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宽、张明林所著的《跟毛泽东读二十四史》分为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辑录了毛泽东品读的原文,真实地反映了毛泽东的品读记录;第二部分是对毛泽东品读的精华分析,为更深地了解毛泽东的思想、观点提供帮助。读完此书,您不但能够快速地了解《二十四史》,而且还能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品读中获得非凡的启迪,并因此受益终身,从而获得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跟毛泽东读二十四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小宽//张明林 |
出版社 | 红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小宽、张明林所著的《跟毛泽东读二十四史》分为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辑录了毛泽东品读的原文,真实地反映了毛泽东的品读记录;第二部分是对毛泽东品读的精华分析,为更深地了解毛泽东的思想、观点提供帮助。读完此书,您不但能够快速地了解《二十四史》,而且还能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品读中获得非凡的启迪,并因此受益终身,从而获得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内容推荐 王小宽、张明林所著的《跟毛泽东读二十四史》记述了:毛泽东读二十四史,始终峰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曾对芦荻讲: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毛泽东这样说,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每一部史书,基本上都是由封建的新十朝匝子奉命修撰的,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一般不去写,也不敢写;第二,封建社会有一条一为尊者讳一的伦理道德标准,阜帝或父亲的罪行,或是隐而不书,或是把责任推给臣下或他人;第三,史书巾的内容,也多写帝十将相,人民群众的牛产情形、牛活情形,大多是只字小提,目的是谈如何加强统治的问题……这是最小符合历史的;第四,一部《二十四史》,写符瑞、迷信的文字,占了很多,各朝各代的史书里都有。这些都是骗人的鬼话。 毛泽东虽然认为《二十四史》大部分都是假的,但同时他也明确指出:一如果因为历史大半是假的就小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小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的每句话,都被当作证实的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目录 第一章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毛泽东品读《史记》 禹王做官,但也耕田 老子不是唯物论者 孔子的思想也有弊端 孟子有人民性的一面 屈原一跃冲向万里涛 评价秦始皇,要一分为二 陈胜、吴广掀开了农民战争的序幕 李斯的《谏逐客书》说服力很强 汉王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做人不可沽名学霸王 登徒子不好色,且是个模范丈夫 苏秦羞张仪说明人没压力难进步 第二章 整齐划一,文赡事详——毛泽东品读《汉书》 文景之治是“萧规曹随” 衰国者汉元帝刘奭 王莽是个失败的改革家 赵充国能坚持真理到底 不可存“五日京兆”之心 讲“闻喜县的由来”是激励干部作为 董仲舒有形而上学的思想 第三章 网罗一代,事义周悉——毛泽东品读《后汉书》 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值得借鉴 黄琼耿直方正、李固以国家为重 陈寔使“梁上君子”改过自新 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当了大元帅 班超的抵抗不属于侵略 贾谊英才早逝可惜 毛泽东自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长社之战体现了奇正原则 成皋之战和昆阳之战均是以少胜多 第四章 词多劝诫,有益风化——毛泽东品读《三国志》 曹操的案要翻 张鲁开了人民公社的先河 郭嘉多谋善断 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 刘备有了孔明是“如鱼得水” 中央干部要选周瑜似的“青年团员” 关公姓关有曲折 刘表是虚有其表 袁绍多端寡要 刘备也有袁绍那样致命的缺点 关羽败走麦城是因骄傲自满 吕蒙的事迹表明应该知识实践并重 指导正确与否决定局势变化 弱者后发制人的范例很多 最年轻的哲学家王弼 陆逊示弱与司马懿之智如出一辙 孙权很能干,当今惜无孙仲谋 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从魏文帝开始 蜀汉之误始于兵力分散 曹丕代汉令人生疑 第五章 览古今之失,察安危之机——毛泽东品读《晋书》 迁与不迁,最终都会乱 桓温带兵北伐是作样子 郭象品行不端 庾纯骂贾充,实乃“公骂” 陆机的《文赋》好,可惜长了点 潘尼的《安身论》是“道家言” 圣人也免不了外患内忧 谢安为国家立了两次大功 第六章 行文优美流畅,语言简练有法——毛泽东品读《宋书》 刘裕不在意王镇恶贪财 檀道济因功高位重遭杀身 谢灵运最终矛盾达到顶点造反 核实《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 殷景仁与刘湛的恩怨纠葛 王僧达“造反”是冤枉之词 第七章 以古为镜,可见兴替——毛泽东品读《隋书》 隋文帝的做法蕴藏大乱 隋炀帝没有出息 隋末的起义促进了社会发展 第八章 举起精要,周不毕记——毛泽东品读《南史》 孔琇之看问题有失偏颇 齐末萧衍起兵夺权 “守大岘”并不能彻底扭转局面 刘义隆与赵匡胤有同样的弊法 袁顗未能一战而败 袁粲父子令人钦佩 评判臧质应一分为二 仅次于韦睿裴邃的良将曹景宗 梁武帝运去难自由 直言无忌行不通 韦睿有刘秀、周瑜之风 陈庆之使不可能变成了事实 迷途知返,值得推崇 第九章 叙事简劲,近世佳作——毛泽东品读《北史》 王建是不知政治的庸人 宇文泰采取中间突破出奇效 第十章 裁国史之繁略,记礼法之沿革——毛泽东品读《旧唐书》 唐高祖遇事无断制 李世民是德才兼备的皇帝 笑面虎李义府 朱敬则是政治家、历史家 刘幽求六十一岁因生气而死 《回乡偶书》中的“儿童”不是作者的儿女 林言拿黄巢的头请赏结果把命搭上 盛彦师被冤枉而死 刘知几认为“识”统领“才”、“学” 杨再思是厚颜无耻的马屁精 唐大将苏定方 魏玄同与裴炎同党 魏征“懂得片面性不对” 慧能是中国佛教的始祖 李白不愧为诗仙,有脱俗之气 写文学史不可轻视韩愈 白居易的诗高在有平常心 杜甫的诗大多并不怎么样 评价李商隐的诗不能一概而论 集文学与哲学于一身的柳宗元 第十一章 必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毛泽东品读《新唐书》 唐太宗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对武则天的评价欠妥当 王勃高才博学 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命系庖厨”是徐有功的牢骚话 姚崇是持唯物论的大政治家 “多藏厚亡”,遗害子孙 裴度亲自调查研究,值得学习 庞勋起义因内部分裂失败 《奏疏》是《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 田弘正是个好将军 青年将军王承元 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张说 英才李贺早逝,可惜 黄巢起义打击了封建统治 第十二章 见闻较近,是以征信——毛泽东品读《旧五代史》 朱温不及曹操 弥牟镇攻防战,攻者败,守者胜 李克用坚守获得胜利 “生子当如李亚子” 第十三章 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毛泽东品读《新五代史》 王彦章忠贞不降被杀 兵书少读不是坏事 学会游泳十分重要 后唐灭亡是必然的结局 石敬瑭、桑维翰合谋卖国 书法不明,是为掩人耳目 后晋不敌辽投降 冯道是“风俗之坏极”的代表 后唐灭梁胜在审机独断 郭威称帝过程记载不明 南唐不抓政治亡国 第十四章 卷帙浩繁,贯通南北——毛泽东品读《宋史》 赵匡胤“黄袍加身”不实 宋太宗德才不备 宋高宗才是投降派的首脑 “无敌”杨业战死在沙场 宋徽宗有才但没有出息 岳飞赤诚报国,是个大英雄 朱熹是个大学者,学问渊博 范仲淹的词既苍凉又优美 陆游是了不起的大诗人 王安石因考虑欠缺变法没有成功 运用之妙,在于存乎一心 第十五章 断代体裁的完璧之作,跨越世纪的历史巨著——毛泽东品读《明史》 朱元璋采用的策略值得借鉴 “今犹存此弊”,时刻要警惕 不要把朱元璋写得太坏 李自成推动了社会进步 粗人朱元璋搞得很好 白莲教起义的意义重大 陈新甲无意间“泄密”导致杀头 高启是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继承徐霞客注重实践的精神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毛泽东品读《史记》 《史记》是毛泽东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并终生喜爱的史书,称赞它“严格、准确”,并且读时做了许多批注。同时,毛泽东对《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十分崇敬,对他“求实”的高尚史德给予很高的评价。在日后的工作中,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并且得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著名论断。从这里可以反映出,毛泽东十分善于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人的优秀品质和传统。 禹王做官,但也耕田 【品读原文】(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 ——摘自毛泽东早年文稿《体育之研究》。 【品读原文】历史上的禹王,他是做官的,但也耕田。 ——摘自毛泽东1939年4月24日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见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第157页)。 【品读精华解析】1915年,当时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曾经和罗章龙一起到过长沙许多地方。长沙附近有个拖船埠,那里有座禹王碑,传说禹王曾在此拖过船。面对历史遗迹、先人功勋,青年毛泽东内心中势必产生为民造福的雄心壮志。古史说:“大禹治水,栉风沐雨,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毛泽东对大禹治水的历史记载颇有兴趣,他不仅在早期文章中赞扬大禹治水的忘我精神,而且在延安时期,面对国民党的封锁,更号召边区军民学习大禹的吃苦精神,而且毛泽东认为禹王是身体力行的劳动者。在对大禹的评说时,毛泽东称大禹为“王”,说他是做“官”的;另一方面又指出禹也耕田,从个侧面道明了原始共产主义向奴隶制王朝转化时期的历史特征。 大禹治水,摩顶放踵,身经百难,历尽艰险,终于百川归海,水患消失。禹得到人民拥护,遂称天下之王。对于大禹治水故事,可以说炎黄子孙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中国土地广袤,江河众多,水患频繁。可以说水患的治理情况直接影响到历代王朝的兴衰。大禹治水成功得天下。西汉时文帝、景帝到汉帝,都使黄河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东汉时光武帝、汉明帝也曾注意治理黄河,遂有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以及光武的中兴局面,两汉绵延四百余年。而在隋末、元末河患严重,得不到好的治理,致使民怨沸腾,加剧了两朝统治的灭亡。因此,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治水文化,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治水的历史。可以这样说:在中国抓住水患的治理,就抓住了稳定天下形势的一个关键。 老子不是唯物论者 【品读原文】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日本打到中国,日本人叫胜利。中国大片土地被侵占,中国人叫失败。但是在中国的失败里面包含着胜利,在日本的胜利里面包含着失败。历史难道不是这样证明了吗? ——摘自毛泽东1957年2月27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品读原文】任继愈讲老子是唯物论者,我是不那么赞成的。得到了天津有个叫杨柳桥的教授的书《老子今译》,他说老子是唯心主义者,客观唯心论者。 ——摘自陈晋:《毛泽东之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5页。 【品读精华解析】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他的同学萧子升“游学”途中,曾在宁乡境内拜访了一位刘翰林。刘翰林问他俩读过什么书,毛泽东告诉他读过《十三经》、《老子》和《庄子》,并说:“最好的《老子》注是王弼作的,最好的《庄子》注是郭象作的。”后来他们还拜访了沩山寺,方丈和他们侃侃而谈。萧子升在《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中回忆说:“最后谈及孔子和老子,我们觉得这是自己熟悉的问题,于是便表白了自己的意见。”可见毛泽东对老子是很熟悉的。 P1-4 序言 前言 《二十四史》是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国历史典籍。它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开始,经由2000多年来历朝著名的历史学家精心编撰而成,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合集,全套书共3259卷,约4000万字,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崇祯十七年长达4000多年里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内容,是我国最详细、最权威的一部历史巨著。 1952年,毛泽东特意购置了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开始系统地阅读。从此时起,直到他逝世,在这漫长的24年间里,毛泽东不仅通读了《二十四史》,而且还对其中十五史的重点篇章进行了反复阅读,做了大量的批注。 其他九史,如《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辽史》、《金史》和《元史》,虽然正文没有评点,但都已经通读,并且有些内容在其他史书中相应的位置上也有评注。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曾对芦荻讲:“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毛泽东这样说,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每一部史书,基本上都是由封建的新王朝臣子奉命修撰的,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一般不去写,也不敢写。 第二,封建社会有一条“为尊者讳”的伦理道德标准,皇帝或父亲的罪行,或是隐而不书,或是把责任推给臣下或他人。 第三,史书中的内容,也多写帝王将相,人民群众的生产情形、生活情形,大多是只字不提,有的写了些,也是笼统地一笔带过,目的是谈如何加强统治的问题,有的更被歪曲地写了进去,如农民反压迫、剥削的斗争,一律被骂成十恶不赦的“匪”、“贼”、“逆”……这是最不符合历史的。 第四,一部《二十四史》,写符瑞、迷信的文字,占了很多,各朝各代的史书里都有。像《史记·高帝本纪》里,写了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又写了刘邦藏身的地方上面常有云气。这些不可否认,都是骗人的鬼话。 毛泽东虽然认为《二十四史》大部分都是假的,但同时他也明确指出:“如果因为历史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的每句话,都被当作证实的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在这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导下,毛泽东读《二十四史》,往往便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如对陈桥兵变,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陈桥驿,竟发动兵变,篡夺了周的政权。《旧五代史》却说他黄袍加身,是受将士们‘擐甲将刃’、‘拥迫南行’被迫的结果,并把这次政变解释成是‘知其数而顺乎人’的正义行为。”读到《宋史·秦桧传》,毛泽东则点明:“宋高宗、秦桧主和投降,实际上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起决定作用的是幕后的宋高宗赵构。” 当然,历史事件是纷繁复杂的,要完全用某一种固定的理论来解释所有的历史问题显然也是不科学的。因而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时所作的诸多批注,往往是从具体的问题出发,在强调理论概括的前提下,既注重对历史人物的个体研究,也注重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与此同时,毛泽东读史还注意联系现实。他是作为一个大思想家、政治家、实践家在读书。不但想了解历史,还把它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想从对历史的了解上来变革现实。毛泽东评《二十四史》中,对于许多事件的分析,对各种人物行为、言论的评价,都是怀着让人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的目的,是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而进行品读的。目的不仅自己受益,也使其他干部从中获得教益。 比如说,毛泽东读《二十四史》的时候,中国最根本的现实,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二十四史》上没有社会主义的内容。但是毛泽东在读《张鲁传》时写的长达1300余字的评语中,却联系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中国最大的现实问题。 另外,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个体研究,还敢于突破传统的偏见。例如,欧阳修在《新唐书》卷98《马周传》卷末的“赞”中写道:“(马)周之遇太宗,顾不异哉!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习宪章者,非王佐才,畴以及兹?其自视与筑岩、钓渭亦何以异!迹乎帝锐于立事,而周所建皆切一时,以明佐圣,故君宰间不胶漆而固,恨相得晚,宜矣。然周才不逮傅说、吕望,使后世未有述焉,惜乎!”毛泽东不同意欧阳修的看法,认为马周在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的上奏,是继西汉贾谊的《治安策》以后的第一奇文。于是批注道:“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从以上介绍可知,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是带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注重联系现实去品读的,这样不仅客观,而且能够从中获得经验教训。所做批注总体来说比较妥帖,具有优秀史学家的远见卓识。 此本《毛泽东品读二十四史》,分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辑录了毛泽东品读的原文,真实地反映了毛泽东的品读记录;第二部分是对毛泽东品读的精华分析,为更深地理解毛泽东的思想、观点提供帮助。 读此书,您不但能够快速地了解《二十四史》,而且还能从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品读中获得非凡的启迪,并因此受益终身,从而获得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