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出非洲(附光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丹麦)凯伦·布里克森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走出非洲(附光盘)》是凯伦·布里克森的一部自传小说,以优美的文字叙述了1914年至1931年她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生活,充满深情地回忆了非洲的自然景色,动物和人。故事缠绵悱恻,扣人心弦。字里行间体现出作家对非洲风土人情的熟悉和眷恋,处处洋溢着散文美的内涵。

内容推荐

《走出非洲》是凯伦·布里克森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作品描绘了1914年至1931年间“我”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生活故事。作者匠心独运,将众多的人、事、景、物融于一炉,字里行间流露着对非洲这块热土及其在那儿繁衍生息的人民的纯真热爱。作品中的“我”既有男子汉创业的魄力和冒险精神,又有女子的软心肠和经得起挫折的韧劲。这种刚柔并济的性格使她在事业上勇于进取、不畏磨难,在生活中又富于人情味、重友情。作者以同情的笔触描写了当地人愚昧、落后的一面,更赞扬了他们吃苦耐劳、质朴真诚、乐于助人的一面,并真实地再现了欧洲移民在非洲这一特殊环境中的生活面貌。

目录

译者的话

介绍凯伦·布里克森

走出非洲

一、卡迈特和璐璐

 恩贡农场

 一个土著男孩

 移民家中的野蛮人

 一只瞪羚

二、家场里的一次枪击事件

 枪击事件

 在野生动物保护区驰骋

 沃梅伊

 万扬格里

 一位吉库尤大酋长

三、农场来客

 盛大舞会

 一位亚洲客人

 索马里妇女

 老努森

 一位流亡者在农场逗留

 朋友来访

 贵族拓荒者

 双翼

四、摘自一位移民的笔记

 萤火虫

 生活之路

 野生动物解救野生动物

 伊萨的故事

 晰蝎

 法拉赫和威尼斯商人

 伯恩茅斯的社会名流

 自豪感

 牛

 白人和黑人的关系

 战争时期的一次远征

 斯瓦希里数学体系

 “除非你为我祝福,否则我绝不放你走”

 月食

 土著人和诗

 有关千禧年

 基托希的故事

 几种非洲鸟

 帕尼亚

 土著人和历史

 地震

 乔治

 凯基科

 长颈鹿去汉堡

 马戏团里

 旅行伙伴

 生物学家与猴子

 卡罗门亚

 普兰·辛格

 希罕事

 鹦鹉

五、告别农场

 艰难岁月

 基南朱伊之死

 山中的坟墓

 我和法拉赫变卖东西

 告别

草地绿荫

 法拉赫

 苏丹的信

 伟大的姿态

 群峰回响

 凯伦·布里克森年表

试读章节

一、卡迈特和璐璐

“我们从森林和高原来,从森林和高原来。”

恩贡农场

我在非洲的农场坐落在恩贡山脉的山脚、海拔六千英尺的高原上,赤道在农场以北一百英里处横穿高原。因此,白天你会觉得自己登临高处,离太阳很近。拂晓和黄昏,天清气爽,幽静宜人;可是,夜里即冷飕飕的。

地理位置和所处高度使这里的景致盖世绝伦。它既无任何臃肿处,也丝毫不显得奢华。它是地地道道的非洲风光。经过海拔六千英尺的澄滤和升华,它显示出这块大陆的强烈的本质特色。它的色调犹如陶器的色彩干燥灼人。树木也与欧洲的迥然不同,叶子稀疏、倩小,它们既不枝繁叶茂、枝条低垂,也不形成圆树冠。但是,水平望去,叶序的形状使一株株参天独立的大树酷似人的手掌,又好似一艘艘暂敛风帆的全副武装的航船,颇具英雄气概和浪漫情韵。森林边缘景色更奇,仿佛整座森林都在微微颤动。无边的旷野,芳草萋萋,草地上零星地长着一丛丛经年历月的灌木,光秃、弯曲的枝条上满是尖刺儿。草地散发着百里香和香杨梅的幽香,有些地方香气浓郁得刺激人的鼻孔。平时你在旷野里看到的花,或是在原始森林里匍匐在藤本植物身上开放的花都是娇小玲珑的,宛如沙丘上开放的点点星光。——只有在漫长的雨季开始时,原野里才突然绽开许多硕大、香气馥郁的野百合。那时候,景致无比辽阔深远,一切都给人博大、飘逸和无限崇高的感觉。

景致的主要特色和人们生活在这儿的重要原因是这里的空气。回首旅居非洲的日子,令人激动不已的是那仿佛在空中生活了一段时间的感觉。天空罕见的蔚蓝或紫罗兰色,轻盈、变幻莫测的巨大白云一堆堆耸立空中,随风轻轻飘拂。天空蕴涵着生意盎然的蓝色,它将近处的山脉和森林染成清新悦目的湛蓝。中午时分,野外的空气好像燃烧的火焰进发着生机,又似流水闪烁、波动,泛着银辉。天空映照万物,气流漾漾,物影叠映,形成气势磅礴的海市蜃楼奇观。在这高空,呼吸轻悠自如,心旷神怡;在这高原,每天清晨醒来,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这儿正是我应该在的地方。

恩贡山脉由北向南绵延伸展,四座主峰巍然屹立,直插云霄,衬着碧空犹如一线凝然不动的深蓝色波涛。恩贡山脉海拔八千英尺。东边,比毗邻地区高二千英尺;西边,悬崖峭壁,更加险峻——山坡陡然下跌,直接大裂谷。

高原上总是刮东北风。它就是非洲沿海和阿拉伯海岸人们所称之为的季风、东风。据说,它是所罗门国王①心爱的坐骑。在这儿能感觉到空气的阻力,仿佛地球在自行抛向宇宙空间。风直冲着恩贡山吹,所以恩贡山坡是驾驶滑翔机最理想的地方。气流把滑翔机托起,送到群峦上空。随风飘荡的白云触摸着山坡,或悬浮山腰,或萦绕峰巅,化为阵雨。但是,更高处的云朵则漫过山脊,消失在西边大裂谷里灼热的沙漠上空。好几次,我从家里追出来,跟踪这些浩浩荡荡行进的白云仪仗队,真想把这些神气十足的巨大浮游体看个究竟。可一漫过恩贡山脉,它们就消失在蔚蓝的天际,无影无踪了。

从农场望去,远处的群山一日数变。有时它们似乎近在咫尺,有时又好像远在天涯。傍晚,幽暗里,你凝视它们:起初,只见夜空里黛色的群峰轮廓线上勾勒着一道细细的银线;稍后,待夜幕降临,四座巍峨的主峰仿佛变低、变缓,整座山脉好似在慢慢地舒展、延伸。

站在恩贡山上极目远眺,四周的景致举世无双:南边是广阔深远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平展的旷野延伸到乞力马扎罗山②;东边和北边分别是风景如画的丘陵和地势起伏的吉库尤人居留地,丘陵后面连着莽莽原始森林,而吉库尤人居留地则与一百多英里外的肯尼亚山③接壤。吉库尤人居留地犹如一幅镶嵌工艺品,上面点缀着一方方玉米地、香蕉林和绿茵茵的草地,这儿或那儿的村落里不时升起缕缕蓝色的炊烟,尖削的鼹鼠山④丛丛簇簇,依稀可辨。但是,西边,陡峭的悬崖下面,一片非洲低地特有的干燥,月面般空寂荒凉的景象。棕色的沙漠里星星点点,不规则地生长着一簇簇刺灌木;蜿蜒曲折的河床两岸描绘着两道墨绿色的曲线,它们是长着钉子般尖刺儿的枝叶茂盛的含羞树。那儿还有仙人掌。那儿是长颈鹿和犀牛生活出没的地

进入山区,你会惊诧不已:山区如此纵深、辽阔、旖旎和神秘。一道道峡谷、一丛丛灌木、碧绿的山坡和巉岩绝壁使山区景象万千。山里。一座高峰下面竟有翠竹一片,山里还有淙淙的泉水、汩汩的水潭。我曾经在它们旁边露宿过。

我在那儿时,恩贡山区还有野牛、旋角大羚羊和犀牛。年迈的土著人还记得大象在山里出没的日子。令我非常遗憾的是,野生动物保护区不包括整个恩贡山区,而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耸立在南面山峰上的那座灯塔是南部边界的标志。在这一殖民地欣欣向荣的日子里,内罗毕作为首都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大城市,而恩贡山区完全可以成为它的一个无可媲美的野生动物园。然而,我在非洲的最后那几年,每逢星期日,内罗毕的许多年轻商人就骑着摩托车进山打猎,他们真可谓是见什么打什么。我认为,大的野生动物肯定已经陆续离开恩贡山,穿过荆棘丛林和多石的开阔地进一步往南迁徙了。

徒步登恩贡山脊和四座高峰都不难,因为山坡上的青草像草坪的草一样低矮,有些地方灰色的石头刺破草皮裸露出来。沿着山脊,高峰上有一条略呈“之”字形的、野兽踏出的羊肠小道。有一次,我在山里露宿,黎明时分来到这里,顺着小径走去,发现小径上有旋角大羚羊刚刚留下的足迹和粪便。这些体积庞大、性情温顺的动物可能日出时列着长队、鱼贯地爬上了山脊,而且不可思议的是:它们爬上山脊也许只是为了居高临下,俯瞰一下两侧的旷野。

我的农场种植咖啡。就地势而论,我那儿种咖啡是有点太高,因此经营起来挺困难。我们从未因农场的收获而富裕过。但是,咖啡种植园能拴住人,使你不得擅自离开。农场里有干不完的活儿,而且一般说来,不管怎么干,你面前总有事情要做。

P3-5

序言

《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是丹麦著名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Karen Blixen,1885—1962)蜚声世界文坛的力作,于1937年问世。

五十多年来,此书一版再版,不仅在非洲和英语国家畅销不衰。而且被翻译成许多国家民族的语言文字。根据《走出非洲》改编的美国同名电影,1985年荣获七项奥斯卡金像奖。我与《走出非洲》的缘分正是始于这部电影。当时,我正在非洲采访,意外地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立刻就被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征服,后来在书店发现了英文版的《走出非洲》,真是如获至宝。读完这本书,我的一个强烈愿望,就是把她介绍给国内的广大读者。这是一部十分新颖、散文格调的传记。作者以流畅、娟秀、饱含痴情的笔墨书写了自己在非洲十七载的生活经历。这是一部真实的生活与心灵的写照.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力透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给人心灵以极大的震撼。

返回北京之后,工作之余,我就开始翻译。译本终于1991年问世,总算了却了一份心愿,但也留下一个小小的遗憾。因为当时因工作和生活的“双忙”,我未能一鼓作气将她的姊妹篇《草地绿荫》译完同时出版。这次出版使《走出非洲》和《草地绿荫》两姊妹终于“团聚”,也释去了我多年来萦绕心头的对作者和读者的“愧疚感”。

作者凯伦·布里克森,本名凯伦·克里斯腾瑟·丁尼森。1885年4月17日出生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郊外的隆斯特德仑庄园。她的父亲魏尔赫尔姆·丁尼森出身于军官和地主家庭;母亲英娥堡·丁尼森出身于地主和商人家庭。父家方面崇尚冒险精神和敢作敢为,母家方面崇尚伦理,崇尚严格。凯伦就是在父家和母家这两种世界观沐浴下成长起来的,身上留下了双方的深深印记。

1912年,二十八岁时,她与远方表兄布罗尔·冯·布里克森·芬尼克订婚,次年前往非洲与先期在那里经营咖啡园的未婚夫完婚。1921年,两人离异,布里克森独自担负起经营农场的重担,但后来因国际咖啡市场萧条,农场破产,于1931年返回丹麦。

《走出非洲》写的就是作者的这段经历,全书二十七万字,分五部分,每部分独自成篇,但又浑然一体。每部分包含数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集中笔墨写一个中心,或写人,或写事,或写景,或引发哲理。总之,全书五十四个小标题五十四个篇章描写了气势磅礴、多姿多彩的非洲舞台:雄奇的山,迤逦的水、清爽的空气、斑斓的色彩以及在这一背景里生息活动的肤色黝黑、具有独特风俗习惯、道德法律观念和崇拜偶像的非洲众生和那些似有灵性的各种动物;肤色白皙的欧洲移民的到来丰富了非洲舞台的色调、情韵,但也打破了非洲自远古以来的宁静和人们的心态平衡。书中,作者匠心独运,以“我”在肯尼亚经营咖啡种植园为主线,将众多的人、事、景、物融于一炉,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的“我”既有男子汉创业的魄力和冒险精神,又有女子的软心肠和经得起挫折的韧劲。这种亦刚亦柔的性格使她在事业上勇于进取、不畏磨难,在生活中又多人情味、重友情。因此,她与土著人相处得很融洽。她尽力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并竭尽全力改变他们的境遇。她赢得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热爱。和睦相处使“我”得以窥见土著人的内心世界,洞悉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书中作者笔下的非洲众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作者以同情的笔触写了他们愚昧、落后的一面,但更赞扬了他们吃苦耐劳、质朴真诚、勇于助人的一面。与此相应,作者也真实地描写了欧洲移民在非洲这一特殊环境里的生活和微妙的心理。

作者在非洲的十七年里,既有事业上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既有陶醉于非洲大自然的迷恋,也有思乡的苦闷;既有与土著人和睦相处、心心相印的欢欣,也有与他们发生争执的不快。《走出非洲》之所以撼动亿万读者的心扉,正是因为作者的这段峥嵘岁月和绚丽多彩的生活全都跃然纸上,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非洲这块热土及其在那儿繁衍生息的人民的纯真感情。

《走出非洲》1937年一出版就成为畅销书,无可非议地奠定了作者在丹麦和世界文坛的地位。作者于1960年出版的《草地绿荫》也取材于这段不平凡的经历。非洲十七载改变了作者的生活轨迹,也给作者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记忆却愈加清晰,愈加令人留恋。因而,事隔二十三年以后,她禁不住再次拿起笔,写下了铭记心头的深深记忆。

作者很小就表现出了写作的才华,十几岁就开始了诗歌、戏剧和小说的创作;十七岁时进入哥本哈根一家绘画学校学习,后来又到哥本哈根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934年,她以伊萨克·丁尼森的笔名出版了第一部故事集《七个哥特式的故事》(翌年以《七个奇幻的故事》为名出版了丹麦文版);1937年她以英文和丹麦文写成的《走出非洲》先后出版。此后,她还创作并出版了《冬天的故事》(1942)、《复仇之路》(1944)、《最后的故事》(1957)和《草地绿荫》等。除《草地绿荫》之外,她的其他作品有的描写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丹麦贵族生活背景下的浪漫故事,有的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占领下的丹麦的艰难时局和当时人们的心态。

《走出非洲》被认为是作者最成功的作品,是她创作的顶峰。她为作者赢得了永世不衰的国际声誉。

译者

2004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