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有病,谁没病,谁治病
——心理学似乎不足以解决心理问题
上个世纪初,美国正经历着工业化的冲击:一方面,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极大改善;另一方面,每人都希望出人头地,精神压力剧增。于是社会上出现一种怪病,症状是失眠、忧郁、头痛,有时还有皮疹、眩晕、胃溃疡,严重的情况出现“脑崩溃”。为什么叫它怪病呢?这些人生理正常——按当时的医学标准不算病人,也没有幻觉——按当时的医学标准也不算疯子,医生不得不给“怪病”起了一个新的名字——神经衰弱。
据说,神经衰弱当初在美国如此流行,以至于有一本通俗读物就叫般有人没有神经衰弱》。还据说,美国心理学开创者威廉·詹姆斯当初产生对心理学的冲动,就因为自己、亲戚、朋友、同事都得了神经衰弱。
这个故事是我从心理学家舒尔茨的书中读到的。之所以讲这个故事,因为我发现一百多年后,这种“怪病”终于传到了中国:看看我们周围,同样存在着物质越来越好、精神越来越烦的反差,也同样流行着失眠、忧郁、焦虑、头痛。于是就像一个世纪前的威廉·詹姆斯那样,一个世纪后的我也产生了对心理学的冲动。
什么样的契机,会使一个人对心理学感兴趣?
心理问题。荣格说: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觉醒。提到心理问题往往被想得太严重,其实它可大可小:极端的心理问题才算心理疾病,普遍的心理问题只算烦恼,它们都是心理健康的反面,只不过反面的程度不同罢了。可以说:正是每个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把他或她引向了心理学。
又是什么样的契机,会使一个人对佛学感兴趣?
佛陀说:人生是苦。如果你对这句话不曾体会,也就不会对佛学感兴趣。回想年轻时的我就是这样,烦恼虽然很多,解脱似乎很快,如果那时有人告诉我人生是苦,我一定会反驳说:“不,人生是快乐。”直到中年后,发现身、心、境变化无常时,我才体会到人生“有”苦。再到发现“苦”无法逃避时,我才体会到人生“是”苦。虽然每人情况不同,但可以说:正是每个人对解脱苦的向往,把他或她引向了佛学。
要说心理问题和苦有什么关联,它们基本是一回事。之所以听起来像两回事,因为它们来自两个系统,对现代人来讲,两个系统的语言都过于生僻罢了。其实心理问题说白了,开始于烦恼,大部分是烦恼;苦说白了,也开始于烦恼,大部分也是烦恼。没错,正是烦恼,把心理学、佛学与我们连接起来。
当然上述契机是对普通人而言。如果考大学时,你稀里糊涂地报了心理系,那你不需要心理问题这种契机。类似地,如果小小年纪,你阴差阳错地被送进庙里,那也不需要苦这种契机。除了以上“专业人士”,如果各位自觉地对这个话题感兴趣,那肯定有一种契机——烦恼就是你的契机。
之所以提到契机,因为我们要定义“够不够”。
想想看,从怎样的契机出发,决定了以怎样的标准为“够”。比如口渴的朋友,以解渴为“够”,不会以你递来的本书为“够”;而求知的朋友,以求知为“够”,不会以你递来的馒头为“够”。
P2-3
前言:两种智慧
第一部分 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为什么我们对这门学科不能预期过高
1. 谁有病,谁没病,谁治病
2. 我爱心理,所以我批评心理学
3. 理性的冲击,上帝死了
4. 科学的冲击,实验活了
5. 行为的冲击,心不见了
6. 关不上也打不开的另一扇窗:弗洛伊德
7. 加一点动机,加一点认知
8. 真科学、伪科学及中间地带
9. 说“不够”,以用户的名义
第二部分 悉达多的心理学——为什么抛开神秘佛学仍有其理性价值?
10. 哪一个悉达多,哪一个佛教
11. 以自为洲,不太像宗教的宗教
12. 以法为洲,不太够哲学的哲学
13. 佛说心理:从苦开始
14. 佛说治疗:灭苦为终
15. 一种想,思维不是我
16. 一种我,我也不是我
17. 一种觉,验证无我
18. 悉达多的认知疗法:无主亦无客
19. 悉达多的行为疗法:实践于正道
第三部分 连接生命的心理学——为什么佛学能解决现代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20. 有信念,有感受,才有生命
21. 吾爱吾师,尤爱他对生命的专注
致谢
索引
两种智慧
你拿起了一本书,却翻开了两本书。
本书第一部分如果单独成册,应该叫《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第二部分如果单独成册,应该叫《悉达多的心理学》。你也可以这样理解,本书名为《悉达多的心理学》,实际上先讲了“悉达多”,后讲了“心理学”。
关于“心理学”,我想说明的是:“不够”不表示不敬。因为不够有两种:“很好而不够”或“不好而不够”。本书指的是前一种,即现代心理学很科学但要补充。更何况,我国心理学界的前辈荆其诚先生(已故)还是本人的表亲,尽管他未必同意本书的副标题,但我对他和心理学都十分敬重。可以说,我爱心理学,所以才批评心理学。
关于“悉达多”,我想说明的是:虽说用“世尊”更尊敬,可那样的话,本书似乎变成了宗教书。别误解,本人既坚决支持理性,也坚决支持宗教,作为折中:当涉及个人时,我多用“悉达多”;当涉及佛教时,我多用“佛陀”——为的是表明本书的主角是现身于世的那个人,不是升天之后的那位神。
从标题中各位已经看出,本书涉及人类思想史上的两种伟大智慧。
要说本书的缘由,主要是有感而发:
一是有感于知识阶层的烦恼。之所以强调知识阶层,倒不是因为这个人群格外优越,而是因为这个人群格外容易受害。套用一句俗话:未必“知识越多越反动”,但一定“知识越多越烦恼”。究其原因,知识让人胡思乱想,而胡思乱想让人抑郁、焦虑、担心、后悔、自责、悲伤、愤怒……
二是有感于理性资源的匮乏。之所以强调理性资源,因为现代社会中知识阶层的比重越来越大,可适合我们的方法却很少。何以见得?如果把心灵的道理分为信仰类与理性类,首先可以先排除前一类。不是说信仰不对,相反现代人急需信仰,可问题出在信仰要求“先信仰、后理解”,而知识阶层要求“我先想清楚,再决定信还是不信”,结果彼此无缘。如何帮助这些“非想清楚不可”的大脑呢?只能靠理性。可现实情况是:成体系的理性资源很少。
我找来找去,只找出两种:现代心理学与佛学。
至于为什么只有这两种,正是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首先,我希望讲清楚现代心理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或许你会问:市场上的心理学书已经很多,本书有何不同?很简单,心理学界虽然内部观点各异,对外却惊人一致地为现代心理学“歌功颂德”。我能理解对科学的歌功颂德,却偏好以科学的精神“理性质疑”。并且不能只破不立,必须有破有立。这是本书作为心理学书的两点不同。
接下来,我更希望讲清楚佛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样你会问:市场上的佛学书已经很多,本书有何不同?也很简单,我想写的既非神秘的宗教,亦非放下、淡然、不执着的小故事,而是佛陀的理性与逻辑。并且我不准备按教义来写,而准备按心理学来写。这是本书作为佛学书的两点不同。
最后,我还希望清楚地比较佛学与现代心理学:前者能否解决后者解决不了的问题?各位很想知道比较的结论吧,谨此预告比较的难度:心理学爱好者可能指责我不够中立,而佛学爱好者又可能拒绝接受我的中立,两边恰恰证明“本书不能更中立”!
关于阅读的建议,既然本来就不只一本书,那你就当两本书读吧。
如果对心理学感兴趣,可按第一、三、二部分的顺序读;如果对佛学感兴趣,可按第二、三、一部分的顺序读;即使在每一部分中,你也可以跳跃阅读。其实这种方式我原本排斥,为什么现在反而鼓励呢?
因为本书信息量实在太大!想想看,人类思想史上的两种伟大智慧,各写出十卷八卷都不多,现在却写到一本书中:先是现代心理学像从一块面包被压缩成一层饼干,接着佛学像从另一块面包被压缩成另一层饼干,最后还被叠加成“双层压缩饼干”。
除非你能说:智慧的营养,多多益善!
对仅仅出于好奇的朋友,我希望本书能最大限度满足你的好奇——让两种伟大的人类智慧在你头脑中碰撞,或许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吧。要知道前人的智慧固然重要,可什么更重要呢?
唯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点!
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朋友,我希望本书能最大限度挑战你的专业基础——现代心理学是科学真的没问题吗?佛学不是科学还算心理学吗?如果刚开始读时你越来越困惑,那读到最后你会越来越清醒。要知道,既然真智慧,就经得起理性的质疑。若问谁的理性?
唯有你我自己的理性!
金木水
2016年写于南京紫金山
金木水著的《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提出了三个“很少问更很少答”的问题:
一,对现代心理学,我们为什么不能预期过高?
二,抛开神秘,佛学的理性价值何在?
三,佛学能否解决现代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如果上述话题吸引了你,这就是一本适合你的书,因为每位现代人都关注心灵,而现代心理学与佛学,都是关于心灵的智慧。
你可能读过心理学的书,但未必读过如此批判现代心理学的书,更未必见过批判之后还提出解决方法的书。
你可能读过佛学书,但未必读过如此理性的佛学书,更未必见过理性到与现代心理学逐一对比的书。
当然也可能,诸位既没读过什么心理学书,也没读过什么佛学书,那最高效——本书让你一次读懂人类思想的两种伟大智慧!
阅读《悉达多的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就像是在理性地山麓上漫步,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要小心高处的严寒。
这是一本“如此”批判现代心理学的书,它批判之后宣扬用佛学中的理性去弥补现代心理学的不足。
作者金木水对现代心理学进行理性的质疑,提出现代心理学在应对心灵问题时的“不够”,并分析了佛教思想中的理性价值;提出两者在应对心灵问题层面上的互通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