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雨,千年乡愁,白马河、夺补河依然静静地流淌着。但是随着现代文明进入白马山寨,白马人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一些白马民俗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弃和淡忘,甚至消失。《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全面系统地保存民族民俗文化资料,为更多的专家学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深入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
本书为《信仰卷上下》,由任跃章编著,对陇南白马人的民间信仰进行了研究和整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信仰卷上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千年风雨,千年乡愁,白马河、夺补河依然静静地流淌着。但是随着现代文明进入白马山寨,白马人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一些白马民俗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弃和淡忘,甚至消失。《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全面系统地保存民族民俗文化资料,为更多的专家学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深入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 本书为《信仰卷上下》,由任跃章编著,对陇南白马人的民间信仰进行了研究和整理。 内容推荐 任跃章编著的《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信仰卷上下)》为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之一。白马人分布在甘肃文县和四川平武县、九寨沟等地区,新中国成立后,被隶定为藏族。白马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隶属于藏族的一个群落,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本书对陇南白马人的民间信仰进行了研究和整理,并配有若干图片,为研究人员和普通读者提供了了解白马人民间信仰的第一手资料。 目录 上册 第一编 概述 第一章 白马人民间信仰中的神灵体系 第二章 白马人民间信仰习俗延续传承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 影响白马人传统民间信仰传承发展的一些因素 第四章 白马人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 第二编 文县白马人民间信仰习俗 第一章 神职人员 第二章 祭祀经书 第三章 祭祀手诀 第四章 祭祀法器 第五章 祭祀物品 第六章 祭祀活动 第三编 平武县白马人民间信仰习俗 第一章 神职人员 第二章 祭祀经书 第三章 祭祀法器 第四章 祭祀物品 第五章 祭祀活动 下册 第四编 九寨沟县白马人民间信仰习俗 第一章 神职人员 第二章 祭祀书籍 第三章 祭祀手诀 第四章 祭祀法器 第五章 祭祀物品 第六章 祭祀活动 第五编 部分祭祀经文 白马人民间祭祀咒章集 传老爷神串之一 传老爷神串之二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中文期刊 附录 参与人员简介 本卷编后 总编后语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白马人民间信仰中的神灵体系 宗教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历史现象,是多数人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白马人传统的神灵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合体,各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制约,渗透在人们日常精神和物质生活中生老病死各个阶段。他们通过对神灵的敬畏、祭祀、供奉,维持着彼此之间的正常关系,形成了他们对世界、社会、自我的认知逻辑。从白马人共同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实践考察,白马人的传统崇拜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节自然崇拜 白马人信奉“万物有灵”,有自然崇拜情结。自然崇拜是指白马人对某些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并不是指整个自然。白马人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林树木、江河湖海、动物植物,等等。祭祀比较多的神灵主要有: 一、天神 白马人认为,天上有一个神灵世界,支配着地上的万物。白马人有创世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天和地,到处是一片漆黑。后来,不知从哪里传来了一阵闹声,不停地滚动,试图寻找光明。仔细一听,有两个声音在争吵着,说的是绷天和绷地的事。一个说:“杀拉甲伍,你先把地绷好,我再绷天。”另一个说:“罗拉甲伍,你先把天绷好,我再来绷地。”木日扎该急忙向发出声音的地方钻过去,看见罗拉甲伍正在绷天。天绷好后,杀拉甲伍又绷地。天和地都绷好了,都是圆球形的,天在上,地在下,然后天地合一。可是天绷小了,地绷大了,怎么也盖不严。罗拉甲伍抱怨杀拉甲伍说:“你看,我叫你先绷地,你不听,这下子地绷大了,你看怎么办?”杀拉甲伍没有办法,只好使劲挤地,把地挤小点,这样天和地就合严了。谁知,地被一挤却变了形状,地面上有的地方鼓了起来,形成了山坡、高地,有的地方陷了下去,形成了沟壑、海子。木日扎该看到了这一切,在木日扎该后面钻出来的红头黑身的木日兹哥(蜈蚣)也看见了这一切。后来,木日扎该和木日兹哥把罗拉甲伍怎样绷天,杀拉甲伍怎样绷地传了出来,人们才知道天和地的来历。于是,大家公认罗拉甲伍是天老爷,杀拉甲伍是地老爷。 白马人认为天是神秘莫测的,对天神非常崇拜,有些山寨将天老爷画进了庙神案,有的家族将天老爷画进了家神案,每逢祭祀都要请天神到场。 平日里,他们把天当作无所不在的神,不敢做亏心事,认为有天爷看着。为了证明没做亏心事,对着天发誓。遇到危难的事,喊叫“老天爷救命!”谁家做了亏心事家中人畜遇难,认为是天老爷报了,遭到惩罚了。如遇地震、狂风、冰雹、瘟疫等自然灾害,就理解成那是天神震怒后对人类的惩罚。 过去在自然灾害来临前或来临时,一般以村为单位,不管男女老少,都在村东头一片空地上祭拜天神:在神职人员的主持下跪地上叩头,焚香烧纸,面朝天,口里不断呼唤天神“老天爷啊,睁眼看看我们这些人”,以求天神保佑。 二、山神 山神在白马人的自然崇拜中占有重要位置,山神有总山神与各寨山神的分别。白马人按照世俗社会的模式,为神灵体系赋予了阶序等级的象征,不同的神祗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也对应着大小或范围不同的地域社会。每个神灵都有其各自的职责、范围和功能,对现实的世俗社会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力。 白马人的总山神管理白马人的吉凶祸福,保佑各个村寨风调雨顺。文县铁楼藏族乡和石鸡坝乡境内有座山白马人叫脉告开,汉族叫做净各溜山,山上有神灵,叫业脉告来具,是文县白马人的总山神。《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故事卷(续)》收集有文县白马人传说,有一天,白马老爷赶往四川峨眉山参加神仙会,神仙只能夜行昼停,白马老爷也是如此。白马老爷踏着茫茫夜色,一路急匆匆地赶路。第八天夜晚,白马老爷路过白马河时,突然间夜空变得漆黑一团,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天崩地裂,山洪呼啸而来,冲走山寨的牛羊、庄稼、房屋,白马爷觉得是妖魔在作怪,便赶走妖魔,保住了白马山寨的庄稼、牛羊、房屋。这时,只听一声雄鸡啼鸣“喔喔啼——”白马爷无法前行,便化作脉告开。从此,白马人称这座山为“亚日贵达”,或“业脉告来具”,敬奉为总山神,把业脉告来具画成头戴沙嘎帽,身穿白短衫,手执长钢刀的神人,画在庙神案和家神案上,在祭祀还愿、婚姻嫁娶、节庆歌舞等重大活动吟唱请神词朝哲、朝伟得时,都要呼唤他的名字,请他到场护佑。P7-9 序言 当今白马人聚居的甘肃省文县和四川省平武、九寨沟县,地处甘川交界地带,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温润宜人。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多元文化兼容并蓄、薪火相传,绘织成一幅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文化长卷。白马人民俗文化便是这幅长卷中的一朵奇葩。白马人是白马氐后裔,当代学术界称白马藏族。约2万人,被人类学家称为东亚大陆上最为古老的部族。他们独特的信仰、语言、服饰、歌曲、舞蹈和生产生活习俗历经千年而血脉延续,他们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饱经沧桑而保存至今。文县傩舞“池哥昼”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充名录。文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白马人民俗),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文县铁楼藏族乡入贡山、草河坝、石门沟村案板地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麦贡山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同时,平武县的“跳曹盖”和九寨沟县的“舞”、“南坪小调”、“熊猫舞”等都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马文化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独具魅力,是我们传承弘扬民俗文化的奇异瑰宝。 白马氐人为中华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建立了前秦、后凉及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地方政权。虽然白马人在新中国成立时被登记为藏族,但许多方面都有别于藏族。白马人坚守着以自然崇拜为基础、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多神信仰习俗。白马人能歌善舞,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池哥昼”以原始古朴、粗犷、豪放著称于世。白马人的服饰绚丽奇特,文化符号丰厚,从头饰到发饰、胸饰、衣饰、腰饰直至脚饰,构成了完整和谐的统一体,风格独特、赏心悦目,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白马人的婚俗世代相袭,不与外族通婚的族规,保留了白马人纯正的血脉。白马人没有文字,却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口耳相传,千年不绝。在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粗犷强悍的白马人,跳着热情豪放的火圈舞,品着醇香四溢的咂杆酒,唱着酣畅抒情的敬酒歌,描绘出一幅瑰丽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画卷。 千年风雨,千年乡愁,白马河、夺补河依然静静地流淌着。但是随着现代文明进入白马山寨,白马人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一些白马民俗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弃和淡忘,甚至消失。抢救、保护、传承这一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风俗,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成为历史赋予社会各界的神圣职责。 陇南市政协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陇南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自觉地把保护传承白马人民俗文化作为存史资政工作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联系广泛、人才汇聚的优势,在市直有关部门和文县、平武县、九寨沟县的支持配合下,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整理研究、保护利用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许多艰苦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一系列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书籍,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2014年以来,陇南市政协把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整理列入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确定专门人员,一方面着眼于白马人民族语言的抢救挖掘,广泛采集白马人语言资料,开展《白马汉大词典》编辑22作;另一方面,更进一步深入、系统、全面地挖掘整理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又编辑了《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分为《信仰卷(上下册)》《非物质文化遗产卷》《论文卷》《服饰卷》《舞蹈卷》《歌曲卷》《杂歌卷》《故事卷》《散文卷》。 当前,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以及传播迅速的现代文明,深刻地影响着民族民俗文化的延续与生存。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对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编辑出版《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全面系统地保存民族民俗文化资料,为更多的专家学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深入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以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是我们为此做出的一点努力。 我们希望,《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的出版发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保护工作中来,有更多更好的成果问世。 后记 2008年1月,陇南市政协副主席张金生同民族宗教和社会联谊委员会主任邱雷生提出建议,得到时任市政协主席邱正保的支持,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将白马文化保护情况的视察列入2008年的工作计划中。因此,就有了由陇南市政协牵头围绕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开展的一系列田野调查、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工作和研究交流等学术活动。 八年来,陇南市委、市政府领导积极支持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工作。市政协三任主席邱正保、杨全社、任跃章高度重视,连续把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研究工作列入市政协工作计划,鼓励支持张金生、邱雷生等同志坚持不懈地开展组织协调和研究工作,很好地发挥了政协在保护地方文化、存史资政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县县委书记苏彦君、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韩平松、县长张立新、县政协主席马克武等领导,以及陇南师专,陇南市文联、市财政局、市政协办公室,文县文化局、民族宗教局,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党政领导,市、县一批文化学者,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为白马文化的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和研究利用工作尽心竭力地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 孙宏开、赵逵夫等国内著名专家高度关注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工作,以严谨的学术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质深深地影响并指导着研究。 张金生、邱雷生同志既是白马文化保护、研究的倡议者,又是研究工作的参与者和协调联络组织者。在陇南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按照学术规范制定工作方案和专题规划,发动县、乡、村各级组织和白马文化传承人,组织研究会会员,联络陇南师专等学术团队及市内外专家学者参与,牵头举办和协办了三次研讨会。他们深入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和平武县、九寨沟县的白马人聚居区,运用文字、照相、录音、录像等手段开展田野调查,抢救性地挖掘了一大批珍贵的第一手原生态资料,创造出被四川学者称为田野调查的“陇南模式”。在此基础上,陇南市政协、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与文县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编辑出版了“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分为《调查资料卷》《论文卷》《故事卷》《故事卷(续)》《服饰卷》《歌曲卷》《舞蹈卷》《语言卷》《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图录》《首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等著作。 2014年初,为了进一步系统、深入、全面地挖掘和研究白马人民俗文化,任跃章主席提出编辑《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并安排邱雷生同志牵头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实施。邱雷生和张金生同志带领有关学者不辞辛劳,深入文县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20多个白马山寨,跋山涉水调查,进村入户走访,广泛搜集资料,组织整理编辑,同时根据采录的新资料和研究的新成果,对已出版的《服饰卷》《舞蹈卷》《歌曲卷》进行了修正和增订。经过两年的努力,完成了《书系》编辑工作。 《书系》共9卷10册,是在“中国白马人”这个大概念之上,对甘肃、四川两省三县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成果的整体性呈现。 《书系》主要采用了我们亲自采集的资料,也采用了少量没有条件亲自采集的文献资料和网上资料。对采用的文献资料和网上资料,有条件的都征得了有关人士的意见;对极个别资料没有条件征得意见的,恳请有关人士见谅。在此,对所有为《书系》付出过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系》编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一项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工作。由于我们水平所限,虽竭尽全力,但错讹依旧难免,仍有遗珠之憾,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