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邺著的这本《从杨振宁到屠呦呦(科学天空里的华人巨星)》介绍了17位华人科学家,他们中有8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没有获诺贝尔奖的9位,也都是欧美科学界的翘楚,如陈省身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丘成桐被誉为美国数学界凯撒大帝,吴健雄被誉为物理学第一夫人,姚期智获得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图灵奖,李昌钰被誉为美国刑事鉴定化验创始人这些优秀人物不仅仅为华人争光,而且给年轻人留下最鼓舞人心的事迹。本书首次集中介绍这些最优秀华人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的读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杨振宁到屠呦呦(科学天空里的华人巨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建邺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建邺著的这本《从杨振宁到屠呦呦(科学天空里的华人巨星)》介绍了17位华人科学家,他们中有8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没有获诺贝尔奖的9位,也都是欧美科学界的翘楚,如陈省身被誉为微分几何之父,丘成桐被誉为美国数学界凯撒大帝,吴健雄被誉为物理学第一夫人,姚期智获得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图灵奖,李昌钰被誉为美国刑事鉴定化验创始人这些优秀人物不仅仅为华人争光,而且给年轻人留下最鼓舞人心的事迹。本书首次集中介绍这些最优秀华人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的读本。 内容简介 诺贝尔奖颁发以来,共有9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他们是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崔琦、朱棣文,化学家李远哲和钱永健,光纤之父高锟和药学家屠呦呦。他们是华人的骄傲。还有一些名冠全球的华人俊杰虽没获诺贝尔奖,但他们在他们研究的领域里,都是世界最出色的。杨建邺著的这本《从杨振宁到屠呦呦(科学天空里的华人巨星)》仅介绍了几位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想从他们的人生历程中,一方面介绍他们所获得的重大成就,另一方面是想由他们的生活、研究的轨迹里,寻找他们获得成就的原因。 目录 前言 登上奥林匹斯山顶峰杨振宁 幸福的儿童少年时代 西南联合大学艰难求学的日子 芝加哥大学 和宇称不守恒 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生应感国恩宏 追寻科学与艺术之美李政道 好学少年,流浪天涯 茶馆里的大学生 西南联大再遇伯乐 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和爱情 李杨卓有成效的合作 双双登上诺贝尔奖颁奖台 毛泽东求问对称性 春蚕到死丝方尽 科学实验团队的指挥大师丁肇中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与实验物理结缘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寻找带色的雨滴 J粒子的发现 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华夏情深 探索无止境 他开辟了可能性的世界李远哲 爱好广泛的少年 从书中探索人生的真谛 一位主动学习的大学生 原子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生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博士生 到哈佛大学深造 芝加哥大学教授 重返伯克利大学 荣获诺贝尔奖 我们都是一个根 捕捉原子的魔术师朱棣文 家学渊源水流长 迷恋上了物理学 从阴影中走出来 捕获原子的突破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 不应把获奖看得那么重 冰山的一角 1.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的实验验证 2.操纵原子的通道 3.新的原子钟 4.其他应用前景 血浓于水的感情 一位风趣、幽默、平凡的人 研究是一种宗教上的感召崔琦 只要他们在我心里就够了 发奋学习的培正时期 奥古斯坦纳学院的奇才 学业、爱情双丰收 得天独厚,近水楼台先得月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 崇尚教学相长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谦谦君子 荧光的奇迹钱永健 家族和家庭 从小喜欢画画和美丽的颜色 西屋科学天才奖 哈佛大学不喜欢化学 剑桥大学发光染料研究 伯克利大学继续剑桥的研究 圣地亚哥大学GFP研究接力赛 1.荧光研究的往昔 2.默默无闻的下村修 3.失意和无私的普拉瑟 4.查尔菲的惊喜 钱永健的功绩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获得成功的关键 光纤之父高锟 金山县书香人家 学前和小学教育 小楼上的实验室 圣若瑟的高材生 留学伦敦 国际电话电报公司 磨难多的幸福婚姻 开辟新的世界 出任中文大学校长 迟到的诺贝尔奖 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 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才知道得奖的 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 在屠呦呦的心里,只有研究是第一位的 屠呦呦的重大贡献 1.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 2.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 3.机理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4.药效扩展至免疫领域 屠呦呦获诺奖带来的启示 1.集体与个人贡献的关系 2.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 3.质疑院士评选机制 4.失败乃成功之母 精彩书摘 登上奥林匹斯山顶峰杨振宁 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 美国哲学学会幸福的儿童少年时代 1922年的农历8月11日,即公历10月1日(星期日),在安徽省合肥县城西大街西古巷,杨家大院杨武之的家里喜得贵子,这个圆头大脑的男孩就是杨振宁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出生后仅10个月,他的父亲考取了安徽省官费留学美国。此后5年,杨振宁便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两人相依为命。 1923年秋天,杨武之离开合肥,告别妻子和不满10个月的长子,经上海乘海轮到美国旧金山。临行前,他和抱着小振宁的妻子在四古巷居家的窗前拍了一张照片。这可是一张极为珍贵的照片,因为它是杨振宁最早的一张照片。 在父亲留学期间,母亲罗孟华肩负起教育儿子的重任。除了让儿子懂得做人必须三立(立德、立功和立言)以外,从振宁4岁时开始教他识字。杨振宁后来回忆说: 我4岁的时候,母亲开始教我认方块字,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共教了3000多字我。现在,我所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两倍。 罗孟华有很早就辍学的痛苦经历,加之丈夫为了追求知识而离开她和儿子远渡重洋,这使她感受到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儿子的重要性。有一次,杨振宁在习字时大约心不在焉,把字写得歪歪扭扭,更糟糕的是还写错了几个字。罗孟华十分生气,罚他重写,直到她满意了为止。 杨家大院里有不少小孩子,到杨振宁5岁时,杨家清来了一位私塾老先生,来教与他差不多大的一群孩子。杨振宁回忆说:我的家那时是一个大家庭,有好多堂兄弟姊妹。从我五岁那年起,请了一位老先生到家里教我们读书。我记得很清楚,念的头一本书是《龙文鞭影》,我背得非常之熟。 《龙文鞭影》是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一本儿童读物,最初由明朝学人萧良有编写,后来由杨臣铮进行增补、修订。全书上下两卷,每卷15小节,主要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四字句,两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位私塾先生教了一年之后,父亲杨武之获得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回到祖国。杨振宁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928年夏天,杨武之乘海轮回国,在上海登岸。杨振宁和母亲从合肥到上海专程迎接父亲的归来。对于6岁的小振宁来说,爸爸简直是一个不认识的人,他后来在回忆中说:我这次看见他,事实上等于看见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但对于母亲来说,那可是让她激动不已的时刻。 杨武之离开祖国去留学时,杨振宁还在襁褓之中,5年过去,儿子已经成了个漂亮的小孩子,他心中的高兴可想而知。他问这个已经有点陌生的儿子:你念过书没有? 杨振宁回答说:念过。 念过什么书呢? 念过《龙文鞭影》。 杨武之高兴地说:那你就背给我听一听,可以吗?杨振宁从小聪慧,背书自然不在话下。他流利地背完了之后,杨武之又问: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呀? 这下杨振宁傻了眼,老师只让他们死记硬背,何尝让他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啊?他小心地回答说:不知道。 杨武之并没有责备儿子,反倒送了一支钢笔给儿子。杨振宁从来没有见到这种自来水笔,又惊讶,又高兴。 杨武之回国后,厦门大学聘他为数学教授,于是杨振宁随着父母到了厦门,并在这儿度过了幸福的一年。 厦门是海边城市,比起落后的合肥要现代多了。杨振宁的回忆是: 厦门一年的生活,在我的记忆中是很幸福的。厦门大学的校舍很漂亮。记得教授的住宅设备也很现代化,有抽水茅坑,对我是非常新鲜的。 P1-3 序言 诺贝尔奖颁发以来,共有9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他们是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崔琦、朱棣文,化学家李远哲和钱永健,光纤之父高锟和药学家屠呦呦。他们是华人的骄傲。还有一些名冠全球的华人俊杰虽没获诺贝尔奖,但他们在他们研究的领域里,都是世界最出色的。这本书仅介绍了几位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想从他们的人生历程中,一方面介绍他们所获得的重大成就,另一方面是想由他们的生活、研究的轨迹里,寻找他们获得成就的原因。 谈到他们的成就,最值得庆幸的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一年以后,就迅速获得诺贝尔奖,是诺贝尔奖颁奖史上成果从发表到获奖最快的一次。那年李政道只有31岁,杨振宁也只有35岁,这么年轻就获得诺贝尔奖,而且他们提出的理论预言,改变了整个宇宙时空结构,让全世界科学家非常震撼。 杨振宁更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被科学界普遍认为是继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最卓越的物理学家,他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即杨一米尔斯理论)被认为是当今物理学的圣杯。 丁肇中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但是理论上他也有非凡的造就。他在大部分科学家还不相信有第四个夸克存在的情况下,就组织庞大的试验队伍,寻找这个粒子,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得知他们的卓越贡献之后,我们会深思:他们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些非凡的成就呢?这也是本书写作重点之一。他们每一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许多共同之处,那就是非常热爱他们所研究的学科,并且从年轻时代就决心为他们喜爱的学科努力学习,努力锻炼自己,在任何不利的情况下,绝不马马虎虎,绝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李政道年纪很小,为了民族的尊严毅然离开温暖舒适的家,来到艰苦的江西求学;由于战乱,他历经风险、四处奔波,终于来到西南联大成为吴大猷得意门生,为自己创造出一条通向成功之路! 李远哲说过:年轻人应该动手改善不良环境,不能够总是抱怨、发牢骚,更不能怨天尤人,逃避现实。还说,如果连自己生活中的不利环境都不能改变,何谈在科学事业上作出贡献?这是每一位年轻读者不能不注意的,很多年轻人总是牢骚不断,埋怨这埋怨那,就是不设法自己改善一下不利的环境。 崔琦最喜欢的格言之一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崔琦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同事詹姆斯-韦介绍说,崔琦在物理专业之外有着广博的知识,从不为自己索取什么,总是为他的学生及研究人员操心。他特别相信信、爱、望这三个字,也就是说做人要有信心、爱心、心中充满希望。 朱棣文说:只要我自己觉得有意思,而又有人让我做,我就继续做下去。这样,我们才会看到结果。现在,你搞物理不要期待拿高薪,你搞这一行是为了兴趣。只要有人让你搞,你就做下去。但世事千变万化,如果真的到那时,人家不让你搞了,你就离他而去。你可以对自己说:也好!我已经尝到了不少的乐趣,我在建设性的严谨思维方面训练有素,我可以应用它去攀登任何其他学术方面的高峰。就这点来说,对你更有利。所以,你始终没有损失任何东西。 在这本书里,笔者在这方面写得比较多,也许会让读者耳目一新,给读者带来一些新鲜的空气,振奋自己,仔细计划未来的人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