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觉群佛学博士文库之一。该书以九章的篇幅,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晚明丛林的禅学中兴现象、对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及其普世取向、佛教戒律复兴及其伦理诠释、晚明居士佛教的思想特质及其社会效应、晚明佛学与明代儒学的相互交涉及其对佛教经世这一思潮转向的影响、晚明佛学与阳明心学及其流变之间的思想异同、晚明佛教与道教及天主教之关涉等内容。提出了现实圆融与历史还源为晚明佛教思想的两大基本主题并以此诠释晚明佛教改革丛林、复兴佛教的演历过程。
本书结合晚明所处社会时代环境的思潮变迁,提出现实圆融与历史还源为晚明佛教思想的两大基本主题并以此诠释晚明佛教改革丛林、复兴佛教的演历过程。
从具体内容结构上,则较为全面而系统地探讨晚明丛林的禅学中兴现象、对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及其普世取向、佛教戒律复兴及其伦理诠释、晚明居士佛教的思想特质及其社会效应、晚明佛学与明代儒学的相互交涉及其对佛教经世这一思潮转向的影响、晚明佛学与阳明心学及其流变之间的思想异同、晚明佛教与道教及天主教之关涉等等。
最后,从对晚明佛教思想脉络的具体疏理、辨析中,阐释晚明佛教复兴思潮的困境所在。
总序
第一章 绪论 圆融与还源:晚明佛教的思想主题及其复兴特质
第一节 晚明的思潮变迁与佛教思想的多元取向
第二节 改革丛林的现实圆融与回归传统的历史还源
第三节 晚明佛教的思想特质与佛教复兴
第四节 晚明佛教思想研究的现状及其启示
第二章 佛教纲宗与晚明的禅学中兴
第一节 禅学流弊与佛教纲宗
第二节 文字禅之再唱
第三节 念佛禅之风行
第四节 祖师禅与如来禅之合流
一、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历史渊源
二、即悟而修与即体而用:祖师禅与如来禅合流之内容
三、既贵见地亦重行履:祖师禅与如来禅合流之效用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与晚明佛教的普世性
第一节 从参究念佛到摄禅归净
第二节 禅教归净及其效应
第三节 消禅归净及其效应
第四节 晚明佛教净土思想的会通诠释及其难题
一、云栖袜宏摄禅归净的本体论诠释
二、蒲益智旭消禅归净的信仰论诠释
第五节 晚明净土佛教的普世性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晚明佛教的戒律复兴及其伦理诠释
第一节 菩萨戒思想与晚明佛教的戒律复兴
第二节 从摄心归戒到摄戒归性
第三节 从佛性戒到禅律一体
第四节 晚明佛教戒律思想的伦理诠释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禅教归净与晚明居士佛教的思想特质
第一节 性相会通与禅教归一
第二节 禅教归净与晚明的居士佛教
一、由禅净并行到摄禅归净
二、由返经明教而学行并重
三、智慧与信仰齐举、修身与修性并重
第三节 阳明后学与晚明的居士佛教
一、儒佛调和与心学流变
二、非佛非儒与亦佛亦儒
三、阳儒阴释与学佛知儒
四、儒佛俱显与佛教经世
第四节 晚明居士佛教的社会效应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佛儒交涉与晚明佛教的经世思潮
第一节 宋儒性理之学与佛教心性之学
第二节 性本于天与性本于心
第三节 援佛解儒与儒佛异同
第四节 佛儒交涉与晚明佛教的经世转向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心学流变与晚明佛教的复兴思潮
第一节 心学良知与佛法真知
第二节 致良知与明心见性
第三节 无善无恶的道德理想与佛教修证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晚明佛教与道教、天主教之交涉
第一节 摄道归佛与佛道异同
一、摄道归佛论
二、佛道之辨
三、晚明佛道会通之效应
第二节 明心见性与修身炼性
一、性命双修与性命不二
二、援佛入道与仙佛合宗
三、唯心立命与劝善教化
第三节 以儒辨天与以佛辨天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语救世与解脱:晚明佛教的复兴
困境
第一节 末世佛法与经世佛教
第二节 救世人格与出世解脱
第三节 即生成佛与即世教化
第四节 即法救世与即世护法
中文摘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