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吴孟超画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鹏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吴孟超,中国医学界知名人物。本书是关于他的第一部传记。该书清晰地勾勒了他迄今为止的人生历程、科学业绩和品德风貌。全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富含生动的故事情节,可读性强,适合众多普通大众阅读。

内容推荐

在中国医学界,吴孟超的大名无人不知。自从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这位今年84岁的名医大德也引起了国人的普遍关注。本书是关于他的第一部传记,清晰地勾勒了他迄今为止的人生历程、科学业绩和品德风貌。

目录

序——周国平/05

吴孟超小传/09

第一部分

飘零,寻找青春的梦想

从福建的穷苦孩子到南洋的割胶少年/15

“我要回国去抗日”/21

第二部分

爱情让他走近医学

不期而至的经典爱情/31

师从“外科之父”裘法祖/37

三天三夜没合眼的实习生/41

“1米62风波”/45

遇到宽厚爱才的郑宝琦/47

双喜临门/49

第三部分

中国肝脏外科,来了勇敢拓荒人

再次成为裘法祖的学生/56

结缘肝胆/61

”三人攻关小组”/66

第一具肝脏血管铸型标本与“五叶四段”论/71

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75

水龙头与间歇性肝门阻断法/78

首例中肝叶切除术/82

“先抑后扬”的第八届全国外科会议/86

第四部分

岁月动荡,摘取王冠上的明珠

有名的”赤脚医生”/92

为党籍问题而痛哭/96

一辈子的好战友陈汉/101

一刀切下世界之最/108

第五部分

踏着春天的节拍

听到了“科学的春天”/114

斗胆招收研究生/118

世界外科大会上的轰动/125

国际肝脏外科大师/130

为四个月大的女婴切除肝母细胞瘤/137

外科大会上的团体冠军/140

世界首例腹腔镜下的肝脏手术/142

第六部分

演绎多彩人生

人民医生/146

繁忙的副校长/152

“不孝之子”/154

一代宗师/161

名扬中外“康宾楼”/172

“模范医学专家”/176

拔地而起的院所合一/181

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同等重要/189

第七部分

坚变的足迹仍在延伸

难忘80岁生日/196

在手的抖与不抖之间/200

家有贤妻娇女/204

学生当选为工程院院士/209

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218

辉煌与起点/226

永不停歇的白衣战士/233

附录

吴孟超院士获得主要荣誉一览/240

吴孟超主要获奖成果/241

吴孟超主要论著目录/242

后记/248

试读章节

从福建的穷苦孩子到南洋的割胶少年

在福州西面百多里有个小县城,因域内闽江水流清澈明净,而得名闽清。滔滔的闽江水从北而来,到了这里遇见大山挡道,转了一个极大的弯,遂往东北而去。

八闽大地的母亲河闽江,以其悠远浩荡的胸怀滋润了闽清沃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繁育了四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造就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自然和文化神韵。

1922年仲夏的一天,闽清县白樟乡的一个小山村里,一个男婴响亮的啼哭打破了黎明的沉静。这个男婴,就是吴孟超。

这一天是农历七月初九。小孟超的出世,给这个被贫穷笼罩着的家庭带来了许多欢笑。为了让这个家中的长子将来能光宗耀祖,超越前人,父亲特意给他取名“孟超”。

父母虽然对小孟超疼爱有加,但由于家中贫穷,小孟超因严重的营养不良,3岁时才会走路。在他童年的记忆里,除了家里的贫困,就是舅舅对他的疼爱。舅舅见他瘦得皮包骨头,就常去田里捉青蛙给他吃。所以,吴孟超直到今天还清楚地记得,舅舅的肩上总是扛根竹竿,竿头上挂着一串剥了皮的青蛙。这些青蛙就是小孟超童年记忆里最好的美食。

和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家庭一样,贫穷的生活并没有影响父母生育的节奏。在小孟超之后,两个弟弟相继问世,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加拮据。父亲听说下南洋打工能挣几个钱,于是,在一个天色灰暗的早晨,他别妻离子,跟几个乡里人一起漂泊到了马来西亚。

母亲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小孟超5岁那年,母亲决定带着他们去找在南洋打工的父亲。

初夏的一天,天还没亮,妈妈抱着弟弟,带着小孟超踏上了寻父之路,舅舅一直把他们送上船。船开的时候,小孟超看见泪水在舅舅和母亲的眼里不断涌出,他只知道一个劲地喊着舅舅,并在风中用力向舅舅招手。

船开了,小孟超就这样带着一点点新奇和恐惧离开了家乡。坐了小船换大船。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他们终于到了一个叫“北婆罗洲”的地方。

小孟超昏昏沉沉地跟着妈妈上了岸,一个又黑又瘦的男人扯着嗓子大声叫喊着母亲和他的名字,从接船的人群中挤到他们面前,一把拉住母亲的手。母亲的眼里涌满了泪水,她擦着眼泪要小孟超叫爸爸,可小孟超却躲到母亲身后眼巴巴地看着这个陌生人。在母亲的再三催促下,小孟超才怯生生地叫了一声爸爸,那个黑瘦男人大声地答应着,一遍又一遍地抚摸他们兄弟二人的小脑袋,又一次次把他们搂进怀里。

终于夫妻重聚、父子团圆的父亲带着他们来到住地——北婆罗洲萨拉瓦国诗巫坡,就是今天马来西亚东北部的沙捞越诗巫。

诗巫当时是个小城镇,由于那里气候温暖,农作物生长茂盛,加上当地较大规模的橡胶开采业需要大量劳工,所以聚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国人,尤其以福州一带的人为多。

小孟超刚到这里时,父亲正在和别人一起做米粉生意。做米粉生意又苦又累,做出的米粉拿到街上卖,剩下的泔水用来喂猪,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做的。

虽然日子依然艰苦,但这个家庭的生活远比没有父亲的日子幸福和快乐,最起码,他们兄弟每天能填饱肚子了。每天晚上父亲收工回家后,小院里总能传出愉快的笑声。

童年的小孟超很懂事,总想帮父母做点事。于是,小孟超就被派上用场了……

原来在舂米时,单靠木锤的重量尚嫌不够,需要在它上面加重份量。大人站在木锤杆上自然不合适,父亲就让小孟超站到木锤上边。父亲用双手使劲往下按木锤杆,锤杆的那一头高高地翘起来了;然后又猛地朝上一抬,木锤杆的那一头重重地砸在了石目的中间,那里面盛着煮熟了的米团。木锤杆一起一落,站在木锤那一头的小孟超也随之一起一落,在木锤杆翘起时小孟超就会往后退,下落时往前走,这样可以让爸爸省些力气。等大米春烂了,和好了,取出来用机器压成一条一条的米粉。那时没有电力,要用手工转动,这活小孟超还干不了,全靠父亲和母亲做。

做米粉是很辛苦的。凌晨三点钟就得爬起来,一直在作坊里干到中午12点。早饭随便吃一点:喂猪的“士莪”往往就当作了他们的盘中餐。这是老香蕉树砍掉后剩下来的芯子,通常煮熟了喂猪,穷苦人家有时也用它来充饥。做好了的米粉卖给当地人和福建来的劳工,价廉物美,很受欢迎。全家人节衣缩食,日积月累,过了几年终于攒了一些钱。吴孔钦用这些积蓄买了一块橡胶园,于是,9岁的小孟超又跟着父亲割胶了……

从此,吴孟超开始了割胶生涯,也开始了他的操刀训练。

每天凌晨,当家中那架老座钟响了三下之后,父亲就“狠心”地把小孟超推醒。他揉揉睡意惺松的眼睛,忍着挥之不去的睡意起床,然后就跟在父亲后面,一手提着油灯,一手拿着割胶刀,赤着脚来到橡胶园。

来到橡胶园后,他在父亲的带领下先把前一天残留在树上的干橡胶收到系在腰间的竹筐里,然后开始割胶。割胶是在青白色的橡胶树上割一个斜口,在口下绑一只胶杯,橡胶刀划过之后,乳白色的橡胶就会慢慢地从树干上渗出,流到胶杯里。天亮前,要把胶液及时倒进桶里挑回家,加上水和药,让其凝固。由于是赤脚,而且马来西亚气候潮湿,所以每天割完胶时小孟超的脚上、腿上和手臂总会有许多被蚊虫叮咬的痕迹。但他顾不上这些,匆匆赶回家吃饭,吃完早饭他还要到橡胶林,把一杯杯白色的胶液倒到胶桶里,再把一桶桶胶液挑回家,让它们凝固。这时就已经到了中午,小孟超要抓紧时间洗澡,吃饭,因为他读的是半天制的学校,下午还要去学校上课。等他放学回家后,胶液已经半干了,他和父亲用简陋的压胶机将胶压成薄片,在太阳下晒干,待积累相当数量后,再挂在特制的烤房里烘烤,直到胶片完全干透,他们将干透的胶片一摞摞叠起来,最后到市场上卖给英国商人。

这样的生活,吴孟超从8岁起,一直延续到17岁。其间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小学,以同样优异的成绩读完初中。这时,吴孟起已经把割胶刀玩得非常顺手了,这也是他最早的“手术“训练。只不过,“手术‘’的对象是一棵棵橡胶树而已。

在这段时间里,吴孟超逐渐懂得了许多道理。他经常看见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主要是英国殖民者)根本不把黄皮肤黑眼睛的穷人当人看:他们在收购橡胶时蛮横杀价,无理羞辱卖胶工人,甚至还会因价钱问题、胶的质量问题打骂工人。瘦弱的吴孟超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同时,他也想念着那个贫穷的小山村,想念着总是下田抓青蛙给他吃的舅舅,尽管一切都那么遥远。

P16-20

序言

在中国医学界,吴孟超的大名无人不知。自从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这位今年84岁的名医大德也引起了国人的普遍关注。本书是关于他的第一部传记,清晰地勾勒了他迄今为止的人生历程、科学业绩和品德风貌。我在阅读之后,心中对传主充满敬意。在我眼前呈现的吴孟超大夫,是中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是医术高超的神刀手,更是一个拥有善良、高尚灵魂的大写的人,在他的身上,科学创新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要了解吴孟超的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只需提起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在人类的疾病中,癌症仍是危害最大的一种,而肝癌又是癌中之王。中国是肝癌最高发的地区,全球每年约有100万患者,其中一半左右在中国。由于早期诊断异常困难,迄今为止治疗肝癌的最有效方法是手术切除,但肝脏内血管密布,胆管、淋巴管叠合交叉,手术难度极大。50年前,当吴孟超进军肝胆外科时,这个学科在中国尚是一片空白,肝脏手术无一例成功,在世界也是薄弱学科,手术成功率非常低。这样一个领域,重要、艰难、基本空白,召唤着既有责任感、又有探索的勇气和智慧的人去开拓,历史选择了吴孟超,偶然中有其必然。

吴孟超是临床大夫,但他决不只是一个技术娴熟的开刀匠,而首先是一个富于探索精神的科学家,善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研究予以解决。正是在临床实践与理论探索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他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使肝脏外科在我国由一个空白领域成长为国际领先的成熟学科。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位战略医学家,开辟了肝癌基础研究领域,注重培养人才,他组建和领导的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肝癌研究和治疗基地。

最被传为美谈的是吴孟超在手术室里的风采,这个身高只有一米六二的小个子此时如鱼得水,立刻进入最佳状态。“吴孟超从护士手中接过手术服,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着衣服的两边,用力一抖,然后潇洒地抛向空中,在衣服下落的时候,他敏捷而自如地将双手插入袖口,戴上无菌的橡胶手套。”这一段描写令人入迷,我仿佛看见了一位魔术大师登场。在护士和晚辈医生眼中,这时的吴孟超的确是一个魔术大师。最神奇的是他的那一双手,因为年迈,平时写字还会颤抖,一拿起手术刀,如此坚定、敏捷、准确,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多余动作,手术成了令人赞叹的艺术。这一双手好像长着眼睛一样,能够迅速确定癌肿的位置并进行分离,如果遇到大量出血,能够立即摸到破裂的血管并止血。当然,这缘于他对肝脏的构造了如指掌,也缘于他几十年练就的奇妙手感。

正是这双被誉为“国宝”的手,自1960年完成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以来,已经为13600多个病人做了手术,其中包括好几项“世界纪录”:首例中肝叶切除,重量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患者年龄最小的肝母细胞瘤切除,首例腹腔镜下的肝脏手术……吴孟超所做的手术量之大是惊人的,他似乎有无穷的精力,直到现在,耄耋之年的他只要不出差,仍基本上每天做手术,保持着每年200台以上手术量的纪录。这在他是自然而然的,做手术已经成为他生命的第一需要,那是他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吴孟超有精湛的医术,但他始终把医德看得比医术更重要。他带学生时最强调两点,一是对工作要严谨、细致、有耐心,二是对病人要热情、善良、有爱心。前者是科学的医风和学风,后者是人文的情怀和修养。事实上,无论中外,最优秀的医生都必定具备这两种品质,既是一丝不苟的科学家,又是博爱苍生的人道主义者。最令人感动的是,虽然技冠医界,名播四方,吴孟超仍然葆有最质朴美好的人性,善良而充满爱心,为广大医生树起了一面鉴照自己的镜子。

现代医学非人性化倾向的表现之一是技术化,见病不见人。美国医学人文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指出,触摸和谈话曾经是诊病的主要方式,现在完全被各种仪器取代了,惟有“最好的医生”才会继续做这两件事。吴孟超就是这样一个“最好的医生”。查房时,他喜欢一边与病人啦家常,一边用手触摸和检查病人的身体。“几十年来,冬天查房时,吴孟超总是先把手在口袋里捂热,然后再去接触病人的身体。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之后,他都顺手为他们拉好衣服、掖好被角,并弯腰把鞋子放到他们最容易穿的地方。”他见病更见人,能够将心比心,把病人当作有感情的个体生命予以尊重。他心中装着病人,凡他主刀手术的病人,多年后再见,往往仍能叫出名字,忆起当年手术的情况。

现代医学非人性化倾向的另一表现是商业化,见钱不见人。吴孟超对这些现象深恶痛绝。作为一个正直的人,他懂得每一个人都有做人的尊严,来找他的病人,不论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他曾收治过一个肝癌晚期的老人,还给老人喂食,人们以为这老人大有来头,一打听却是身无分文的流浪汉。他为病人精打细算,规定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采用最便宜的药、材料和检查,违者必遭到他的严厉批评。

合上这本书,我感到无比温暖。吴孟超,一个可敬可爱的医生,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中国医疗界的良心和光明。

周国平

2006年9月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