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不会随岁月流逝
沈菁华
从1956年初进人新中中学任教,到1986年五月调往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我在新中中学足足工作了三十年有余,从当时新中中学最年轻的教师之一到现在已是垂垂老者,只能感叹光阴流逝之快。回想往事,犹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次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高中尚未毕业的我就报名参加了军事干校,经在陆、空军半年左右的学习后,被分配至中朝人民联合空军司令部领航处工作,历时四年。停战后就复员回沪被分配至新中中学。
虽然我是在南洋模范中学就读,受许多名师教诲,知识基础尚好,但要胜任中学教学任务,差距之大可以想象。我深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在当时教导主任郭焕承老师的支持下,我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的在职业余进修,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该校物理系本科毕业文凭,这为我有能力承担高中物理教学任务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至今我仍非常感谢郭焕承老师提携后进、培养青年的拳拳之心。
以前,新中中学还不是重点中学。但由于当时社会背景,导致许多学习基础好、悟性好、升学考试成绩也好但出身不太好的学生,往往进不了市北、六十等重点中学,于是都被新中中学所录取。那时新中中学很多学科的老师水平都很高,他们大部分是旧知识分子,都具有爱国心,都想为国家的富强出力。因此师生们都发奋图强,力争在教和学两方面都有所突破。记得在1958年,全区六门学科进行统考,结果新中中学拿了六个第一,于是声誉鹊起,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来报考。我作为青年教师,倍感压力,不敢稍有懈怠,努力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同学们的期望。
没有文化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没有知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为此,我尽力为国家培养可用之才。当时理化课被取消,代之以工业基础知识课。为了理论联系实际,学校办了电动机修理厂,由我负责筹建。我除了略知原理外,其余的一窍不通,于是就拜工人为师,边学边干,终于能根据电动机的空壳,设计其内部线圈的结构数据及所能负载的功率,在区内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我和胡泰泉老师应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之约编写并出版了《电动机》一书。同时校办工厂也培养了一批有一定实践能力及理论基础的学生。
恢复高考后,由于新中中学的升学率及各学科竞赛水平不断提高,后被命名为区重点中学,新中中学声誉日隆,优秀生源更多,形成了良性循环。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中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如1963届毕业生董鹤林,现已是美国生物医学方面的权威之一;1978届毕业生刘世槎以高考理科全市第二名的成绩(仅比高考状元的总分差1.5分)被复旦、交大两校竞相录取,后被公派去德国留学,现是凯泽斯劳滕大学电子控制系的系主任及终身教授;20世纪80年代毕业的钟忠在校期间,在各种学科竞赛中获得三十余项奖状,现在美国跟随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导师作博士后研究生。至于教授级高工、教授级主任医师、大厂厂长及各类干部更是数不胜数。
我能从一个不是科班出身的教师,到能参与包括市教研室组织的高中物理复习资料等教辅读物及上海市使用的物理教材的编写工作,这与我能在新中这个教学舞台上得到锻炼,以及历任区、校领导对自己的培养和许多同事对我的支持、帮助是分不开的。此外,广大同学的信任也激励了我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此我常怀感恩之心来回顾这一切。
作为老师,最大的安慰莫过于看到学生们能够成才,且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和爱戴,每次在国内外遇到自己教过的学生时,他们发自内心的关心、照顾与款待使我感动不已。虽然我已达耄耋之年,但每当与年轻的学生在一起时,总感到十分愉悦,心态也变得年轻许多。
现在的新中高级中学已成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园环境与教学设施大为改善,这说明新中的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也是半个多世纪来几代师生共同努力所取得的结果。在此也祝愿新中以后能取得更大的成绩,让曾经为新中教育事业作出过贡献的老师感到欣慰,也让曾经的新中学子引以为傲。
(作者曾任上海市新中中学教师)
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