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筹委会51名委员中,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代表占10名。1956年4月22日至5月1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拉萨隆重举行成立大会,其后,昌都地区正式划归西藏自治区管辖,1960年年初设昌都地区行署,行署驻地昌都镇。
那时节,伴随昌都解放、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进程,伴随西藏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步伐,新生的昌都人特别的精神,胸脯特别地挺,雄赳赳行进到拉萨直叫人羡慕。后来党在昌都镇建立了西藏第一所小学,昌都土生土长的孩子有幸领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地理课本,一页一页翻下去惊奇地看到西藏拥有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占全中国版图的八分之一;这偌大的版图中有一颗亮点,昌都籍的教师自豪地指点江山:
喏,这就是藏东明珠——昌都!
这就是我们神奇的家园——昌都!
历史如同一个长镜头,一伸一缩之间,可能犹自过去百千年。笔者对于百千年的历史变迁无意探究,倒是感念于一座寓居横断山脉腹地的藏地小镇,在短短数年、特别是在西藏昌都工作会议之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于雪域高原所写下的一部传奇之作。
传奇之作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高度赞扬。那是2015年9月9日至10日,中央代表团昌都分团来到昌都,看望慰问昌都市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深情厚意,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刘延东向昌都市赠送了习近平总书记题词的“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贺匾,勉励昌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着力推动经济发展,切实改善民生,大力保护生态环境,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为把西藏建设得更加美丽祥和,让各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昌都期间,刘延东副总理考察了昌都旧城区改造、加卡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巴林寺、生格村北大桥、西藏第一所现代医院——昌都人民医院、西藏第一所小学——昌都实验小学等,同各族干部群众进行了广泛交流。在昌都市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座谈会上,刘延东充分肯定昌都旧城及棚户区改造、昌都市经济开发区和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对昌都城镇建设取得的成果表示高度赞赏。刘延东心情愉悦地说:真没想到,在雪域高原,在横断山脉腹地,在西藏东部,还有这么一处神奇美丽的城市!
建设美丽西藏、建设美丽昌都、建设美丽家园的昌都人心里始终装着感恩、装着党的阳光雨露。“吃水不忘挖井人”,昌都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巨大的建设成果,正是党中央的亲切关怀的结果,是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的结果,是全国人民无私支援、对口援藏省市和国有企业鼎力援助的结果。 1950年昌都解放以来走过的历程成就了昌都作为“西藏东大门”的重要地位;对于昌都现阶段的发展而言,西藏昌都工作会议的召开及其标志性的战略定位和政策支持,无疑是一座新的里程碑。2012年10月15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以专题召开昌都工作会议的形式,集中研究并全力支持昌都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在昌都工作会上,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高瞻远瞩,以“昌都是西藏与内地联系交流的重要门户,是资源极其丰富的三江宝地,是发展潜力巨大的藏东明珠,是维护全区稳定的战略屏障”的宏大开篇,一举确立了昌都在西藏全局中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凸显战略地位重要的昌都人抢抓自治区昌都工作会议在推进昌都城镇化建设方面给予的特殊政策,紧紧围绕“提升打造中(P154-155)
对于出版《昌都我的幸福家园》,实属难得,且又值得。难得,在于该书初出茅庐的作者们,虽文学素养不高,但敢于研墨润笔、舞文弄采,凭着一股子的喜好和情趣毫无顾忌地畅游于文学的伊甸园,赞美祖国,讴歌时代,感恩三江大地。值得,在于该书的出版,不管是迈出的大步也好小步也罢,无不根植于康巴腹心——昌都这片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气息浓郁的土地!
昌都,其神奇,实乃无法逾越。不论是卡若遗址,还是小恩达遗址,就已经见证了古人类活动的足迹。更有茶马古道千年的悠悠驼铃,成就了它的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大融合的走廊域名。芒康盐田的千年技艺、然乌天湖的妙曼隽永、三江并流的磅礴大气、来古冰川的晶莹通透,无不向世人诉说着康巴腹心的迷人风采。梅里雪山的巍峨挺拔,三岩文化的多彩多姿,达玛拉山的雄伟瑰丽,三色神湖的俊秀动人,无不生动地记述着藏东大地的传奇神秘。
如今,热爱这片厚土的文学青年争相拿起了笔,眼里的世界、脑海的流波、心中的情怀,全都把平常日子里的点点滴滴化作了多彩的文学,并以一种特有的财富呈现于社会、呈现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这便是文学艺术的作为、精神文化的奉献,尽管其中不少作者还未人流,也尽管其中不少作品根本登不上大雅之堂。如是,则更加难能可贵。
作为《昌都我的幸福家园》的作者,何尝不是因为迷恋这片土地的神奇而有感而发?确实,来到西藏昌都,就不想离开。兴寄云烟,意随明月,即使回到内地,也梦想着;只要一抬头,看天,蓝蓝的天,朵朵云彩飘逸的蓝天,不管身处何方,以为又回到熟悉的昌都了,何曾有过丝丝怀疑的念想?正如笔者所言:“或许,抛不下了,百转千回的西藏昌都情结,走到哪儿,想到哪儿,梦到哪儿,还一个劲儿地絮絮叨叨到哪儿。当然也如一称职的宣传工作者和文化使者推介传播到哪儿。很自然的流露,也自觉不自觉地去做。”结果,就成就了今天的作品,成就了康巴作家群系列之中属于昌都文学界的一方难得也值得推介的展示平台。
于是,读书吧,读昌都人写的昌都的书。就因为西藏昌都有着无法逾越的神奇,在给予旅行者观光者探险者抑或思想者们放达视野震撼心灵的那一刻,所有阅读的领悟和想象都有可能超越时空,甚至,超越历史和未来。
为“康巴作家群”书系序
阿来
康巴作家群是近年来在中国文坛异军突起的作家群体。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康巴作家群”书系第一辑和第二辑,共推出十二位优秀康巴作家的作品集。2013年,中国作协、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等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康巴作家群作品研讨会”,我因为在美国没能出席这次会议。2015年和2016年,“康巴作家群”书系再次推出“康巴作家群”书系第三辑、第四辑,含数十位作家的作品。这些康巴各族作家的作品水平或有高有低,但我个人认为,若干年后回顾,这一定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
康巴(包括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地区、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这一区域,历史悠久,山水雄奇,但人文的表达,却往往晦暗不明。近七八年来,我频繁在这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四处游历.无论地理还是人类的生存状况,都给我从感官到思想的深刻撞击,那就是这样雄奇的地理,以及这样顽强艰难的人的生存,上千年流传的文字典籍中,几乎未见正面的书写与表达。直到两百年前,三百年前,这一地区才作为一个完整明晰的对象开始被书写。但这些书写者大多是外来者,是文艺理论中所说的“他者”。这些书写者是清朝的官员,是外国传教士或探险家,让人得以窥见遥远时的生活的依稀面貌。但“他者”的书写常常导致一个问题,就是看到差异多,更有甚者为寻找差异而至于“怪力乱神”也不乏其人。
而我孜孜寻找的是这块土地上的人的自我表达:他们自己的生存感。他们自己对自己生活意义的认知。他们对于自身情感的由衷表达。他们对于横断山区这样一个特殊地理造就的自然环境的细微感知。为什么自我的表达如此重要?因为地域、族群,以至因此产生的文化,都只有依靠这样的表达,才得以呈现,而只有经过这样的呈现,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未经表达的存在,可以轻易被遗忘,被抹煞,被任意篡改。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未经表达的存在就不是真正的存在。
而表达的基础是认知。感性与理性的认知:观察、体验、反思、整理并加以书写。
这个认知的主体是人。
人在观察、在体验、在反思、在整理、在书写。
这个人是主动的,而不是由神力所推动或命定的。
这个人书写的对象也是人:自然环境中的人,生产关系中的人,族群关系中的人,意识形态(神学的或现代政治的)笼罩下的人。
康巴以至整个青藏高原上千年历史中缺乏人的书写,最根本的原因便是神学等级分明的天命的秩序中,人的地位过于渺小,而且过度地顺从。
但历史终究进展到了任何一个地域与族群都没有任何办法自外于世界中的这样一个阶段。我曾经有一个演讲,题目就叫做((不是我们走向世界,而是整个世界扑面而来》。所以,康巴这块土地,首先是被“他者”所书写。两三百年过去,这片土地在外力的摇撼与冲击下剧烈震荡,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终于醒来。其中的一部分人,终于要被外来者的书写所刺激,为自我的生命意识所唤醒,要为自己的生养之地与文化找出存在的理由,要为人的生存找出神学之外的存在的理由,于是,他们开始了自己的书写。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才讲“康巴作家群”这样一群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自我书写者的集体亮相,自然就构成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
这种书写,表明在文化上,在社会演进过程中,被动变化的人群中有一部分变成了主动追求的人,这是精神上的“觉悟”者才能进入的状态。从神学的观点看,避世才能产生“觉悟”,但人生不是全部由神学所笼罩,所以,入世也能唤起某种“觉悟”,觉悟之一,就是文化的自觉,反思与书写与表达。
觉醒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当文学的眼睛聚光于人,聚光于人所构成的社会,聚光于人所造就的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现实生活才焕发出光彩与活力。也正是因为文学之力,某一地域的人类生存.才向世界显现并宣示了意义。
而这就是文学意义之所在。
所以,在一片曾经蒙昧许久的土地,文学是大道,而不是一门小小的技艺。
也正由于此,我得知“康巴作家群”书系又将出版,对我而言,自是一个深感鼓舞的消息。在康巴广阔雄奇的高原上,有越来越多的各族作家,以这片大地主人的面貌,来书写这片大地,来书写这片大地上前所未有的激变、前所未有的生活,不能不表达我个人最热烈的祝贺!
文学的路径,是由生活层面的人的摹写而广泛及于社会与环境,而深入及于情感与灵魂。一个地域上人们的自我表达,较之于“他者”之更多注重于差异性,而应更关注于普遍性的开掘与建构。因为,文学不是自树藩篱,文学是桥梁,文学是沟通,使我们与曾经疏离的世界紧密相关。
(作者系四川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这是作者为“康巴作家群”书系所作的序言)
德嘎旺姆、廖国俊主编的《昌都我的幸福家园/康巴作家群书系》讲述了梦想和现实在这一刻是那么接近,只要心怀希望,什么都有可能。心存希望,幸福就会笼罩;心存梦想,机遇就会降临。在昌都,在这个梦想与希望生长的地方,什么都是蓬勃向上的,对于未来的态度是美好而憧憬的。
康巴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终于醒来,终于要被外来者的书写所刺激,为自我的生命意识所唤醒,要为自己的生养之地与文化找出存在的理由,要为人的生存找出神学之外的存在的理由,于是,他们开始了自己的书写。
在康巴广阔雄奇的高原上,有越来越多的各族作家,以这片大地主人的面貌,来书写这片大地,来书写这片大地上前所未有的激变、前所未有的生活。德嘎旺姆、廖国俊主编的《昌都我的幸福家园/康巴作家群书系》是康巴作家群书系中的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