结起来,共同对付义和团,义和团也就和官府千上了。
攻打文安县的揭帖,像一阵风似的传到各村各滩,传到西子牙这个古镇。这里处在大城、文安、王口镇三足鼎立的中心,是王口镇到大城县城的必经之路,这里的义和团在方圆几十里也是挺有声望的。当他们接到这个攻城的揭帖,团民们心里乐开了花。个个摩拳擦掌,都说要助文安兄弟义和团一臂之力。
这日夜晚,天晴气朗,月明星稀。一个个腰系红褡包,头扎红包头的团民们聚集在村东的观音庙院里,准备第二天一早去文安会师攻城,进行一场厮杀。人们计议了一会儿,刚要安歇,不知谁喊了一嗓子:“有奸细!”随着喊声,团民们一同朝门洞方向聚拢来,一看,只见二师兄黄羊子一手提着刀,一手揪着一个陌生人的脖领,跟斗趔趄地推了进来。嘴里呵斥着:“他妈的!想跑,我宰了你!”那人吓得直缩脖。
原来黄羊子磨好刀,回家拿干粮,刚出了大门,就见村东口悄悄来了一个陌生人。趁月光一打量,这人瘦瘦的身材,水蛇腰,身穿灰布长衫,头戴瓜皮小帽,肩上背着一个半新的钱褡子。再看那模样:这人约摸四十来岁,白净面皮,淡淡的眉毛,耷拉眼角,老公嘴下面有一个黑痣,脑后垂着一条猪尾巴辫子,走起路来晃晃悠悠,好像个幽灵。
那幽灵探头探脑向庙里瞄来瞄去,黄羊子见他不地道,就大声问道:“千吗的?”哪知这家伙不问倒罢,一问他却脚底抹了油,头也不回,快步如风。黄羊子更断定他不是好人,就三步并作两步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把他擒了来。
这家伙见团民们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一面拱手,一面满脸赔笑道:“弟兄们不要误会!咱们是一家人,我在家也是义和团哪!”
经盘问得知,这人叫侯三,大城城里人,到北乡串亲,回来晚了。这家伙伶牙俐齿,对答如流,倒叫黄羊子无可奈何。义和团的李师爷见此情形,走上前来,把那人肩上的钱褡子一把抻过来,把前后口袋翻了又翻,除了几块银元外,一无所获,顺手把钱褡子交给了黄羊子。接着转话题问道:“你说你是义和团,那么就请你向佛祖焚香,表白你的诚心吧!”
这时,“吱呀”一声观音庙门开了。闪闪烁烁的蜡烛,照得出金面金身的赤足观音威严端坐在龙首狮身的神兽上,两旁青面獠牙的哼哈二将更是凶气吓人。侯三一见不禁汗毛发直,腿肚子发软,趔趔趄趄地进了庙门,哆哆嗦嗦地点着一炷香,胡乱插在香炉里,然后腿一松跪了下来。他偷眼一瞧,又朝后一看,门口被人们堵得严严实实,钱褡子也不知去向,顿时豆大的汗珠滴了下来。
“你发誓吧!”李师爷命令说。
“小人刚才说的都是实情,若有半旬假话,天……打……五雷轰……”
“阿弥陀佛!”突然观音发出瓮声瓮气的声音:“心诚则明,心黑则灭,本神以慈悲为怀,说实话免祸灾,否则粉身碎骨就在眼前。阿弥陀佛!”这声音如一串沉雷,只吓得那个侯三立刻瘫软在地上,脸色由黄变绿,由绿变紫,成了中瘟疫的外国鸡。嘴里嘟囔着:“小人有罪,小人有罪……”
“佛祖显圣,还不快说实话!”李师爷进一步逼迫着。
“我说,我说……我从王口来,神甫叫我,不,洋毛子叫我去,去大城……”
“说!叫你千吗去?”人们催促着。
“叫我去……”他把眼一翻又不说了。
“师爷看,这是什么?”黄羊子把一件东西交给李师爷。李师爷接过借烛光一看,是一封信,信封上写着“知县大人亲启”。原来黄羊子接过侯三的钱褡子,仔细翻了又翻,发现这钱褡子有个二层口袋,他伸手向里一摸,就把这封信掏了出来。
李师爷仔细地拆开信封,在烛光下一看,把手在香案上“砰”地一拍:“给我把这个奸细捆起来!”这个家伙早已吓得浑身筛糠,叩头像捣蒜一样,直喊“饶命”。
事情是这样:义和团攻打文安的消息传开来,教堂的神甫和官府串通一起,狼狈为奸,千方百计破坏义和团攻城的这一重大行动。这封信就是王口的天主教神甫写给大城县官的,叫他连夜派洋枪队埋伏在通向文安的要道口,截击去文安参战的义和团。这一阴谋如果得逞,一方面可以煞灭大城境内义和团的威风,另一方面也可牵制攻打文安的力量。这一手不算不狠毒,但万万没料到,这个机密情报被这里神通广大的义和团所截获。
黄羊子一把抓住侯三的脖领子喝道:“我看你这心是红的,还是黑的!”说着扬起刀就砍。
“慢,叫他给我祭刀!”“砰”的一声,从香案上跳下一个大汉,把人们吓了一跳。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师兄李如皋。原来足智多谋的李师爷见侯三躲躲闪闪不肯说实话,就暗地让大师兄藏在神像后面。这个粗中有细的李如皋就装腔拿调,装神弄鬼地演出了这场好戏。
李如皋、黄羊子双刀并举,这个出卖灵魂投靠洋人的奸细——侯三肮脏的血溅到佛案上,为攻打文安城祭了刀。
第二天一早,义和团全体弟兄精神百倍地上路,去攻打文安城。
P166-168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提升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日后上学读书所带来的爆发力还要绵久和强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
——罗杨
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民间文学如风似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稍纵即逝。因此,我们要想留住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学遗产,就要抓紧时间抢救和挖掘,为国家、为民族、为地方、为后人保存一份较全面、真实、有价值的口述文学遗产——人类的记忆遗产。此次,我们收集了这些县内民间故事,在整理过程中,力求保持原口头作品的原汁原味和鲜活性,保留方言土语的特色,愿使之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资料库的一个组成部分,祈望通过它,使地方文化遗产得以有力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使哲学家从中汲取到更多民族思想的营养,使历史学家得以再履历史足迹,使人类学家再次感悟人类发展史,使社会学家重温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给作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让民俗学家看到鲜活的民俗事象……
更值一提的是:打造这部《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廊坊·大城卷》,我们县文联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细致、烦琐的工作,可谓一丝不苟,尽心尽力,但因水平能力有限,疏漏缺憾仍是在所难免。在此向广大读者和作者一并致歉,敬请谅解。值得欣慰的是,也得到了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和通力合作,收集整理工作进展顺利,成果累累,突破性发现了我县已故民间文艺家张树华,发掘出其大量的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在其作品专辑的后期整理过程中,张树华老师的子女和文联的同志们更是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突击整理他的遗作,充分表现了民间文学工作者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极高的工作热情。
这部《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廊坊·大城卷》的出版,得到全县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廊坊市文联、民协有关领导对此工作进行了具体指导,大城县文联积极组织落实编写计划和撰写工作。此工作得到了县内文化界前辈李玉川、黄学通、安学峰等的积极配合,我们在此一并致谢。
编者
2009年10月1日
人类不能没有故事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张占军、王湫弘、李会宁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廊坊大城卷)》收录了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的包括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100多篇。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二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张占军、王湫弘、李会宁主编的这本《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廊坊大城卷)》里集结着散落于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的故事瑰宝,它们是: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岁月砥砺,口耳相传。让这些美好的故事流传下去,成为世代相承的永恒记忆——向热爱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们,致敬!
本书适读人群:家长、孩子;老师、学生;讲故事、写故事的人;文学、历史、民俗等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