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本来就很富有,只是欠缺把富有找出来的工具。
人生就是一幅“全息图像”,如何跳脱出这幅图像来审视自身或者审视自己的生活,是罗伯特·沙因费尔德著的《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全新修订版)》希望传达给我们的重要理念之一。有的人害怕打开彩蛋,害怕打开的是困住自己的真相。殊不知,每个彩蛋都会激发我们早就被赋予的潜能以及天赋,只等待我们在当下这个时刻打开他们。当我们沉下心来思考我们被困住的原因,也许仅仅是因为太多的“经验之谈”遮蔽了我们自己的本然状态。你以为你的快乐悲伤都操控在别人手里,可是你是否想过,这一切的原因取决于你是否能参与这场生命的游戏,找到最终的答案——你是谁。
你是否负债累累,财务上捉襟见肘?你是否财务状况良好,却想要更好?你是否想要维系自己的成功,但却感到非常费力?
以上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回答是“是”,你就是在玩金钱游戏。你曾习得了一些特定的规则,你毫不怀疑地信守这些规则,你从未怀疑过它们的有效性,或寻求改善的可能性。你可以在这个游戏中玩得越来越好。你可能会获得一连串的胜利——但是你永远不会赢。何以见得?因为金钱游戏诞生之初的设计就是让人永不能赢的。
罗伯特·沙因费尔德著的《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全新修订版)》将让挣钱成为你生活中最不重要的事。一旦你获得解脱,你将不再为账单或还信用卡而苦恼了,你不再因为那代价太昂贵而拒绝自己真正想要的;你不再问自己“我买得起这个吗”或“我该买这个吗”,累积、管理和持有更多你想要的食物,将不再繁琐,不再令你感到烦忧,也不再有任何压力。一旦你获得解脱,金钱将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汹涌而来。一旦你达到那个点,你生命中的其他领域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超乎你的想象。
我想到哪里去?
你有一个普通目标和一个特殊目标。普通目标就是去玩人性游戏,得到人类进行所有游戏所获得的好处:乐趣、喜悦、娱乐、延伸、扩展、探险、发现可能性等诸如此类的事。
你的特殊目标是以独特的无限存有的身份,用你所选择的独特方式,进行这场人性游戏。我们都在进行人性游戏,但每个人玩这场游戏的方式却截然不同。即使看起来我们好像在做同样的事,以同样的方式做事,或基于同样的理由去做,但本质截然不同。作为无限存有,我们为自己量身定制了每样东西。你看完第四章和第五章就会明白了。
芭芭拉·杜威在其著作《创造中的宇宙》中,提到下面这段话(“创造中的宇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游戏”):
根据最终的分析,我认为创造中的宇宙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无限创意的喜悦展现。光是要满足这个目的,就需要卓越的结构设计,需要兼顾到结构简单和充满可能这两个方面,也要在全然自由的情况下给予协调与合作。在创造中的宇宙这个概念里,没有输赢之分,因为每个人都在玩自己选择的游戏,所以只有赢家存在。@
如第一章中所述,所有游戏都起始于一个概念,然后人们搭建一个游戏场,接着设计必要的工具和相关配套资源(例如:高尔夫球俱乐部、足球、棒球、网球球拍),然后制定所有玩家要参与游戏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和程序。人性游戏的情况也一样。
现在,让我们谈谈主导人性游戏的概念。我是《星际迷航记》连续剧和电影的铁杆粉丝。在这部连续剧中,有一个称为“最高指导原则”的概念。最高指导原则就是指导“企业号”恒星飞船的船员在太空探险的核心原则。人性游戏也有其最高指导原则,那就是,你先将自己表达创意的无限力量冰封,让自己在本然状态下的无穷智慧、丰盛、喜悦与平静都被雪藏,然后再彻底探索会发生什么事。我将用哲学观点来阐述这个概念,也会先分享一些更重要的拼图内容,然后我们再在第七章就琐碎的细节和日常的实用观点方面继续讨论这个概念。
我们玩的所有游戏,起初都是由某个人基于某些特定原因和动机而设计的。人性游戏也不例外。从洋溢着力量的、无限的观点来看,想象某一个无限存有认为:“如果我限制自己、约束自己、隐藏自己的力量、智慧、丰盛和喜悦,看看会发生什么事,这样不是很有趣吗?”我真的能让自己确信,这些东西不见了吗?我真的能说服自己,我跟真实的自我完全相反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如果我真能做到这些,那么整个旅程和体验会是怎样的呢?
既然你是无限的存有,如果你想玩一场限制和约束自己的游戏,你必须创造一个真我的替身或人格面具,作为这场游戏的主角。然后,你必须向人格面具隐瞒所有你对真我、所有力量、智慧、丰盛、喜悦与平静的认识。接着你必须设计其他玩家跟你一起玩这场人性游戏,为这个游戏设计一个游戏场,并设计一位向导,让他在你无法认清自己是谁、情况究竟该如何进展这类“真相”时,能够秘密地指点你。
进行人性游戏的人格面具,现在正在看这本书——也就是你一直以为的“你”。其他玩家就是你周遭看到的和与你交流的人,这部分会在第六章谈及。游戏场就是我们所谓的宇宙、物质现实或三维空间。秘密指点你的向导就是“真正的你”,也就是你的无限真我,在本书中将以“大我”称之。
看到这些字眼或许让你眼花缭乱,不过重要的是要明白,你的人格面具和大我虽然看似不同,它们在最深层次上却是融为一体的,是同一个无限存有。“看似不同”的这一幻象,是意识创造的障眼法,这些将在后面三章继续谈到。
P28-29
你知道你是富足的
身心灵成长导师 张馨月
《创造丰盛》系列丛书作者
女人常会因为情感方面的挫折走上灵性成长之路,男人常会因为金钱方面的挫折去寻找生命的真相。是挫折迫使我们停止奔波,让我们向内看去认识我们自己。此刻,感恩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吧。即使是挫折。
当我们开始静心,会蓦然发现很多无明的信念和行为都是出于自己的恐惧。也许,母亲告诫我们说:“不要相信别人”,父亲常常说:“我们没有钱”,我们习惯了服从于父母的权威,以至于对他们某些匮乏的信念也照单全收。同样,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也许还被复制了很多理念,比如“成功是艰苦的”,“爱情是心碎的”,“人生是坎坷的”。我们的人生真的也如此呈现吗?其实这一切都只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被输入了限制而已。
在限制里,我们会看到有钱人时充满嫉妒,觉得幸福的人生是别人的生活。我们也许会假设自己的丰盛之路充满艰险。但我们就是从来没问过自己为什么不能简单幸福地走入富足和自由。现在是时候了……
像个孩子一样微笑,在心里呈现出你渴望的人生。那幸福丰盛的状态早就已经在你的心灵里,等着你快乐的活出来。
听到自己的内心在说:我值得拥有美好的伴侣,我值得过丰盛的生活,我配活出人生极致的美好。这样,我们才渐渐明白“是我创造了一切”的含义,才开始迈向本书作者所说的“彻底解脱点”,开始玩下半场生命游戏……
崭新的一切,从“彻底解脱点”开始。所以,更感恩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吧。宇宙回应你“已经”的样子。此刻你的内在“已经”在爱里,在丰盛里,在感恩里了……
但做好梦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有许多的感慨、联想和反思。曾经的我,在十岁时,因一个回头,空身忘我,恍如隔世,从此思考人生大事。大学时,因读到百丈禅师的一句“一切言语,山河大地,一样转归自己”,狂喜三天,得悟《楞严经》一语“十方虚空在汝心中,犹如白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换句话说就是“世界在你心中”。用本书的话说,整个宇宙都是你创造的游戏场。如此一悟,也不难明白为何释迦牟尼佛出生时会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也不难明白何为《圣经》开头会说:“起初,他(神)创造了天地。”
佛经和禅宗里不乏对我们真实身份的详细描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六祖坛经》:何其自性本来清静;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马祖道一禅师: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
似乎,早在数千年前,人类意识的巅峰就被释迦牟尼佛、老庄、孔孟、苏格拉底、耶稣基督、查拉图斯特拉等历史上的圣哲到达过,他们留下来的言行录就成了永恒的经典,成为指引人们达到同样精神境界的线索。在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似乎用所谓的科学再次证实了他们共同的发现。
如果我们本来的身份是无穷的力量、无限的智慧和丰盛,是如此不可思议,那我们何以会被束缚在“人”的这个躯壳或身份里呢?
近代在西方世界传得很盛的一部经典《奇迹课程》说:“本来你在圆满一体的境界里,突然升起一念‘假如,假如,假如我不活在圆满一体的境界里,那会怎样?’这一念起,顿时创造了三千大干世界。”
美国本土的一位觉者莱斯特·利文森曾说:作为拥有无限幸福的无限存有,我们在寻求这样一种快乐“我是一个个体,独立于其他之外。”为了成就此念,我们创造了身体和物质世界。此生的地球之旅就是让我们学会或忆起我们全然的自性,全然的自由和毫无限制。
近代教育家王凤仪先生曾说:把自己当作一个全球看,是天理,没有人我的分别,看天下为一体,就是天良。我就是全球,全球就是我,那有多么大呐!心里要常存着天下,和天为一体,行一事是代天行,说一句话是代天言,这样心性自然发展了。
《开启的世界》的作者阿勋提问道:如果有一天,有一个佛想直接体验自己不是佛,而是一个凡人,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这些都是隐藏在这个世界里的,指向真相的线索。可是如果在第一阶段,我怎么找得到?即使找到了,我读得懂吗?
似乎这一切的反思之后,又应了一句古老经典中说的话:“整个宇宙都在等待你的解脱,因为那也是他的解脱。”整个宇宙就是大我,那么,就是大我在等待身为“人”的这个我的解脱。我们的幸福取决于,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觉醒于我们的大我,还是局限在重重束缚的人我。
既然如此就不难明白,为什么《零极限》里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个时刻都能回归于爱。为了实现它,一个人需要知道,他对自己所造就的生命道路负有百分百的责任。他必须了解到,是他的想法创造了他生命中的每个当下。困扰并非来自某些人、某些事,某些情景,而是来自对这一切的思虑。他必须意识到,根本就没有“外在”这回事。
现在,你也不难明白,为什么根本没有“外在”这回事,因为世界在你心中,因为整个宇宙都是你创造的游戏场。
在这方面,拜伦·凯蒂提供的“功课(The Work,或称一念之转)”这个工具,给许多人带来了消除纠结念头的福音。许多人在使用“功课”后,发现了事实的真相,从多年的痛苦和纠结中获得了解脱和自由。非常巧合的是,拜伦·凯蒂的“功课”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是真的吗?”本书作者则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发生在这个世界里的一切都是虚构的,都是全息图,都是幻象,都不是真的。
由莱斯特·利文森创立并传播的圣多纳释放法(the Sedona Method,或称圣多纳术),也是用几个简单的问题将你带入情绪的中心,并从中收回力量,获得更多的自由。这和本书从彩蛋中收回力量的“流程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禅宗里,有“悟后起修”的说法,其实说的也就是本书所谓的人性游戏第二阶段的内容。先悟到“本心、自性”,然后把各种烦恼习气、贪嗔痴等习性一一转化掉,通过什么转化呢?“无执或放下”。换句话说就是本书所谓的“不评判”,不把全息图和幻象当真。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留下了达摩禅法的心髓:“二入四行”。其理入,是要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定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在人性游戏第二阶段,认清所有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全息图,是幻象(即舍妄),认识到真相是,所有发生的一切,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能量场中的模式,被灌注能量后显化在全息图里而来的(即归真)。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构的,都是幻象,都不是真的,包括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你及所有人(即无自无他,凡圣等一)。你需要承诺、耐心、自律和勇气进行第二阶段的功课,跨越“彻底解脱点”,放下你的怀疑和试图想证明的种种想法(即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你不需要再定计划,设定目标达成结果(即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跟随你受到的启发,每一分每一秒地过生活,活在响应模式中(即活在当下,念起即行,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人性游戏第二阶段,当你遇到任何让自己有不适感觉的人、事、物,不再把那些当真,不纠结在全息幻象里,它们都是大我在过去放置在能量场中的模式所引发的结果,此时只要运用流程工具收回力量即可(即抱怨行: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忤。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
在人性游戏第二阶段,你不再设定目标,不再打小算盘,不再刻意达成特定的目标,除非你受到的鼓舞和启发让你这么做。每一分每一秒地过生活,活在响应模式里,做那些自己受鼓舞和启发而做的事(即随缘行: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
在人性游戏第二阶段,你不再为满足无穷的欲望,获得安全感等限制性的需求而做事或生活,而是纯粹为了乐趣,为了刺激和挑战才去做那些让你受鼓舞和启发的事(即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
在人性游戏第二阶段,你把注意力从创造物(大干世界纷纭众相),转移到创造者(大我,圆满的自性等)和创造过程(念起即行)上(即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
似乎这样看,当你走上人性游戏第二阶段的旅程,也同样是踏上了行禅的旅程。只不过,你可以换一种心情过生活,你是在玩游戏!也许到此刻你还不情愿这么看。
最后,谈谈我是怎么创造出这本书的。当然,你也知道,我通过一个叫罗伯特·沙因费尔德的家伙写了这本书,然后一路传播,最后通过几个人,让他们告诉我要我翻译它(其实是让我能仔细地、好好地读它),于是我就翻译了。于是现在你也能看到了,你通过罗伯特·沙因费尔德写了这本书,通过我翻译了这本书,通过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然后又通过网络或书店等方式知道了这本书,于是你拿起来读,爱不释手……
或许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像孙悟空那样,在如来佛掌(游戏场)上跳来跳去,最后在其中一根天柱旁边撒了一泡尿,然后写上:“某某到此一游。”
胡尧
2015年10月13日
你可曾对自己这样说:“要是早有人对我说这些,就好了。”如果有,你就知道在瞬间彻底改变人生是什么样的状况了。当你准备好阅读这本书,先做个深呼吸,系好心灵的安全带,准备好接受瞬间的改变吧!
——心灵鸡汤集团CEO 杰克·坎菲尔德
崭新的一切,从“彻底解脱点”开始。所以,更感恩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吧。宇宙回应你“已经”的样子。此刻你的内在“已经”在爱里,在丰盛里,在感恩里了……
——《创造丰盛》系列丛书作者 张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