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因为李可从生前不善于经营,家境相当困窘,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在李可从殁后情况更为可悲:李颙家已连寸土的产业都没有了,只能租赁他人的小屋居住。然而,不久后因为无法缴纳房租而遭到驱逐,全家人只好东移西徙,流离失所半年有余,后来才在邑西新庄堡的一间茅草屋中定居下来,但是窘困依然如初,甚至为了换些食物,李颙不得不将家中唯一的一张桌子拿出去卖掉。面对如此穷困的家境,母子二人常常是“茕茕在疚,形影相吊”。在这种相依为命的日子里,母亲彭氏成为少年李颙生命中唯一的精神支柱和牵挂。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母亲,但是能够流芳于世的却寥寥可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与南宋时岳飞的母亲。孟母“三迁择邻”“断机教子”,将孟子培养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亚圣”;岳母则以刺字诫子立志报国,将岳飞培养成著名的民族英雄。在历史上,虽然李颙的母亲没有孟母、岳母那样脍炙人口,常被人津津乐道;但是李母彭氏不仅具有孟母的贤德,善于教子;也具有岳母的民族气节,识得大体。当时有好心的乡邻可怜李氏母子生计艰难,常常是灶无生烟,朝不保夕,便劝李颙效仿其他人到县庭里充当门役,做些杂活,补充生计,这样也可以使其母亲免受饥寒的折磨,但是遭到李颙的拒绝。李颙认为:“人子之事亲必以道,不以其道,虽万钟罪也。况给事县庭,何事不辱母乎?吾以辱母,吾不为也,吾母亦不令我为也。”在李颙看来,儿子侍奉父母应当坚持正道,如果不坚持正道,即使获得优厚的俸禄,也是不可取的。何况让他供事于县衙,做下等的役吏,这将使他的母亲感到羞辱?他绝不会为了一两顿饭菜,做出让母亲感到羞辱的事,母亲也不会让他这样做。果然,当彭氏听说此事后,不同意李颙去县衙做事。在李母看来,李颙的父亲死于王事,是慷慨就国难,死得其所,是英烈之举。而李颙也应当效仿其父立身行道,光大先人的英烈气节,而不能因暂时的贫穷饥寒去做下等杂役之事。乡人又劝导李母改嫁,这样可以保全母子的性命。李母流泪谢绝,毅然持志守节,坚持靠着日夜艰苦纺织、为他人缝纫等,换些粮食来维持生计。在李母看来,真正能够光显荣耀的并不是外在丰厚的物质财富,而是能守持大节,这才是流芳万世的荣显。因此,李母常常勉励李颙读书明理,师法古人,要有大的理想,不必以习制举业谋取一时的富贵功名;并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来为儿子的读书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因此,有人评论说:“二曲先生之贤也,由其有贤母而乃以有成也。”事实上,李母因其贤德,在其生前即有官员以“芳追孟母”赞誉之,殁后也被赐书“贤母彭氏”以表其墓,甚至陕西总督鄂善捐俸特为她建了“贤母祠”。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