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韵悠悠
北方的春天,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画面:轻捷的燕子,挥着玲珑如剪的翅羽,掠过茅屋低矮的房檐,在绿毯般的麦田上悠然盘旋。忽而几声鸽哨,伴着黄鹂清澈的鸣唱,冲向村外广阔的原野。它们嬉戏着,穿过一帘帘鹅黄的柳枝,以最快的姿势飞翔。那优美的动作,牵动了蓝天白云,牵动了一个个美好的黄昏。乡下敦厚的亲戚说,鸟儿特别恋“家”,它们飞去来兮,到了夜晚,便宿进各家挂满农具的屋檐、阁楼,宿进附近的树林,那里有它们衔泥搭枝新做的巢窝。
冬天还没有走远,春天便猝不及防地来了,甚至来不及为心灵做点滴的梳理。青砖垒起的短墙上面,爬满怒放的蔷薇,油亮的枝条抽出醒目的嫩芽,粉红的花朵,时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漫步郊外的河岸,听一听穿行其间的莺啼,望一眼岸边的杨柳,春天的目光里,不再是车水马龙,不再是喧嚣的城市,而是天高云阔,柔情万千。它鸡犬相闻,乐趣盎然,简单而充满生活的朝气。那质朴而又浓郁的画面,总能在你心头闪亮、簇新。
在温煦的阳光下,乡下比城里更早地预知春天,欢快的鸟儿,竞相出洞的甲虫,如茵的绿地,烂漫的山花,所有的事物都在这呢喃声里变化着,报告着春天来临的消息。就连挟着油菜花香的风儿,也在各个角落奔走匆忙,告诉人们春天来了。从此,春天的声音,一声比一声密,春天的细雨,一场比一场暖,到处都是生命萌发的低微气息,淡淡地惹人情思。它不是燕子的软语,也不是黄鹂的啼鸣,这个熟悉的声音是来自乡间的柳笛儿。
柳笛儿,我们小时候叫它柳哨儿,这个作为乡下孩子们非常喜爱的玩具,不光调皮的小孩子喜欢,就连大人们也不例外,愿意做一只拿在手里,轻轻吹出清脆的声音。听见它,就仿佛听见了春天的声音,看见它,便仿佛平添了春天的风姿。“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一笺短句,道尽相思。乡间的小路上,窄窄的田埂上,承载着回乡游子的脚步,承载着对故园亲人幽远的遐思。柔软的清明雨,几丝怅惘的情绪,唯有几声清脆的柳哨儿,增添了春天的欣悦,心间的快乐,亦尚生出几分。
乡间的晨光短笛,织出山村的乡风乡情,在默默地传承中,一代一代的孩童成了制作柳哨的行家。折一根垂柳的枝条,选取一截粗细均匀的柳枝儿,双手小心翼翼地拧转,把柳芯拧转到可以用牙齿轻轻抽出,再用小刀把空洞的柳皮一端打薄压偏,一只泛着柳枝儿清香的柳哨就做出来了。把它轻轻地含在嘴里,运气而吹,随着一丝青涩的味道流转舌尖,瞬间悠扬响起曼妙的哨音。
拧柳哨儿,宜在清明之前,过早则柳枝水脉欠缺,不能中通润滑,容易拧破,过晚就会柳芽生发,整个枝条绽芽打结,柳哨自然也就拧不成了。小时候我们为了拧柳哨,到处搜寻野地里的柳树。村子里柳树不少,但大人都不让折,有时一天折下来,一棵柳树的枝条便给折得伤痕累累,看了让人疼惜。大人呵斥,小孩子却恋在树下,赶走一批又来一批,所以柳枝在那时很是珍贵。每每看见几根柳枝儿,鹅黄的芽:有如枝条上的花,便觉很是耀眼,喜兴地举在手里,仿佛举了一个绿意昂然的春天。
柳哨时期的岁月,是我记忆最深的日子,虽然对它眷恋,但我却拒绝折它,因我看过柳条折下后的伤口,好长时间才能逐渐愈合,所以我更喜欢一种泥哨,它十分简陋,简陋到只有两个音孔,一个吹孔,声音在泥做的腹肚里“呜——”地响起,不循环,不迂回,不婉转。尽管单调,陋拙,可塑性却很强,一团毫无生气的泥巴,几经揉搓,便被赋予新的生命,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用童年时期的洋红洋绿任意涂抹,上不同的色彩皆成不同的活力。它是一种独立创造,更是孩子们的一项自娱自乐的艺术,不用向父母索取一分钱,便可以玩个不亦乐乎。
做泥哨适合用黄泥,土质要细腻,颜色要纯正,老牛拉过梨的田地里的泥,是做不成好泥哨的。好的泥土是山上的泥,乱石崖缝里的泥,这种泥没有经过开垦,没有杂草,没有肥料。这种泥不易生长庄稼,却可以捏结实的泥哨。和泥哨儿同时衍生的,是一种摔泥的游戏,捏罢泥哨,剩余的泥可用来捏成碗状,找一块平地,“碗”口朝下猛地摔了下去,会发出脆响“呼”的一声,清明时节的乡村,这个声音也是此起彼伏的。
沂蒙山区的树木尽管不多,但是黄土深厚,山坡上挖几捧泥土,山溪里兜几兜溪水,和成泥巴在石头上反复用力摔打,等泥巴摔打得细腻紧实柔韧了,揪下一块捏出泥哨的雏形,用水打磨外观使之产生光泽,再放置在窗台上晾干,就可以呜呜呀呀地吹了。它的声音比柳哨低沉、粗犷,音色里有种埙的气质。于是小小的村庄,便有了一种清明时节的欣喜,一端是柳哨声声,一端是泥哨阵阵,夹杂着农人牛耕时的高亢的吆喝,直把桃花吹红,杏花吹落。这些充满朝气的声音,点缀了苍白的流年,清丽了初生的花朵,成了这个季节最单纯的快乐。多少年过去了,柳哨的声音还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就像一个人远赴他乡,突然一场梦回一样。
有天去外地出差,归来的途中,遇见一个很小的地摊,长长的绳索上挂满了泥哨一样的物品,只是它们一个个刻龙雕凤,显得那么高贵华丽,它们肚腹上扎有四五个音孔。每个都由一条彩线系着,最下面是一串金黄的流苏。问小摊的主人,说和泥哨相差不多,但有一定的区别,是经过泥模、烘烤、刻绘等工艺制作出来的,叫陶笛。说罢即兴吹奏了一支简单的曲子,音色有些像埙。不由赞叹,当泥土沾上了烟火气息,就煅烧出了一身风雅之气。
近年的清明节,柳枝已经不缺,经过绿化的家乡已经处处栽有绿柳、金柳,而我却因为有了两只陶笛而不再惦记柳哨、泥哨。如今的清明时节,尽管插柳的风俗未改,但拧柳哨的孩子已不多见了。没有了乡间柳笛做伴,音质朴拙的泥哨也渐消失。面对这些,我只是暗暗地想,假如每人都有一只精美的陶笛呢?
不是人人都有这怀旧心理的,不是人人都懂得欣赏这古典之美的,在卖陶笛的小摊那里,几乎没有人驻足,冷冷清清的顾客足可以证明了这点。望着它们我很是有些失落,就像我的童年,自此再也找不回来了。既然这样,那么就让它们悄然消逝吧,让柳树们安然生长,在山间地头,春水倒映的岸上。让它们在春风的抚摸下弯出妩媚的身姿,扬起婀娜迷人的枝条。那一帘帘的绿啊,便是季节涌动下的春潮。P2-5
我常常带着我的孩子去书店闲逛,哪怕不买书,也愿意在里面呆着。因为我相信,成天沉溺在游戏里和成天呆在书店里的心灵,是截然不同的。
——《青年文摘》付江
阅读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想象的乐趣。更多的,是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子,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束照向自己的光明。
——《疯狂阅读》赵耕
一个人的气质,藏着他所有读过的书。和他曾经走过的路。
——《意林》刘世佳
文字像一把刷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它会慢慢洗去我们内心的灰尘。
——《中学时代》陈琛
柔性写作与心灵回归
张伟锋
柔性写作是一种贴近心灵的写作,是作者对自身心灵感触的陈述和表达,是作者真实情感和现实状态的描述和记录。柔性写作强调的是情感的真实,笔触的细腻动人,以及真实生活的艺术再现,所以,优美的散文应该是柔性的,而不应该是硬性的。
柔性写作是散文获得美感的重要元素,是散文艺术特质的重要栽体。艺术作品包括散文在内的一切艺术作品只有具备表达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切才会感人,才会被赋予超强的生命力。若荷的散文显然是具有这种生命力的,在品读若荷散文的时候,我无数次被她的文字所深深感染,我深切地感受到她的散文是发自内心的,是感动于生活后流淌出来的晶体,她的散文处处洋溢着柔性的思维和情愫,同时,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柔性写作在散文表达中所进发出来的力量。
散文写作单凭技巧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写作内容的厚实和饱满,还需要文章情感的孕育和培植,以及还需要文章表达深度的挖掘,而所有这些都来自于生活之中,来自于情感之中,需要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以及生命的深入思考和探索。若荷是一名在场写作的忠实信仰者,她的散文写作几乎未曾离开过她的生活,她的世界,她的生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柔性写作这种表达方式在她的身上发挥和成长,以及散文美感的取得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优美的散文,应该是一种真实的情感倾诉,而这种倾诉的最终结果就是心灵得到回归,获得超脱和依靠。从内核上讲,散文这种文体更多的是需要柔性的表达,需要的是原始的、自然的心灵回归。散文需要宽度,但更需要深度,宽度的获得可以从选材上得到补充,深度的获得则要靠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生命思考的深度。若荷的散文优美,得益于她的柔性写作,她几乎是以一种全柔性的写作姿态来撞开散文的大门,开始她的“若荷”世界的。若荷的散文因为轻柔细腻,所以动人;因为表达心灵,所以富有灵性,所以超凡脱俗。在行文中充满着宛若荷的清丽和高洁,品读其文是一种身心的修养和放松。是一种夜下品茗的享受,充满着温暖,充满着柔情,充满着闲适。这是柔性写作的力量凸显的结果,也是她的散文充满磁性的呈现。
优美的散文,也应该是充满韵味和灵性的,在韵味和灵性的构成中,情感和真实的表达是支柱。若荷的散文优美,在于它在显性或隐性之中散发出的特有韵味和灵性,这种韵味和灵性有时是可表述的,有时则只是可感,是在模糊之中体验出来的,洋溢着含蓄隽永的气味;若荷的散文优美,在于形散而神聚,这种形散主要是通过联想来展开的,神聚则是靠内含的情感来收缩的。在表达中,若荷的散文,没有惊涛骇浪式的抒情,却在缓缓的情感流淌中让人窒息,时而让人感到疼痛,时而让人感到快乐,在这个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时时充满着启发性、引导性,引导和带领读者去追寻幸福,把握心灵的真切。所以,品读若荷的散文,能在升华中感到无尽的美感,能在表达中触摸到向上的力量,能在阅读中体味到心情的愉悦和心灵的慰藉,能获得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滋润。
若荷的散文,大多行文较长,但又不感觉到烦冗拖沓、刻意造作,反而觉得恰到好处、行文适中。这一方面得益于她在行文结构上的把握和控制;若荷的散文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另一方面得益于她超凡的联想能力和清丽隽永的文字表达能力;若荷的散文似乎从来不缺乏联想,似乎总能将两个似乎毫无关联的事务联系起来,然后融会交合,在不知不觉中,打动你的心;若荷的散文是发自内心的轻柔的呼唤,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将时光、爱情、亲情、友情、自然描写得诗情画意,文字充满着灵性和跃动,以清新、丽质的形象来呈现,这种用柔性细腻的笔触来表达动人的情节和故事,是一种绝好散文写作方式,若荷在散文世界中这种至高的表达,使得她在散文的境界里获得一种超脱和逍遥。
散文写的是一种内力和耐力,写的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和品质。若荷的散文更多的是对一些细微事物的感知和感动,更多的是对一些在尘世之中,而又似乎远离尘世物象的表达,这是一种在尘世之中对心灵回归自然、回归宁静的渴望的表达和倾诉。若荷的散文是她心灵真实的写照,也是心灵片刻感悟的记录,那些柔柔的文字,是她将心灵回归自然时留下的纯洁记录,淡淡的时光感伤,清清的心灵忧愁,浓浓的亲情气味……没有哪一颗心能拒绝这样倾情的文字,也没有哪一段往事比用柔性的表达更为动人。另外,若荷的散文总是在柔性的表达中富含着哲理,同时又处处充满着诗性,处处充满着流动的画面美。这种轻描淡写、不露声色的表达柔性的关,令人缅怀和憧憬。正是因为这些,若荷的散文便具有了极强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的产生在于她文字的柔性表达和心灵回归的追求和渴望,这种吸引力的完成不是偶然性的,是必然性的.是她在写作中执着追求的结果。在她的散文中,由于柔性的贯穿和深入。使她的散文具有了超乎寻常的“静”气,这种“静”气蔓延在她的散文的各个角落。这种“静”是若荷在散文写作中追求的,若荷通过这种“静”气最终在文字表达中获得心灵回归,最终在思想意识里获得一种脱离尘世的超脱。
《月色中的栀子花香》是本文笔优美澄净心灵的图书,文字典雅、清新、灵动。作者若荷从生活细处着笔,时而温润,时而刚柔,时而浓郁,仿佛撩开的晨曦,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片静谧祥和的净土,散发出亭亭如莲的芬芳。全书共收录作者近年发表的57篇文章,用四季来概括,有春的蓬勃,夏的热烈,秋的收获,冬的思索。细腻、诗性的文字,充盈着人性的贯穿和浸润,似若山泉流水,满是温暖、流动的画面,读之顿觉有馨馨之甘饴,淡淡之香甜,让读者在阅读中去感悟、去思考,去体会生活的美,感受生命之河缓缓流过心田的静谧,洗去浮华,再现生活的本质。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本书作者仿佛与我们屈膝对坐,细语轻弹,不经意间渲染出至善至美的境界,给了我们启迪和浪漫,传导了昂然向上的力量,字里行间或隐或现地萌发出无穷的智慧,令人神思向往,击节而歌。
一缕阳光,就能温暖冰冷的双手。一本好书,就能放飞想象的翅膀。
《时文精粹》——幸福路上的心灵密码,人生途中的智慧指南!
若荷著的这本《月色中的栀子花香》就是《时文精粹》丛书之一,精选精美散文50篇,包含南瓜花·丝瓜花、掬起一杯水的感动、月色中的栀子花香、盛开在掌心的花朵、海边,夏日之诗、蝉声的河流六辑。
乐嘉、孔庆东、张德芬、水木年华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