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兆麟先生退休以后,前往美国探亲而过着旅居的日子,他曾说过“不再有教学和研究的负累,便悠闲地写起与学术无关紧要的散文来,随笔、游记、杂感,随着性子游走”。这“随着性子游走”就是无拘无束,独抒性灵。作者既无妄自尊大之优越感,又绝不低俗地曲意逢迎;听凭笔下流动着文如其人之“谈话风”,作品示人以“豪华落尽”之本来面目。所以,阅读他的《鼎立集》便有着这样天然的“亲切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鼎立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白兆麟 |
出版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白兆麟先生退休以后,前往美国探亲而过着旅居的日子,他曾说过“不再有教学和研究的负累,便悠闲地写起与学术无关紧要的散文来,随笔、游记、杂感,随着性子游走”。这“随着性子游走”就是无拘无束,独抒性灵。作者既无妄自尊大之优越感,又绝不低俗地曲意逢迎;听凭笔下流动着文如其人之“谈话风”,作品示人以“豪华落尽”之本来面目。所以,阅读他的《鼎立集》便有着这样天然的“亲切感”。 内容推荐 《鼎立集》为白兆麟先生近年散文、随笔作品的结集。作者神闲气定,纵笔驰骋,笔涉故乡往事、亲情回忆、学术伦理、读书情怀等。其中,对往昔的回顾,牵动着对乡里故国某些文化习俗的冷静思考和反省;对现时的期盼,则包含着对他乡异国的热切思索和评断。集中作品率性而为又节制均衡,尽显学者的人间情怀和文人的立世本色。 目录 侠骨情怀白兆鳞(代序) 自序 异域游览 费城社区之掠影 穿越历史的云雾 大赌城,西方的特异文化 大峡谷,自然造化的奇迹 大城堡,西方富豪的明智 大都会,别有一样的魅力 洛杉矶,影视明星的城堡 科技馆,少儿绝妙的课堂 不列颠,特有的海国风情 巨石阵,史前建筑的谜团 爱丁堡,历史积淀的古城 博物馆,大英帝国的珍藏 布鲁塞尔的厚重一笔 维纳斯之不解的情结 惠特曼及其《草叶集》 病夫文学家和医生小说家 宗教的世俗与自疗 信仰能净化心灵 故国思考 中华文化的格局与核心 应当如何解读《易经》 昂首天外的老子 平视人间的孔子 再校《左传微》有感 中国古代对“宇宙”的思索 漫谈性善与性恶 阴阳五行说的民族智慧 历史总站在思想家一边 君子气度与贵族精神 “不知生,焉知死?” “文本”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汉语的特性与文法学的走向 训诂学的特性与现代化 理性观察 不该忘却的忘却 美国输出“民主”的尴尬 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哲人说“水”当体悟 “黑白”两色生异彩 闲话海峡两岸四位作家 纯粹文人的忠诚 阅读讲品位,治学需涵养 经典著作,温故知新 史海钩沉,为民主而“招魂” 继承传统学术,创新现代思维 情怀人文 穷困而不潦倒的父亲 流年似水却有痕 至老不变手足情 两位恩师,铭记心间 临终嘱托,一诺干金 整体开拓,追根求源 高屋建瓴,周密布局 情投缘合,诗书联璧 社会的缩影,真诚的反思 既要创新思维,也要注入传统 十年磨一剑,其锋芒必现 天外的歌声与画面 近世影视剧一大奇观 虚实相间,画龙点睛 出新推陈,“书”出情缘 由“困”字说到《周易·困卦》 附录一 附录二 试读章节 费城社区之掠影 自2009年春来到美国费城儿子家,不过两个多月,就给我不同于国内的鲜明印象。这里只想说三件事儿。 一是存储家具的公司 这次来美国之前,儿子就在电话里告诉我们,为了给两个孩子找个好学校,他们已经把家搬到了一个新的社区,靠费城近一些。 来到儿子的新家,当晚只觉得房子比原来的大得多,格局并无不同。次日清晨醒来,依然感到与过去居住的社区一样,周围一片宁静。再观察房子里的陈设,大大小小的家具也依然如故。心里有些奇怪,因为听白实说过,他们搬家之前,先把原来住的房子卖掉,在新社区找到住房之前,暂时搬进公寓租住了一段时间,其间有三四个月。在这期间,他们原来使用的那么一大套家具搁在哪儿呢?如果都搬到公寓,再由公寓搬进新居,岂不十分费事? 后来从儿子那儿得知,原来美国专门有一种公司,是给准备搬家,但还没有找到新居,暂时寄住公寓的家庭存放整套家具的。等客户找到新居之后,再帮你把全部寄存的家具搬过去。其费用按照所存放家具占用空间的大小与所需时间的长短来计算。听儿子说,费用并不高,很是划算。 听后,我不禁感叹起来,美国社会的管理与服务的确周到,不仅水平高,且人性化。单就此类公司给存放整套家具这一点来说,首先给客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节省了客户的许多时间和精力;其次为社会节约了很多资源,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为整个社会的运转提高了效率,避免了许多可能产生的矛盾与摩擦。显然,这一类商业性的服务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带有公益性的成分,是协调整个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是自行选书的图书馆 有天下午,孙女秋莎放学回来,儿媳要我陪同她和两个孙儿一道去社区图书馆还书与借书。我十分乐意,参观一下美国的地方图书馆正符合我的意愿。 社区图书馆离儿子的住家不远,坐落在小镇政府附近,驾车不过四五分钟就到。图书馆规模不大,范围如同国内一所普通的小学,也没有牌楼式的大门,但设备齐全,整洁舒适。从正门进去,围着一圈柜台,是管理人员工作的地方。以柜台为界,左右两边从前到后都是一排排的书架,每个书架上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分别摆放着整齐的图书。左边几排是供成年人阅读的,右边几排则是少儿的读物,书架较低矮。柜台的后边如弓状摆开几张长桌,上面间隔放着七八台电脑供读者查询使用。 儿媳让两个孩子自己去挑选要看的图书,他俩飞也似地向右边跑去,管理人员连问都不问一声。孙女在小学三年级,孙子还在学前班,这种对幼小孩子自由开放的管理方式,使我感到有点儿好奇,于是跟着孙子和孙女走向右边的少儿部,望着他们各自去寻找所需要的图书。姐弟俩东看看西翻翻,就像蝴蝶儿采花一样。 我也情不自禁的,边走边随手翻阅书架上各色各样的图书。虽不懂英文,但一看就知道,图书的印刷与装潢不仅十分考究漂亮,而且内里文字清晰,插图精美,可谓文图并茂,很适合少年儿童的口味儿。图书新旧都有,新的自不必说,有些书封面已很旧,但依然完好,几乎没有什么破损。即使有的书有点儿磨损,也已被馆里的工作人员细心地修补过了。这个细节在我心里微微地泛起了波浪,幼小的读者和成年的管理员都同样地那么爱护图书。如果没有家庭与学校两方面的良好教育,小读者们是不可能做得那么好的。难怪馆里的工作人员对他们的读者,无论长幼,都是那么的放心,听任他们去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图书。 办理借书的手续十分简便,只要把所借图书的条形码通过电脑在个人的名下刷一下即可;至于还书则更简单,只要把图书交给管理员就行了,由她们事后去处理,无须一一查验。我想,这该给读者们节省多少时间与精力啊! 离开时,儿媳边走边告诉我,别看这个社区图书馆不大,藏书似乎不多,但各个社区图书馆是实行连锁管理,相互交流、互补有无的,因而各社区图书馆的图书也就不断地在更换,除了每个社区图书馆使用自身的经费定期添加新书之外。这种管理模式,很值得国内各地方图书馆效法采纳。 三是初习水性的婴儿 每逢星期四下午五时许,是孙女秋莎去学习游泳的时间。小秋莎希望我陪同她一块儿去,我毫不犹豫地立即答应,她高兴地蹦了起来。由儿媳驾车,不过五六分钟就到了游泳馆。她告诉我,家长可以陪同孩子进入游泳池,但只能坐在一边,观看教练指导孩子们的练习。看来小秋莎已经练了一段时间了,她会自由式、蛙式等四种泳姿,最熟练的是自由泳。中间休息时,她从池子里爬出来向我招了招手,我伸出拇指对着她晃了一晃,她显得有些兴奋。 P3-5 序言 这是我的第三本散文集。此前先后出版的《顾盼集·跋》和《唏哦集·后记》里,都曾说过我怎么会写起散文来的缘由。这儿不妨各引用一段文字作为再一次的表白: 退休前后就大不一样了,身心都轻松了许多,情致也改变了许多,见闻感受自然与从前很不相同,由着情趣和兴致便写起散文来,那种感觉犹如行云流水,轻松自如。尤其是近两三年,先后到美国与英国探亲,在国外做起寓公,上述情怀有增无减。于是,散文连篇,诗歌几首,其浓厚的意兴来得那么地不由自主。 也许是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宁静世界里生活的缘故吧,几乎每周都一篇接一篇地写成、修改、定稿,直至发表,于是乎成了当地华文报纸副刊的常客。奇怪得很,每个白天或夜晚,伏案沉思,敲击电脑,别无所求,乐在其中,写作即成了我生活中最大的享受。 有一点应当肯定,即所有发表过的散文,都是我献给亲人、师友与读者的毫无矫饰的、真真切切的文字,因而受到他们充分的肯定,并对这本新集子寄予了热切的期望。为了证实所说起见,还是引用他们的文字: 作为喜欢赏鉴白先生散文的一名读者,我热切地期望:白先生能继续以那优越的情趣与态势,在他“春与秋其代序”的键盘上敲击出更多抚人心弦、启人心智的精彩文字来,不负这“人间好时节”!(方遒,写作学教授) 室外热浪滚滚,时节已近盛夏,校园的天鹅湖和眼镜湖一带的树林依然幽静,漫步在浓阴郁郁的湖边,想起先生过两个多月又要到美国去,不禁怅然。但愿这篇小文能够缓慢先生的步履,继续“顾盼”。(王达敏,现当代文学教授) 两部文集相继面世后赢得甚多好评。相信白先生即将推出的第三部文集亦会广受欢迎。笔者希望在这三部文集的推动下,安徽学者散文的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安徽的学者散文的知名度显著提升。(曹德和,汉语言文字学教授) 以上的肯定和期盼,每每使我衷心宽慰,信心倍增。为了不辜负此番好意,便决心再整理出一本散文集奉献给大家,以分享写作与阅读的乐趣。 其实,再出一本散文集,还有一个传统文化的含义。在我们汉族人的心理上,“三”这个数字有着一种玄妙的机理:三“木”为“森”、三“水”为“淼”、三“人”为“众”,这是说有了“三”即为多;而三“口”为“品”、三“日”为“晶”、三“直”为“矗”,这表明达到“三”才够品位,才闪亮光,才能矗立。难怪古人常说“数始于一,成于三”。于是,我也来个“三足鼎立”,算是在散文这个文学领域站稳了脚跟。 孔夫子有言:“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笔者已是耄耋之年,若问起在这三本文集里表达了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那首先需要讲明我一生所受过的各种教育。 少小时先人私塾,跟着白胡子先生背诵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继而转进当时所谓的“洋学堂”,读的是“国文”、“公民”等科目;小学阶段最后一年上的是天主教堂附属的教会学校——天山小学,记得多数星期日都要去教堂做礼拜、唱颂歌,知道了耶稣为世人受苦受难的感人故事。 中学阶段,先考入休宁简易师范学校,后到歙县的徽州师范学校,一共受了六年严格的中师素质教育。其间给我影响较大的是最后两年鲍弘德先生讲授的语文课;但就思想而言,一是对生物学课程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学说觉得很新鲜,二是“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这门课听了觉得很入理,当时还把这两门课程的内容相互糅合,自然而然地在脑子里扎下了根,以为人类社会当与自然界一样,按照历史既定的规律与阶段逐步发展。 升入高等师范学校以后,在中文系设立的专业课程中,由于对外国文学的偏好,并由此而扩展阅读范围和进行比较独立的思考,笔者对当时被灌输的某些政治课内容还有所鉴别,尤其是那些不合情理的观念,在内心深处有些难以接受。在这方面有不少具体感受至今难忘:一是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巨匠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作品中有关人道主义的描写,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二是反复阅读过普列汉诺夫的《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书,从而树立了对任何伟人都要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的观念;三是对苏联后期所开展的“反对个人迷信”、批判斯大林的举措,心里觉得合乎时宜,并且对国内1957年起愈来愈偏激的极“左”路线(反右派的失控、大炼钢铁的无序、人民公社化的狂热、反右倾的扩大以及“文革”之浩劫等),在心底颇为反感并时有流露。直到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之后,我才感到心情舒畅,国家前途有望。 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高校任教以后,由于古代汉语专业教学和研究的需要,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退休前的几年,大量阅读古代经典文献,尤其是对《老子》、《论语》、《左传》等古代典籍的研读,从中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子与孔子两大哲学思想家的熏陶,认定人类社会一定要“顺其自然”,避免“过犹不及”,方能实现真正和谐稳定的局面。 我一生中理性地确立了以下两个基本观点:一方面,认定伟大思想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之“乌托邦”,实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想境界”,《“乌托邦”是一种境界观照》一文,集中阐述了这个观点;另一方面,鉴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百余年来的激变,深感中国社会目前的变革当按照人类普世价值观,采纳渐变而稳健的步骤,《中华文化的格局与核心》等系列文章则表达了此种理念。综合言之,笔者这一生所坚守的信念是不求近功,不走极端,坚持真理,诚挚待人。为此而义无反顾。 几十年来,面对人世间的一些病态——贪婪、妒忌、报复、诡诈,至老则常以昂首天外的哲人老子之教为训。老子云:“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此指思想不受制约,方能达到最高境界。又云:“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所谓“大丈夫”,谓其智之大也;所谓“处其厚”,谓行其情实也;所谓“不居其华”,谓必缘理而不径绝也。又云:“上善若水,水善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本书中有一篇《哲人论水当自悟》,说的正是这种哲理。因而不屑于跟那些品行无良的“小人儒”去计较,否则不仅影响了我所热爱专业的教学研究,而且降低了自己的教席身份。儒家宣称的“德不孤,必有邻”,绝对是普世的伦理原则,是人们应当具备的人文情怀;上述那些世俗病态终究是要被唾弃与扫除的。笔者坚信,怀有信念、素有修养、为人豁达、处世宽容者,往往能够在误会面前选择理解,在得失面前选择良知,在邪恶面前选择正义。司马迁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有了此种“向往”,人生即如“风来水面,月到天心”,真正体味出生命的真、善、美。 需要交代的是,这本散文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远在异域游览而激发的情怀,二是近在故国思考而积淀的理智。异域游览,别有一番温暖的感受;故国思考,另有一种冷静的体验。此前,正是因为避开了国内都市的喧噪,而醉心于异邦近郊的清幽,笔者才得以有了先前两本散文集的问世。嗣后寓居异国,继续在幽静的环境里埋首写作;回到故国,又盘桓于学术与文学之间敲击键盘。两下合计居然又发表了四十余篇文章,于是乎产生一个念头,即选取前两个集子里一些值得怀念而又颇为得意的文字,加上新近表达理性与情怀的篇章,聚集在一起奉献给亲友与读者,以了却笔者最终的心愿。此外,书末另有两篇附录,头一篇是为了追念早年难以挥去的文学情结,后一篇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出版这第三本集子的信心所在。另有一篇原是曹德和教授为前两本集子所撰写的书评,发表于2014年第6期的《安徽文学》月刊,今征得他的同意作为本集之代序,特致谢忱。 书名题为“鼎立”者,除了含有三部散文集即可立稳脚跟的意思之外,还想通过这部文集来展示笔者对大自然的敬重,对大社会的思考,对大人生的信念。安徽大学前任校长黄德宽教授对前两部散文集曾有评论:“先生之文,或理性思辨,或情性所致,自成一格。”故将本集大致分为四辑,分别冠以“异域游览”、“故国思考”、“理性观察”、“情怀人文”之小标题。 最后,题写一首《无题》诗,可作为一生阅读和写作的衷心表白: 。 年过古稀的老人,面对岁月的流逝,可阅读却在生发。 纵然生命只有三天,面对时代的疏离,可阅读仍在喷发。 寄情翰墨的老朽,面对生活的灵动,期望使生命升华。 即使生命所剩无几,面对世界的翻新,期望让世界融化。 俯视大地是阅读,面对眼前的绿茵,脑海荡漾起叠叠浪花。 仰望星空是写作,面对天外的浩渺,生命翻腾起云海天涯。款款寸心,天人共鉴。是为序。 白兆麟 ——2014年11月30日于安徽大学困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