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谢建华著的《傅山/大家精要》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傅山是明末清初传奇而又神秘的一位人物。他通晓经史、诸子、佛道之学,谙熟金石音韵学,兼善诗书画,有“医圣”之名。
谢建华著的《傅山/大家精要》讲述了傅山历史上首次联合学生赴京请愿为老师平反的壮举、反清复明的经历等,概述了其理学思想、社会启蒙思想、治学之道,及其文学、书法、绘画理论,解析了傅山如何在动乱时期成就全能之自我。
家世的影响
傅山出生在山西太原阳曲县西村(今太原市尖草坪区)。但他家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而是由山西大同南下。先迁到山西忻州顿村,再往南迁到阳曲县西村。傅家世代官宦,傅府在当时的西村是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傅府为一坐北向南的三进院落。大门前有石狮子,一进大门的头进院内有东房五间,内院有正房五间,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庭院西墙有一圆形小门,上面写着“从好园”。园内亭、台、楼、阁错落别致,水池、花木宁静淡雅,是一座集园林、书斋、休闲、居住为一体的明代北方砖瓦木结构建筑。但“甲申明没。清朝廷肃然,青主弃数干金腴产,令族分取,独挈其子眉隐于城东松庄”。傅山从五十四岁到六十八岁以松庄为侨舍,生活了十四年。
据傅山所留下来的文字查寻,记述最早的是六世祖傅天锡。正是这位六世祖要到太原临泉王府任讲授经术行义,并任掌管课试之事的教授之职,才从离太原较远的大同,搬到靠太原较近些的忻州城东北二十五公里的顿村。临泉王府是明初开府太原的朱元璋第三个儿子晋恭王朱棢之孙,第二代晋王——晋定王朱济熺的六儿子朱美塎的府邸。据《明史》载,朱棣登基迁都北京后,深恐诸王后代以他为楷模,举“清君侧”之旗,颠覆政权,遂严定所封诸王凡有子嗣不准续封王爵,国家不再追加封俸,只在郡王封地之内再分。于是到永乐之后明朝各路藩王,世代封分,小王多如牛毛,临泉王就是其中之一。在明代由于科举考试仿照唐宋,设有明经科,考试内容多半取材于《春秋经传》,所以《春秋》又别称“明经”,明代开国大臣刘基就曾著有《春秋明经》。傅天锡以讲授《春秋》为主,因此得到朱美塎的重视,委以重任。
傅山的五世祖傅康为监生,二十岁早天。去世时,儿子傅朝宣仅八个月,妻王氏虽很年轻,但十分贞烈,终生没有再婚,平淡度日,每以可口饭菜孝敬公婆,严教孤儿勤攻儒学,终于把儿子培育成人。但正当傅朝宣要一展宏图之际,却意外地被宁化王府的人看中,强抢入府,做了王府的女婿,命运发生了变化。山西著名戏曲《拉郎配》中的主人公就是以傅朝宣为原型的。宁化王是居住在阳曲的朱第五子朱济焕封号,宣德八年(1433)袭封。就因为傅朝宣长得俊美,外出办事经常骑马路过王府的大门,结果被看中,一打听其人出身于官宦之家,为人正派。于是,有一天趁傅朝宣经过宁化王府时,突然一帮人将其截住,推搡着强迫他入了府门。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就有人将他头戴簪花,身着红衣,对他说郡主看上他了,现在就要与他成亲,入赘为王府的仪宾。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傅朝宣做了宁化王府的女婿。“仪宾”这个称谓是明王朝对亲王、郡王之婿的专称。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