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只收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涌现出来的被称为晋军崛起时期代表作家公开出版、发表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分别为:成一的《游戏》《顶凌下种》,周宗奇的《新麦》,张石山的《镢柄韩宝山》,韩石山的《女儿的嫁妆》,王东满的《柳大翠一家的故事》,柯云路的《新星》《三千万》,李锐的《厚土》,张平的《法撼汾西》《姐姐》,钟道新的《超导》,燕治国的《小城》,哲夫的《长牙齿的土地》,蒋韵的《我的两个女儿》,赵瑜的《强国梦》,王祥夫的《拾掇那些日子》,吕新的《瓦楞上的青草》共十八种。此外,本丛书编选了一集《“晋军崛起”论》,意在进一步深化对晋军崛起作家的学术研究。李锐著的《厚土》是该丛书之一。
李锐著的《厚土》为“晋军崛起文学档案”系列图书中的一种,本书收录从80中期的《厚土》开始,到80年代末的一些随笔为止。本书新增了李锐的影像资料、李锐印象记以及李锐的创作年表。《厚土》是李锐的成名作。严格地说,他的文学创作也是从《厚土》开始的。在这之前的十二三年虽然也写了一些作品,但只能算是学习和准备。
锄禾
裤裆里真热!
裤裆不是裤裆,是地,窝在东山凹里,涧河在这儿一拐就拐出个裤裆来。现在,全村老少都憋在这儿锄玉茭。没风,没云,只有红愣愣的火盆当头悬着。还有汗,顺着脊梁沟一直流到屁股上。人受罪,可地是好地。老以前,裤裆是邸家的聚宝盆,邸家的祖坟就在山根下安着,有碑,有字;土改的时候,按户头分了十三股;后来又合在一起归了社——裤裆还是裤裆,地还是好地。
锄玉茭讲究锄到堆儿圆,土堆足了,玉茭的根才能坐住,根深苗壮才有好收成。老以前,锄玉茭邸家给吃压饴铬,山药蛋熬粉条子,管够。现在没有饴铬,也没有粉条子,只有队长豹子样的吼骂。工夫长了,骨头里总还有些没有榨干的汗水要找个去处,男人们退上几步,侧侧身,解开腰带,一股焦黄的水泛着白沫,在两腿之间刷刷地射进土里。听见响声,婆姨们不用回避,只要不抬头。锄板在坚实的土块上碰出些闷重的响声,汗珠落下来,在黄土上洇出个小小的圆印儿,接着,又被锄板翻起来的新土盖住。烈日下的男男女女们错落成一道长长的散兵线,每人一垄,一垄两行,各自管着各自的营生绝不会有错。没人说话,裤裆里只有十几片锄板和土地的碰撞声。好闷热。
冷丁,黑胡子老汉直起腰来,抹抹嘴角上结成痂的白沫。看见的人知道,老汉是要唱。果然,老树皮一样的脖子上,青筋鼓了起来:
上朝来王选我贤良方正,
又封我大理院位列九卿,
当殿上领旨意王命甚重,
理民事还要我垂询下情。
唱到半腰忽就打住,攥住拳心啐了一口,嘴里涩涩的,只有几个唾星挣扎到了手上。有人在背后鼓舞着:
“好戏文!再唱吗!”
老人并不理会,管自弯下腰去,把众人和裤裆重又抛进闷热与沉寂中。
“我说,咱毛主席现在是住的金銮殿吧?”
学生娃抬起头,眉梢上挂着的汗珠滑进了眼眶,左眼被炙得火辣辣的。是黑胡子老汉在问。
“不住。金銮殿现在是博物馆,谁都能进。”
“不住金銮殿,打了天下为了甚?”
“为推翻三座大山。”
“三座山?……”
老汉疑惑地环视着眼前连绵的群山,又看看那正揉眼睛的北京城里来的后生,不问了。吩咐道:
“不用揉,挤住眼窝停一阵儿就不疼了。”
散兵线上,有人放下锄板向山根的隐蔽处走去,一前一后,是两个女人,前边红布衫,后边蓝布衫;眼看走到地边了,队长吼骂起来: “活计苦重了就都耍开奸猾了!咋,没有饴铬吃就他娘不锄地啦?把你脸皮子薄的,把你那屁股值钱的,等着吧,队里给你在裤裆里盖茅房!”
红布衫摇摇摆摆隐没在山根下了。蓝布衫却捂着脸退了回来。沉闷的玉茭地里漾起一阵开心的笑声来——狗日的,真会骂。
“我说,你们在北京天天都能见着他吧?”
学生娃又抬起头来,眉梢上的汗珠又滑进了眼眶,这一次是右眼。他记着刚才的吩咐,没有揉,闭起眼睛,白炽的阳光消失了,眼前一片混沌的暗红色。
“谁?”
“毛主席呗。”
火辣辣的疼痛还没有过去,学生娃依旧闭着眼:
“根本见不着。”
“鬼说吧,他就能不上供销社买盒烟抽啦?这娃……”
待到睁开眼,黑胡子老汉已经调转过身子,扔过一个怒冲冲的背影。学生娃有些为难,他确实搞不清楚毛主席抽烟的来路。
山根底下,红布衫悠悠地晃了出来,看看走得近了,队长骂道:
“你个日的还知道出来?我还说扎个轿子抬你去哩,你那屁股底下绑上尿盔子多省事,老邸家少奶奶也不能比你会享福!”
一面骂着,锄杆一摆,把红布衫垄里的玉茭带上了一行。锃亮的锄板在黄土里鱼儿戏水般地翻飞着,草根在锋利的锄刃下咯咯地斩断开来,没说的,果然是锄到堆儿圆——队长如今是全村的人尖儿。
听到吼骂红布衫不恼,拢拢头发笑起来,笑又不出声,只把嘴角抿着,待走到人多处,昂脸回敬道:
“早晚叫你驴下的烂了嘴!”P1-3
晋军崛起是新时期文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反映地域创作实绩、特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和关键词。“晋军”所指,是以成一、周宗奇、张石山、韩石山、王东满、柯云路、李锐、张平、钟道新、燕治国、哲夫、蒋韵、赵瑜、王祥夫、吕新等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晋军崛起,是山西文学创作界继赵树理、马烽等山药蛋派作家之后又一次群体性、规模化的展示。他们继承了山药蛋派作家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表达了丰厚的中国文学经验,标志着山西当代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贡献。直至今日,他们依然活跃于中国文坛。
《山药蛋派经典文库》出版后,山西省委宣传部决定继续策划、组织编辑出版《晋军崛起文学档案》,系统梳理晋军崛起时期(1979一1989)的文学收获和有关资料,对总结文学创作经验,传播当代文学经典,彰显中国文学精神,促进文学繁荣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
本丛书只收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涌现出来的被称为晋军崛起时期代表作家公开出版、发表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分别为:成一的《游戏》《顶凌下种》,周宗奇的《新麦》,张石山的《镢柄韩宝山》,韩石山的《女儿的嫁妆》,王东满的《柳大翠一家的故事》,柯云路的《新星》《三千万》,李锐的《厚土》,张平的《法撼汾西》《姐姐》,钟道新的《超导》,燕治国的《小城》,哲夫的《长牙齿的土地》,蒋韵的《我的两个女儿》,赵瑜的《强国梦》,王祥夫的《拾掇那些日子》,吕新的《瓦楞上的青草》共十八种。此外,本丛书编选了一集《“晋军崛起”论》,意在进一步深化对晋军崛起作家的学术研究。
为保持作品历史原貌,除对一些明显错讹和不合出版规范处进行更正之外,其余均尊重原文,不作修正。尽管我们已经做最大努力,但难免仍有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