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校"重在练“内功”
——江苏大学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纪略
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三所高校合并组建江苏大学。学校大了,学生多了,综合性大学的路应该怎么走?江大人的答案是“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全力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建设优良师资队伍
2002年7月,江苏大学合并组建后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师资工作会议,江苏大学的人说:“学校合并、建立综合性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和引进一批合格的教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学校的牌子硬不硬,名声响不响,关键是看学校有没有一批过得硬的教师队伍。如果说‘并校’是学校‘做大’的保证,那么人才就是学校‘做强’的关键。”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朱正伦清醒地认识到,综合性大学不能简单地一“并”了之,更重要的是苦练内功,提升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人才,他们开创了“院士高访…‘柔性引进”等模式,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博士、硕士培养工程”。3年来,江苏大学已投入6690.8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先后引进教师425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5人、硕士学位的160人;在读博士309人,在读硕士256人。
目前,该校专任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为39.2%;平均年龄为36岁左右;51.8%的教师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外校毕业的教师比例达到了69.4%。预计到2007年,专任教师总数将达到19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数将达到82.9%。
创新管理模式
“合并”仅仅是增加了教学资源的总量,只有合理地配置这些教学资源,才能充分发挥并校后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怎样整合大学合并后的教学资源,这是摆在所有综合性大学面前的一道难题。江大人提出,创新管理模式为本科教学工作铺路搭桥。
2002年,学校聘请了百名离退休老教师担任了教学检查员,深入到课堂,进行听课和指导;2003年,江苏大学有3名教师在职务晋升中因为教学质量考核不合格而被“一票否决”;与此同时,教务处创建“学习型处室”,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如今,江大先后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百余项,涵盖教学建设、教学运行、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真正做到管理有规定,控制有制度。尤其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狠抓监控制度的落实,实行教学质量“一把手工程”,校党政一把手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学院党政一把手是本单位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已逐步建立健全了学生评教制、干部同行评议、教学检查员听课指导制、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和监督电话、信箱信息搜集制“五制并举”的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随着各项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江苏大学的教学工作、学科重组进程得以顺利进行。其中以博士点、硕士点为依托开设的新专业占了新增专业的。78%,其他新增专业均是江苏省乃至华东地区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专业。在全校68个本科专业中,85%以上的本科专业拥有博士点和硕士点。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一保教学、二保生活、三保建设”,江苏大学校长杨继昌告诉记者“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多年来,学校坚持以教学为核心,保证教学投入在学校的资金投向上处于优先地位”。
江苏大学成立以来,学校对图书馆的文献经费投入不断加大,每年购置图书量均超过9万册。目前,学校已拥有国内外大型全文数据库33种,各种二次文献数据库114个,馆藏文献总量折合277万册件。2001年以来,学校投入数字图书馆建设经费1000余万元,四校区图书馆已通过千兆光纤联通,并实行通借通还。与此同时,学校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校园网,至今已实现了千兆主干网覆盖全部校区,光纤宽带接人每栋教学、行政楼和宿舍、公寓楼。
3年来,江苏大学教学、科研设备的增加值超过了l。68亿元,较好地满足了本科教学的基本需要。新竣工的建筑达434000平方米,其中对体育场馆的投入达到1亿余元,运动场馆总面积近116000平方米。
(《光明日报》004年11月7日一版头条)
P3-4
后记:在路上
60岁一甲子,12年为一纪。掐指算来,与新闻结缘,在新闻的路上行走已整整“一纪”了。
还记得,江苏大学合并组建伊始,宣传部高鸣部长找我谈话,说是打算让我从事学校的对外宣传工作。彼时的我,虽然在宣传部工作了近七年,但一直从事的是文秘工作,对新闻几乎没啥概念,一下子要从事如此“高大上”的新闻工作,其间的茫然、惶恐、忐忑可想而知。但高鸣部长主意已定,一句“你能行的!”把我的推脱给顶了回去。
就这样,我被“逼”走上了新闻之路。
回首12年,在新闻的路上,一路前行,不知不觉中,我已从刚过而立、满头乌发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已逾不惑、快要“聪明绝顶”的中年人。对我来说,这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与新闻做伴,从当初的惶恐排斥,到无奈地相依相守,直至后来对她渐生爱意,须臾不曾或缺。如此看来,新闻于我倒像一场婚恋,一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恋,虽不是以两情相悦开始,被人为“捆绑”后倒也互生情愫,过得还算凑合。
回首12年,在新闻的路上,劳心劳力,个中滋味一言难尽。
自认为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这种自知之明有时候让我自卑,但更多时候是自我加压。正是这种复杂的心理,在我走上新闻之路后,促使我加倍努力,不敢懈怠。读报纸看新闻,也由先前的信息获取,转为方法体味,不仅看人家“说了什么”,而且更看人家是“怎么说的”。后来,有了点积累和感觉之后,又斗胆面向全校开设了“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校级公选课,也是逼着自己在新闻采写实践的同时,提升一些这方面的理论素养。那些年,选修的学生倒也不少,师生间交流也颇频繁,于我也有不小的收获,也算是“教学相长”吧!
“上路”之初,学校刚刚合并组建,自己也是初来乍到,人事两疏,真有点“四顾心茫然”。生陛内敛的我,其实并不很热衷与生人接触,但使命和职责又迫使我必须要“走出去”,与熟悉或不熟悉、喜欢或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做交流。那时,白天忙着采访,晚上回家写稿子到深夜是常有的事。有时,碰到难啃的“硬骨头”,焦灼苦闷,寝食不安。休息日有活动,陪同媒体在学校采访更是家常便饭。早几年的除夕,学校领导都要与留校学生吃年夜饭,招呼好来报道的媒体、到办公室发完稿,每每赶回家,家人已准备好年夜饭在等我,温馨之余不免有些愧疚。
让人轻松不起来的,还有精神和心理。12年来,虽说是与新闻打交道,但严格意义上来讲,还是一直在做“宣传”。因为,真正的新闻“以正面报道为主”,言下之意,可“以负面报道为辅”。但对于一个单位负责对外宣传的人来说,采写的报道不能只追求“新闻价值”,更多要注重“宣传效应”、社会影响,出自自己之手的,是绝对完全的“正面报道”。如果,由于自己采写不严谨,或者由于被采访对象、媒体记者、编辑等方面的原因,最后的报道与事实有出入,或与自己的初衷相悖、领导的意图相左,那是相当尴尬和很不美好的事。这么多年来,在我个人,既有过对一些敏感题材由于把握得当,最后“逢凶化吉”、收到意想不到正面效果的愉悦和欣喜;也有过由于不可控的因素被断章取义,最后见报的稿子与本意大相径庭的不安和沮丧。记得,2004年底的一篇报道,同时发给了几家媒体,大都是合乎我本意的正面报道,唯有某晚报版面头条见报的稿子,原本在新闻背景中交代的一个小事例被无端放大,做成了大标题,一下子就成疑似“负面报道”,害得部门领导被学校主要领导叫过去“问责”。原本香喷喷的一碗米饭,硬生生被人放了个苍蝇。其间的郁闷、不安、自责、沮丧,乃至惶恐的阴影,伴随了我很长一段时间。
回首12年,在新闻的路上,当然,更多的是欣喜、快乐和感动。
还记得,对新闻慢慢有了感觉后,渐渐地也写出了点能看看的东西了。每每作品被别人提及,或者偶尔出去开会、与兄弟高校交流,人家来一句“你就是谁谁啊,我看过你的文章”,那种被别人认可的“虚荣”仿佛过电一般:新闻的感觉真好!不过,感觉更好的是,每每看到自己想报道、想关注的人或事,最终被报道、被关注了,尤其是被报道后,当事者的境况有了改变、甚或命运发生转折,身为“作嫁”者,内心也升腾起一种满足和自豪。时至今日,也许他们已将我淡忘,我也无意要他们记得我什么,但在他们的路上,我为见证过他们行走的身影、曾经的足迹而感到欣喜。
熟悉我的朋友都说我是一个感性的人。的确,在12年的新闻路上,不少报道因感动而起、因感动而作。正是源于这些让我感动的人、让我感动的事,我用力、用心、用情去采访、去体悟,去表达、去沟通,执着甚至固执地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把一份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是性情使然,更是一名新闻人的职责所在。
最为显性的是,12年的新闻路上,或踉踉跄跄,或踽踽独行,或小步疾走,或大步流星,留下了一串或浅或深的脚印。粗略算来,这12年中,我在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报纸媒体发表了近2000篇的新闻稿件,有寥寥数十字的短消息,也有洋洋近万言的长通讯,还偶见一点评论、感怀的文章,在报纸的头版头条刊发的稿件也不在少数,有的发表后还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在“全国全省高校校报好新闻”“江苏省报纸好新闻”“江苏教育好新闻”“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等评比中,有60余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近20件。12年来,不能说、更不敢说自己对新闻已然如何如何,但一路在行走,一路在探索,一路在捡拾,对新闻也算是有了一些感觉和感悟,新闻也在伴随着我的成长,让我的人生变得丰满。
曾不止一次有朋友建议,将发表的报道收罗收罗出个集子,出于自卑,我一直都没有心动。这次逢“一纪”之际,将12年来发表的作品做了些梳理,从中选取了200余篇汇集成了这本集子,也绝无炫耀之意,相反却充满唯恐“露短”的不安。之所以这么做,一来算是对朋友好意的一种回应,二来也是对自己的新闻生涯做一个小结,对已步人中年的自己权且算是一个交代。回望12年的“来时路”,也让自己此后的路走得更坦然和释然。
12年的新闻路,如果说,这一路上我领略了一些风景,有了些许收获的话,那么,我要感谢逼我上路、为我探路、给我领路、催我赶路的,我的领导、我的师长、我的同事、我的家人,以及众多媒体的朋友们。正是他们的鼓励、鞭策、包容、协作、支持,在我懵懂的时候让我清醒,在我茫然的时候使我坚定,在我无助的时候予我力量,在我疲惫的时候给我温暖……
最后要说的是,收入集子的作品,有部分发表时有合作者共同署名,为编辑方便,恕不一一列出。在此,也向诸位合作者付出的努力和心血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谢意。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江苏大学出版社给予了大力支持,责任编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4年5月16日草就于京口颐和家园
序一:一条执着的攀登之路
陈志伟
明平的新闻作品选《在路上》即将出版,邀我为其作序,我二话没说,爽快地答应了。这种爽快,源自于我对明平为人为文的熟悉和欣赏。
和明平认识,始于江苏大学合并组建不久。那会儿,明平刚刚从事学校的对外宣传工作,还是个年过而立的小伙子,温和、务实、稳健的模样。十多年来,他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从最初的小事件短消息,到后来的大题材长报道,作品逐步变得老辣和独到。目前为止,由明平采写并在各级各类报纸上发表的新闻作品近2000篇,作为一个基层单位的通讯员,实属不易。本次文集中收录的200多篇作品,很多都曾在《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刊登过,虽然不少都是体现地方高校办学成就的作品,但我从中读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时代烙印和发展脉络,也读出了一个地方高校开拓创新、激流勇进的奋斗历程,更读出了一个高校媒体人对学校的拳拳之心和对宣传事业的无比热爱。
教育是立国之本,高等教育更是强国之路。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外延扩张到内涵提升、再到特色强化的发展过程,高等教育从理念到政策、从制度到实践都有很大进步,有些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不为过。高等教育事业不仅关乎国强民富,也寄托了很多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普通百姓对其期望甚高。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要让老百姓受惠,老百姓也迫切想知道和了解高等教育在“做什么”“怎么做”,这就使得高等教育自然成了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正是因为如此,全国高校都将宣传,尤其是对外宣传工作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打造学校形象的一个核心工程。如何利用新闻报道来塑造学校形象?如何更好地通过与媒体沟通来回应社会关切、引领公众舆论?如何用先进的宣传理念来传递高等教育的时代强音?这些都是我们高校媒体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高校是盛产新闻资源的地方,但有资源并不意味着就有好新闻。学校宣传部门要写出让上级放心满意、让百姓喜闻乐见、让主流媒体欣赏“待见”的“三好”稿件实属不易。有的时候,好文采不意味着就是好新闻,好资源也不一定就能产出好新闻。一篇稿子的内涵和影响力由很多环节决定,从媒体从业人员角度讲,除了经验、能力、人文素养等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责任心,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宣传工作的责任心。明平是幸运的,因为江苏大学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学校外宣工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和素材;江苏大学也是幸运的,因为有了明平这样一批肯干、实干、会干的宣传干部,使学校与社会媒体保持了良性互动,学校的改革发展也有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新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不下真功夫是写不出好稿子的,靠小聪明也是走不远的。明平自工作后近20年一直在学校宣传部门,在新闻战线上奋战也有10余年,没挪过窝、换过岗,他也曾戏称自己是宣传战线的“钉子户”。其实,在我看来,明平身上真的有一股“钉子精神”:务实、勤奋、执着。我觉得,这也是一名优秀的新闻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十多年来,他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和品质,在新闻的路上稳步前行,看到了不一般的景致,也收获了属于他的精彩。他对新闻点捕捉的敏锐,对问题思考的深刻,以及采写的深入,在《中国教育报》的高校新闻通讯员中是不多见的,甚至堪比一些专业的新闻人,乃至我曾不止一次地对我们报社的记者编辑们提及。
明平采写的稿件让人放心,内容扎实,新闻味浓,有时连标题都做得很生动,被报社新闻夜班编辑称为“很能写”的高校通讯员。无论是他作为学校的专职外宣人员,还是后来成为分管新闻宣传工作的宣传部副部长,算起来,在我们《中国教育报》刊发的稿件,每年平均都有数十篇。其中,不少作品选题新、角度好、挖掘深、采写实,发表后也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如2003年刊发的作品《江苏大学曝光还贷不良者“欠贷曝光”该不该?》,2013年刊发的作品《“当代武训”邵仲义感动社会》等。不少大块头的报道,在报纸的头版、甚至头版头条刊发,仅2013年一年,他就在《中国教育报》发了3个头版头条。还有的报道,被我们报纸整版刊出,如2005年的作品《大学生自律需不需要承诺》,2007年的作品《永远的黄丝带》。这对于一个高校、一名通讯员来讲,是比较少见的。
纵观文集中的作品,可以看出,明平是个懂新闻的人,更是一个懂教育新闻的人。当中,既有对学校各条线、各层面工作实绩、亮点成果的如实反映;又有对高等教育大背景下,高校如何实现内涵提升、特色强化的深入思考,以及学校自身在锐意改革、创新发展方面所作探索的忠实报道;同时,还有部分对教育问题、社会现象发表的真知灼见。这些作品有新意,有内涵,有思想,有深度。其客观真实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严谨细致的文章架构,以及较强的思想性、敏锐性,饱含了明平在新闻实践方面的不懈追求,标志着他的新闻写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2013年8月,在《中国教育报》主办的“全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研讨会”上。明平作了“高校外宣工作需把握好‘五个度”’的发言,很多高校同仁颇为赞同。我记得其中之一为“温度”,这也正好诠释了明平给我的印象,他为人十分谦逊平和,总带着温热的眼光去看待高等教育,怀着美好的理想去剖析厚重的话题,读他的文章,不觉得生硬和空洞,总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情怀和媒体人的情结。在这里,我预祝他今后为高校的新闻宣传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也预祝江苏大学越办越好!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
《在路上(张明平新闻作品选)》是作者张明平近年来担任江苏大学宣传工作的相关报道汇编,其中既有对学校各条线、各层面工作实绩、亮点成果的如实反映;又有对高等教育大背景下,高校如何实现内涵提升、特色强化的深入思考,以及学校自身在锐意改革、创新发展方面所作探索的忠实报道;同时,还有部分对教育问题、社会现象发表的真知灼见。这些作品有新意,有内涵,有思想,有深度。
纵观《在路上(张明平新闻作品选)》中的作品,可以看出,张明平是个懂新闻的人,更是一个懂教育新闻的人。当中,既有对学校各条线、各层面工作实绩、亮点成果的如实反映;又有对高等教育大背景下,高校如何实现内涵提升、特色强化的深入思考,以及学校自身在锐意改革、创新发展方面所作探索的忠实报道;同时,还有部分对教育问题、社会现象发表的真知灼见。这些作品有新意,有内涵,有思想,有深度。其客观真实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严谨细致的文章架构,以及较强的思想性、敏锐性,饱含了明平在新闻实践方面的不懈追求,标志着他的新闻写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