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语文里的经典(一生必读的文学名篇)
分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小学语文
作者 徐昌才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语文里的经典(一生必读的文学名篇)》汇集了作者徐昌才近十年所撰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名篇赏鉴文章,九十篇文章,二十五万字,所选赏读原文本多是中小学语文教材名篇。多年来,教材变化较大,但名篇相对稳定。解读研究比较个性化,富有创意,力求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深思,力图突破教学参考书的思想内容,融进自己的个性体会,融进自己的情感体验,多元解读,有新的思考和发现。选例涵盖初高中,兼顾中外古今多体,极具代表性。很多名篇出现在多种版本的教材里。适合广大师生阅读,有助于提高师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对教师教学亦有很大帮助。

内容推荐

选入语文课本中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人类文学的经典。《语文里的经典(一生必读的文学名篇)》作者徐昌才从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精选出七十六篇,多维度、多层次深度挖掘、深情鉴赏。内容涉及主题思想、情感价值、语言表达、艺术构思等,分为“诗词回声”“古文观止”“现代回眸”“异域采风”四个部分。

希望本书能为读者搭建一座桥梁,通向经典的彼岸。

目录

序言

诗词回声

亦柳亦人亦风流

——贺知章《咏柳》

抑扬顿挫吐心声

——李商隐《贾生》

哦,那场温暖的风雪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微笑为荔枝而绽放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杨柳风吹杏花雨

——志南《绝句》

天地茫茫一钓翁

——柳宗元《江雪》

空山明月照诗心

——王维《山居秋暝》

漂泊流浪唱悲歌

——杜甫《旅夜书怀》

千古悲愁一肩挑

——杜甫《登高》

至淡至浅又至深

——孟浩然《过故人庄》

少年壮志不言愁

——王维《使至塞上》

天涯一望断人肠

——杜甫《登岳阳楼》

不卑不亢吐心声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推己及人暖人心

——杜甫《又呈吴郎》

试问温暖哪里来

——白居易《问刘十九》

又是一个不眠夜

——杜甫《阁夜》

大唐将军猎渭城

——王维《观猎》

潇潇春雨蕴深情

——杜甫《春夜喜雨》

高卧松云自风流

——李白《赠孟浩然》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朝发白帝城》

万紫千红都在理

——朱熹《春日》

相亲相爱山水情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一枝红杏无限春

——叶绍翁《游园不值》

渔民不爱吃鲈鱼

——范仲淹《江上渔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林升《题临安邸》

陶渊明笔下的三只飞鸟

欢歌归去含凄凉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少女的黄昏很迷人

——李清照《如梦令》

相思离恨满天涯

——柳永《雨霖铃》

泪洒长亭情满天

——《长亭送别》的“眼泪”描写

爱如清风情似火

——《静女》的形象美

荡气回肠边塞情

——《无衣》三美

浅谈刘兰芝的两次拒婚

古文观止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美学意蕴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六个“三”

生死悲欢话人生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五赞樊哙真壮士

——司马迁《鸿门宴》

孔子为什么“喟然”长叹?

孔子怎样做老师

——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感

《失街亭》的六个“三”

悲凉人生中的缕缕温情

——归有光《项脊轩志》

对比反衬论“过秦”

形象铺排论“六国”

现代回眸

战地黄花分外香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慷慨激昂战地声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雨巷》的音乐美

秋天,海子怎么了?

泼向“死水”都是“火”

《再别康桥》的女性情结

《再别康桥》意象探微

赞美,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孔乙己》中的“脸色”描写

漫谈鲁迅作品中的“偷”

《孔乙己》中的“又”字

《药》语言比较二题

嬉笑怒骂,皆成文采

——鲁迅《拿来主义》

鲁迅作品中的“死亡艺术”

再也不能这样过

——鲁迅《灯下漫笔》

地域化·口语化·文学化

——汪曾祺《胡同文化》

母亲的高贵在灵魂

——《我与地坛》的母亲形象

异域采风

歌声:一道心灵的美丽风景线

——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诗意美

大海飞歌颂自由

——普希金《致大海》

远观近察,各擅其妙

——《我的叔叔于勒》的肖像描写

《守财奴》幽默艺术类说

《守财奴》和《套中人》对读

《花未眠》美点透视

如果我是……

——志贺直哉《清兵卫与葫芦》

如诗如画风景图

——蒲宁《安东诺夫卡苹果》

笑声从哪里来

——卡尔维诺《牲畜林》

求同辨异品结构

——《牲畜林》与《半张纸》对读

传神写照眉目间

——《素芭》的眼睛描写

《半张纸》里看人生

言简意赅情韵长

——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试读章节

亦柳亦人亦风流

——贺知章《咏柳》

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于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当作一首咏物诗来看待,全诗赞美柳树,赞美春风,歌颂自然的美丽与活力。其实,我不敢认同这种看法。我认为这不只是一首咏物诗,表面咏柳,其实咏人。全诗四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首句写柳树的色泽、质地与高度。“碧玉”表面说柳树色泽碧绿,光洁如玉,其实双关“小家碧玉”典故。“小家碧玉”原本指小户人家年轻漂亮的女子,历代诗文多有出现。《乐府诗集·清商曲辞·碧玉歌二》云:“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明代范文若《鸳鸯棒·慕凤》:“小家碧玉镜慵施,赵娣停灯臂支粟。”现代作品也有类似用法,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后来,三师兄也有了老婆,出身是小姐,是尼姑,还是‘小家碧玉’呢,我不明白。”诗人贺知章将柳树比作碧玉,既见光色姿态,又惹人联想,令人回味。

“一树高”自然是说柳树的高度。可是,不要忽略这个“妆成”,装饰打扮,化妆而成。联系全句来理解,碧玉姑娘经过梳妆打扮,高似一株柳树。或者说,柳树是用碧绿的玉石妆饰而成,足有一棵树那么高。笔者倾向于前一种理解,以树比人,貌美如柳,不说柳树如人,美丽无比,对照诗歌标题“咏柳”而言,多了一层曲折,多了一番韵味。你在想象一棵柳树有多美丽的时候,还会想到一个女子的青春与靓丽,多了一层美妙的联想与回味。相对而言,后一种理解就比较机械单一,直说柳如美玉,碧绿一色,少了一层回味。再加上“妆成”一个词语,更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一个美丽女子梳妆打扮,以清丽示人,光洁不俗。一株柳树有多美,如同一个女子精心打扮之后所展示出来的青春容颜,你能想象有多美,它就有多美。读者读诗,可以不在乎柳树的美丽与否,却不能不在乎,不能不喜欢女子的美丽与清纯。

诗歌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显然是紧承第一句而来,展开描写,将柳树逢春,抽条吐绿,丝丝垂拂,婀娜飘逸,比作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身着绿萝裙,丝带下垂,千条万条,迎风飘拂,情景轻柔,情调曼妙,风情十足。读者还可以生发联想,丝丝柳条,参差披拂,又如女子如云秀发,披拂在肩,青绿发亮,轻柔飘逸,别有一番意趣。“绿丝绦”这个词语很妙,不仅实指丝带缕缕,而且喻指柳絮飘拂,还可暗示秀发如云,一箭三雕,意味深长。笔者以为,丝带也罢,秀发亦然,无不暗示或强调,诗人对于柳树的热爱如同对于美女的赞美。这个词语有温度,有柔情,有风韵。再一次以美女丝带比喻柳絮枝条,当然是诗人情有独钟,别具创意的表现。至少表明,在诗人心中,美丽女子占有重要位置,一旦写柳,或是描述别的什么意象,诗人最多想到的就是美女,就是以美女作比。好比现代作家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处处设喻,无一不是以美女作比,触景生情。比如这些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将出水伸展的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将荷花绽放比作美女柔美的姿态,或是娇羞的神情,或是出浴的美人。短短一段文字,如此高密度运用美女设喻,自然反映出作家对美丽女子的特别欣赏与青睐。同样,贺知章写柳,一再拟柳为人,一再以美女作比,自然是对美女赞赏有加,情有独钟。

诗歌三、四两句,自问自答,既引发读者思考,又强化读者印象;如此安排设问,自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诗意的重视与强调。面对一片大好春光,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生机勃勃,诗意盎然,特别又是那些迎风婀娜的杨柳,枝枝叶叶,抽芽吐绿,整整齐齐,一丝不乱,诗人发问,到底是谁聪明灵巧裁剪出来的呢?突兀发问,设想出奇,天真有趣,也引人深思。不看诗歌最后一句回答,沿着诗人的设问路径思考,读者必然想到一类人,或是一种神奇的力量,魔法一般,剪裁柳叶,剪裁万物,创造出一个美丽如画的春天。这个人可能是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的女子,这种力量也许源自类似织女一类的天仙,只有她们常用剪刀裁剪绸缎,缝制美丽衣裳。问而不答,问中存疑。及至读到最后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猛然顿悟,疑惑消除。原来,二月春风就像一把剪刀,吹遍天南地北,吹绿花草树木,吹来一个草木葱翠,万象蓬勃的春天。夸赞春风,浩荡天地,染绿山川,催发生机。别的没想到,偏偏想到要用剪刀作比,至少说明两点,一是诗人对于剪刀心怀美好情意,爱恋有加;二是说明诗人在剪刀上面寄予了某种特别的意义。显然,稍加联想,不难发现,古代社会,男婚女嫁,女子必须做得一手漂亮女红,嫁到男方家才会被公婆喜欢,才会被夫君接纳,也才会在婆家拥有地位。而缝纫裁剪,比划测量,少不了剪刀,少不了针线,女子纺纱织布,裁剪衣裳,手艺精湛,勤劳能干,自然是非常重要的。由“剪刀”联想到使用剪刀的女子,由“春风”创造美丽春天联想到女子创造美丽衣裳,酿制甜蜜生活,这是近似联想。读诗的时候,读者固然会赞赏春风,赞美春天,但是,更乐意联想美丽女子,仿佛眼前出现一幅画面: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临窗而坐,裁剪布帛,缝制衣裙,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她哪里是在缝制一两件衣裳,分明是在裁剪一段美好的生活,缝制一个美丽的未来呢。贺知章咏柳,不仅勾勒柳态,描绘柳形,点赞春风,展示春天的美丽;更重要的是,自始至终,引进一个美丽而智慧、聪颖而活泼的女子,并倾注无限深情,给人感觉,诗人通过一株柳树,赞美一位女子,歌颂一种精神,一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创造未来的精神。这也许才是这首咏物诗的深刻意蕴所在。

不知道贺知章经历过怎样的爱恋离合,不知道贺知章的心志追求是什么,只是想,就凭这一首诗,打着咏柳的名号,句句关联女子,句句引发联想。我们有理由相信:柳树后面站着一位秀发如云,肌肤似雪的女子;贺知章的人生中永远站着一位青春飞扬,激情四射的美丽女子。P2-4

序言

人类文明千年万年薪火相传,陈陈相因,时至今日,形成了结构稳定,内容广博,底蕴深厚,形态多样的文艺形态。凝聚人类文明精华,反映传统文化特质,沉淀生命情思意蕴的中学语文教材是经过万千读者的阅读检验淘洗而出的文学经典。作为文艺形态之一,语文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与生命价值。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古今的中外文学经典作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小到大就不断诵读、学习、欣赏、研究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体验经典的生命,分享经典的价值,伴随经典而成长,完全可以说,阅读经典的程度决定一个人未来心灵成长的高度、精神拓展的广度、生命丰盈的气度和人格发育的厚度。

如今,恰逢中国社会改革转型、攻坚克难时期,政府厉行激浊扬清,鼎故革新,文化自信,文明治国;教育呼唤传统自信,文化回归,经典熏染,人文提升;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价值选择、信仰坚持、人格塑造与经典阅读;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大力倡导人格砥砺,经典诵读,美育修身。在这样一个重视经典,尊重传统,振兴中华文化的背景之下,徐昌才先生的大作《语文里的经典》问世,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徐先生相信经典的魅力芬芳迷人,沁人心脾,经典的价值丰富多元,感应心灵,经典的生命代代延续,生生不息。徐先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近三十年,博览群书,酷爱经典,笔耕不辍,成果累累,发表不少研读经典、鉴赏经典的文章,尤其是结合中学语文教学,深度钻研传世名篇,知人论世,体察作家情怀,走近经典,分享经典,用经典滋养身心,用经典感染学生,用经典影响读者,撰写了很多语文名篇赏鉴文章,这本《语文里的经典》就是他多年阅读、教学、研究、写作的心血结晶与思想沉淀。

全书分为四大板块:诗词回声、古文观止、当代回眸、异域采风。鉴赏收录了各种版本语文教材之中的古今中外名篇,也鉴赏了部分万口传诵,家喻户晓的古典诗词。“诗词回声”着重赏读唐宋诗词精华篇章,“古文观止”着重赏读古代散文名篇,“当代回眸”着重赏读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异域采风”着重赏读外国诗歌、散文、小说名篇。徐先生勤勉教学,用功读书,潜心学问,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品味经典的滋味,还原经典的美丽,传播经典的价值,扩大经典的影响,让学生亲近经典,让读者喜欢阅读,让经典走进大众的生活与生命,让经典渗透读者的心灵与人格。

这本书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市面上所见到的各种语文教材解读、各种诗词经典的小资情调和专家学者发表的经典研究文章大不一样,它有自身的特点与亮色,蕴含作者强烈的个性色彩、探索意识与生命体验。通读篇章,以下四个特点非常鲜明:

一是想象丰富,激情飞扬,文采斐然。经典是一个生命世界,是一个封闭系统,也是一个沉睡的美人,如何让她苏醒过来明媚生辉,如何让她鲜活起来精彩纷呈,如何让她散发的光辉照亮读者心眸,这需要鉴赏者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诗意的人文情怀与灵动的阅读智慧。徐先生解读经典,如同王安石游褒禅山考察山洞,拥火以入,目光如炬,四处搜索,好奇天真,兴致勃勃,不放过一言一语,一词一句,敏感于关键细节,咀嚼在滋味深处,勾前联后,扩展想象,生发联系,还原生活图景,再现作品情境。自己有体验,有感触,随心随性,激情勃发,兴奋不已,多有文采铺陈表情达意,多有奇思妙想直抵人心,多有生命体验呼应魂灵。读贺知章《咏柳》,想象与诗情兼并,文采与思想相融。请看这样的片段:

由“剪刀”联想到使用剪刀的女子,由“春风”创造美丽春天联想到女子创造美丽衣裳,酿制甜蜜生活,这是自然而然的近似联想。读诗的时候,读者固然会赞赏春风,赞美春天,但是,更乐意联想美丽女子,仿佛眼前出现一幅画面: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临窗而坐,裁剪布帛,缝制衣裙,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她哪里只是缝制一两件衣裳,分明是在裁剪一段美好的生活,缝制一个美丽的未来呢。贺知章咏柳,不仅勾勒柳态,描绘柳形,点赞春风,展示春天的美丽,更重要的是,自始至终,引进一个关丽而智慧、聪颖而活泼的女子,并倾注无限深情,给人感觉,诗人通过一株柳树,赞美一位女子,歌颂一种精神,一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创造未来的精神。又如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对于诗歌颈联,徐先生有这样的感受:

颈联展现扑面而来的瀚海风光,构图和谐,格调明快,意境宏阔,气象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足见其“大”;边塞荒凉,无景可观,唯见烽火浓烟冲天直上,分外醒目,可见其“孤”;孤烟直上,劲健挺拔,暗示长天空明,大地无风。黄河横贯沙漠,似巨龙腾飞,如银蛇舞动,犹天外飞流,像万马奔腾,壮观图景全收眼底:一个“长”字拓宽了视野,开阔了心胸,写足了黄河的气势。

一个字平淡无奇,但是放到适当的位置,切景切情,入境人心,则是熠熠生辉,大放光芒。徐先生的文字将自己的激情诗意、奔腾气势与夸张想象,充分表现出来,读之酣畅淋漓,大呼过瘾。可以说,徐先生的文字是一束火焰,燃烧读者的激情;是一盏明灯,照亮读者的心灵;是一阵鼓乐,激荡读者的心灵。读着读着,你会喜欢方块汉字,你会喜欢汉字搭建出来的经典,你会喜欢经典背后展的博大世界。

二是旁征博引,纵横比较,延伸拓展。徐先生赏读经典,不拘泥于一枝一节,一词一句,就文论文,就事论事,多是围绕关键,浮想联翩,信手拈来,皆成妙趣。不但拓展读者思维空间,开阔读者的知识视野,还可以激活读者的兴趣、激情,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的确,品鉴经典,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有发现;有比较,才见光彩。品读《素芭》的眼神描写片段:“那时辰,在炎热炙人的辽阔无垠的天空下,唯有一个无言的大自然和一位无言的女孩子,面对面静坐着——一个置身于炎热的阳光之下,一个静坐在一棵大树的绿阴底下。”

徐先生情不自禁,写下如此包含诗意的文字:

这个场面描写排斥了其他人的参与,只留下无言的素芭静对无言的大自然,静观默会,彼此交流,素芭将大自然当做自己的朋友,大自然毫不吝惜地接纳素芭。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素芭那双静静观赏大自然花草树木、虫鱼飞鸟的眼睛一定具有深刻过人的审美能力,一定具有独到的悟性与智慧。她懂得天地自然,她领悟山水虫鱼,她明白风云气象。她的眼睛装下了她的世界,她的静坐诠释了他的生命。继而又想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独坐敬亭山》,写下这样的文字:

正如李白诗歌《独坐敬亭山》所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简单二十个字,描写大诗人静观天地山川.人以山为友,山以人为伴,两相知会,心心相印,何等融洽,何等和谐。可是,稍作深思,又不难发现,一个人独坐敬亭山,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没有一个知音,没有一个朋友陪伴,没有一个亲人相依,只能投靠山林,高卧松风,又是何等孤独,何等落寞。简直可以说,诗人这首诗写出了天地大孤独,大寂寞。李白也写眼睛,也写远观近察,处处折射出人生情怀。同样泰戈尔写素芭眼睛,也是折射人物的心灵世界与深刻情思。

一双“眼睛”,看穿中外,勾连古今,一经比较,神采飞扬,光芒逼人!

三是深度解读,设身体验,直逼心灵。作者品鉴经典,不留连光影,不琐碎枝节,而是沉心静性,投入文本,投入心血,与作家同喜共忧,与人物同甘共苦,分享快意,分担痛苦,敢爱敢恨,义正辞严。文字溢满浩然正气,文笔凝结忧患情思,文风酣畅痛快,诵读经典,佐以评论,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读古老《诗经》名篇《无衣》,读出舍生忘死,同仇敌忾的家国情怀;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出不愤不启,因材施教的先进理念;读《项脊轩志》,读出斯人已去,天地同悲的刻骨之痛;读普希金的《致大海》,读出奔腾咆哮,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作者品读经典,融进自己的生命体验,投注自己的感情心血,与大师晤谈灵魂,与生命遥相呼应,让文本、人物与作者三位一体,让生活、思想与情感水乳交融。

四是咬文嚼字,洞幽发微,闪现智慧。徐先生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研究与文学鉴赏,对文字有高度的敏感,对诗意情有独钟,对细节分外留神,品鉴作品,气定神闲,孤注一掷,既分享作品情思意趣,又精研经典细枝末节;不断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投人品鉴之中,生发新颖联想,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平凡处显神奇。品读贺知章《咏柳》,发现诗人不只是在歌咏杨柳春风,更是在赞美心灵手巧,创造生活的美丽女子。对于诗歌几处细节,比如“碧玉…‘丝绦”“剪刀”,均有不同于传统的理解;诸多细节的新解组合,又折射出诗人潜藏于诗内的深刻而新颖的思想。品读鲁迅的几个短篇小说,徐先生抓住一个“偷”字,立足语境,勾前联后,深入思考,既各个击破,凸显字词的神奇魅力,又综合联系,勾勒人物心态与命运。一个字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巧妙地揭示出小说的神奇魅力。

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崇高的使命感使我们的生命具有了重量。徐昌才先生是全国名校雅礼中学的老师,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教近三十年,醉心于经典研读,醉心于传统文化,勤奋读书,用心教书,善于思考,乐于分享。近十多年来,发表了1000多篇文章,出版了十多部专著,可喜可敬,可赞可叹。

一个读书人是应该有精神追求,有信念支撑的,一个作家是应该观照历史,敬畏经典的,徐先生读书、教书、创作,时刻不忘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要用经典之光照亮莘莘学子渴求知识的眼眸,他要用人文之火点燃广大读者阅读的激情。徐先生兼具雅士之情,才子之笔,思想者之力,他的大作即将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销售发行,我为他的成就感到欣喜。他几次与我交流,请我作序,我忙里偷闲,阅读书稿,谈谈感想,权当鼓励,祝愿徐先生一如既往,一往无前,为我们,为广大喜欢读书的读者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3: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