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描述了中国从远古的神话时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进程。全书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科技、艺术等诸多领域,选取了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和人物,用生动浅显的语言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勾勒出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另外,本书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全面而直观地展现出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大大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从而使孩子们能够更加直观、更加感性地了解历史,获得知识。
本书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第4册,内述了明朝、清朝前期和中国近代的历史故事。刘青文主编。
《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述了我国从远古时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进程,全方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轨迹,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并配有1000余幅精美的插图,增强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是少年儿童最佳的课外读物。
本书是其中的第4册,由刘青文主编。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小时候为地主放过牛。后来他的父母、兄长等亲人相继死去,他便落发为僧,乞讨度日。1352年,郭子兴部红巾军发动了起义,朱元璋便脱下袈裟,只身投靠起义军。由于胆识过人,他很快便在战场上崭露头角。
1355年,是朱元璋的关键一年。他率军横渡长江,向富庶的江南发展。他的将士多为江北人,依恋故乡,因而行军缓慢,朱元璋为了断其归乡之念,便斩断船缆,推船入江。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便奋勇争先,一举攻下南京。元朝主将战死,余部纷纷投降。朱元璋以南京为基地,制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扩大势力,站稳脚跟,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
1363年朱元璋首先攻打华南地区的对手陈友谅,并公开宣布与红巾军决裂。1366年,朱元璋派人去迎接红巾军的首领小明王韩林儿,中途船沉,韩林儿沉入江底溺死。
1367年,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的割据势力。接着,命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大军北伐。过了两个月,徐达的军队旗开得胜,占领了山东。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位称帝,定国号为明,建元“洪武”,他就是明太祖。
明军乘胜进军,元兵节节败退。1368年8月,徐达率领大军直捣大都,元顺帝逃往上都,统治中国近百年的元王朝终于被推翻。至此,朱元璋基本统一了中国。
创业容易守业难。朱元璋把应天府改称南京,立其结发妻子马妃为皇后,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当时朱元璋41岁。当上皇帝后,朱元璋就想如何才能让他的子孙永远当皇帝,让朱家王朝传至千秋万世。
他的第一个办法是将儿子封王。朱元璋的后妃们一共给他生了26个儿子,16个女儿。除了长子朱标被封为皇太子,还有一个皇子朱楠夭折,其余24个皇子,全都被封为亲王(也叫藩王),他们的封地遍及全国,他们主宰着那里的一切。比如他将二儿子朱樉棱封到西安(今陕西西安),这里曾是古秦国,朱樉便被封为秦王,三儿子朱桐封在太原(今山西太原),这里曾是古晋国,便封为晋王,四儿子朱棣封在北平(即元大都,今北京),称为燕王。以此类推,这24王就像一个特大的蜘蛛网,把整个中国都笼罩在朱家的势力范围之内。
亲王府内设置官署,由“相国”主持,还有护卫的军队。亲王有着很大的权力,拥有当地驻军的调动指挥权。不过有一个限制:被分封的各亲王不能干预地方的民政。除王府以外,地方民政都归各级地方官吏掌握。
第二个办法是大封功臣。所谓功臣是指跟随他打天下的文官武将。这些开国元勋多是有才能的人,笼络住他们,就可以保住朱元璋的政权。洪武初期,这些功臣封公的有6人,封侯的有28人。当初随朱元璋起兵的“二十四将”,除已故的外,都得到封赏。比如徐达封为魏国公、常遇春为鄂国公、李善长为韩国公、李文忠为曹国公、冯胜为宋国公、邓愈为卫国公。
朱元璋还别出心裁,设立了一个特务机关——“锦衣卫”来随时监视大臣们的行动,向皇帝报告。但百密还有一疏,国家那么大,人员又那么多,再加上一些贪官污吏从中挑拨离间,自然会生出事来。而朱元璋随着年纪的增长,性格也发生了变化,原先那种坦诚待人的长处不见了,变得刻薄、猜疑、凶残。特别是他看到太子朱标很像他的母亲马皇后,性情朴实,待人宽厚。他怕太子将来驾驭不了那些功臣,从而威胁到朱家的皇位,于是狠狠心,决定把那些一意孤行、擅权枉法、行为跋扈,可能影响朱家王朝安全的人全部杀掉。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分别借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和凉国公蓝玉谋反案,杀掉了几万人。死于两案的功臣有李善长、陆仲亨、费聚、唐胜宗、张温、曹震、陈桓等人,“二十四将”中,除花云等少数早期战死的以外,其余的几乎都被他杀死。汤和是个例外,他主动交出兵权,回家养老,才得以幸免。真是伴君如伴虎,可怜当年轰轰烈烈的“二十四将”,无几人得以善终。
逃脱朱元璋毒手的功臣,还有一个刘基(刘伯温)。他当年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功劳不在李善长之下。朱元璋原来也想封他为“公”的,但他坚拒不受,后来告老还乡了。因为他聪慧过人,与朱元璋相识十多年,深知朱元璋的为人,所以故意远离皇帝,以图免害。
皇后马氏是个忠厚的人,听说朱元璋滥杀无辜,便加以劝阻,但朱元璋不听。马皇后郁郁不乐,后患病拒绝就医,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去世。
太子朱标,性格仁厚,很像他的母亲,眼看父皇暴虐,几次进谏,都被斥退。为了讽喻太子,表明自己的隐衷,朱元璋故意丢一根棘杖在地上,要朱标拿起来,朱标面有难色,朱元璋语带双关地说:“你怕刺不拿,我替你把这些刺拔掉,然后再交给你,你不就敢拿了吗?”
朱元璋见朱标过于柔弱,倒是四皇子燕王朱棣聪颖勇武,有些像他,就打算把太子朱标废掉,立朱棣为太子。他跟几个大臣商量,大臣们认为废长立幼,不合宗法,都不同意。但朱标知道后,明白父皇不喜欢自己,终日惶惧不安,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病去世。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依据宗法原则,立朱标长子朱允炊为皇位继承人。
明太祖是农家出身,对农民生活多少有点了解。他即位以后,也十分注意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告诫地方官员说:“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财力困乏,就好像初飞的鸟,不能拔它的毛;新种的树,不能摇它的根。”他要官员们廉洁守法,不能贪赃枉法,加重人民负担。他又招集流亡农民开垦荒地,免除他们三年的劳役和赋税;要各地驻军屯田垦荒,做到粮食自给。他还兴修水利,奖励植棉种麻。所以,明朝初年的农业生产有了很明显的发展,新建立的明王朝统治也巩固下来。
P2-6