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留学潮(记动荡时代的逐梦青春)
分类
作者 张倩仪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有一种青春,叫作战火纷飞、家园破碎。人与时代的相遇,一向让人唏嘘感慨。张倩仪著的《大留学潮(记动荡时代的逐梦青春)》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远赴海外留学的青年知识分子,关注在时潮冲击、裹胁下的个人命运。

作者曾任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在写作上,既着重写以普通人生活经历为核心的“真正的历史”,亦不忘以滚滚向前的时代大潮流为呼应,全书涉及300余位民国名人,大开大阖的布局谋篇,堪称《南渡北归》之前传。

这一部留学史,有半部是清末民国政治史,还有半部,是平民求救国、求前途的艰难打拼。

内容推荐

在民国,留学还远未像今天这般大众化。因为资格难得,当年的留学生里出了不少像蔡元培、鲁迅、胡适、钱三强、汤佩松、林风眠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留学前后,这些一时之选的青年才俊人生经验尚少,在筹集学旅费、适应海外生活及规划个人未来时闹出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可是,《大留学潮(记动荡时代的逐梦青春)》作者张倩仪苦心钩沉无数史料,再现大留学潮,实在另有一番深意。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向近现代化转型的阶段,大留学潮恰是这段近代史的一个切片,聚焦于几代中国青年知识精英。他们求学海外时有过迷茫、委屈,甚至因不同的道路选择而爆发过纷争,而许多人归国后的切实工作成了旧中国不断前行的动力。

谈及人与时代的相遇,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历来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本书另辟蹊径,以小见大,以大量细节呈现了一幅中国近现代留学图景,引领我们再次回顾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动荡岁月里的青春梦想。

目录

序一:为接朝霞顾夕阳

序二:以史为镜的留学课题

序三:时代的挑战

自序:三千年未有的留学潮

1890—1950年代留学潮一览

第一章 出国的雄心与现实

 留学梦的起落

 死水里的大波澜

 镀金梦

 救国雄心

 青春的救国梦

 科学梦就是实业梦

 附:最惹笑的救国梦场面

第二章 钱从何处来

 五花八门的公费

 公费留学的流言

 庚子赔款的多种作用

 教会对留学的影响

 倾家荡产的自费留学

 附:最折腾人的筹钱留学故事

 出外靠朋友

 附:最豪气的穷学生花钱故事

 半工读有可能吗?

 半工读的中国少爷

 无钱之苦

 留学生养家

 币值决定留学地

 附:最异想天开的借钱占便宜计划

第三章 初出国门

 东去西去的典型旅途

 受歧视的忧虑

 留学国的第一印象:以日、美为例

第四章 大潮第一波:留学东洋

 再三兴起的留日潮

 日本的转口作用

 跟日本学习的问题

 广求知识于世界的学习环境

 天下秀才的高中

 留日学生之反日

 留完东洋留西洋

第五章 大潮第二波:新大陆新风气

 在中国的美式小社会

 什么人能进清华

 庚款留美的优渥生活

 演讲的风气

 体育关

 留美学生的先锋思想

第六章 大潮第三波:欧陆的特殊浪潮

 留法勤工俭学大潮

 重伤的热情

 附:最天真的留学经费计划

 留学苏联的政治热潮

 奇特的学批判

第七章 学 习

 语文关

 选校和选科的困惑

 附:最三心两意的转系故事

 放弃科学救国

 自由而严谨的法国大学

 附:李石曾认为中国宜重视法国教育的理由

 超龄中学生

 留学生看法国中小学教育

 实验及实习精神

 欧美著名实验室

 培养中国赛先生

 小班讨论会

 在外国研究中国

 留学生的留学规划

 附:最艰难的作育英才故事

 玩新生兄弟会艺术节狂欢

 歧视女生的英美大学

第八章 生活

 面对父母主婚的新青年

 附:最明理的弃妇故事

 自由恋爱的躁动

 附:最曲折的自由恋爱故事

 在外国过中国生活

 乡党互助的旧疙瘩

 名门望族留学生

 附:最扑朔迷离的留学公案

第九章 归去来兮乎?

 新科举洋进士

 回到中国的第一印象

 抗战也回来

 何以想归国?

 附:最基本的爱国心故事

第十章 国际风云中的留学生

 可怜异代却同时:不同世代的留学生

 一代革一代的命——几件事例

 时潮作弄弄潮儿

结语:未完的留学潮

 传主介绍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稽勋留学

民国成立后对民国革命有功的人或后代,给予留学奖励。这个留学案后来归稽勋局办理,因此这批学生又叫“稽勋学生”。

这稽勋留学的缘起,据说是民国临时政府秘书处的年轻人搞出来的。留日时参加革命的任鸿隽说革命成功后他不想做官,“和几个在秘书处的同事,决定再到国外去继续求学,将来再以所学报效国家。因此,我便拟了一个呈文,请求总统予以批准。此次列名的大约不过十数人,后来增加到30余人。如宋子文、曾广智(曾广勷的弟弟)、冯伟(冯自由的弟弟),还有胡汉民的两个妹妹,他们既未在政府任过事,有的还在学堂读书,此次各以私人的关系,得到出洋留学的机会,不知何以对其他学生。”当时稽勋局的局长是冯自由,任鸿隽对名单里安插私人以及稽勋学生越来越多颇有微词。

稽勋的范围并不只在中央,在民国成立的头一两年,湖南、广东等省纷纷派有功者或者烈士后人去留学。广东省作为革命基地而为新国家造就人才的表示,即是决定选考东西洋留学生:

这次的招考分两个机关主持,由都督府的是以有功民国为主要条件。这明白是革命要人们的从属太多,无法安插,只好开辟了这一“遣派出洋留学”的新路。……其实,我对于革命哪里有什么功呢?我只捏造了些事实,说我在潮汕光复时,跟着张碌村尽过义务,投过炸弹。都督府的填册处只有几本册簿,一任来填册的人乱涂乱写。填了姓名、籍贯、年龄及祖宗三代之后,便略叙有功民国的经过,无需相片,也无需报名费,手续竟是那样的简陋。由这些事实就不难推知在未考试以前,当局早已经把应派出洋留学的人们决定了。

袁世凯当上总统之后,没有废除民国革命者自创的稽勋留学,还当作笼络的手段,给孙中山的子女资助。宋子文曾提及袁世凯“拨了约一万美元给我和两个妹妹,作我们去美国求学的教育公费”。

后来稽勋学生越来越多,到1913年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而后才停止。之后这些已去了外国的稽勋学生的留学费用,不知道从哪里来,有人认为恐怕不少后来转为庚款留学。事实上连袁世凯也在执政时为袁氏后裔设了留学津贴,后来大概也在庚款里匀出。退还的庚子赔款成了一块大肥肉。

辛亥革命已过了一二十年,还有留学生听闻有烈士遗属得到公费的。一个江苏的勤工俭学学生自称安徽人,得到安徽省的津贴救助,因为他的父亲是革命党人,民国初年在安徽被杀,于是他算作安徽烈士遗孤。1930年代又有留学生从邻座听来一段故事:“一位同舟青年,由中央用官费送到欧洲读书,据他自己向人背诵的履历,是黄花岗某烈士的侄子,因为造国有功,‘福延’后人,于是以一万大洋,送到欧洲镀金,言时颇觉意气甚得,我一细看时,才知道是在香港渡头上,以名片请某通讯社为登报的少年,衣冠甚丽,而人却很弱,不知道怎样,我有个与此君不同的思想,我觉这是一件痛心事,因为至少是‘吃先人骨血’!想到这点,不禁越为他那一身丽服而兴悲!”

P41-43

序言

自序:三千年来未有的留学潮

“三千年未有的变局”里,掀起三千年未有的留学潮。

这是一次主动追求的西潮,寄托着一个古老民族对前途的热望。日本为求迅速维新,也曾经留学以求西法,中国的留学却一波三折,延续半个世纪,数以十万青年学生离乡别井,远渡重洋。

今天的中国人世界,仍然热衷留学。中国成为世界上输出学生的第一大国,一年里去留学的人数,就比本书所写的半个世纪多两三倍。

那20世纪上半期的大留学潮,对我们还有参考价值吗?

留学成为大潮,始于中国败于日本后,以官派留学为国策,延续到1950年代初政治狂澜逐渐平伏,留学生或回国或留居为止。其中20世纪头30年,真可谓“高潮迭起”,留日、留美、留法、留苏,峰回路转。当年一部留学史,有半部是清末民国政治史,还有半部,是平民求救国、求前途的艰难打拼,里面有热情,也有功利。出去的人固然艰辛备尝,留下来的,原来也同生共死。

比起日本,近代中国的留学花费大,时间长。对这个留学大时代,有人抨击,亦有人讴歌不已,而大部分人并没有真切的认识。一讲到近代留学,大家就聚焦在更早的幼童留美计划,许多文化人为这计划中辍而扼腕。然而比起那120个幼童的经历,这大留学潮涉及的人数超过千百倍,有更多可歌可泣的人生起落。可是,正因为规模大,枝节多,所以现在写它的人少。纵有,也是写个别故事或片段时间的多,描写全线的少;作学术研究的多,供阅读的几乎没有。

回想当年,这留学潮是炙手可热的题目,留学生自己就写了两本畅销小说,分别写留日和留欧。一本是揭黑幕式的通俗作品《留东外史》,一本是才子文学家的手笔《围城》,都不忘调侃留学生的窝囊,甚至堕落。

《大留学潮》是承接1997年出版、描述西风东渐下儿童成长环境变迁的《另一种童年的告别》。我把它们视如相续,是中国在文化转折的关键时刻,留下的3个深刻足印──成长环境的丕变、追求新知的留学,以及关乎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我想透过身在其中者的描述,以勾勒一个古老民族,面对巨变的连番挣扎,和人心的震颤骚动。这三部曲中,抗日准备过材料,未及动笔。

由于激起中国大变的元素,不能无视外因,因此有一阵,我移心外国,想比较亚洲不同的古老文化,对欧风席卷有什么反应。以孙中山、甘地、凯末尔、福泽谕吉等政治家、思想家的自述,作一点对比。草草披览材料,我知道追寻这个问题,远超出我的体能极限。

其实写留学亦不容易。比起“童年”一书,《大留学潮》是写共见不易,写新见更难的局面。共见少,因为当年留学的地方多、时间长,留学生之间不易有共同的经验。新见难,因为研究留学的书汗牛充栋。在取材上,如果写留学的生活细节,易琐碎而无深意,不似童年乡土生活,顺手拈来,都有趣味。更何况留学事业后来卷入政见及意气之争,颇为激烈,看当事人自述,要排除互诋及自捧的地方。留学生的争端与世界潮流亦大有关系,要放到世界思潮等诸多背景上考虑,才可见到底因的一二。难关千百,颇费踌蹰,独学时常畏难,更况这是一条孤独而狭窄的路。

犹记得写童年书,曾觉得中国女性很可怜;及至写留学,又觉得中国人很可怜。生于可怜之世,而奋斗不懈,是可敬的。留学救国的成败未来还会争议,但大浪淘沙之下,许多动人的努力,不应该任由时间埋没。

一个清华留美的优异学生,回国后遇上文革等种种政治运动,记者问他作何感想。留学生说:“这就是历史、人生,是一个国家历史的自然演变过程。任何人,包括兴风作浪者都不能主宰它的总趋势。我们只能够,也应当为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遗产遭劫,一个伟大、古老民族所遭受的损失和停滞而悲伤。至于个人的遭遇则是渺小的。比起多少相同的人不幸的命运,我还应当说是很幸运的。”

这番话,略为调整,也大可用来总括留学大潮。

但愿新的留学潮,不必蹈前人艰难的步履。

与童年书一样,我虽然力求严谨,但这本书不是学术书,为了较为流畅易读,有时夹引夹述,未必按引文格式的要求,甚至不用引号,以便把部分原文是文言的引文改得浅近些,以方便今天较少机会读古文的读者。不过本书范围甚大,个人已没有精力把文字梳理到清畅好读,希望读者能体谅。个人所知也有限,书中不免有疏漏未全、数据讹误、评断失准的地方,尚望方家指正。

写作童年书的灵感得自工作中受陈万雄先生启发,本书与童年书为一脉,因此亦须大力感谢陈先生。此外,承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卞昭波(CantaPian)女士、郑启明兄,以及马庆洲、汪家明等先生,霍玉贞女士并众多好友协助搜集及授权使用照片;在收尾阶段已疲不能兴的时候,获徐志宇师兄仗义帮忙整理格式,谭汝谦教授、尚未谋面的钱静远同学、久未见面的伍尚沛同学协助越洋追查确认数据,使本书得以完成,谨此一并致谢。

后记

《大留学潮》一书搜罗了300余位亲历者的历史回忆,以真实、完备的细节再现传统中国向西方取经的曲折历程。这一过程自清末起一直延续至今天,历经一个多世纪,牵涉到广大中国前后几代青年,留学人数总计不下数十万人,本书虽然只介绍到新中国诞生的前半段,但将其称之为潮,仍是再贴切不过的。

教育之于一个国家的意义,勿庸赘言。大留学潮在中国的兴起正是为了模仿日本维新的成功故事,汲取西方文明、培养本国精英以扭转国运,从而摆脱19世纪中叶以来落后挨打、挣扎求存的可悲处境。然而,恰如大多数人爱追问的,日本维新30年而致成功,中国的转型之路却为何走得这般艰难多舛?这问题很大,很重要,但牵涉太广,背景太深,因而又难于回答。

张倩仪女士创作的初衷,是从她的专长——教育的角度尝试着回答上述问题:一个曾经辉煌却已跌落尘埃的民族在取西经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摸爬滚打,才闯出一条自新自强的路?而每一个身在其间的个体又走过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她写出的求学事并非单纯的象牙塔内朗朗书声,而时时处处关联着旧日中国的社会众生态。譬如,从留学经费一事人手,她既写晚清、北洋、国民政府对留学费用的统筹安排,辨析各式制度得失,又写少数权贵和主事者玩弄权柄,让子弟巧占学额,乃至一些得不到公费资格的莽撞青年,为筹钱出洋而让家人大吃苦头的故事。

由于大量摘用各种回忆录,书中不乏对留学生活大小事务的记录,譬如旅途中的意外、向人借钱、过语言关的煎熬……看似纤芥无遗,但作者察考的重中之重,仍是国内外各种思潮对于留学生人格养成,进而演至对中国国内时局、政治潮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局的变迁纷乱扰攘,由作者看来,却也离不开一大批自海外归来、受国际风云影响的弄潮儿播云弄雨的因素。

编校这部书稿时,它处处流露着时下不多见的历史接续感,让人心生感动。或许是因为社会发展太过迅猛,又或其他种种缘由,今天的中国与它的过去割裂得太深。许多在20世纪最后20年出生、长大的年轻人对本国历史仅具苍白的认知,他们对近代中国孕育、落地和成长的过程缺乏真切的了解,对祖辈、父辈的想法和作派更嘲之为“落伍”,而无法理解它们自有其发源的社会现实。读这本书或许会使他们产生新的认识,中国崛起自强的新路上其实洒满一代代有为青年的血汗,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张倩仪女士的新作大有不忘前人之功、认真总结历史教训的意义。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16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很有特色,也有主轴。值得推荐!

——留美生物医学工程学者、前中国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

给留学史加添“立体式”的内容,使比较干枯无味的留学史变得丰腴有情趣,将引领留学史步入新天地、新风貌。

——留美历史学者谭汝谦

本书范围与内容固然广泛丰富,其中还不乏出人意表、令人发噱的故事。最难得的是,作者不时就事点拨,抒发己见,亦足引人思考。

——留日历史学者、出版家陈万雄

以留学生自传为素材,别树一帜,既综合,亦缕析,视野开广,条理分明,内容深入,文字浅出,值得细读。

——留法政治学学者雷竞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