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华、史颜莉编著的《刘竹生院士传记》通过记述刘竹生院士的生平、性格、业绩等,展现了刘竹生院士热爱航天、品行端正、作风严谨、善于钻研的高尚品质。通过此书,为读者讲述刘院士的成才之路,展现刘院士的优秀品质与心路历程,使新一代航天人能得到一些启迪与借鉴,是著者的最大愿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刘竹生院士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丁文华//史颜莉 |
出版社 | 中国宇航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丁文华、史颜莉编著的《刘竹生院士传记》通过记述刘竹生院士的生平、性格、业绩等,展现了刘竹生院士热爱航天、品行端正、作风严谨、善于钻研的高尚品质。通过此书,为读者讲述刘院士的成才之路,展现刘院士的优秀品质与心路历程,使新一代航天人能得到一些启迪与借鉴,是著者的最大愿望。 内容推荐 丁文华、史颜莉编著的《刘竹生院士传记》以传记的形式,记录了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竹生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本书旨在弘扬刘竹生院士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为中国航天事业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与精神财富。 目录 第一章 生逢乱世 1.生命之初 2.抗战胜利 3.旧貌新颜 第二章 小荷初露 1.绮纨之岁 2.长子自强 3.乐在其中 4.寻门悟道 第三章 青葱岁月 1.如愿以偿 2.博览群书 3.初识火箭 4.好友同窗 第四章 初入航天 1.军旅生涯 2.崭露头角 3.管鲍之交 4.情之所钟 第五章 风云突变 1.军垦磨炼 2.否极泰来 3.父子连心 第六章 改革开放 1.推销火箭 2.走出国门 3.“捆绑”立项 第七章 捆绑火箭 1.重任在肩 2.攻克难关 3.迫在眉睫 4.紧急抢险 第八章 迎难而上 1.险中有险 2.应急补丁 3.彻查改进 第九章 载人航天 1.梦想起航 2.砥砺可靠 3.减重增翼 第十章 锤炼成熟 1.综合演练 2.火箭碰伤 3.低温发射 4.质量控制 第十一章 千年梦圆 1.栽人工程 2.飞天梦圆 3.再战再捷 第十二章 为人师表 1.育人不倦 2.硕博导师 3.当选院士 第十三章 多彩生活 1.娶妻当贤 2.家有双姝 3.艺不压身 第十四章 耕耘不辍 1.救“火”队员 2.著书立说 3.助力风机 第十五章 人生风骨 1.人生如竹 2.故乡明月 3.梦在穹宇 刘竹生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生命之初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 九一八,九一八, 这首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歌曲《松花江上》,饱含血泪和悲愤,唱出了当时中国东北普通百姓的心声。当时的东北,狼烟四起,日寇横行。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地区沦陷,日本关东军出兵,先后侵占了中国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利用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中国东北炮制傀儡政权,成立了伪满洲国,妄图在中国领土上构建所谓的“王道乐土”。尽管日本一再宣传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理论,但在普通中国老百姓心里,这只不过是他们的欺世谎言。中华民族的理念,深深根植在老百姓的心里。 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唱出了中华儿女悲怆的心声。这其中,就包括平凡的哈尔滨市民刘廷珍。 作为家中长子,刘廷珍最初和父母住在辽宁省海城县芦屯站,一家人靠种地为生。8岁那年,父亲过世,母亲忍住悲痛,独自拉扯大三个儿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大多数同龄人无忧无虑之时,刘廷珍已担当起家庭的部分责任,每日扛着锄头在田间挥洒汗水,收工后,帮助母亲照看两个年幼的弟弟。 9岁多的时候,刘廷珍曾有过短暂的读书生涯。他深知家中境况的窘迫,读书时,特别认真,成为了“文化人”,但家中的生活却更加拮据,一家人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妈妈一顿饭只吃很少一点儿,尽量把饭匀给三个正长身体的孩子,一家四口勉强度日。两年后,一家人甚至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地步。刘廷珍不得已辍学,并四处挣钱贴补家用。放过牛,打过零工,当过药铺小伙计,刘廷珍珍惜每一次挣钱的机会。尤其在药铺,他打扫庭院,收拾铺子,包下了所有的粗活儿、累活儿,深得老板欢心。日子久了,耳濡目染,有些简单的病症应该怎么治疗,刘廷珍也能略知一二。 有一天,刘廷珍从药铺回家,刚一进门,看到母亲正兴奋地跟一位大伯说话。看到廷珍,母亲高兴地招了招手:“快过来,你大伯说中东铁路中央电话局现在正招人,你大伯正好在那儿做事,你想去不?”“想去,当然想去!”刘廷珍毫不迟疑地连声说。 在大伯的介绍下,刘廷珍进入电话局工作,专职负责电话转接。对刘廷珍而言,这真是一个好差事,电话局不仅是正儿八经的大单位,而且——多神奇啊,通过一根小小的电线,就能和远距离的人说话,两边的人还能听得很清楚。第一次,刘廷珍对科学技术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 因为干活踏实、勤快好学,刘廷珍深受大伯的喜爱。不久,大伯便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了他。招工招成了佳婿,这也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在哈尔滨郊区的一座小平房里,二十几岁的刘廷珍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随着家庭的组建而带来的人间温情,多少减轻了刘廷珍心头的愤懑。虽然此时的东北大地满目疮痍,虽然内心依然充满着对日寇的愤恨,但刘廷珍也感受到了肩头的责任。照顾好妻子和亲人,在乱世中踏踏实实地活着,一切都会有希望…… 妻子刘金氏是一位温柔娴静的女子,话语不多,但勤劳文静。动荡的时局之下,两个新婚的年轻人相互体贴、彼此照顾,支撑起共同的家庭。 1935年,两人的第一个孩子降生,是个女孩,刘廷珍欣喜万分,对孩子万分喜爱,给她取名刘梅生。 四年后,1939年11月17日,天空灰蒙蒙的,凛冽的寒风阵阵袭来,乌云笼罩着哈尔滨市,大地裹着厚厚的积雪,街上行人稀稀落落,身穿制服、脚踩皮靴、身背枪支的日本兵在马路上走来走去。下午4点,天空就像傍晚一样昏暗。 在哈尔滨道里区安化街内18号宅子里,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寂静,刘金氏诞下一名男婴。乱世之中喜得麟儿,刘廷珍欣喜若狂。抱着襁褓中软软的婴孩,他思虑再三:这是家中的长子,该取个什么名字好呢?“文化人”刘廷珍想想此时的国与家,想想孩子的未来,决定为孩子取名:竹生。 竹子,在中国人眼中是坚毅与气节的象征。与梅、兰、菊一起,竹被认定为四君子之一,象征着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等品格。虽然国事艰难,但刘廷珍觉得,这个孩子的一生,应该像竹子一样挺拔、坚强、有毅力、有气节。 刘竹生的诞生,为这个贫苦的家庭带来了欣喜和希望,而“竹生”这个寓意颇深的名字,则寄托了父亲沉沉的期望:做一个不慕荣华的人,做一个正直有节、勇于担当的人,做一个讲道义、辨是非的人。 2.抗战胜利 刘家居住的地方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的偏脸子。这里原是一片沼泽地,芦苇丛生、野鸭成群、狐獾出没、蚊蝇孳生。20世纪20年代起,俄国人在这里建立了“纳哈罗夫卡村”。村子里,一些破旧的房屋杂乱地建在高地上,地面坑洼不平,被当地人称为“偏脸子”。当时的哈尔滨道里区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地名的民谣: 火车头,呜呜叫,吭哧吭哧进地包。 地包里,路向西,过街就是难民里。 难民里,朝西行,眼见莫斯科大兵营。 石板道,大兵营,往北那是纸园町。 纸园町,画纸上,路边有家打牛房。 打牛房,奔道里,坑坑洼洼偏脸子。 尽管住在偏僻荒凉之地,居住条件有限,但刘竹生的童年时代却是丰富多彩的。 从三四岁开始,刘竹生就常常跟随在母亲和姐姐的后边跑,她们去哪里,他就跟着去哪里。在他之后,家里又有了四个弟弟妹妹。一家八口,挤在一间又小、又破的房子里。在外人看来,房小屋窄太过寒酸,但在幼小的刘竹生眼里,房子的新旧、大小,他并不关心,只要自己和家人能在一起便是快乐的。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在结满了冰的小水沟里玩滑雪,工具是简单、自制的,但快乐却是真实的。P2-6 序言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片反《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许达哲 2014年1月 后记 本书通过记述刘竹生院士的生平、性格、业绩等,展现了刘竹生院士热爱航天、品行端正、作风严谨、善于钻研的高尚品质。 全书共十五章,由丁文华、史颜莉撰写。刘晨、林晓明、乔丽、贾淇、周晨昱等为本书的编写收集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刘建安、李靖、王宁、季静、王新平等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照片。 本书编写历时一年有余。在与刘院士的不断接触中,一著者对刘院士的了解日益清晰,也被他的事迹和人格深深感动。通过此书,为读者讲述刘院士的成才之路,展现刘院士的优秀品质与心路历程,使新一代航天人能得到一些启迪与借鉴,是著者的最大愿望。也希望本书能为普及航天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航天事业做些贡献。 本书撰写工作得到了刘竹生院士的大力支持一一把自己的人生历程剖析出来启迪后人,是刘院士的心愿。感谢刘院士的妻子王丽珍女士及刘院士的妹妹刘桂生、女儿刘莞尔的大力支持,她们的讲述使著者获取了生动的创作素材。 本书撰写工作还得到了黄春平、徐盛华、黄作义、荆木春、张智、张旭辉、陆友人、李法瑞、李昌懋、石峰、李祎等航天专家的大力支持,一院科技委和十九所各级领导及管理部门给予了许多指导和帮助,刘兴武、谢建玲等同志给本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对他们的辛勤付出深表感谢! 因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丁文华 史颜莉 2015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静下心来细细分析,很可能用日常的物理常识就可以一一解决。只要办法想对了,就不难解决。知识啊,就是要学会应用,要活学活用。” “科学和艺术是不分家的,很多科学家也是艺术家。艺术开阔了科学家的思维空间,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 “当看到被分离的箭体在太空中画出美丽的弧线。才能稍有放松,但马上又要迎接下一个分离动作,在从发动机点火至将有效载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的飞行过程中,每个动作都是一个里程碑,决定着发射任务的成败。” “如果竹子能感悟,每过一道坎,都会遭遇到一种难言的战栗和痛苦,但积蓄力量闯过去后,便会长高一节——就像人一样,走出迷茫,立时风光迥异,天地不同。” ——刘竹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